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8738发布日期:2018-10-02 18:4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调整出风方向,更好地送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一般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可关闭或打开出风口。

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参与导风时,部分冷风会将导风板吹凉,易在导风板的后边缘形成凝露,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外导风板产生凝露和提升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

外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外导风板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外导风板的上边缘记为外导风板的第一边缘,外导风板的下边缘记为外导风板的第二边缘;

外导风板的内侧面临近第二边缘的位置形成有向外导风板的内侧方向凸出的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位于外导风板的内侧,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上侧边缘;

外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下侧边缘。

可选地,外导风板包括外板体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的一端连接于外板体的内侧面与内导风板对应的位置,另一端与外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

阻挡筋形成于外板体的内侧面;

内导风板形成有用于避让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的避让空间,以避免内导风板干涉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的转动。

可选地,外导风板还包括两个第二外转臂;

两个第二外转臂的第一端连接于外板体内侧面临近外板体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位置,两个第二外转臂的第二端与外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两个第二外转臂带动外导风板转动;

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之间;

内导风板横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外板体横向方向的长度,以使得内导风板与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形成间隔空间,以为两个第二外转臂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上形成有用于通过阻挡筋的开口;

阻挡筋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外转臂抵接,阻挡筋的另一端穿过开口延伸至与另一个第二外转臂抵接。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道,设置于壳体内部,与出风口连通,用于将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出风口;

内导风板配置为向前上方可转动至风道的外侧。

可选地,内导风板包括内板体和至少一个内转臂;

至少一个内转臂的第一端与内板体连接,至少一个内转臂的第二端与内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至少一个内转臂带动内板体转动。

可选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大于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以保证制热模式下,内板体向前上方可转动至风道的外侧。

可选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小于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以保证制冷模式下,内板体向后下方可转动风道内。

可选地,风道配置为由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限定而成;

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以避免上风道壁对内导风板的转动形成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外导风板上形成有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吹向外导风板后侧的冷气流被阻挡筋挡住,改变方向沿外导风板向前侧吹出,避免外导风板的后边缘形成凝露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外导风板具有两个第二外转臂和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保证外导风板的直线度,省去了铝合金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同时,内导风板形成有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的避让空间,避免了内导风板对外导风板转动的干涉,保证了外导风板的顺畅转动。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内导风板向前上方可转动至风道的外侧,增大了内导风板的转动幅度,提高了内导风板的导风作用,通过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的配合可实现冷风上吹或平吹,达到冷风不吹人,同时能够实现热风下吹,使房间的温度分层减小,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空调处于制热模式;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外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空调处于制冷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10、蒸发器120、风机130、风道140和外导风板150。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未示出)一同构成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壳体110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进风口处可布置有进风格栅111,壳体110的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壳体110可为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蒸发器120用于与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换热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蒸发器120优选为覆盖风机130的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翅片蒸发器。

风机130优选为轴线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流至蒸发器120处,并将与蒸发器120换热后形成的换热空气流至出风口处,再吹向室内。

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风道140,风道140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120处引流至出风口处,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吹出,以实现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风道140配置为由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限定而成。

外导风板15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0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在空调制冷/制热运行中,外导风板150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位置,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经外导风板150的导流吹出,外导风板150转动位置的不同,可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出风范围;在空调不工作时,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完全关闭出风口,以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出风口,并使得室内机100的外形更加美观。

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外导风板150的上边缘记为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外导风板150的下边缘记为外导风板150的第二边缘。特别地,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外导风板150的内侧面临近第二边缘的位置形成有向外导风板150的内侧方向凸出的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153。在制冷模式下,外导风板150参与导风时,冷风被阻挡筋153挡住,改变方向,使得冷风沿外导风板150向前吹出,避免冷风向后吹出,在外导风板150的后侧边缘形成冷凝水。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内导风板160。内导风板16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0上,位于外导风板150的内侧,在关闭出风口时,内导风板160应完全转动至外导风板150的内侧,由外导风板150将出风口进行完全封闭。内导风板160和外导风板150均沿横向方向延伸,内导风板160的尺寸应小于外导风板150的尺寸,因此,内导风板160也可被称为小导风板,外导风板150被称为大导风板。

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和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均可平行于横向方向。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应临近出风口的上侧边缘,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应临近出风口的下侧边缘。

传统方案中,内导风板160的整个转动范围一般都在风道140内或者部分伸出风道140,内导风板160的导风作用并不明显,与外导风板150配合对出风方向的调整有限,无法很好地实现冷风上吹和热风下吹。

特别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内导风板160配置为向前上方可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范围较大,导风作用明显,通过与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可实现冷风上吹和热风下吹。

具体地,内导风板160可包括一个内板体161和至少一个内转臂162,该至少一个内转臂162的第一端与内板体161连接,第二端向内板体161的内侧延伸,并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至少一个内转臂162带动内板体161转动。内导风板160配置为可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也即是说,内板体可完全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导风板160包括一个内板体161和两个内转臂162,两个内转臂162的第一端可分别连接于内板体161临近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的位置,两个内转臂162的第二端向内板体161的内侧方向延伸,并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连接。

内转臂162可形成有用于避让出风口上边缘的避让缺口(未示出),当内板体161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时,避让缺口可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抵接,使得内导风板160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更好地贴合,消除内导风板160与壳体110的前面板的缝隙,减小漏风,提升导风效果。

再次参见图2,外导风板150包括外板体151、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和两个第二外转臂152。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的一端连接于外板体151的内侧面与内导风板160对应的位置,另一端与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连接。两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一端连接于外板体151内侧面临近外板体151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位置,两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与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两个第二外转臂152带动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152之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外转臂154为一个,位于外板体151横向方向的大致中部位置。

传统的外导风板150一般只包括位于外导风板150横向两端的两个转臂,为保证外导风板150的直线度,外导风板150的内侧面通常需覆有铝合金矫正板,增加了材料的使用和喷漆费用。而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两个第二外转臂15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省去了铝合金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

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外板体151的上边缘记为外板体151的第一边缘,外板体151的下边缘记为外板体151的第二边缘,阻挡筋153形成于外板体151的内侧面临近第二边缘的位置。

内导风板160上形成有用于避让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的避让空间,以避免内导风板160干涉第一外转臂154的转动。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内导风板160可包括在横向方向上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内板体161和至少两个内转臂162,每个内板体161均对应有至少一个内转臂162,并且,相邻的两个内板体161间隔设置,且每个相邻的两个内板体161的间隔空间与一个第一外转臂154对应,从而可利用相邻的两个内板体161的间隔空间为第一外转臂154提供避让空间,保证外导风板150的顺畅转动。

内导风板160横向方向的长度应小于外板体151横向方向的长度,以使得内导风板160与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形成间隔空间,以为两个第二外转臂152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由此保证外导风板150的转动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不会形成干涉。

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上形成有用于通过阻挡筋153的开口,阻挡筋15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外转臂152抵接,阻挡筋153的另一端穿过开口延伸至与另一个第二外转臂152抵接。

空调室内机100还应包括设置于壳体110上的用于驱动外导风板150转动的电机(未示出),电机可为一个或两个,两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和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152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的第二端均形成有横向方向延伸的轴。

若电机为一个,电机的输出轴可与其中一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形成的轴连接。壳体110上应设置有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上的轴连接的定位件和与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的第二端上的轴连接的定位件,每个定位件上形成有对应的定位孔,另一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上的轴延伸至定位孔,并在电机的驱动下,可相对于定位孔旋转,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的第二端上的轴延伸至定位孔,并在电机的驱动下,可相对于定位孔旋转。

若电机为两个,两个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第二外转臂152的第二端形成的轴连接。

为增大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范围,实现内导风板160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40的外部,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161的最短距离应大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也可理解为,内转臂162过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的一点到内转臂162第一端的距离大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由此可保证内板体161可向前上方完全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

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应形成有间隔空间,例如,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可为5至10毫米,以避免上风道壁对内导风板160的转动形成干涉。

如图1所示,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外导风板150配置为向后下方转动至第一位置,内导风板160配置为向前上方转动至第二位置,以通过内导风板160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向出风口的前方、前下方或下方导出热风。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转臂162可为长条状,内导风板160处于第二位置时,内转臂162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至90°。过处于第一位置的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和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为14°至65°。也即是说,第一位置表示的是制热模式下外导风板150可转动的位置范围,第二位置表示的是制热模式下内导风板160可转动的位置范围。其中,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的位置时,外导风板150的上边缘记为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

如图1所示,制热模式下,第二电机受控带动外导风板150向后下方转动至如图1所示的位置,此时,过处于该位置的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和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与竖直面的夹角可为14°。同时,第一电机受控带动内导风板160向前上方转动至使得内板体161完全位于风道140的外侧,此时,内转臂162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90°。由此,通过处于当前位置的内导风板160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实现热风下吹,使房间的温度分层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舒适性体验。

当然,在制热模式下,外导风板150和内导风板160均还可转动至其他位置,外导风板150和内导风板160的位置调整可通过遥控器实现。

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161的最短距离应小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也可理解为,内转臂162过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的一点到内转臂162第一端的距离小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由此可保证内板体161可向后下方转动至风道140内。

如图3所示,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外导风板150配置为向前上方转动至第三位置,内导风板160配置为向后转动至第四位置,以通过内导风板160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向出风口的前方、前下方、前上方或下方导出冷风。

转动至第四位置的内板体161朝向下风道壁的一面与下风道壁之间应形成有间隔空间,例如,处于第四位置的内板体161朝向下风道壁的一面与下风道壁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至8毫米。由此保证制冷模式下,内板体161可转动至风道140内,并避免内板体161与下风道壁抵接,内板体161的下部没有冷风吹出,内板体16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温度差异而形成凝露。

过处于第三位置的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和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为14°至65°。内导风板160处于第四位置时,内转臂162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为0°至55°。也即是说,第三位置表示的是制冷模式下外导风板150可转动的位置范围,第四位置表示的是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160可转动的位置范围。

在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160的内板体161可转动至如图3所示的位置,此时,内转臂162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外导风板150可转动至如图3所示的位置,过处于该位置处的外导风板150的第一边缘和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与竖直面的夹角可为65°。从而利用处于当前位置的内导风板160和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实现制冷平吹,使得空调以不吹人的导风模式运行,避免冷风直吹人体而带来的舒适体验性差。

当然,在制冷模式下,外导风板150和内导风板160均还可转动至其他位置,进行正常的制冷,遥控器上可设置有制冷平吹模式和其他制冷送风模式,以供用户选择。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外导风板150上形成有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153,冷气流被阻挡筋153挡住,改变方向沿外导风板150向前侧吹出,避免外导风板150的后边缘形成凝露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外导风板150形成有两个第二外转臂152和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152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4,保证外导风板150的直线度,省去了铝合金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同时,内导风板160形成有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154的避让空间,避免了内导风板160对外导风板150转动的干涉,保证了外导风板150的顺畅转动。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内导风板160向前上方可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增大了内导风板160的转动幅度,提高了内导风板160的导风作用,通过内导风板160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可实现冷风上吹,达到冷风不吹人,同时能够实现热风下吹,使房间的温度分层减小,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