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4817发布日期:2018-10-30 22:2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窗式空调。



背景技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窗式空调运行时,气流在穿过换热器的过程及穿过贯流风机的过程中,会受换热器、贯流风轮、蜗壳风道等结构影响产生多次升压、降压变化,导致在蜗壳风道内存在较大的气流噪音,降低了设备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包括:贯流风轮;换热器,邻近所述贯流风轮,且所述换热器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窗式空调,设置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其中,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4mm,可以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5mm,可利于精简设备尺寸,并有效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窗式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为多段式结构,所述多段式结构中的任意相邻两段之间构造出夹角,使所述换热器整体呈凹陷状,其中,所述贯流风轮位于所述换热器呈内凹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换热器为多段式结构,并使之呈半包围状布置在贯流风轮外侧,该结构简单,且可实现多角度进风换热,提升换热器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同时,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窗式空调还包括:蜗舌板,其中,所述多段式结构中的一段为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一端邻近所述蜗舌板,且所述第一换热段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在本方案中,第一换热段邻近蜗舌板,设计其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近,这样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处及贯流风轮邻近第一换热段的位置处产生气流涡旋,以此可以避免蜗舌板处噪音叠加的问题,且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同时,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及贯流风轮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段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2mm。

在本方案中,可进一步防止第一换热段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及贯流风轮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段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7mm~19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换热段表面的垂点邻近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另一端。

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换热段的另一端相对于该第一换热段所邻近蜗舌板的一端进行理解,可以理解为,该第一换热段的另一端为第一换热段上离蜗舌板较远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表面的垂点邻近第一换热段的另一端,也可以理解为,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表面的垂点位于第一换热段的中点与第一换热段的该另一端之间的位置处,由于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表面的垂点部位为第一换热段与贯流风轮的距离最近点,该处风力、风量皆大于第一换热段的其他部位,而对于多段式结构,相邻两段之间的位置处一般为冷媒进口部位,通过设计该垂点部位邻近第一换热段的该另一端,可以使换热器热负荷与相应位置处的风力更相适,提升换热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多段式结构中的另一段为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相邻,且所述第二换热段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9mm~25mm。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二换热段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9mm~25mm,可以防止第二换热段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近,这样可以防止第二换热段处及贯流风轮邻近第二换热段的位置处产生气流涡旋,以此可以避免该处的气流涡旋与蜗舌板处及第一换热段处噪音叠加的问题,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且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同时,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及贯流风轮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换热段上的垂点邻近所述第二换热段的所述一端。

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二换热段的所述一端也即为其邻近第一换热段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表面的垂点邻近第二换热段的所述一端,也可以理解为,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表面的垂点位于第二换热段的中点与第二换热段的该一端之间的位置处,由于贯流风轮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表面的垂点部位为第二换热段与贯流风轮的距离最近点,该处风力、风量皆大于第二换热段的其他部位,而对于多段式结构,相邻两段之间的位置处一般为冷媒进口部位,通过设计该垂点部位邻近第二换热段的该一端,可以使换热器热负荷与相应位置处的风力更相适,提升换热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为两段式结构或为三段式结构。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所述窗式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所述贯流风轮为所述窗式空调的室内侧风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贯流风轮,21第一换热段,22第二换热段,31蜗舌板,32蜗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包括:贯流风轮10和换热器,具体地,换热器邻近贯流风轮10,且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窗式空调,设置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例如设计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mm、17mm、18.5mm、19.5mm、20mm、21mm、22mm、23mm等中的任一个)其中,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4mm,可以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5mm,可利于精简设备尺寸,并有效保证贯流风轮10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10的运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为多段式结构,多段式结构中的任意相邻两段之间构造出夹角,使换热器整体呈凹陷状,其中,贯流风轮10位于换热器呈内凹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设计换热器为多段式结构,并使之呈半包围状布置在贯流风轮10外侧,该结构简单,且可实现多角度进风换热,提升换热器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同时,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10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10的运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窗式空调还包括蜗舌板31和蜗壳板32,蜗舌板31和蜗壳板32构造出蜗壳风道,其中,多段式结构中的一段为第一换热段21,第一换热段21的一端邻近蜗舌板31,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段21的该一端嵌插到蜗舌板31的背风侧位置处,另外,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为14mm~25mm。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以贯流风轮10的中心为圆心作辅助圆w1,该辅助圆w1与第一换热段21的表面相切,且该辅助圆w1的半径R1与贯流风轮10的外轮廓半径R之差为H1,也即该辅助圆w1的半径R1与贯流风轮10的外轮廓半径R之差为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本方案中,第一换热段21邻近蜗舌板31,设计其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为14mm~25mm,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21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近,这样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21处及贯流风轮10邻近第一换热段21的位置处产生气流涡旋,以此可以避免蜗舌板31处噪音叠加的问题,且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同时,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21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31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31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21及贯流风轮10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10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10的运行效率。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为14mm~22mm,这样,可进一步防止第一换热段21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31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31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21及贯流风轮10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10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10的运行效率。

更优选地,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7mm~19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21表面的垂点邻近第一换热段21的另一端。

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换热段21的另一端相对于该第一换热段21所邻近蜗舌板31的一端进行理解,可以理解为,该第一换热段21的另一端为第一换热段21上离蜗舌板31较远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21表面的垂点邻近第一换热段21的另一端,也可以理解为,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21表面的垂点位于第一换热段21的中点与第一换热段21的该另一端之间的位置处,由于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一换热段21表面的垂点部位为第一换热段21与贯流风轮10的距离最近点,该处风力、风量皆大于第一换热段21的其他部位,而对于多段式结构,相邻两段之间的位置处一般为冷媒进口部位,通过设计该垂点部位邻近第一换热段21的该另一端,可以使换热器热负荷与相应位置处的风力更相适,提升换热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段式结构中的另一段为第二换热段22,第二换热段22的一端与第一换热段21相邻,且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19mm~25mm。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以贯流风轮10的中心为圆心作辅助圆w2,该辅助圆w2与第二换热段22的表面相切,且该辅助圆w2的半径R2与贯流风轮10的外轮廓半径R之差为H2,也即该辅助圆w2的半径R2与贯流风轮10的外轮廓半径R之差为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19mm~25mm,可以防止第二换热段22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近,这样可以防止第二换热段22处及贯流风轮10邻近第二换热段22的位置处产生气流涡旋,以此可以避免该处的气流涡旋与蜗舌板31处及第一换热段21处噪音叠加的问题,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且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同时,可以防止第一换热段21与贯流风轮10外表面之间距离过远,这样可以防止蜗舌板31表面与邻近该蜗舌板31位置处的第一换热段21及贯流风轮10位置处气流流速差异过大引起的紊流问题,且也更利于精简设备尺寸,且保证贯流风轮10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10的运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22上的垂点邻近第二换热段22的所述一端。

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二换热段22的所述一端也即为其邻近第一换热段21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22表面的垂点邻近第二换热段22的所述一端,也可以理解为,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22表面的垂点位于第二换热段22的中点与第二换热段22的该一端之间的位置处,由于贯流风轮10的中心在第二换热段22表面的垂点部位为第二换热段22与贯流风轮10的距离最近点,该处风力、风量皆大于第二换热段22的其他部位,而对于多段式结构,相邻两段之间的位置处一般为冷媒进口部位,通过设计该垂点部位邻近第二换热段22的该一端,可以使换热器热负荷与相应位置处的风力更相适,提升换热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器为两段式结构或为三段式结构。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所述窗式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所述贯流风轮为所述窗式空调的室内侧风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式空调,在换热器与贯流风轮的间距最小处,设置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其中,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4mm,可以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5mm,可利于精简设备尺寸,并有效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量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