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3885发布日期:2018-10-26 19:4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器能降低环境空气中的湿度,常用的除湿器包括蒸发器、冷凝器、风机等,空气以风机为动力,先经蒸发器吸收空气的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以达到除湿的目的,然后再经过冷凝器吸收冷凝器中冷媒的热量升温,使得空气达到正常室内温度,形成干燥风,从而降低了空间内的湿度,并使得空气在经过除湿口温度基本保持稳定。

现有的除湿机一般采用单面进风的方式,以离心风机为动力带动空气循环。采用离心风机的原因在于,除湿机需要很多排数的蒸发器来降温除湿,且需要匹配更多排数的冷凝器,由于空气通过大量排数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时,会造成很大的系统压降,因此采用高静压的离心风机,但是离心风机的功率消耗和噪音水平普遍偏高,不利于减能减噪。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除湿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解决除湿机能耗偏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空气处理段、第二空气处理段和第三空气处理段,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均对应于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为净化段或换热段,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为换热段,其中,靠近进风口设置的所述换热段为蒸发器或者蒸发器与冷凝器的组合,靠近出风口设置的所述换热段为冷凝器或者冷凝器与蒸发器的组合;

斜流风机,所述斜流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对应于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斜流风机引导空气分别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进入后经所述出风口吹出。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均为换热段,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为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为第二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与冷凝器的上下组合,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数量不大于5个,且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之间层叠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和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均为直板。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还包括呈弧形的过渡段,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与所述第三空气处理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成一体,所述过渡段为净化段或换热段。

优选地,所述净化段包括至少一层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为活性炭层或HEPA过滤层。

优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导风圈,所述导风圈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斜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导风圈内。

优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出风网罩,所述出风网罩罩设于所述出风口上。

优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空气处理单元,空气处理单元包括与进风口对应设置且依次相邻的第一空气处理段、第二空气处理段和第三空气处理段,且第一空气处理段与第三空气处理段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段、第二空气处理段和第三空气处理段共同形成“三面进风”的通道,相比“单面进风”不仅能够增大空气处理面积,提高空气处理效率,还能够简化壳体内部结构,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而靠近进风口设置的换热段为蒸发器或者蒸发器与冷凝器的组合,靠近出风口设置的换热段为冷凝器或者冷凝器与蒸发器的组合,能够确保空气经过蒸发器除湿后再穿过冷凝器并吸热升温变成正常温度的空气。

此外,采用斜流风机作为空气循环动力来源,斜流风机相比离心风机具有噪音小、功率低的优点,且其亦具有很强的抗压降能力,在斜流风机的作用下,部分空气沿风机的轴线方向吹出,能减弱由于离心引起的震动所带来的噪音问题。采用“三面进风”的方式,在同风量下能够减小进风口速度,降低除湿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减小静压损耗,保证了斜流风机的高效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解决除湿机能耗偏高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湿机100,包括壳体、空气处理组件以及斜流风机120。壳体内形成有风道,以形成空气流动空间,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空气处理组件位于壳体内,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空气处理单元110,空气处理单元110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第一空气处理段113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相对设置,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均对应于进风口设置,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为净化段或换热段,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为换热段,即空气处理单元110可以有一个换热段,也可以有两个换热段,或者三个换热段。其中,靠近进风口设置的所述换热段为蒸发器或者蒸发器与冷凝器的组合,靠近出风口设置的所述换热段为冷凝器或者冷凝器与蒸发器的组合,能够确保空气经过蒸发器除湿后再穿过冷凝器并吸热升温变成正常温度的空气。

旋轴流风机120位于壳体内,并对应于出风口设置,斜流风机120引导空气分别从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进入后经出风口吹出。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处理单元110是具有空气除湿功能的换热器,或者兼具空气除湿与净化双功能的处理器,即此时空气处理由具有除湿功能的换热段和具有净化功能的净化段组合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依次相邻的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可以连接成一体,也可以相互独立但相邻两段相接触,还可以是相邻两段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并且,第一空气处理段113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相对设置,相邻两段空气处理段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最后形成类U型的空气处理单元110。此外,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斜流风机120的直径: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的长度:第二空气处理段114的长度: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的长度=1:(0.2-3.0):(0.3-0.5):(0.2-3.0)。

本实施例的除湿机100包括空气处理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由空气处理组件构成,其中空气处理单元110包括与进风口对应设置且依次相邻的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且第一空气处理段113与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相对设置,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共同形成“三面进风”的进风通道。空气循环系统由斜流风机120作为空气循环动力来源,斜流风机120相比离心风机具有噪音小、功率低的优点,且其亦具有很强的抗压降能力,在斜流风机120的作用下,部分空气沿风机的轴线方向吹出,能缓解由于离心引起的震动所带来的噪音问题。

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能够经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对应侧的进风口进入,然后分别穿过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后到达壳体内的风道,并经风机带动从出风口吹出,其采用“三面进风”的方式,相比“单面进风”不仅能够增大空气处理面积,提高空气处理效率,还能够简化壳体内部结构,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当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不同时为净化段或不同时为换热段时,除湿机100可以同时进行空气净化和除湿处理,且由于第一空气处理段113与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相对设置,相比现有的净化与除湿并排设置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净化效率和除湿效率。

当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均为换热段时,由于“三面进风”,其换热面积大,除湿效率高,有利于减少换热器的排数,从而降低空气的压降。此外,采用“三面进风”的方式,在同风量下能够减小进风口速度,降低除湿机10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减小静压损耗,保证了对旋流轴流风机的高效运行。本实施例中的除湿机100的电机121的功耗大概是离心式除湿机的一半,例如当风量为550方时,普通离心除湿机的电机121功率为70多瓦,该款除湿机100的电机121的功率为30多瓦,同风量下可降低40瓦的功率。

需要指出的是,进风口和出风口优选均设置在壳体的侧面,即除湿机100机身的侧面,使除湿机100实现在侧面的“三面进风”后再从侧面出风。

为了兼顾除湿机100的除湿效果和能耗水平,空气处理单元110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空气处理单元110的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均为换热段。此时,靠近进风口的空气处理单元110为第一换热器111,靠近出风口的空气处理单元110为第二换热器112,即第一换热器111环绕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12的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1的全段和第二换热器112的全段均为换热段,且优选第一换热器111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12为冷凝器,且第一空气处理段11、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优选为一体成型。此时,空气中的水汽经过蒸发器冷凝后排入接水盘130内,而后干燥的空气穿过冷凝器并吸热升温变成正常温度的空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1还可以是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组合,第二换热器112可以是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组合。例如,当第一换热器111是蒸发器和冷凝器上下组合,第二换热器112是冷凝器时,增加冷凝器的面积,有利于降低系统功率。

进一步地,为了合理的控制整机能耗,空气处理单元110的数量不大于5个,且空气处理单元110之间层叠设置。空气处理单元110可以为蒸发器、冷凝器或其组合。且为了保证具备除湿效果,至少有一个空气处理单元110上具有蒸发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和制备,第一空气处理段113、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均为直板。此外,参见图3,空气处理单元110还包括呈弧形的过渡段116,即过渡段116为弧形板,第一空气处理段113与第二空气处理段114通过过渡段116连接成一体,第二空气处理段114与第三空气处理段115通过过渡段116连接成一体,实现了第一空气处理段113和第二空气处理段114以及第二空气处理段114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5的圆弧过渡,有利于降低风阻。过渡段116优选为净化段,此时,既能获得比较大的换热面积,又能兼顾净化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段116也可以为换热段,此时除湿机100具有最大的换热面积。而且,不同空气处理段之间的过渡段116的弧形半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进一步地,净化段包括至少一层过滤结构,过滤结构为活性炭层或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层。多孔性的活性炭,能够使空气中一种或多种物质(如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微生物、病毒、一定量的重金属)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并能够脱色、除臭、空气净化,其吸附能力强。HEPA过滤层是指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物质的过滤有效率达到99.7%,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HEPA分PP滤纸、玻璃纤维、复合PP-PET滤纸、熔喷涤纶无纺布和熔喷玻璃纤维等,其具有风阻大,容尘量大,过滤精度高等特点。通过活性炭层和HEPA过滤层,可使得空气的有机污染物和颗粒都被净化,提升空气的净化质量。

进一步地,除湿机100还包括导风圈140,导风圈140靠近出风口设置,并且斜流风机120位于导风圈内,导风圈140能够控制风道内的干燥风的吹出方向。

此外,除湿机100还可以包括出风网罩,出风网罩罩设于出风口上,以防止其他杂质进入壳体内,特别是风机内而影响风机的运转。

如图1所示,除湿机100还包括接水盘130,接水盘130与壳体连接,且位于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空气经过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顺着蒸发器直接滴落在接水盘130内。

需要说明的是,除湿机100还包括压缩机、电机121和支架123。冷媒循环的原理是: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气体)流向冷凝器,高温高压的冷媒在冷凝器上面降温,变为低温高压液体。然后冷媒经过节流装置,变为低温低压液体。随后冷媒再流向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上与空气进行热量传递,冷媒吸热使空气凝露,冷媒也由液体转换为低压气体,冷媒经过蒸发器换热之后再次流向压缩机。本实施例中的电机121数量为1个,且靠近斜流风机120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以驱动斜流风机120的运转。而且,电机121对应设置有一个支架123进行支撑,以维持斜流风机120的运转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