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483发布日期:2019-06-15 00:23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冷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是将设有蒸发器的水冷箱集成在风冷式冷凝器的空调外机内,并经软水管将水冷箱与室内设有水冷式盘管的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连接,构成一种水冷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空调中,内机与外机的热交换连接管路,是用硬质管连接,这给空调的安装、使用、维护、迁移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想实现分体式空调内机极为方便地移动,更是难以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是将设有蒸发器的水冷箱集成在风冷式冷凝器的空调外机外壳内,并经软水管将水冷箱与室内设有水冷式盘管的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连接,构成一种水冷移动空调,其内机与外机的热交换连接管路,是用软水管连接,这样一来,空调的安装、使用、维护、迁移都变得更为方便,尤其是实现了分体式空调内机极如同电风扇一样,方便在房间内移动、添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将设有蒸发器的蒸发器保温水冷箱集成在风冷式冷凝器的空调外机外壳内,并经软水管将水冷箱与室内设有水冷翅片式盘管的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连接,具体是:将设置有压缩机、压力控制器、四通阀、冷凝器、管温传感器、至少一个小型轴流风机、孔板均流器、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蒸发器保温水冷箱、水温传感器以及空调常用制冷管路元器件、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室内控制面板、电源插头的外机,通过中间连接组件:保温水箱、水位传感器、分水器、分水阀、软出水管、软进水管、单向水阀、集水阀、集水器,与设置有微型水泵、水冷翅片式盘管、轴流风机、分控制面板、摇头机构、室内管温传感器、室温传感器、冷凝水雾化器的内机连接,构成 一种水冷移动空调。

进一步,所述外机外壳内,空调常用的电控元器件中,增加至少一个常开继电器,该常开继电器经信号线连接到分控制面板,由分控制面板输出信号控制,该常开继电器的输出端,与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中,用于控制压缩机的继电器输出端串联,实现分控制面板和室内控制面板协同控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同时,在该常开继电器的的输出脚取出信号,反馈到室内控制面板和分控制面板上,并转换成视觉识别信息,再集合空调常用的控制信息,从而显示和控制外机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是通过外机外壳内的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中,增加的至少一个常开继电器,以及该常开继电器随之增加的信号线,和中间连接组件上的分水器、分水阀、集水阀、集水器,把至少一个设置有软出水管、软进水管、单向水阀、微型水泵、水冷翅片式盘管、轴流风机、分控制面板、摇头机构、室内管温传感器、室温传感器、冷凝水雾化器的内机与外机相连,实现一个外机方便选择添加多个内机。

进一步,所述室内控制面板,是根据外机蒸发器保温水冷箱内的水温度,并在分控制面板的协作下,控制外机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软出水管、软进水管,是内层软皮管、中层保温层,外层金属弹簧管的易弯耐磨,且能承受相应的拉力的软管。

进一步,所述内机,是电风扇形状后部设置水冷翅片式盘管及摇头机构。

再进一步,所述电风扇形状,是明显地包括鸿运扇、吊扇在内,又再进一步,所述包括鸿运扇在内,即在鸿运扇的背面增加水冷翅片式盘管、空调蒸发器盘管中的任意一种盘管,转页导风机构在空调导风中得到运用。

进一步,所述分水器、集水器是方便连接至少一个新型内机和或传统内机。

进一步,所述外机,方便功率设计,以便适用广大的农村用户和城市用户。

进一步,所述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其间经电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安装、使用、维护、迁移方便,尤其是实现了分体式空调内机如同电风扇一样,随意在房间内移动、添加,特别是能以小功率设计来满足小范围内调温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元器件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控制方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管路系统示意图。

图1中:1蒸发器、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3冷凝器、4外机外壳、5水冷翅片式盘管、6压缩机、7压力控制器、8四通阀、9管温传感器、10小型轴流风机、11孔板均流器、12过滤器、13膨胀阀、14水温传感器、15空调常用制冷管路元器件、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17室内控制面板、18电源插头、19保温水箱、20水位传感器、21分水器、22分水阀、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25单向水阀、26集水阀、27集水器,、28微型水泵、29轴流风机、30分控制面板、31摇头机构、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35常开继电器、36信号线。

图2中:1蒸发器、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3冷凝器、4外机外壳、5水冷翅片式盘管、6压缩机、7压力控制器、8四通阀、9管温传感器、10小型轴流风机、11孔板均流器、12过滤器、13膨胀阀、14水温传感器、15空调常用制冷管路元器件、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17室内控制面板、18电源插头、19保温水箱、20水位传感器、21分水器、22分水阀、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25单向水阀、26集水阀、27集水器,、28微型水泵、29轴流风机、30分控制面板、31摇头机构、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35常开继电器、36信号线。

图3中:6压缩机、 8四通阀、9管温传感器、10小型轴流风机、14水温传感器、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17室内控制面板、18电源插头、20水位传感器、28微型水泵、29轴流风机、30分控制面板、31摇头机构、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35常开继电器、36信号线。

图4中:1蒸发器、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3冷凝器、5水冷翅片式盘管、6压缩机、7压力控制器、8四通阀、9管温传感器、10小型轴流风机、12过滤器、13膨胀阀、14水温传感器、19保温水箱、20水位传感器、21分水器、22分水阀、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25单向水阀、26集水阀、27集水器,、28微型水泵、29轴流风机、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是将设有1蒸发器的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集成在风冷式3冷凝器的空调4外机外壳内,并经软水管将水冷箱与室内设有5水冷翅片式盘管的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连接,具体是:将设置有6压缩机、7压力控制器、8四通阀、3冷凝器、9管温传感器、至少一个10小型轴流风机、11孔板均流器、12过滤器、13膨胀阀、1蒸发器、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14水温传感器以及15空调常用制冷管路元器件、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17室内控制面板、18电源插头的外机,通过中间连接组件:19保温水箱、20水位传感器、21分水器、22分水阀、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25单向水阀、26集水阀、27集水器,与设置有28微型水泵、5水冷翅片式盘管、29轴流风机、30分控制面板、31摇头机构、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的内机连接,构成 一种水冷移动空调。

进一步,所述4外机外壳内,16空调常用的电控元器件中,增加至少一个35常开继电器,该35常开继电器经36信号线连接到30分控制面板,由30分控制面板输出信号控制,该35常开继电器的输出端,与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中,用于控制压缩机的继电器输出端串联,实现30分控制面板和17室内控制面板协同控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同时,在该35常开继电器的的输出脚取出信号,反馈到17室内控制面板和30分控制面板上,并转换成视觉识别信息,再集合空调常用的控制信息,从而显示和控制外机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空调内机,是通过4外机外壳内的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中,增加的至少一个35常开继电器,以及该35常开继电器随之增加的36信号线,和中间连接组件上的21分水器、22分水阀、26集水阀、27集水器,把至少一个设置有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25单向水阀、28微型水泵、5水冷翅片式盘管、29轴流风机、30分控制面板、31摇头机构、32室内管温传感器、33室温传感器、34冷凝水雾化器的内机与外机相连,实现一个外机方便选择添加多个内机。

进一步,所述17室内控制面板,是根据外机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内的水温度,并在30分控制面板的协作下,控制外机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23软出水管、24软进水管,是内层软皮管、中层保温层,外层金属弹簧管的易弯耐磨,且能承受相应的拉力的软管。

进一步,所述内机,是电风扇形状后部设置5水冷翅片式盘管,31摇头机构。

再进一步,所述电风扇形状,是明显地包括鸿运扇、吊扇在内,又再进一步,所述包括鸿运扇在内,即在鸿运扇的背面优选增加水冷翅片式盘管、空调蒸发器盘管中的任意一种盘管,转页导风机构在空调导风中得到运用。

进一步,所述21分水器、27集水器是方便连接至少一个新型内机和或传统内机。

进一步,所述外机,方便功率设计,以便适用广大的农村用户和城市用户。

进一步,所述15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其间经电线连接。

使用时,插上18电源插头并操作设置在旁边的17室内控制面板,在15空调常用制冷管路元器件、16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的控制下,外机进入待机工作状态,原因是在17空调常用电控元器件中,用于控制6压缩机的继电器输出端的两个脚串联有一个35常开继电器,该35常开继电器是由30分控制面板输出信号控制,因此,只有同时满足2蒸发器保温水冷箱的水温,低于17室内控制面板上的设定温度以及至少一个30分控制面板输出控制信号时,外机才开始工作,反之,则停止工作。

最后说明,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特征、优点,也仅是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尽管参照所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技术方案依然还有很的扩展、延伸、修改空间,以及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的选择性大量存在,故,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