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3624发布日期:2018-12-21 19:0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能够以管路将蒸气与液体进行循环以达到散热目的的传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组件的发热量随着半导体工艺的精进而不断的快速升高;如何提升电子组件的散热能力,维护组件的正常运作,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课题。目前大量使用的直接空气冷却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许多具有高热通量电子组件散热的需求,而必须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

而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组均热器及两组连通的管体,一组均热器用于蒸发来带走所吸收的热量,另一组均热器用于冷凝以降温来返回输出冷却流体进行散热循环的回路,由于两组均热器内的压力不同,因此能够于流体相变后自动进行往返输送,以达到自然循环散热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应为一最佳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传热装置,包括:一第一均温板,内部具有一中空空间,而该第一均温板表面至少具有一第一蒸气开口、一第一液体开口及数个锁固孔,其中该第一蒸气开口及该第一液体开口皆与该第一均温板内部的中空空间相连通;一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一均温板表面相结合,而该第一连接器对应于该第一蒸气开口及该第一液体开口设置有一第一蒸气通道及一第一液体通道,其中该第一蒸气通道及该第一液体通道的底部分别与该第一蒸气开口及该第一液体开口相通;一第一散热鳍片,具有一凹口能够结合于该第一连接器上,而该第一散热鳍片的其他部分表面与该第一均温板表面相结合;一第二均温板,内部具有一中空空间,而该第二均温板底面至少具有一第二蒸气开口及一第二液体开口,其中该第二蒸气开口及该第二液体开口皆与该第二均温板内部的中空空间相连通;一第二连接器,与该第二均温板底面相结合,而该第二连接器对应于该第二蒸气开口及该第二液体开口设置有一第二蒸气通道及一第二液体通道,其中该第二蒸气通道及该第二液体通道的顶部分别与该第二蒸气开口及该第二液体开口相通;一第二散热鳍片,具有一凹口能够结合于该第二连接器上,而该第二散热鳍片的其他部分表面与该第二均温板表面相结合;一冷却流体输入管,与该第一蒸气通道相连接,用于通过该冷却流体输入管输入一冷却流体进入该第一蒸气通道内,并使该冷却流体进入该第一均温板的中空空间内;一蒸气管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蒸气通道及该第二蒸气通道之间,而该第一均温板吸收热量使该第一液体通道的液体状的冷却流体蒸发为一蒸气后,其中该蒸气能够由该第一蒸气通道通过该蒸气管路进入该第二蒸气通道及该第二均温板的中空空间内;以及一液体管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液体通道及该第二液体通道之间,而该第二散热鳍片降温使该第二均温板内部的中空空间内的蒸气状的冷却流体转变为一液体后,其中该液体能够由该第二液体通道通过该液体管路进入该第一液体通道内。

更具体的说,所述蒸气管路的管径大于该液体管路的管径。

更具体的说,所述冷却流体为冷媒。

更具体的说,所述该蒸气管路及液体管路上至少具有一个以上的弯部,使第一均温板及第二均温板在固定距离下,通过该弯部的设置,可以延长该蒸气管路及液体管路的长度。

更具体的说,所述该蒸气管路及液体管路朝向不同方向与第二均温板连接,且该蒸气管路及液体管路上至少具有一个以上的弯部,使蒸气管路及液体管路分别连接于第二均温板的两侧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蒸气与液体流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第一均温板

111 中空空间

112 第一蒸气开口

113 第一液体开口

114 锁固孔

12 第一连接器

121 第一蒸气通道

122 第一液体通道

13 第一散热鳍片

21 第二均温板

211 中空空间

212 第二蒸气开口

213 第二液体开口

22 第二连接器

221 第二蒸气通道

222 第二液体通道

23 第二散热鳍片

4 蒸气管路

41 弯部

5 液体管路

51 弯部

6 冷却流体输入管

81 蒸气

82 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结合结构示意图及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该传热装置包括一第一均温板11、一第一连接器12、一第一散热鳍片13、一第二均温板21、一第二连接器22、一第二散热鳍片23、一蒸气管路4、一液体管路5、一冷却流体输入管6。

其中该第一均温板11内部具有一中空空间111,而该第一均温板11表面至少具有一第一蒸气开口112、一第一液体开口113及数个锁固孔114,其中该第一蒸气开口112及该第一液体开口113皆与该第一均温板11内部的中空空间111相连通;

其中该第一连接器12与该第一均温板11表面相结合,而该第一连接器12对应于该第一蒸气开口112及该第一液体开口113设置有一第一蒸气通道121及一第一液体通道122,其中该第一蒸气通道112及该第一液体通道113的底部分别与该第一蒸气开口112及该第一液体开口113相通;

其中该第一散热鳍片13具有一凹口能够结合于该第一连接器12上,而该第一散热鳍片13的其他部分表面与该第一均温板11表面相结合。

其中该第二均温板21内部具有一中空空间211,而该第二均温板21底面至少具有一第二蒸气开口212及一第二液体开口213,其中该第二蒸气开口212及该第二液体开口213皆与该第二均温板21内部的中空空间211相连通;

其中第二连接器22与该第二均温板21底面相结合,而该第二连接器22对应于该第二蒸气开口212及该第二液体开口213设置有一第二蒸气通道221及一第二液体通道222,其中该第二蒸气通道221及该第二液体通道222的顶部分别与该第二蒸气开口212及该第二液体开口213相通;

其中该第二散热鳍片23具有一凹口能够结合于该第二连接器22上,而该第二散热鳍片23的其他部分表面与该第二均温板21表面相结合。

其中该冷却流体输入管6与该第一蒸气通道121相连接,用于通过该冷却流体输入管6输入一冷却流体进入该第一蒸气通道121内,并使该冷却流体进入该第一均温板11的中空空间111内。

其中该蒸气管路4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蒸气通道121及该第二蒸气通道221之间,而该液体管路5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液体通道122及该第二液体通道222之间,如第4图所示,该第一均温板11能够锁固于一电子设备上,当该电子设备发热时,该第一均温板11能够吸收热量使液体状的冷却流体蒸发为一蒸气81后,该蒸气81能够上升至该第一蒸气通道121内,由于压力差的原因,该蒸气81将会沿着该蒸气管路4进入该第二蒸气通道221内及该第二均温板21的中空空间211内;

之后,当该第二散热鳍片23进行降温时,该中空空间211的蒸气81将会变成液体82并掉落至该第二液体通道222中,由于压力差的原因,该液体82将会由该第二液体通道222通过该液体管路5进入该第一液体通道122内;

之后,该第一均温板11吸收热量使内部的中空空间111内的液体状的冷却流体蒸发为一蒸气81后,该蒸气81则会上升至该第一蒸气通道121,并再次运送至该第二蒸气通道221内,以达到循环散热的目的。

另外,请参阅图5所示,其中,该蒸气管路4及液体管路5上至少具有一个以上的弯部41,51,使第一均温板11及第二均温板21在固定距离下,通过该弯部41,51的设置,可以延长该蒸气管路4及液体管路5的长度,而其他结构皆与图1~图4相同,于此不在赘述。

另外,请参阅图6所示,其中,该蒸气管路4及液体管路5朝向不同方向与第二均温板21连接,且该蒸气管路4及液体管路5上至少具有一个以上的弯部,使蒸气管路4及液体管路5分别连接于第二均板21的两侧位置,而其他结构皆与图1~图5相同,于此不在赘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传热装置,与其他现有技术相互比较时,其优点如下:

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组均热器及两组连通的管体,一组均热器用于蒸发来带走所吸收的热量,另一组均热器用于冷凝以降温来返回输出冷却流体进行散热循环的回路。

2. 本实用新型由于两组均热器内的压力不同,因此能够于流体相变后自动进行往返输送,以达到自然循环散热的目的。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