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式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3214发布日期:2018-07-18 01:2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气供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暖气分为水暖和气暖,通常所说的暖气片指的是水暖,就是利用壁挂炉或者锅炉加热循环水,再通过管材链接到暖气片,最终通过暖气片将适宜的温度输出,形成室内温差,最后进行热循环使整个室内温度均匀上升。而气暖则是在制热设备(锅炉)中加热经过水处理设备处理过的水,使其蒸发,采用蒸发的水蒸气来通过暖气片给房间供热。水蒸气在暖气片中以对流的形式将热量传给暖气片,暖气片通过自身的导热,将热量从内壁传到外壁,外壁以对流的方式加热空间的空气,同时以辐射的形式加热空间中包含的壁(墙体,家具,人体等)。使房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温度。

目前,传统的电暖气内壁是单纯用加热器将水或油做液体介质通过暖气片外壳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采暖方式,同时,为了节约用电,用户往往采用不十分寒冷时不取暖或低温取暖的方式节约费用,因此,为了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设计开发一种室温恒定,同时节约能源的电加热式供热装置显得是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该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利用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在加热液体介质对相变储热材料进行蓄热的同时为室内供暖,当相变储热材料温度吸收饱和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由相变材料为液体介质提供热源,进而保证室温的平衡。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和加热箱(3);

还包括至少一个储料模块(18);所述储料模块(18)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加料口封盖(11);所述储料模块(18)和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 注入加热箱(3),储料模块(18)外侧设有保温层(4),所述保温层(4)外侧设有料箱壳体(2);

所述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加热箱(3)上的注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上;所述加热箱(3)的顶部安装有出液管(12),所述散热片(7)与出液管(12)连通。

进一步: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内部或下方。

更进一步:所述储料模块(18)为N个,N为大于零的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为M个,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M为大于零的自然数。

更进一步:还包括导热管(20),所述导热管(20)的一个或P个接口与出液管(12) 连通;所述导热管(20)包括位于散热片(7)内;所述导热管(20)的外壁与散热片(7) 的内壁之间填充有相变材料或液体介质,所述散热片(7)内有换热或加热装置;所述散热片(7)的外壳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加料封盖(11);P 是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散热片(7)为H个,所述出液管(12)为Q个,每个散热片(7) 分别与一个或Q个出液管(12)连通;H和Q为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散热片(7)为H个,所述出液管(12)为Q个导热管(20)为L 个,H个散热片(7)分别串联于L个导热管(20)连接,L为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散热片(7)通过W个连接管(15)组合连接,W为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散热片(7)内设置有至少R个导流片(14);R为自然数。

更进一步: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内部或下方,所述加热箱(3)和储料模块(18)之间设有模块底托(19),所述模块底托(19)上设置有流液通道(32),所述散热片(7)和储料模块(18)固定于模块底托(19)上,且所述储料模块(18)位于散热片(7)内。

更进一步:所述加热器(5)为多档加热器。

更进一步: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 的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 的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 的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更进一步:还包括至多有一个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

更进一步:所述防护套(1)下方有底座(17)。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利用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及液体介质热交换原理,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的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料温控制器启动电源控制器关闭加热器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行室内供暖,当料温探测器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电源控制器开启,加热器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底托的优选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底托的第一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底托的第二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底托的第三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块底托的第四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其中:1、防护套;2、外壳体;3、加热箱;4、保温层;5、加热器;6、注液口;7、散热片;8、料温探测器;9、液温探测器;10、加料口;11、封盖;12、出液管;13、预留口;14、导流片;15、连通管;16、室温探测器;17、底座;18、储料模块;19、模块底托;20、导热管;21、料温控制器;22、液温控制器;23、室温控制器;24、电源开关;25、漏电保护;26、第一电源控制器;27、第二电源控制器;28、第三电源控制器;32、流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 18;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加料口封盖11;所述储料模块18外侧有保温层4、位于保温层4外侧是外壳体2;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内;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所述外壳体2下方有底座17;为了便于搬运,底座17优选的是万向轮;

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进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在所述加热箱3的顶部安装有出液管 12,所述散热片7通过散热片预留口13分别与出液管12连通。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散热片7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H个,散热片7上开设有一个或K个预留口13,出液管12与散热片7上的K个预留口13连接,为了增加液体介质在暖气片7内的分部性,在暖气片内可以设置导流片14。H个散热片7通过W个连接管15组合连接。散热片7可以通过安装支架A和支架B与料箱壳体2连接;导热介质(除水外)在密封空间内灌入适当的量,不要灌满。在加热沸点范围内不会有任何气体产生,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液体介质在加热时会在原液面基础上升一部分,从而填充部分密闭空间,加热介质在密闭空间内根据物理原理的热传导性,热介质为散热片金属外壳传递热源,从而产生热介质上升,冷介质下降的内部密度差的自循环。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上升从出液管12进入散热片7内,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的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 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行室内供热,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油温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油温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3至图5,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 18;所述储料模块18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加料封盖11;所述储料模块18外侧有保温层4、位于保温层4外侧的是外壳体2;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内;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还包括导热管20,所述导热管20的一个或L个接口与一个或Q个出液管12连通,所述导热管 20位于散热片7内;所述导热管20的外壁与散热片7的内壁之间填充有相变材料,每个散热片7的外壳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加料封盖11;散热片7可以通过安装支架A和支架B与料箱壳体2连接;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M为大于零的自然数;所述外壳体2下方有底座 17;为了便于搬运,底座17优选的是万向轮;

所诉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注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在所述加热箱3的顶部安装有出液管 12,所述散热片7通过散热片预留口13与出液管12连通。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散热片7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H个,H个散热片7通过K个预留口13分别与L个导热管20,Q 个出液管12连接;H个散热片7还通过W个连接管15组合连接。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从出液管12进入导热管20,导热管20穿入暖气片7,在暖气片7内的相变材料吸收导热管20的热能,随后与暖气片进行热交换,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的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 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行供热,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 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6和图7,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矩形空心结构的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有加料口封盖11;所述储料模块18其中五侧面有保温层4、储料模块18的另一外侧壁与散热片7 紧密衔接,位于保温层4外侧有外壳体2;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内;加热箱3 优选多档加热器5;还包括导热管20,所述导热管20的一个或P个接口与出液管12连通,导热管20位于储料模块18内,所述加热箱3和储料模块18之间设有模块底托19,所述散热片7和储料模块18固定于模块底托19上;加料口10和封盖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 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加热箱3内加热器5通过进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所述加热箱的顶部安装有出液管12,导热管20,位于储料模块18内,所述散热片7与储料模块18的外侧壁紧密衔接。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从出液管12进入导热管20,相变材料吸收导热管20的热能,同时通过储料模块18与散热片7连接部分进行换热,进而加热散热片7中的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 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而为室内供暖,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8和图9,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矩形空心结构的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所述储料模块18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18上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有加料口封盖11,所述加热箱3和储料模块18之间设有模块底托19,所述散热片7和储料模块18固定于模块底托19上,且所述储料模块18位于散热片7内;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均为M个,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M为大于零的自然数;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进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箱3外部有保温层4,位于保温层4外侧是外壳2。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通过流液通道32与储料模块18的相变储热材料进行热交换,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的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 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而为室内供暖,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度温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10和图11,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矩形空心结构的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所述储料模块18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有加料口封盖11;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18下方;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所述加热箱3和储料模块18之间设有模块底托19,所述模块底托19上设置为口字形的流液通道32,所述储料模块18固定于模块底托19上,所述储料模块18位于散热片7内;所述储料模块18位于口字形流液通道32的中间;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所述加热箱3 内的加热器5通过进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加热箱3的外部有保温层4,位于保温层4的外侧为外壳2。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油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油液通过流液通道32与储料模块18进行热交换,随后储料模块18与散热片7 进行热交换;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内供暖的同时为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蓄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进而为室内供暖,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12,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所述储料模块18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18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 上设置有封盖11;所述加热箱3位于散热片7内;散热片7的内侧壁储料模块外壁紧密连接,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介质液(非水的液体)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所述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注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内。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 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继电器 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通过加热箱3的外壁与散热片7内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相变储热材料在蓄热的同时通过散热片7的外壁与室内空气换热形式供暖。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 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内胆2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继续供热,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13-14,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加热箱3;所述储料模块18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储料模块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封盖11;所述加热箱3位于储料模块下方,散热片7内壁与储料模块外壁紧密连接;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所述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加热器5还通过注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所述加热箱3与储料模块18之间的底托19,储料模块18固定在底托19上,储料模块 18之间为流液通道32。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从N个流液口32进入散热片7,与散热片7内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相变材料蓄热的同时为室内供暖,当储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温度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 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继续供热,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控制器 27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15和图16,一种电加热式供热装置,包括:散热片7、加热箱3;所述散热片7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散热片7上开设有加料口10,所述加料口10上设置有封盖11;所述加热箱3位于散热片7内;加热箱3优选多档加热器5;还包括导热管20,所述导热管20的一个或N个接口与几个出液管12连通;所述加热箱3上开设有注液口 6,液体介质由注液口6注入加热箱3。所述加热箱3内的加热器5通过注液口6进入并固定在加热箱3内;在所述加热箱3的顶部安装有N根出液管12,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所述加料口10和封盖11采用一次成型密封焊接结构或采用活动性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护套1,所述散热片7、加热箱3、储料模块18位于防护套1内;在防护套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7,底座17可以是万向轮或者是固定支撑座;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请参阅图17,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探测器16,

室温控制器23,所述室温控制器23用于接收室温探测器16的室温信息,并将室温信息与室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室温控制器23使用前,首先设置室温的上限值(比如28度)和室温下限值(比如18度);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室温下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 16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室温上限值时,则室温控制器23通过第一电源控制器26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室温探测器16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室温下限值和室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相变材料温度的料温探测器8,

料温控制器21,所述料温控制器21用于接收料温探测器8的料温信息,并将料温信息与料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料温控制器21使用前,首先设置料温的上限值和料温下限值;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料温下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料温控制器21通过第二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料温探测器8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用于检测油温的液温探测器9,

液温控制器22,所述液温控制器22用于接收液温探测器9的液温信息,并将液温信息与液温阈值信息进行比较,进而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控制加热器5的工作状态;液温控制器22使用前,首先设置液温的上限值和液温下限值;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低于液温下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开启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高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高于料温上限值时,则液温控制器22通过第三电源控制器28关闭加热器5,或者是将加热器5的工作档位调整至低功率档位;当液温探测器9输出的检测温度位于料温下限值和料温上限值之间时,则加热器5保持目前工作状态;

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源开关24、漏电保护25后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所述加热器5分别与第一电源控制器26、第二电源控制器27、第三电源控制器28电连接。

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开启加热器5,加热器5对加热箱3内的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从出液管12进入导热管20,导热管20与暖气片7内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加热装置加热液体介质为室散热片中的相变材料蓄热的同时为室内供热。当料温吸收至设定饱和温度时料温探测器8将料温温度饱和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料温控制器21启动电源控制器27关闭加热器5加热器停止加热,由储料模块18中的相变材料代替加热源为液体介质加热,继续供热,当料温探测器8探测料温温度不能满足液体介质所需热量时,探测器8将储热材料的低温信号传输给料温控制器21控制器27 开启,加热器5继续加热。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室温探测器对室温进行实时监测,当室温过低或过高时,室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温探测器对介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介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液温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本实用新型利用料温探测器对相变材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相变材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料温控制器通过电源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开启加热器、关闭加热器、或者加热器换挡)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