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9289发布日期:2018-11-27 21:3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通风技术中,传统的混合通风模式的特点是速度高、动量大和紊流送风,因在建筑空间上容易布置,不占有下部建筑空间(工作区),至今仍然广泛使用。但是,其在送风过程卷吸大量室内空气,工作区一般处于回风或者排风环境中,通风效率、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已在早期专利CN101988731B中提出了一种圆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法(如图8所示),通过将送风口和送风口的环形静压箱安装在室内圆柱顶部,环形条缝风口出风垂直向下,利用圆柱形成贴附效应,将送风气流下送至地面,从而减小送风对室内空气的卷吸来提高混合顶部送风的空气品质和节能效果。

然而,该方法在试验和实践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种种不足:

1、该送风方法中,房间顶部需要布设大量各类型风管管道,每个风管都需设置相应调节阀门,系统复杂、噪音大,控制繁琐,占用空间大;

2、送风口为环抱圆柱的环形条缝风口,整体形状为固定,出风口只有垂直向下这一种状态和模式,自身无法实现风速风向的自我调节;

3、实施例1/3对比试验中,需要额外单独设置送风阀或调节风机功率档位,来调节环形条缝出风口风速;实施例1/2对比试验中,需要分别设计两套尺寸不同的静压箱,来调节环形条缝出风口与圆柱面距离大小,不利于产业化制造,成本高,适应性差;

4、只能针对于圆柱竖直贴壁设置的情况,模式唯一,因房间空间大小、圆柱布置位置、与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距离等实际工况的不同,仅圆柱竖直贴壁且不能调节的单一模式已不能应用于复杂场景,例如房间空间更大、或圆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时,送风效果太差,又或圆柱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无法解决送风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和难点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将风机盘管和贴附射流的优点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了建筑内部的弧形柱结构,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有效改善送风效果,并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风速和方向的灵活调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弧形柱柱面之间距离的灵活调节,实现0°~180°范围内的风向调节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可满足不同贴壁方式的要求,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经济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风管、弧形静压箱,所述风管连通所述风机盘管和所述弧形静压箱;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所述弧形静压箱布置在建筑物的弧形柱上部;

所述风机盘管包括风机、电机和盘管,所述盘管位于前方并与所述风管相连通,所述风机和电机位于相对的后方;

所述弧形静压箱包括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所述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外调节板,所述外调节板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靠近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内调节板,所述内调节板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除了可控制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外,还可以调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弧形柱柱面之间的距离,以调节贴附射流送风效果。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和靠近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所述外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靠近所述弧形柱的壳体底部开口处,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和靠近所述弧形柱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所述外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内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靠近所述弧形柱设置,且出风方向向下,以形成贴附弧形柱面的射流,实现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弧形静压箱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弧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弧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朝向所述弧形柱的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所述静压箱壳体底部下方的水平射流,实现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弧形静压箱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弧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弧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高;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背向所述弧形柱的18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建筑物室内上部的水平射流,实现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沿所述弧形柱周向布置为多个。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设置为与所述弧形柱柱面相适应的弧形。

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将风机盘管和贴附射流的优点相结合,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风机盘管布置灵活,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内温度,风机多档变速,在冷量上能由使用者直接进行一定的调节;

2、贴附射流送风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3、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风速和风向的灵活调节,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调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弧形柱柱面之间的距离,来调节贴附效果,改善射流送风效果;

4、同时弧形柱处的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独特构造能实现0°~180°范围内的风向调节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和/或组合,不但可以实现竖直向下90°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且可小幅调整角度,适应出风口距弧形柱较近的情况;还可以实现朝向弧形柱的0°水平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然后贴附弧形柱面的射流送风,适应出风口距弧形柱较远的情况;还可以实现背向弧形柱的180°水平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适应房间空间更大、弧形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柱体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等情况,克服了单一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辐射不到的缺陷;甚至,在采用多个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或多个送风装置阵列时,可根据场景需要,部分或全部结合这三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因此,在批量生产中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且均可形成贴附射流送风,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

5、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很强的实用性,能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或大型公建空调系统设计中进行推广、借鉴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个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示意图和静压箱底部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局部放大详图;

图3是建筑环境内多个弧形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装置示意图;

图4是静压箱底部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0°水平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静压箱底部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180°水平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半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建筑环境内多个半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1、风管2、弧形静压箱3,所述风管2连通所述风机盘管1和所述弧形静压箱3;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所述弧形静压箱3布置在建筑物的弧形柱5上部,所述风机盘管1和风管2布置在例如天花板下、吊顶内,其他支撑物上或下等。

所述风机盘管1包括风机、电机和盘管,所述盘管位于前方并与所述风管相连通,所述风机和电机位于相对的后方,经过盘管处理的空气通过风管进入弧形静压箱3。所述风管2为防火保温软接管或金属管。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结合了风机盘管的优点,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风机盘管布置灵活,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内温度,风机多档变速,在冷量上能由使用者直接进行一定的调节。

所述弧形静压箱3包括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和所述弧形静压箱3内部、靠近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设置的多个导流板以减少阻力损失,弧形静压箱3壳体内表面贴附设置有消声材料。

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两个功能组件,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所述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和/或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其中,调节装置受控于电控制装置,以实现自动控制;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设置可以为与所述弧形柱5柱面相适应的弧形。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采用贴附射流方式,贴附射流送风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外调节板43,所述外调节板43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水平平移滑动。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靠近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内调节板44,所述内调节板44安装于所述弧形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水平平移滑动。本实用新型的平动调节装置可以只设置外调节板43不设置内调节板44,外调节板43、内调节板44可以为与弧形柱5柱面和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相适应的多段弧形,也可以是多片矩形。优选两个都布置,其中内调节板除了可单独或与外调节板43、转动调节装置共同控制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外,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了调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与弧形柱5柱面之间的距离的具体手段,距离的减小增强了贴敷效果、延长了贴附长度,降低了射流提前脱离壁面进入工作区引起吹风干的可能,以加强贴附射流送风效果。

在只设置外调节板43的情况下,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靠近所述弧形柱5的壳体底部开口处,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在设置外调节板43和内调节板44的情况下,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弧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内调节板44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外调节板43与内调节板43沿壳体底板的平移滑动,外侧活动百叶42与内侧活动百叶41绕连接端的旋转,四个动作单独或组合可共同控制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弧形柱贴附和/或水平贴附射流送风,调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弧形柱柱面之间距离的灵活调节,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效果的改善。调节板的平移滑动可控制出风口的截面大小;活动百叶的旋转可调节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和局部指向,或渐变宽或渐变窄的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四个动作互相配合可使得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在0°~180°的范围内可调节,以实现不同方式的贴附射流送风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和/或组合。

实施例1。

对于房间大小合适、弧形柱与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距离合适、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距弧形柱距离合适等应用场景,如图2-3所示出风口90°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方向,此时,内外调节板所安装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靠近所述弧形柱5设置,且出风方向大致向下(依出风口与竖壁的间距,可朝竖壁方向稍微倾斜调整),以形成贴附弧形柱面的射流,实现90°方向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90°方向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装置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如图3所示。此实施例的90°方向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方式,沿着弧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实施例2。

对于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距弧形柱较远的情况,若采用90°方向射流将无法形成贴附效应,若采用45°附近角度方向射流,在流向弧形柱之前的斜线上气流将有所消散,聚集度不够,弧形柱面贴附效果不佳,本实施例将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调节构造为0°水平方向,采用朝向弧形柱面的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的方式,先沿着建筑物上部表面水平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送风,然后90°方向贴附弧形柱面的射流送风。

如图4所示,具体地,弧形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弧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弧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朝向所述弧形柱5的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所述静压箱3壳体底部下方的水平射流,实现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

实施例3。

对于房间空间更大、弧形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柱体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等情况,无论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实施例1还是实施例2的射流方式,都无法将从柱面贴附射流到地面的气流辐射到希望的目标,甚至根本无法布置柱面贴附射流,本实施例将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调节构造为180°水平方向,采用背向弧形柱面的18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的方式,先沿着建筑物上部表面水平18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送风,然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

如图5所示,具体地,弧形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弧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弧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高;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背向所述弧形柱5的18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建筑物室内上部的水平射流,实现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

在前述总体方案和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沿所述弧形柱5周向布置为多个。在采用多个弧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或多个送风装置阵列时,可根据场景需要,部分或全部组合这三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因此,在批量生产中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且均可形成贴附射流送风,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有弧形柱(例如圆形柱、椭圆形柱、抛物线形柱、梅花柱等)结构的建筑环境,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柱型。除上述的送风工况外,如图6-7所示,当建筑空间存在特殊的弧形柱结构,如不规则弧形柱8,可以根据不规则弧形柱的外型利用相应的静压箱6及不规则弧形可调条缝型送风口7,实现竖柱面和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很强的实用性,能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或大型公建空调系统设计中进行推广、借鉴和应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