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0595发布日期:2018-12-14 22:1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属于热水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水器就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原理,在一定时间内使冷水温度升高变成热水的一种装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器成为家中必备的洗澡设备,通常人们在洗澡前要放水,通过手触摸水温进行调整,水温较凉时放出大量水浪费水资源,但遇到水温较高时贸然触摸感受会不小心烫伤,比较危险,同时很多热水器通过冷热水管直接连通将水混合,水流过快,管径较小时混合不充分会导致水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包括热水器1,热水器1下端分别固定有热水管2和冷水管3,所述热水管2上安装有热水阀4,所述冷水管3上安装有冷水阀5,热水管2和冷水管3的出水口通过三通与出水管6连通;出水管6上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水箱7,所述水箱7上固定有排水阀8,水箱7上端设有放气口9,放气口9上端螺纹连接有堵塞10,水箱7下端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导热管11,所述导热管11上套有硅胶套14,所述硅胶套14的壁厚从上向下依次递减变薄,导热管11下端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软管12,软管12上固定有喷头13。

所述硅胶套14的长度小于导热管11的长度。

所述水箱7使用透明亚克力材料制作。

所述导热管11使用厚度为1-2mm的铜材料制作。

所述硅胶套14的最上端壁厚为1cm,最下端壁厚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制作简单,冷热水通过出水管放至水箱中,水箱的空间较大,方便冷热水更加充分的混合为温水,防止混合不充分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用手抓住硅胶套感受水温,试水温时首先抓硅胶套的上端部分较厚,防止水温过高烫伤,温度感觉合适将手逐渐向下移至硅胶套的较薄处更加接近真实水温的地方,进行进一步试水温,导热管使用厚度为1-2mm的铜材料制作,导热速度快,导热性能好,因此硅胶套下端导热管的裸露出基本接近直接水温,不需要放出大量水才能测出水温是否符合洗澡温度,省水节约的同时还能防止水温过高不小心烫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箱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热管的剖视图。

图1-3中各标号:1-热水器、2-热水管、3-冷水管、4-热水阀、5-冷水阀、6-出水管、7-水箱、8-排水阀、9-放气口、10-堵塞、11-导热管、12-软管、13-喷头、14-硅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包括热水器1,热水器1下端分别固定有热水管2和冷水管3,所述热水管2上安装有热水阀4,所述冷水管3上安装有冷水阀5,热水管2和冷水管3的出水口通过三通与出水管6连通;出水管6上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水箱7,所述水箱7上固定有排水阀8,水箱7上端设有放气口9,放气口9上端螺纹连接有堵塞10,水箱7下端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导热管11,所述导热管11上套有硅胶套14,所述硅胶套14的壁厚从上向下依次递减变薄,导热管11下端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软管12,软管12上固定有喷头13。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套14的长度小于导热管11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7使用透明亚克力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11使用厚度为1-2mm的铜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套14的最上端壁厚为1cm,最下端壁厚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节水热水器,洗澡前首先打开热水阀4和冷水阀5,将冷热水通过出水管6放至水箱7中,水箱7的空间较大,方便冷热水更加充分的混合为温水,此时用手抓住硅胶套14感受水温是否符合洗澡温度,试水温时首先抓硅胶套14的上端部分,因为硅胶套14的上端部分较厚,防止水温过高烫伤,温度感觉合适将手逐渐向下移动,逐步移至硅胶套14的较薄处更加接近真实水温的地方,进行进一步试水温,导热管11使用厚度为1-2mm的铜材料制作,导热速度快,导热性能好,因此硅胶套14下端导热管11的裸露处基本接近直接水温,当接触到导热管11时感受水温符合洗澡温度,即可打开喷头13的开关进行洗澡,反复通过触摸导热管11和硅胶套14进行水温测试,不需要放出大量水才能测出水温是否符合洗澡温度,省水节约的同时还能防止水温过高不小心烫伤,同时水箱7可以使冷热水充分混合,防止混合不充分出现忽冷忽热的问题,洗澡完成后通过透明亚克力材料制作的水箱7方便观察剩余的水,打开排水阀8即可将剩余水快速放出进行使用,排水时打开堵塞10使放气口9进入空气保证水箱7内气压稳定排水顺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