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026发布日期:2018-12-05 19:5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集热器配件领域,涉及板芯,尤其涉及一种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高层建筑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分为:整体蓝膜【或黒铬膜】+铜管组合式、翅片式集热器和整体不锈钢拉伸焊接式集热器三大类结构;

整体蓝膜【或黒铬膜】+铜管组合式集热器,采用预先镀好集热膜的整版集热板与铜管焊接,铜管主流道与支流道采用钎焊连接,集热膜吸收光转变成热量,把铜管和铜管内的导热介质加热,被加热的导热介质经过集热器主流道进入水箱内的换热器,通过换热器把洗浴用水加热。

翅片式集热器,集热板和铜管铆合成一体形成翅片,多片翅片再与铜管主流道采用钎焊连接,集热膜吸收光转变成热量,把铜管和铜管内的导热介质加热,被加热的导热介质经过集热器主流道进入水箱内的换热器,通过换热器把洗浴用水加热。

上述两种结构焊接工序较多容易出现焊接渗漏缺陷,成本较高,且集热效率偏低。

市面上的整体不锈钢拉伸焊接式集热器,采用不锈钢薄板拉伸、经焊接成型,工艺简单,集热效率高。但因为平板集热器板芯的流道设计问题,要满足现有楼房安装对产品不同样式的需求,需要多套模具才能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平板集热器板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可以通过一套模具就可以实现多种介质入口和出口方式的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包括互相配合、焊合设置的集热板和背板,所述集热板和背板对称设置,所述集热板和背板上设置有用于介质流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呈U字型的主流道以及包裹在主流道内的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包括与主流道的横向流道平行设置上换热流道和下换热流道,所述上换热流道和下换热流道之间通过竖向集热流道连通,所述竖向集热流道间隔设置在上换热流道和下换热流道之间,所述上换热流道与主流道的任一竖向流道连通,所述下换热流道与主流道的横向流道通过连接流道连通,所述连接流道设置在靠近上换热流道与主流道连通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主流道和换热流道的截面呈弧形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流道和换热流道的截面呈梯形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流道的横向流道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流道的横向流道自上换热流道与主流道连通的一侧向另一侧倾斜向上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利用对称设置的集热板和背板以及设置在集热板和背板上的流道,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一种模具的制备下实现四种介质入口和出口的位置设置,进而满足现有楼房安装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加工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拉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种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第三种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提供的第四种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模具本体;11、移动模块A1;12、移动模块A2;13、移动模块B1;14、移动模块B2;2、集热板;3、主流道;31、横向流道;32、竖向流道;4、换热流道;41、上换热流道;42、下换热流道;43、竖向集热流道;5、连接流道;6、介质入口;7、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旨在解决现有集热器芯板的每调整一下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就得更换一套模具,进而增加生产成本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板式太阳能用集热器板芯,和现有的板芯一样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集热器板芯包括互相配合、焊合设置的集热板2和背板,集热板2和背板配合后通过焊接形成一体结构;和传统的芯板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集热板2和背板对称设置,即集热板2和背板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样,只需要一套模具就可以实现集热板2和背板的加工,在集热板2和背板上设置有用于介质流通的流道,为了实现一套模具实现可以加工出不同位置的介质入口和出口的集热板2和背板,为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流道包括呈U字型的主流道3以及包裹在主流道3内的换热流道4,现有的芯板都呈长方形设置,为此,在本实施例中,主流道3的横向流道31沿集热板2的长边方向设置,主流道3的竖向流道32沿集热板2的短边方向设置,且横向流道31和竖向流道32都靠近集热板2的外边缘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尽可能增大介质流通的距离,提高换热效果。

换热流道4则设在两个横向流道32之间。为了配合主流道3,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流道4包括与主流道3的横向流道31平行设置上换热流道41和下换热流道42,上换热流道41和下换热流道42之间通过竖向集热流道43连通,且竖向集热流道43间隔设置在上换热流道41和下换热流道42之间。

为了实现不同介质入口6和介质出口7位置的更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模具本体1上,设置了四个可拆卸掉的移动模块,这样,在去掉上方(本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以附图为准)的1个移动模块的时候,就可以使压制出来的来上换热流道41与主流道3的没有去掉移动模块的竖向流道32连通,而下方所需要去掉的移动模块主要根据上方所需要去掉的移动模块来设置,具体的说,为去掉同一侧的移动模块,来构建下换热流道42与主流道3的横向流道31之间的连接流道5,这样,也使得连接流道5设置在靠近上换热流道41与主流道3的横向流道31连通的一侧。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主流道3的横向流道31、上换热流道以及下换热流道非水平设置,为同向倾斜设置,本实施例所指的同向倾斜设置,是指三个流道的倾向方向一致。具体的说,为横向流道31、上换热流道41以及下换热流道42自上换热流道41与竖向流道32连通的一侧向上换热流道41与竖向流道32未连通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加快介质的流通,进而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模具本体1上设置可拆卸掉的移动模块为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故在本实施例中,对模具本体1与移动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详细描述,同时,由于集热板2和背板的结构完全一致,故在本实施例中,均以集热板来进行表述。

这样,如图2所提供的集热板2,其在模具压制的时候,拆卸掉的是移动模块A1(11)和移动模块A2(12),这样,就形成了介质入口6和介质出口7在左侧水平位置的集热板2。

如图3所提供的集热板,其在模具压制的时候,拆卸掉的是移动模块B1(13)和移动模块B2(14),这样,就形成了介质入口6和介质出口7在右侧水平位置的集热板2。

如图4所提供的集热板,其在模具压制的时候,拆卸掉的是移动模块A1(11)和移动模块A2(12),这样,就形成了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在左侧上方位置的集热板(由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是通过介质管连通的,故在此处,为调整介质管的方向)。

如图5所提供的集热板,其在模具压制的时候,拆卸掉的是移动模块B1(13)和移动模块B2(14),这样,就形成了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在右侧上方位置的集热板。

为了提高流道的换热效果,流道的截面可以为弧形和梯形,在本实施例中,主流道和换热流道的截面呈弧形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