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9982发布日期:2018-12-18 21:3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制冷时,蒸发器铜管的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露点温度指的是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也就是说,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因此,当蒸发器铜管的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时,室内机会生成大量的冷凝水并排出到下水道。

但是,此时的冷凝水具有较低的温度,直接将冷凝水排出到下水道会造成约20%~30%的制冷量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较多冷量被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带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气体流通通道;蒸发器,蒸发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气体流通通道内;冷量回收装置,冷量回收装置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气体流通通道内并吸附空调室内机产生的冷凝水,以使气体通过冷量回收装置时给气体降温。

进一步地,蒸发器下方设置有接水盘,以收集冷凝水,冷量回收装置至少部分地位于接水盘中,以将冷凝水引导至冷量回收装置上。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气体输送设备,气体输送设备设置在壳体上,以使气体通过气体流通通道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气体输送设备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出风口的位置,冷量回收装置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进风口的位置,蒸发器设置在气体输送设备和冷量回收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冷量回收装置包括吸水薄膜,吸水薄膜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吸水薄膜至少部分地与冷凝水相接触。

进一步地,冷量回收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至少部分地与吸水薄膜相连,以带动吸水薄膜移动;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连接,以使传动组件带动吸水薄膜移动。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转轴,转轴至少设有两个,当转轴设置为两个时,两个转轴分别为: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壳体,第一转轴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顶部的位置;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壳体,第二转轴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底部的位置;吸水薄膜为带状结构,吸水薄膜环绕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以使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转动时带动吸水薄膜转动。

进一步地,蒸发器下方设置有接水盘,第二转轴相对于第一转轴靠近接水盘设置,以使当接水盘内有冷凝水时,部分的吸水薄膜可与接水盘内的冷凝水相接触。

进一步地,转轴表面具有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以通过摩擦力带动吸水薄膜转动。

进一步地,吸水薄膜至少部分为褶皱状结构,以增加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多个通风孔相间隔地均匀排布在吸水薄膜上。

进一步地,吸水薄膜设置有多个,多个吸水薄膜相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冷量回收装置至少部分地可拆卸连接在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上,或者冷量回收装置至少部分地固定在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接水盘与空调排水装置相连通,以将其中的冷凝水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是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冷量回收装置的设置可以将部分冷凝水引导到气体流通的路径上,进而使冷凝水的冷量与气体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把冷凝水的冷量再次利用,进而降低因冷凝水的排出而带走的冷量,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利用。具体地,当气体在气体流通通道内流通时,气体可以通过气体流通通道与蒸发器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在换热过程中,气体温度会低于露点温度,进而使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并形成冷凝水,之后在冷量回收装置的作用下对凝结出来的冷凝水进行吸附并引导到气体流通通道上,这样就可以使气体流通通道过往的气体与冷凝水接触并换热,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较多冷量被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带走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一工作原理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调室内机的平面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空调室内机的平面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空调室内机的吸水薄膜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空调室内机的吸水薄膜的侧视图;以及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空调室内机的吸水薄膜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蒸发器;20、气体输送设备;30、冷量回收装置;31、吸水薄膜;311、通风孔;32、传动组件;321、第一转轴;322、第二转轴;40、接水盘;5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50、蒸发器10和冷量回收装置30。壳体50具有气体流通通道。蒸发器1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气体流通通道内。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气体流通通道内并吸附空调室内机产生的冷凝水,以使气体通过冷量回收装置30时给气体降温。

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通过冷量回收装置30的设置可以将部分冷凝水引导到气体流通的路径上,进而使冷凝水的冷量与气体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把冷凝水的冷量再次利用,进而降低因冷凝水的排出而带走的冷量,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利用。具体地,当气体在气体流通通道内流通时,气体通过气体流通通道与蒸发器10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在换热过程中,气体温度会低于露点温度,进而使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并形成冷凝水,之后在冷量回收装置30的作用下对凝结出来的冷凝水进行吸附并引导到气体流通通道上,这样就可以使气体流通通道过往的气体与冷凝水接触并换热,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较多冷量被蒸发器10产生的冷凝水带走的问题。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蒸发器10下方设置有接水盘40,以收集冷凝水,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位于接水盘40中,以将冷凝水引导至冷量回收装置30上。上述结构中将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位于接水盘40中后,可以在接水盘40中存在冷凝水时对接水盘40中的冷凝水进行吸附并引导到气体流通通道内,实现冷凝水与气体流通通道内的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以使气体流通通道内的气体降温,达到对冷凝水冷量回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将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位于接水盘40中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也可以将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位于蒸发器10的下方,以将从蒸发器10上滴落的冷凝水之间直接通过冷量回收装置30引导到气体流通通道内,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气体输送设备20,气体输送设备20设置在壳体50上,以使气体通过气体流通通道进行换热。气体输送设备20的设置可以加快气体在气体流通通道内的流速,进而提高对冷凝水的冷量回收效率。气体输送设备20可以设置为风机或者其他可以引起气体流动的设备。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气体输送设备20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出风口的位置,冷量回收装置30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进风口的位置,蒸发器10设置在气体输送设备20和冷量回收装置30之间。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使进入气体流通通道的气体先经过冷量回收装置30对冷凝水的冷量进行回收,使气体进行一次降温,之后气体再进入到蒸发器10中进行二次降温,这样的设置不但可以回收更多冷量,而且可以节省蒸发器10中冷媒的消耗,冷媒消耗降低就会减少由冷媒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而实现节能减排。

应当知道的是,将进入气体流通通道的气体先经过冷量回收装置30进行一次降温后,再在进入到蒸发器10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这样的设置与没有设置冷量回收装置30的空调室内机相比,使气体温度降到同等温度的情况下,本实施例进入到蒸发器10时的气体温度更低,对冷媒的消耗更低;并且冷量回收装置30对对冷凝水的冷量回收后就可以降低将室内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的冷媒消耗。这样就可以在对冷凝水的冷量回收的同时降低对冷媒的消耗。

如果气体先经过蒸发器10之后再与冷量回收装置30进行换热,这样就会降低冷量回收装置30的冷量回收率,甚至出现冷量消耗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刚经过蒸发器10的气体的温度一般不会比冷凝水的温度高,并且冷凝水被吸附到冷量回收装置30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损失部分冷量,这就有可能出现经过刚经过蒸发器10的气体的温度甚至比冷量回收装置30所利用的冷凝水温度更低,此时就会出现气体的冷量反而会热交换到冷凝水中的情况,造成冷量的进一步损失。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冷量回收装置30包括吸水薄膜31,吸水薄膜31设置有多个通风孔311,吸水薄膜31至少部分地与冷凝水相接触。上述结构中吸水薄膜31用来吸附引导冷凝水,通风孔311的设置用来使气体可以通过吸水薄膜31,在气体通过吸水薄膜31的过程中就会与吸水薄膜31上吸附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冷凝水的冷量的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吸水薄膜31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的编织物、海绵、纸、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等具有吸水性的材料制成,主要是利用毛细现象这一吸水原理。优选采用吸水性强的淀粉高吸水性树脂,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冷凝水与气体相接处,提高冷量回收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多个通风孔311相间隔地均匀排布在吸水薄膜31上。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气体在通过吸水薄膜31的时候可以更加均匀平稳,以使气体在气体流通通道中的流通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吸水薄膜31设置有多个,多个吸水薄膜31相间隔地设置。多个吸水薄膜3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水的冷量回收效率,可以使更多的冷凝水与气体充分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可拆卸连接在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上,或者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固定在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上。上述结构中可以让冷量回收装置30与气体流通道的结合更加紧密可靠。当冷量回收装置30至少部分地可拆卸连接在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上时,可以便于冷量回收装置30拆卸和更换,以便对冷量回收装置30进行维护保养。当冷量回收装置30采用固定的方式与气体流通通道的内壁连接时,可以使冷量回收装置30的更好地与气体流通通道结合,使冷量回收装置30更加可靠。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接水盘40与空调排水装置相连通,以将其中的冷凝水排出。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接水盘40和空调排水装置结合起来,以便将冷量回收后的冷凝水排出。

实施例二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5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冷量回收装置30还包括传动组件32和驱动组件。传动组件32至少部分地与吸水薄膜31相连,以带动吸水薄膜31移动。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32连接,以使传动组件32带动吸水薄膜31移动。上述结构中传动组件32和驱动组件的设置可以使吸水薄膜31处于移动状态,进而使吸水薄膜31上的冷凝水时刻更新,进而使更多的冷凝水与气体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冷凝水冷量的回收效率。冷量回收装置30可以设置多组,进而进一步提高冷量回收效率。

如图5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传动组件32包括转轴,转轴至少设有两个,当转轴设置为两个时,两个转轴分别为第一转轴321和第二转轴322。第一转轴321转动连接于壳体50,第一转轴321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顶部的位置。第二转轴322转动连接于壳体50,第二转轴322设置在靠近气体流通通道的底部的位置。吸水薄膜31为带状结构,吸水薄膜31环绕第一转轴321和第二转轴322,以使第一转轴321和/或第二转轴322转动时带动吸水薄膜31转动。上述结构中吸水薄膜31环绕第一转轴321和第二转轴322形成类似于传送带的结构,与冷凝水部分接触的吸水薄膜31就可以在第一转轴321和/或第二转轴322转动时,带动吸水薄膜31转动,进而使冷凝水在吸水薄膜31的带动下沿第一转轴321和第二转轴322转动。应当知道的是,毛细现象是一种被动的吸水现象,上述结构与被动的毛细现象的吸水相比,可以尽可能地使更多冷凝水与气体相接触,进一步提高冷量回收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转轴设置为大于两组时,转轴至少有一组与驱动组件相连,各转轴的轴线至少有三组不共面,以增加吸水薄膜31与气体的接触面积。驱动组件设置为电机,电机与转轴直接相连,或者电机通过齿轮、传送带与转轴间接相连,以带动转轴转动。此处的转轴可以为第一转轴321也可以是第二转轴322或者其他转轴。电机至少设置有一组,电机设置为多组时,多组电机的转向一致。电机的数量根据具体的空调室内机和电机选型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吸水薄膜31在移动过程中,通风孔311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在实际使用中的气体流通通道内的气体为了与蒸发器10和冷量回收装置30进行充分换热,气体的流速一般都较低,因此位置不断变换的通风孔311不会对气体造成较大的干扰。再者,为了使冷凝水与气体充分接触,电机的转速也不会很快,优选使吸水薄膜31大概30s至5min转动一周。

如图5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蒸发器10下方设置有接水盘40,第二转轴322相对于第一转轴321靠近接水盘40设置,以使当接水盘40内有冷凝水时,部分的吸水薄膜31可与接水盘40内的冷凝水相接触。上述结构中第二转轴322设置在靠近接水盘40的设置,使处于第二转轴322下方的部分吸水薄膜31就可以与接水盘40中的冷凝水始终接触,进而在第一转轴321和/或第二转轴322转动时,带动吸水薄膜31转动,进而使冷凝水在吸水薄膜31的带动下沿第一转轴321和第二转轴322转动。具体地,第二转轴322与接水盘40底部的间隙大于等于1mm,优选1mm、2mm或3mm,以使冷凝水尽可能地与吸水薄膜31接触。

如图5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转轴表面具有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以通过摩擦力带动吸水薄膜31转动。上述结构中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较为细小时也就相当于表面粗糙的转轴。在转轴表面具有多个凸起时,可以将多个凸起设置地与多个通风孔311相互适配,以使吸水薄膜31的运动更加稳定可靠。也可以将吸水薄膜31的表面加工成粗糙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吸水薄膜31的运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7至图9所示,在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吸水薄膜31至少部分为褶皱状结构,以增加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褶皱状结构的吸水薄膜31可以通过增加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起到提高冷量回收效率的作用。其中,褶皱状结构的吸水薄膜31可以设置为截面呈锯齿形、波浪形或者两者相互交替的规则形状,可以设置为表面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形状。

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是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本申请的空调器可以使气体流通通道过往的气体与冷凝水接触并换热,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冷量回收装置30的设置可以将部分冷凝水引导到气体流通的路径上,进而使冷凝水的冷量与气体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把冷凝水的冷量再次利用,进而降低因冷凝水的排出而带走的冷量,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利用。具体地,在气体输送设备20的作用下,气体可以通过气体流通通道与蒸发器10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在换热过程中,气体温度会低于露点温度,进而使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并形成冷凝水,之后在冷量回收装置30的作用下对凝结出来的冷凝水进行吸附并引导到气体流通通道上,这样就可以使气体流通通道过往的气体与冷凝水接触并换热,实现对冷凝水冷量的回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较多冷量被蒸发器10产生的冷凝水带走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