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4753发布日期:2019-01-18 19:4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窗式空调器通常采用前侧出风的通风结构,出风口在通风结构的前侧水平排布或左右竖直排布,气体从出风口吹出后受限于初始速度导致出风距离较近,并且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距离进风口较近,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容易进入进风口内造成重复制冷或制热。这会导致窗式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距离进风口较近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和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和风道,风道具有出风口,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且出风口朝向壳体的正上方或斜上方设置;风道的底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第一导风段与第二导风段之间具有夹角,出风口位于第二导风段的端部。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段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45°≤A≤75°。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段水平设置,出风口朝向壳体的斜上方。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段的长度为L,45mm≤L≤60mm。

进一步地,壳体为分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分壳,第一分壳具有第一分腔体和第一通道段;第二分壳,与第一分壳连接,第二分壳具有第二分腔体和第二通道段,第一分腔体和第二分腔体组合形成容纳腔;第三分壳,与第二分壳连接,第三分壳具有第三通道段,第一通道段、第二通道段和第三通道段顺次连通以形成风道,进风口位于第三分壳且位于第三通道段的下方,出风口位于第三通道段,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均位于第三通道段的底壁上。

进一步地,通风结构还包括:导风框,设置在风道内,导风框用于对气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

进一步地,导风框包括: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处,导风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导风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55°≤B≤65°。

进一步地,出风口朝向壳体的斜上方,导风板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导风板为多个,多个导风板间隔设置在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导风筋条,导风筋条沿风道的延伸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导风筋条设置在第一导风段和/或第二导风段上,导风筋条为多个,多个导风筋条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通风结构,通风结构为上述提供的通风结构。

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通风结构的容纳腔内的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通风结构的壳体中设置进风口、容纳腔和风道,这样气体可从进风口进入容纳腔并从风道的出风口吹出,由于出风口朝向壳体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并且风道的底壁包括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这样可通过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依次将气体引导到出风口吹出,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风朝向正上方或斜上方吹出,从而距离进风口较远。而且,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的设置可以使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吹出的风不易进入进风口内造成重复换热,进而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通风结构与贯流风叶的装配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容纳腔;111、第一分腔体;112、第二分腔体;12、进风口;13、风道;131、第一通道段;132、第二通道段;133、第三通道段;14、出风口;15、第一导风段;16、第二导风段;17、第一分壳;18、第二分壳;19、第三分壳;20、导风板;30、贯流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通风结构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以及和容纳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和风道13,风道13具有出风口14,出风口14位于进风口12的上方,且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正上方或斜上方设置;风道13的底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第一导风段15与第二导风段16之间具有夹角,出风口14位于第二导风段16的端部。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通风结构的壳体10中设置进风口12、容纳腔11和风道13,这样气体可从进风口12进入容纳腔11并从风道13的出风口14吹出,由于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并且风道13的底壁包括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这样可通过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依次将气体引导到出风口14吹出,使得从出风口14吹出的风朝向正上方或斜上方吹出,从而距离进风口12较远。而且,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的设置可以使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14吹出的风不易进入进风口12内造成重复换热,进而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第二导风段16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45°≤A≤75°。将第二导风段16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在此范围内,能够更好地对气体进行引导,便于将气体从壳体10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吹出。具体地,可以将第二导风段16设置为弧形结构,从靠近第一导风段15的一端到靠近出风口14的一端将A的夹角逐渐增大,这样可以起到平缓过渡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段15水平设置,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斜上方。将第一导风段15水平设置可以将气体平缓顺畅地从第一导风段15引导到第二导风段16,便于气体的流动。将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斜上方设置既可以加大从出风口14吹出的气体与进风口12的距离,又便于将换热后的气体分散到室内环境中。

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段15的长度为L,45mm≤L≤60mm。将第一导风段15的长度设置在此范围内能够对气体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并且能够使通风结构较为紧凑。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导风段15的长度设置为50mm。

壳体1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为分体式结构。由于壳体10的形状很不规则,这样可以降低制造与装配的难度。

具体地,壳体10包括:第一分壳17,第一分壳17具有第一分腔体111和第一通道段131;第二分壳18,与第一分壳17连接,第二分壳18具有第二分腔体112和第二通道段132,第一分腔体111和第二分腔体112组合形成容纳腔11;第三分壳19,与第二分壳18连接,第三分壳19具有第三通道段133,第一通道段131、第二通道段132和第三通道段133顺次连通以形成风道13,进风口12位于第三分壳19且位于第三通道段133的下方,出风口14位于第三通道段133,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均位于第三通道段133的底壁上。这样可以将壳体10先加工为第一分壳17、第二分壳18和第三分壳19三部分,然后将三者连接,从而可以降低加工难度并且能够便于壳体10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结构还包括:导风框,导风框设置在风道13内,导风框用于对气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通过设置导风框可进一步对气体进行引导,以使气体按照预定反向从出风口14吹出。

具体地,导风框包括:导风板20,导风板20位于出风口14处,导风板20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通过设置导风板20,可以对从出风口14吹出的气体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便于控制气体的流动方向。

如图1所示,导风板2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55°≤B≤65°。如此设置可将气体的吹出角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这样既可以加大吹出的气体与进风口12的距离,又便于将换热后的气体分散到室内环境中,加快室内空气的换热。具体地,可以将导风板2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斜上方,导风板20沿出风口14的长度方向设置,导风板20为多个,多个导风板20间隔设置在出风口14处。将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斜上方设置,既可以加大吹出的气体与进风口12的距离,又便于将换热后的气体分散到室内环境中。将导风板20设置为多个,可以加强对气体的引导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导风框中设置边框,导风板20与边框连接,然后通过边框与风道13的内壁连接。这样可以加强导风框的结构强度并且便于装配。

为了加强对气体的引导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风道13的内壁上设置导风筋条,导风筋条沿风道13的延伸方向设置。通过导风筋条可以引导气体沿风道13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使从出风口14吹风的气体更加稳定和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导风筋条设置在第一导风段15和/或第二导风段16上,并且,还可以将导风筋条设置为多个,多个导风筋条间隔设置。这样可通过多个导风筋条共同对气体进行引导。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窗式空调器包括通风结构,通风结构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风结构。由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14朝向壳体10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并且风道13的底壁包括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这样可通过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依次将气体引导到出风口14吹出,使得从出风口14吹出的风朝向正上方或斜上方吹出,从而距离进风口12较远。而且,第一导风段15和第二导风段16的设置可以使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通风结构的容纳腔11内的贯流风叶30或离心风叶。通过贯流风叶30或离心风叶可以带动气体流动,从而加强换热。在图2中,通风结构的容纳腔11内设置有贯流风叶30。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从通风结构的出风口14吹出的风不易进入进风口12内造成重复换热,从而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