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2051发布日期:2019-04-23 23:46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电磁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磁热水器。



背景技术:

电磁式热水器是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新型电热水器,其主要通过电磁加热单元与水箱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实现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克服了传统的电热水器采用电加热管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时容易出现水垢沉积、漏电以及易爆炸等问题。

但是,目前的电磁式热水器依旧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大部分的电磁式热水器的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性能差,导致电磁加热单元内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疏散,致使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子元器件容易烧毁。

第二,现有的电磁式热水器的散热风口设置不合理,导致散热风口处易进水和/或积水,使得外部水源容易进入电磁加热单元内与电磁加热单元的电子元器件接触,使得电子元器件容易遇水而出现烧坏。

第三,现有的电磁式热水器的电磁加热单元几乎是封装于外壳内,导致当电磁加热单元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对电磁加热单元的维修、更换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更换、防水效果好且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热水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热水器,包括外壳、水箱和电磁加热单元,水箱和电磁加热单元均安装于外壳内部,电磁加热单元位于水箱下方,且水箱的受热面与电磁加热单元的加热面邻接,其中,外壳的安装面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电磁加热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在外壳的底部,电磁加热单元包括散热风扇,电磁加热单元内部与外壳的底部之间形成冷风腔,冷风腔具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对接,散热风扇位于冷风腔内,电磁加热单元的外壁与外壳之间形成热风腔,热风腔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且热风腔与冷风腔之间具有连通口。

由上可见,电磁加热单元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电磁加热单元呈模块化,不仅便于维修更换,还可让用户直观的看到电磁热水器的水电分离式加热,同时也提高了电磁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而在外壳的安装面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能够有效的避免电磁热水器使用过程中,外部水源溅入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一出风口的机率,进而有效避免电磁加热单元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被烧毁,同时还能够保证电磁热水器的整体美观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设置有隔板,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

由上可见,隔板能够对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进行隔离,避免第一出风口排出的热风与第一进风口吸进的冷风混合,保证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呈阶梯式设置。

由上可见,阶梯式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能够避免第一出风口的热风绕过隔板进入第一进风口,进而保证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散热风扇设置在冷风腔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侧。

由上可见,通过对散热风扇的安装位置进行设置,能够避免不慎由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水被直接吸入,进而避免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子元器件被喷洒上水,对电磁加热单元起到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磁加热单元的座体在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涵道,散热风扇位于涵道内,涵道的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

由上可见,将散热风扇置于涵道内,既能够提升散热风扇产生的升力,相比于孤立的散热风扇能够提高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果,消除散热风扇远离第二进风口存在的缺陷;又能够阻挡散热风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声外传。而设置在涵道的第二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板,能够使得散热风扇抽取的冷风能够被准确的导向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子元器件,保证电磁加热单元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磁热水器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水箱底部,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箱顶部,进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管的出水端均设置于外壳的底部。

由上可见,通过对进水管的出水端和出水管的进水端的设置,使得新补充进水箱的冷水能够被及时加热,从而保证出水管的出水温度,以及使得水箱内的水温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避免当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水箱顶部时,新补充进水箱的冷水因无法被及时加热而导致水箱的水温骤降,而将进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管的出水端均设置于外壳的底部能够更加便于用户在对电磁热水器进行水路管道连接时更加的方便。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磁热水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单元和温度显示单元,温度传感单元设置在水箱内,温度显示单元安装在外壳上,温度显示单元与温度传感单元电连接。

由上可见,将温度传感单元设置于出水管的进水端,使得温度传感单元对出水管的出水温度的检测更加准确,而温度显示单元能够对温度传感单元检测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便于用户能够对出水管的出水温度进行实时了解。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磁热水器还包括连接架单元,连接架单元包括连接架和连接件,连接架通过连接件与外壳连接,且连接件还与水箱固定连接。

由上可见,连接架能够便于电磁热水器与墙体进行连接,而连接件不仅用于对连接架和外壳进行连接,还用于对外壳内的水箱进行支承,降低电磁加热单元所承受的压力。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受热面呈外凸球冠设置,加热面呈内凹球冠设置,且受热面与加热面相匹配地设置。

由上可见,将受热面、加热面均设置成球冠状,能够增加水箱与电磁加热单元的接触面积,提高电磁加热单元对水箱的加热效率。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水箱外部设置有隔热层。

由上可见,隔热层能够对水箱起到保温作用,防止水箱内的水温散失过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电磁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第一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热水器实施例的第二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9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电磁热水器100包括外壳1、水箱2、电磁加热单元3、进水管41、出水管42、温度传感单元51、温度显示单元52和连接架单元6。其中,外壳1内部具有容纳腔10,水箱2和电磁加热单元3均安装于容纳腔10内,电磁加热单元3位于水箱2的下方,且水箱2的受热面21与电磁加热单元3的加热面31邻接。电磁加热单元3用于对水箱2内的水进行加热,与传统的电热水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热水器100主要是通过水箱2的受热面21与电磁加热单元3之间产生的电磁感应对水箱2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传统电热水器存在的电加热管容易出现水垢沉积、漏电以及爆炸的问题出现。

外壳1的安装面11具有第一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3,外壳1的安装面11安装时朝向被安装墙体90,从而使得第一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也朝向墙体90设置,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电磁热水器100使用过程中外部水源溅射进入第一进风口12和/或第一出风口,进而避免外部水源进入电磁加热单元3内部造成电磁加热单元3内的电子元器件烧坏。

电磁加热单元3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1的底部,电磁加热单元3包括散热风扇32,电磁加热单元3的内部与外壳1的底部之间形成冷风腔331,冷风腔331具有第二进风口3311,第二进风口3311与第一进风口12对接,散热风扇32位于冷风腔331内。电磁加热单元3的外壁与外壳1之间形成热风腔341,热风腔341与第一出风口13连通,且热风腔341与冷风腔331之间具有连通口35。

如图3至图6所示,并结合图2,优选地,外壳1包括本体14和与本体14可拆卸连接的底板15。电磁加热单元3还包括座体和安装在座体内的电路板36、线圈安装座37和电磁线圈38。座体具有第一座体33和第二座体34,第一座体33和第二座体34用于均呈柱状设置,且第一座体33的直径大于第二座体34的直径。第一座体33罩合在第二座体34上,且第一座体33与第二座体34之间形成上述所述连通口35。优选地,第一座体33的底部高于第二座体34的顶部,进而避免被排出电磁加热单元3外的热风回流至电磁加热单元3的内部,保证电磁加热单元3能够及时疏散热量。

加热面31设置于第一座体33朝向水箱2的一面,加热面31以及线圈安装座37朝向水箱2的一面均呈内凹球冠设置,电磁线圈38设置在线圈安装座37上,且线圈安装座37与第一座体33紧贴设置。散热风扇32和电路板36均设置于线圈安装座37的下方。且第一座体33的外壁、第二座体34的外壁与外壳1的内部形成热风腔341。

水箱2的受热面21呈外凸球冠设置,且水箱2的受热面21与第一座体33的加热面31相匹配地设置。将受热面21以及加热面31均设置成球冠,能够增加水箱2 与电磁加热单元3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提高电磁加热单元3对水箱2的加热效率。

第二座体34与底板15贴合,且第二座体34可拆卸地安装在底板15上,进而使得座体与底板15之间形成冷风腔331,此外,第二座体34朝向第一进风口12延伸地设置有风道342,风道342与冷风腔331连通,且风道342与第一进风口12连通,进而形成第二进风口3311。优选地,风道342与第一进风口12的连接处可设置密封元件,实现对风道342与第一进风口1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保证气密性,避免热风腔341的热风进入第二进风口3311。

进一步的,外壳1的底板15朝向外壳1外延伸地设置有隔板151,第一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分别位于隔板151的两侧。设置隔板151能够对第一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3进行隔离,进而避免第一出风口13排出的热风回流至第一进风口12与第一进风口12吸进的冷风混合,影响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第一进风口12与第一出风口13之间呈阶梯式设置,避免第一出风口13排出的热风绕过隔板151进入第一进风口12,保证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第一出风口13处可设置排气扇,增加对热风腔341内的热量的疏导,提高电磁热水器100对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能力。

散热风扇32设置在冷风腔331远离第二进风口3311的第一侧,从而避免不慎有第一进风口12进入冷风腔331内的水被直接吸入座体内,进而避免电磁加热单元3内的电子元器件被喷洒上水,对电磁加热单元3起到保护作用。

优选地,第二座体34在远离第二进风口3311的一侧设置有涵道333,散热风扇32设置于涵道333内,且涵道333的第二出风口334处设置有导风板335。将散热风扇32置于涵道333内,既能够提升散热风扇32产生的升力,使得相比于孤立设置的散热风扇能够明显提高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效果,并消除散热风扇32远离第二进风口3311而存在的缺陷。同时,又能够阻挡散热风扇32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声外传至外壳1外。而在涵道333的第二出风口334处设置导风板335,使得导风板335能够将散热风扇32抽取的冷风准确地到导向到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电路板36处,进而对电路板36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保证电磁加热单元3的散热效果。

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2,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均安装于外壳1上,且进水管41的出水端位于水箱2的底部,出水管42的进水端位于水箱2的顶部,使得新补充进水箱2的冷水能够被及时进行加热,从而保证出水管42的出水温度。同时,通过对进水管41的出水端和出水管42的进水端的位置设置,还能够使得水箱2内的水温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避免当进水管41的出水端设置在水箱2的顶部时,新补充进水箱2的冷水因为无法被及时加热而导致水箱2内的水温骤降,保证电磁热水器100热水输出率。此外,进水管41的进水端和出水管42的出水端均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使得电磁热水器100在安装时用户能够更加便捷的对水路管道进行连接。

参照图1和图2,温度传感单元51设置在水箱2内,优选设置于水箱2靠近出水管42的进水端的一端,温度传感单元51用于实时检测水箱2内的出水温度。温度显示单元52安装在外壳1上,温度显示单元52与温度传感单元51电连接,温度显示单元52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单元51获取的温度值信息,进而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温度显示单元52实时获取水箱2内的出水温度。

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3,连接架单元6包括连接架61以及连接件62,连接架61通过连接件62与外壳1固定连接,连接架61用于实现电磁热水器100与墙体90的连接。此外,连接件62还与水箱2固定连接,优选地,水箱2外设置有连接部22,连接部22与连接件62固定连接,进而使得连接杆62能够对水箱2进行支承,从而降低电磁加热单元3所承受的压力。

优选地,隔板151的延伸末端与连接架61远离外壳1的一面平齐,使得第一出风口13排出的热风能够被隔板151以及墙体90隔挡,进而使得第一出风口13排出的热风能够向电磁热水器100的顶部排出,防止热风回流至第一进风口12。

此外,水箱2的外壁优选设置有隔热层7,隔热层7能够对水箱2起到保温作用,防止水箱2内的水温散失过快。

参照图5和图9,当电磁热水器100进行加热工作时,电磁线圈38和散热风扇32均启动工作,使得电磁加热单元3的加热面31均匀受热且快速升温,进而对水箱2的受热面21进行加热,使水箱2内的水温逐步升高。同时,散热风扇32会通过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3311向外界抽取冷风进去冷风腔331,使得冷风经由涵道333吹向电路板37,并与线圈安装座37中的热气流混合成热风后,使热风从第一座体33、第二座体34之间的连通口35排出至热风腔341,最后使热风从热风腔341有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电磁热水器100外。

当需要对电磁加热单元3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只需要通过解除外壳1的底板15与本体14之间的连接,使得电磁加热单元3跟随底板15脱离与本体14的连接即可,随后只需要接触电磁加热单元3与底板15之间的连接即可对电磁加热单元3进行维修或更换。当完成对电磁加热单元3的维修或更换后,重新将电磁加热单元3的座体与底板15进行连接,然后将底板15重新安装至本体14上,使得电磁加热单元3的加热面31与水箱2的受热面21邻接即可。

综上可见,电磁加热单元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电磁加热单元呈模块化,不仅便于维修更换,还可让用户直观的看到电磁热水器的水电分离式加热,同时也提高了电磁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而在外壳的安装面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能够有效的避免电磁热水器使用过程中,外部水源溅入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一出风口的机率,进而有效避免电磁加热单元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被烧毁,同时还能够保证电磁热水器的整体美观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