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燃冰低温实验室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3542发布日期:2019-04-05 20:3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燃冰低温实验室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燃冰低温实验室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在温度、压力、原材料均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勘探与开采很重要的环节是了解它在陆地与海底岩层中的生成机理,目前已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可燃冰在海底的生成机理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在陆地冻土层中形成的规律还存在一些模糊成分。现有可燃冰低温环境实验室通风设计方案有很多弊端。现有用于可燃冰储存和研究的环境室内在高度方向往往会吊挂降温设备如冷风机,这样环境室内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会被占用且气流组织不均匀,其次,现有环境室往往在防爆与防火功能反面做的很不到位,室内环境应能够补充新风并在需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排掉室内可燃气体;环境室内需要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及与新排风系统联动的报警排风装置。最后,现有环境室不够节约能源,耗能普遍偏大,且在新风注入的过程中会引起库内温度波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基于可燃冰陆地形成机理研究工作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可燃冰低温环境实验室通风系统。

一种可燃冰低温实验室风系统,包括:新风机、显热回收器、冷风机、导风板、冷风机保温体、排风机和环境室;

所述环境室上方设置冷风机保温体,环境室通过顶面设置的回风口和送风口与冷风机保温体相通,冷风机保温体内安装有导风板,除霜排水管从冷风机保温体穿过环境室通过顶面置于环境室内,冷风机位于环境室内;新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外的部分依次设置防火阀、中效过滤器、新风机、显热回收器,新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内的部分依次设置电动风阀一、新风口;排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外的部分依次设置排风机和显热回收器,排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内的部分依次设置电动风阀二和排风口。

环境室侧壁安装环境室保温门。

所述排风口位于送风口上方。

所述除霜排水管顶端为与冷风机下方。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通风系统可实现实验室内气流组织均匀、具备防爆与防火功能、室内环境应能够补充新风,并在需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排掉室内可燃气体;室内有可燃气体报警及与新排风系统联动的报警排风装置。

2、室内补充新风时经过冷量回收装置,用低温的排风冷却高温的新风,避免环境温度的大幅度波动、室内起雾(大幅度的湿度变化)及能量过分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可燃冰低温环境实验室通风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系统,并不用于限定本系统。

如图1,一种可燃冰低温实验室风系统,所述风系统包括:防火阀1、中效过滤器2、新风机3、显热回收器4、电动风阀一5、新风口6、冷风机7、导风板8、冷风机保温体9、排风机10、回风口11、除霜排水管12、电动风阀二13、排风口14、送风口15、环境室16、环境室保温门17;

环境室上方设置冷风机保温体,环境室通过顶面设置的回风口和送风口与冷风机保温体相通,冷风机保温体内安装有导风板8,除霜排水管12从冷风机保温体穿过环境室通过顶面置于环境室内,冷风机位于环境室内;新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外的部分依次设置防火阀1、中效过滤器2、新风机3、显热回收器4,新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内的部分依次设置电动风阀一5、新风口6;排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外的部分依次设置排风机10和显热回收器4,排风风道位于冷风机保温体内的部分依次设置电动风阀二13和排风口14。环境室侧壁安装环境室保温门。

所述风系统共有四种工作模式,包括:降温模式、新风供给模式、报警模式及火情控制模式;所述降温模式工作时,电动风阀一5和电动风阀二13关闭,冷风机运行,按照环境室设定温度降温并维持温度恒定,温度波动幅度是±0.5℃。当有人员进入实验室时,所述新风供给模式开始工作,人为设定该模式,分为1、2、3人,共3档,控制系统通过变频调节新风机3和排风机10来供给所需的新风;环境室内存在甲烷气体,所述报警模式开始工作,此时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工作,使新风机3和排风机10全速运行,彻底置换室内空气。

所述火情控制模式开始工作,此时防风阀1关闭,冷风机停止运行,排风机全速运行迫使环境室内缺氧,明火熄灭;所述显热回收器的作用是,在室内补充新风时经过冷量回收装置,用低温的排风冷却高温的新风,避免环境温度的大幅度波动、室内起雾(大幅度的湿度变化)及能量过分消耗;所述冷风机外置于实验室,不占有实验室任何空间,使得实验室具有较高的空间以方便实验室摆放高度较大的承压设备。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系统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