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758发布日期:2019-03-22 19:4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



背景技术:

金属的冶炼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有的锡熔炉一般是利用中频电源建立中频磁场,使铁磁材料内部产生感应涡流并发热,达到加热熔化材料的目的。

现有的,锡熔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排向气体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排放的气体通常能够达到600℃左右的高温,导致在处理过程中大量的热量丧失,造成能源的浪费。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锡熔炉的在熔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气体无法被重复利用,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锡熔炉包括:锡熔炉炉膛;

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上方且用于蓄热的炉罩;

与所述炉罩连接,且用于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的气体收集装置;

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连接,且用于将收集到的余热气体输送至所述锡熔炉炉膛内,以使余热气体对所述锡熔炉炉膛进行加热的气体管道;

所述气体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侧壁上的入气口连接。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气体收集装置中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用于将所述炉罩内的余热气体收集,并将余热气体向气体管道输送。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锡熔炉炉膛侧壁上的入气口处设置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用于对输送过来的余热气体进一步加热,以增加气体的热能。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锡熔炉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炉罩内,且吊装所述炉罩顶部的螺旋式搅拌桨;

设置在所述炉罩内,且从炉膛口侧面斜向伸入锡熔炉炉膛内的温度感应装置;

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一侧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皮带与所述螺旋式搅拌桨连接。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中设置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通过皮带带动所述螺旋式搅拌桨工作。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还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工作。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炉罩内还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螺旋式搅拌桨进行固定,以避免所述螺旋式搅拌桨在工作时晃动的横杆。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锡熔炉还包括一用于对所述锡熔炉炉膛中的温度进行控制的智能温控装置,所述智能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炉罩的一侧,并与所述锡熔炉炉膛连接。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智能温控装置均固定在位于锡熔炉炉膛一侧的支架上。

所述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其中,所述炉罩的侧面上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锡熔炉炉膛中的熔炼情况进行观察的开放区域,所述开放区域为半椭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锡熔炉中的炉罩中设置气体收集装置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并通过气体管道输送至锡熔炉炉膛内,以使余热气体对锡熔炉炉膛进行加热,从而达到热能回收再利用的目的,有效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具体如图1所示,所述锡熔炉包括:锡熔炉炉膛10;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10上方且用于蓄热的炉罩20;与所述炉罩20连接,且用于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的气体收集装置30;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30连接,且用于将收集到的余热气体输送至所述锡熔炉炉膛10内,以使余热气体对所述锡熔炉炉膛10进行加热的气体管道40。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锡熔炉中的炉罩中设置气体收集装置30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并通过气体管道输送至锡熔炉炉膛内。气体管道40的一端与气体收集装置30的出气口连接,气体管道40的另一端与锡熔炉炉膛10侧壁上的入气口连接,从而将气体收集装置30中的带有余热的气体重新输送至锡熔炉炉膛内,以使余热气体对锡熔炉炉膛进行加热。相较于传统的锡熔炉,本实用新型的锡熔炉可以对余热气体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余热气体被处理之后造成的能量的损失,有效降低了能耗。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节省了气体处理装置的成本,传统的锡熔炉需要对高温气体(废气)进行处理之后排放,而气体处理设备的成本比较高。本实用新型是将高温气体重复利用,而无需在熔炼过程中对高温气体进行处理,有效节省了气体处理设备的成本。

进一步地,从图1中可以看出吧,本实用新型中的炉罩20是设置在锡熔炉炉膛10的上方,并对炉膛口进行包围,将炉膛口所散发出来的热量进行蓄存,防止热量流失。本实施例中,所述炉罩20是设置成拱形的,具有一定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锡熔炉炉膛10中的熔炼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暂存,避免气体大面积扩散而导致气体无法收集的现象。此外,所述炉罩20还起到保护工艺生产安全的作用,通过所述炉罩20将所述合金熔炼炉封闭起来,消除安全隐患事件。本实施例中的炉罩20侧面上还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锡熔炉炉膛10中的熔炼情况进行观察的开放区域201,所述开放区域201为半椭圆形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所述开放区域201对锡熔炉炉膛10内进行观察,使用方便。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收集装置30通过管道与炉罩20连接。并且为了更好地对余热气体进行收集,本实施例中在气体收集装置30中设置鼓风机,该鼓风机可以将炉罩20中蓄存的余热气体快速输送至气体管道40中,进一步输送至锡熔炉炉膛10中。通过设置鼓风机,使得整个气体输送的过程更为快速,有效减少余热气体在气体管道40中的热量散失,保证余热气体在输送至锡熔炉炉膛10中时仍然具有高温。

进一步地,由于余热气体在气体管道40中运输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造成一部分的热量损失,因此,本实施例在锡熔炉炉膛10侧壁上的入气口出安装一个加热器,该加热器可以对输送至锡熔炉炉膛10的气体进行加热,以增加气体的热能,从而达到更好的额加热效果。较佳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气体管道均是由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器,例如采用加热棒,只需将加热棒直接安装在入气口处即可,气体经过加热棒就可获得较高温度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中的锡熔炉还包括螺旋式搅拌桨50,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设置在所述炉罩20内,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的一端伸入锡熔炉炉膛10中,另一端吊装在炉罩20的顶部。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炉罩20内还设置一温度感应装置60,所述温度感应装置60从炉膛口侧面斜向伸入锡熔炉炉膛10内,用于实时感应锡熔炉炉膛10中的温度,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感应装置60设置成棒状机构,并且是与炉罩20的内侧成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例如可以在棒状结构的温度感应装置60的一端设置成挂钩形状,在炉罩20的内侧设置一个短横杆,然后直接将棒状结构的温度感应装置60直接通过挂钩挂在短横杆上即可,拆卸方便。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感应装置60还与智能温控装置90连接,以便及时对温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的螺旋式搅拌桨50与设置在锡熔炉炉膛10一侧的驱动装置70连接。所述驱动装置70是固定安装在锡熔炉炉膛10一侧的支架80上。具体地,螺旋式搅拌桨50上设置有皮带轮,驱动装置70中设置有驱动马达701以及驱动电机,驱动马达701通过皮带501带动螺旋式搅拌桨50的皮带轮转动,从而实现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的工作。

较佳地,为了防止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晃动,本实施例在炉罩20内部还设置有一横杆202,用于固定住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具体地,所述横杆202中间设置一可让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穿过的圆孔,然后将所述横杆202固定在所述炉罩20的内壁上,这样当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穿过所述横杆202上的圆孔,所述螺旋式搅拌桨50就能够稳定住。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螺旋式搅拌桨50对熔炼金属进行搅拌,增加搅拌效果,保证熔炼质量。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70还与上述的气体收集装置30电连接,从而对所述气体收集装置30的工作进行工作。较佳的,所述支架80上还固定有一用于对所述锡熔炉炉膛10中的温度进行控制的智能温控装置90,所述智能温控装置90与所述锡熔炉炉膛10连接,通过智能温控装置90上的按键操作,即可对锡熔炉炉膛10的温度进行控制,以保证金属的熔炼质量。较佳的,所述智能温控装置90上还设置有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锡熔炉炉膛10中的实时温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热能回收再利用的锡熔炉,所述锡熔炉包括:锡熔炉炉膛;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上方且用于蓄热的炉罩;与所述炉罩连接,且用于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的气体收集装置;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连接,且用于将收集到的余热气体输送至所述锡熔炉炉膛内,以使余热气体对所述锡熔炉炉膛进行加热的气体管道;所述气体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锡熔炉炉膛侧壁上的入气口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锡熔炉中的炉罩中设置气体收集装置对熔炼过程中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并通过气体管道输送至锡熔炉炉膛内,以使余热气体对锡熔炉炉膛进行加热,从而达到热能回收再利用的目的,有效降低了能耗。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