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的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974发布日期:2019-01-18 19:41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炉或灶的控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燃气灶的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得以普及,燃气灶的使用也更为广泛。旋塞阀是燃气灶中用于实现点火的装置,在使用燃气灶时,用户按下旋塞阀的旋钮并逆时针转动该旋钮即能够实现燃气灶的点火操作。燃气灶点燃后,继续逆时针转动旋钮即能够减小燃气灶的火力。旋塞阀仅能够起到发射点火信号的作用,功能仍然比较单一。

旋塞阀,一方面使用久了之后容易磨损造成燃气泄漏,另一方面其并未设有限位机构,用户旋转过度,易导致设备的损坏,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燃气灶的控制开关。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包括把手、转轴、磁性开关、控制线路板、壳体和档位盘;所述转轴穿设于壳体和档位盘;所述档位盘与转轴固定连接,且档位盘开设有滑道;所述壳体与转轴间隙设置,且壳体固设有凸起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嵌设于滑道。

所述转轴底部固定安装于把手的一端,转轴从下至上依次穿设于壳体、档位盘和磁性开关。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还包括挡板;所述转轴穿设于挡板,且挡板与转轴间隙设置;所述挡板上表面设有刻度。

所述壳体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嵌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底部与定位孔底部相抵触,弹簧顶部固定安装有定位球;所述档位盘开始有一组档位孔;所述档位孔中轴和转轴中轴的间距等于定位孔中轴和转轴中轴的间距;所述定位球的直径大于档位孔的直径。

所述壳体内凹形成容纳腔;所述控制线路板、磁性开关、档位盘均容置于容纳腔;所述控制线路板位于磁性开关上方。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盖设于壳体上方。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通过设置定位块和滑道,从而限制了把手和转轴的最大转动角度,避免了过度旋转把手导致设备的损坏,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中:1-把手、2-转轴、3-挡板、4-壳体、4a-定位孔、5-档位盘、5a-档位孔、5b-滑道、6-磁性开关、7-控制线路板、8-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包括把手1、转轴2、档位盘5、壳体4、磁性开关6、控制线路板7、顶盖8。

所述把手1呈长条状,把手1一端固定连接转轴2。转动把手1,从而带动转轴2转动。

所述转轴2底部固定安装于把手1,转轴2从下至上依次穿设于挡板3、壳体4、档位盘5和磁性开关6。

所述挡板3与转轴2间隙设置;所述挡板3上表面设有刻度。挡板3用以显示把手1对应的档位。

所述壳体4内凹形成容纳腔;所述控制线路板7、磁性开关6、档位盘5均容置于容纳腔。

所述档位盘5与转轴2固定连接;所述档位盘5开设有滑道5b;所述壳体4与转轴2间隙设置,且壳体4固设有凸起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嵌设于滑道5b。定位块是一个高度大于壳体4与转轴2间隙的凸起块。

转轴2带动档位盘5往一个方向转动,而壳体4是相对不动的,当定位块碰触到滑道5b的端部时,从而限定了档位盘5转动到最大角度,起到限位作用。

所述壳体4开设有定位孔4a;所述定位孔4a嵌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底部与定位孔4a底部相抵触,弹簧顶部固定安装有定位球;所述档位盘5开始有一组档位孔5a;所述档位孔5a中轴和转轴2中轴的间距等于定位孔4a中轴和转轴2中轴的间距;所述定位球的直径大于档位孔5a的直径。作为优选,所述档位孔5a的个数为3~9个,两端的档位孔5a分别控制开与管,中间的档位孔5a实现档位的调节。

转轴2带动档位盘5往一个方向转动,而壳体4是相对不动的,当相应的档位孔5a位于定位球的正上方时,定位球在弹簧的作用下嵌设于档位孔5a,从而起到固定档位的作用。

所述控制线路板7位于磁性开关6上方。所述控制线路板7为电位器。

燃气灶的控制开关,通过把手1、转轴2带动磁性开关6转动,磁性开关6转到控制线路板7的对应位置,控制线路板7输出不同的电信号,从而反馈不同的火力调控档位信号。通过设置定位块和滑道5b,从而限制了把手1和转轴2的最大转动角度,避免了过度旋转把手1导致设备的损坏,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增加定位球和档位孔5a,既清晰的明确了各个档位的驻点,也方便了操作者在相邻档位之间的切换,增加了产品的易用性。

值得强调的是,本控制开关不仅适用于燃气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灶具,例如电灶等。

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