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8046发布日期:2019-05-31 22:0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烘干机。



背景技术:

烘干机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烘干机的作用就是能够充分并且快速有效的烘干原料或成品,得到理想的产品。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101348998B,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8月25日的中国发明公开了一种烘干机,包括壳体、滚筒、盖体,滚筒转动连接在壳体内;盖体铰接在壳体上。将衣物放置在滚筒内,关上盖体,然后烘干机对衣物进行烘干。

但是,上述烘干机在烘干的时候,在外力触碰到盖体时,盖体受力会打开,衣物就会在转动的滚筒内甩出,然后操作人员需要将甩出的衣物再进行清洗,降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机,设置有锁紧装置,将盖体固定在机架上,防止衣物在滚筒内甩出,提高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烘干机,包括机架、滚筒和盖体,所述滚筒设置在所述机架内;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盖体通过所述锁紧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锁紧装置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和卡块组件,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卡块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块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二固定块沿其水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杆滑移连接在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盖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衣物放置在滚筒内,然后调节第一调节组件盖体转动,再然后调节第一连杆在通孔内朝第一固定块的方向滑移,使第一连杆与凹槽卡接,将盖体固定在机架上。设置的锁紧装置将盖体固定在机架上防止衣物在滚筒内甩出,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块上;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且另外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杆运动的时候,带动第三连杆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杆在通孔内滑移,使第一连杆实现与凹槽的卡接与分离,从而实现盖体的闭合与打开状态。设置的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方便第一连杆的调节,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弹簧在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运动的时候,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在第一连杆要与凹槽卡接的时候,松开第二连杆,弹簧恢复弹性形变,在弹力的作用下,第三连杆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使第一连杆与凹槽卡接。设置的弹簧可以使第一连杆与凹槽快速的卡接,提高效率;同时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杆不能轻易的与凹槽分离,提高了第一连杆与凹槽卡接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块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转动杆,使卡块卡接在卡槽内,能够使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杆的位置相对固定,同时防止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第二连杆不会移动,第一连杆卡接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第一连杆就会卡接在凹槽内,盖体就会固定在机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销轴、转动块和凸块,所述凸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凸块上;所述转动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销轴上,且另外一端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盖体打开的时候,盖体带动转动块转动,再带动销轴在凸块上转动,设置的凸块减少盖体转动时对机架的磨损;同时销轴转动的方式结构简单,使盖体在机架上转动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体朝向所述机架的一端设置有密封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密封条,提高盖体与机架的密封性,防止热量的散失,提高烘干机的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烘干机还包括排气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机架内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滚筒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排气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接;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加热装置产生热量,然后通过第一空腔进入滚筒,再进入第一空腔通过排气装置排出,能够使滚筒内的温度处于高的状态,提高烘干机烘干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器、进气抽风机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进气抽风机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进气抽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抽风机的输出端连接,且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加热,进气抽风机将加热好的空气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第一空腔,然后再进入滚筒,对衣物进行烘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装置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空腔,且另外一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二连接管将位于第一空腔内的空气循环到热交换器的位置,使热量能够循环,减少热量的散失,浪费,节约资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设置的锁紧装置将盖体固定在机架上防止衣物在滚筒内甩出,提高效率;

2、设置的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方便第一连杆的调节,提高效率;

3、设置的弹簧可以使第一连杆与凹槽快速的卡接,提高效率;同时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杆不能轻易的与凹槽分离,提高了第一连杆与凹槽卡接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体现第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的剖视图,体现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滚筒;12、第一空腔;13、第二空腔;2、盖体;3、排气装置;4、加热装置;41、热交换器;42、进气抽风机;43、第一连接管;5、锁紧装置;6、第一调节组件;61、销轴;62、转动块;63、凸块;7、第二调节组件;71、第一固定块;72、凹槽;8、卡块组件;81、第二固定块;811、通孔;82、第一连杆;83、第二连杆;84、第三连杆;85、弹簧;9、转动杆;91、卡块;9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烘干机,包括机架1、滚筒11、盖体2和锁紧装置5。滚筒11转动连接在滚筒11内。盖体2通过锁紧装置5设置在机架1上。

盖体2朝向滚筒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条。

锁紧装置5包括第一调节组件6和第二调节组件7。第一调节组件6包括销轴61、转动块62和凸块63。凸块63有两个,两个凸块63固定在机架1上。销轴61转动连接在两个凸块63上。转动块6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销轴61上,转动块62远离销轴61的一端固定在盖体2上。

如图2所示,第二调节组件7包括第一固定块71和卡块组件8。第一固定块71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固定块71靠近盖体2的一端开设有凹槽72。卡块组件8包括第二固定块81、第一连杆82、第二连杆83和第三连杆84和弹簧85。第二固定块81固定在盖体2远离销轴61的一端,第二固定块81沿其水平方向上开设有通孔811;第一连杆82滑移连接在通孔811内,且与凹槽72卡接;第一连杆82远离凹槽72的一端开设有卡槽92。第二连杆83铰接在第二固定块81上。第三连杆84的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83上,且另外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杆84上。弹簧85的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83上,且另外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杆84上。

第二连杆83远离第二固定块81的一端铰接有转动杆9,转动杆9远离第二连杆8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91,卡块91与卡槽92卡接。

如图3所示,烘干机还包括排气装置3和加热装置4。机架1内开设有第一空腔12,滚筒11转动连接第一空腔12内。第一孔腔外的机架1上开设有第二空腔13,第二空腔13与机架1外连通(图中未显示)。排气装置3和加热装置4均位于第二空腔13内的机架1上。排气装置3设置在机架1上,且与第一空腔12连通。加热装置4设置在机架1上,且与第一空腔12连通。

加热装置4包括热交换器41、进气抽风机42和第一连接管43。热交换器41固定在机架1。进气抽风机42固定在机架1上,且进气抽风机42的输入端与热交换器41连接。第一连接管43的一端连接进气抽风机42的输出端,且另外一端连通第一空腔12。

排气装置3包括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空腔12连通,且另外一端与热交换器41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在将衣物放置在滚筒11内,然后使盖体2朝第一空腔12的方向运动,朝远离第一连杆82的方向移动第二连杆83,带动第三连杆84运动,弹簧85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连杆82朝远离第一固定块71的方向移动;将盖体2盖设在机架1上后,松开第二连杆83,带动第三连杆84运动,弹簧85恢复弹性形变,在弹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杆82朝第一固定块71的方向移动,卡接在凹槽72内;然后转动转动杆9,使转动杆9上的卡块91与第一连杆82上的卡槽92卡接;使盖体2固定在机架1上。

空气在进气抽风机42作用下,进入热交换器41,被加热;被加热的空气经过第一连接管43进入第一空腔12内再进入滚筒11内,烘干衣物。

滚筒11内的湿空气通过第二连接管到热交换器41处。

设置的锁紧装置5将盖体2固定在机架1上防止衣物在滚筒内甩出,提高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