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4606发布日期:2019-06-15 00:19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炉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灶,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炉灶。



背景技术:

CN101968234A公开一种高效回收热量节能灶,包括灶膛以及与灶膛相通的排烟管,在灶膛上设置一个回火装置,回火装置包括锅圈、烟气回火道和集火圈,锅圈设置在灶膛与锅相接触的位置处,集火圈上设有烟气出口,烟气回火道位于集火圈与锅圈之间,锅圈还设有一个排烟孔,排烟孔与烟气出口形成一体,排烟孔与排烟管相通;烟气回火道之下灶膛与吸热水箱周围形成一个空腔,烟气回火道底端与空腔相遇,空腔底端与排烟管相通;在灶膛以及排烟管外围均设有吸热水箱,排烟管分为横排烟管道和竖排烟管道,横排烟管道与灶膛的排烟孔相通,竖排烟管道与外界相通。

这种高效回收热量节能灶,由于集火圈上边缘设有烟气出口,在锅底下面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气体通路,灶膛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集中流向该通路,通过该通路流入烟气回火道,这就使得经集火圈上设置的烟气出口流入烟气回火道的高温烟气(火苗)多,经集火圈上边缘与锅底下表面之间的缝隙流入烟气回火道的高温烟气(火苗)少,结果是经集火圈上设置的烟气出口流入烟气回火道的高温烟气(火苗)中,没有与锅底接触的那部分高温烟气(火苗)几乎没有对锅底产生加热作用就流入烟气回火道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燃气炉灶。

本实用新型的燃气炉灶,具有一下部炉膛、一中部炉膛和一上部炉膛,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筒形均火圈,设置在该上部炉膛内。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与现有的炉灶相比,由于一第一筒形均火圈设置在上部炉膛内,该第一筒形均火圈上边缘不具有烟气出口,与现有技术的上边缘设有烟气出口的集火圈相比,使高温烟气(火苗)在炉膛内分布均匀,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5%,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一第二筒形均火圈,设置在该中部炉膛内,该第一筒形均火圈的横向外形尺寸大于该第二筒形均火圈的横向外形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或一圆锥形筒,设置在该第一筒形均火圈和该第二筒形均火圈之间,该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之间有或没有间隙。

还具有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或一圆锥形筒,设置在该第一筒形均火圈外部,该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之间有或没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和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的顶部高于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的顶部,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的顶部与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的顶部连通,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的底部与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的底部连通,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的底部与炉灶内部烟气通道之间的空间形成一炉灶内部烟气通道,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所包围的空间为该下部炉膛和该中部炉膛,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位于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以上的部分所包围的空间为该上部炉膛。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和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与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连通,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内有一外部横向烟气通道,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内有一外部纵向烟气通道,该外部纵向烟气通道与该外部横向烟气通道连通,该外部横向烟气通道与该炉灶内部烟气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在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内设置一盘管,该盘管的进出口从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伸出,该盘管的出口与一外部热水储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在该外部横向烟气通道的一顶壁板和一底壁板之间密封焊接多个连通顶壁板上部空间和底壁板下部空间的连通管。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一炉膛吸热水箱、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和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该炉膛吸热水箱与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连通,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与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连通,该炉膛吸热水箱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一炉膛,该炉膛吸热水箱具有一内圆环壁板,该炉膛位于该内圆环壁板以下的部分为该下部炉膛和该中部炉膛,该炉膛位于该内圆环壁板以上的部分为该上部炉膛。

本实用新型的炉灶,还具有一烟道盘管,该烟道盘管的一端与该内圆环壁板上的一开口的边缘密封焊接,另一端与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的一顶壁板上的开口的边缘密封焊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过图2中的A-A线的纵剖示意图,但增加了锅座圈和锅;

图4是过图2中的B-B线的纵剖示意图;

图5是过图2中的C-C线的纵剖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纵剖示意图,但增加了锅座圈和锅;

图8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纵剖示意图,但增加了锅座圈和锅;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四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纵剖示意图,但增加了锅座圈和锅;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五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纵剖示意图,但增加了锅座圈和锅;

图14是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D-D剖面示意图;

图15是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右视示意图,但增加一热水储槽;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六种实施方式的透视示意图;

图17是过图16中的E-E线的纵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燃气炉灶具有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和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

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具有一内圆筒壁板11和一外圆筒壁板12。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具有一内圆筒壁板21和一外圆筒壁板22。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还具有一顶壁板13。顶壁板13与内圆筒壁板11和外圆筒壁板12密封焊接。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还具有一顶壁板23。顶壁板23与内圆筒壁板21和外圆筒壁板22密封焊接。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具有一第一底壁板24和一第二底壁板25。第一底壁板24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外圆筒壁板12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密封焊接。第二底壁板25在第一底壁板24下方,离开第一底壁板24一定距离,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内圆筒壁板11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外圆筒壁板22密封焊接。

显然,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底部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底部是连通的。

一短管80将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部空间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顶部空间相连通。

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具有一内部矩形筒体31和一外部矩形筒体32。内部矩形筒体31的顶壁板和前后两侧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密封焊接。外部矩形筒体32的顶壁板和前后两侧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外圆筒壁板22密封焊接。内部矩形筒体31底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第一底壁板24密封焊接。外部矩形筒体32的底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第二底壁板25密封焊接。

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具有一内部矩形筒体41和一外部矩形筒体42。内部矩形筒体41的右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左壁板的底端分别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内部矩形筒体31的顶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底壁板的另一端密封焊接。外部矩形筒体42的右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左壁板的底端分别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外部矩形筒体32的顶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底壁板的另一端密封焊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从外部矩形筒体42的顶端伸出一定距离。外部矩形筒体42的顶端与内部矩形筒体41之间焊接一环形密封顶板43。显然,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是连通的,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与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是连通的。

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构成燃气炉灶本体。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内圆筒壁板11所包围的空间称为下部炉膛111和中部炉膛112,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位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以上的部分所包围的空间称为上部炉膛211。

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之间的空间称为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

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内部矩形筒体31所包围的空间称为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内部矩形筒体41所包围的空间称为外部纵

向烟气通道411。

上部炉膛211与内部烟气通道121连通,内部烟气通道121与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连通,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与外部纵向烟气通道411连通。

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向外延伸,与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密封焊接,将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部封闭,在顶壁板13位于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面的部分上开有多个通孔,或在顶壁板13位于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面的部分上远离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处开有两通孔131,使上部炉膛211与内部烟气通道121连通。

可以在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顶壁板23上焊接或放置一锅圈90,一锅200支承在锅圈90上。

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上设置有一自来水进水口和一自来水出水口,与自来水进水口和自来水出水口连接的管线上安装有手动和自动控制阀门。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上部设置一蒸汽出口,与蒸汽出口连接的管线上安装有手动和自动控制阀门。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顶部设置一水位探测控制器300,它能够控制安装在与食用水进水口连接的管线上的自动控制阀门的开度,以便将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内的水位控制在低于外部矩形筒体32的顶壁板的内壁一定高度处。

一可燃气体燃烧器100通过焊接在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内圆筒壁板11外壁上的一圆环形支承板101安装在下部炉膛111内。

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情况如下:

如图3所示,将锅200放置在锅圈90上,锅200与锅圈90接触良好,二者相互接触的部位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

使可燃气体燃烧器100投入工作,开始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沿图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流动,在炉膛内对锅200进行加热,同时对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内圆筒壁板11、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位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以上的部分进行加热。然后,高温气体直接或经顶壁板13位于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面的部分上的多个通孔或经顶壁板13位于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上面的部分上远离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处的两通孔131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对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外圆筒壁板12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位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以下的部分进行加热。然后,高温气体进入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对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内部矩形筒体31的顶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底壁板进行加热。然后,高温气体进入外部纵向烟气通道411,对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内部矩形筒体41的右壁板、前后两侧壁板和左壁板进行加热。最后,高温气体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

这种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因为流体始终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大部分在炉膛内没怎么放出热量就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了。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在燃气在炉膛内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经顶壁板13上的两通孔131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的情况下,使其沸腾需要150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64度。

参见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是在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和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基础上增加一上炉膛均火圈1,上炉膛均火圈1为圆筒形或圆锥筒形,放置在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上。

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使用情况与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情况具有明显不同。由于上炉膛均火圈1放置在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上,在上部炉膛211内增加了上炉膛均火圈1,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不能直接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必须先竖直向上冲向锅200底部,然后沿着锅200底部倾斜向上,穿过锅200底部与上炉膛均火圈1顶边缘之间的圆环形缝隙继续沿着锅200底部倾斜向上,因外部纵向烟气通道411的抽吸作用,少量高温气体穿过锅200底部与锅圈90顶边缘之间的圆环形缝隙从炉膛内排出,少量高温气体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在这个过程中,因上炉膛均火圈1与设有烟气出口的集火圈的现有技术不同,上炉膛均火圈1不具有烟气出口,高温气体在上炉膛均火圈1所包围的空间内能够均匀分布,均匀地向锅200底部放出大量热量,穿过锅200底部与上炉膛均火圈1顶边缘之间的圆环形缝隙继续沿着锅200底部倾斜向上,继续均匀地向锅200底部放出大量热量,高温气体在炉膛内对锅200底部的加热效果好。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均火圈1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24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19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26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45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21%,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具有设有烟气出口的集火圈结构的现有技术燃气炉灶,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30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36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比使用具有设有烟气出口的集火圈结构的现有技术燃气炉灶所用时间少6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17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5%,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见图8和图9,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是在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二种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和一上炉膛均火圈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中炉膛均火圈2,中炉膛均火圈2为圆筒形或圆锥筒形,支承在可燃气体燃烧器100燃烧头的上端面上。中炉膛均火圈2具有使可燃气体燃烧器100燃烧头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立即在中炉膛均火圈2所包围的空间内进行均匀分布的作用。

经三千多次检测,发现中炉膛均火圈2的上边缘和与其邻近的锅200底部表面之间的距离在5-10毫米内,高温气体对锅200底部的加热效果好。

此外,上炉膛均火圈1分为三种规格,第一种为上炉膛短均火圈1,第二种为上炉膛中均火圈1,第三种为上炉膛长均火圈1。上炉膛长均火圈1比上炉膛中均火圈1长5毫米。上炉膛中均火圈1比上炉膛短均火圈1长5毫米。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中炉膛均火圈2和上炉膛短均火圈1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20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16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炉膛短均火圈1和中炉膛均火圈2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30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48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25%,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中炉膛均火圈2和上炉膛中均火圈1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11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10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和中炉膛均火圈2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39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54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35%,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中炉膛均火圈2和上炉膛长均火圈1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04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07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和中炉膛均火圈2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46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57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44%,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述情况表明,上炉膛均火圈1的上边缘接近锅200底部下表面,对锅的加热效率高,这是由于用于对锅进行加热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容积变大,上炉膛均火圈1内的热量随之增多,但上炉膛均火圈1的上边缘与锅200底部下表面要有最小的间隙,约为2毫米,以减小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从该间隙向外喷出时基本上不产生噪音。

参见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四种实施方式是在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三种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一上炉膛均火圈1和一中炉膛均火圈2的基础上增加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

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向外倾斜地支承在焊接于上炉膛均火圈1的内壁上的一支承圆圈73和焊接于中炉膛均火圈2的外壁上的一支承圆圈74上,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之间具有缝隙61。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的上边缘与锅200底部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毫米为好。

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之间也可以不具有缝隙,也可以用一圆锥形筒代替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

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向外倾斜地支承在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上,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之间具有缝隙71。也可以在上炉膛均火圈1的外壁上焊接一支承圆圈72,将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向外倾斜地支承在支承圆圈72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上。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的上边缘与锅200底部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毫米为好。

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之间也可以不具有缝隙,也可以用一圆锥形筒代替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

使可燃气体燃烧器100投入工作,开始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炉膛内对锅200进行加热,高温气体经缝隙61进入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下面的空间,对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内圆筒壁板11进行加热,高温气体经缝隙71进入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下面的空间,对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的内圆筒壁板21位于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的顶壁板13以上的部分进行加热。然后,高温气体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

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位于中部炉膛112内,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位于上部炉膛211内,将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向锅200底部反射,提高对锅200的加热的效率。

在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之间不具有缝隙或用一圆锥形筒代替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的情况下,高温气体也能够经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或圆锥形筒与支承圆圈73和支承圆圈74之间的支承间隙进入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或圆锥形筒下面的空间。

在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之间不具有缝隙或用一圆锥形筒代替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的情况下,高温气体也能够经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或圆锥形筒与支承圆圈72和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之间的支承间隙进入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或圆锥形筒下面的空间。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6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195度。

在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54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69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56%,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1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188度。

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比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一种实施方式所用时间少59秒,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76摄氏度,对锅的加热效率提高了65%,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05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199度。

这种情况与使用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相比表明,没有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对锅的加热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没有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热量更多地用于加热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了。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101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195度。

这种情况与使用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相比表明,没有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对锅的加热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没有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热量更多地用于加热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了。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4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10度。

这种情况与使用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相比表明,没有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对锅的加热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没有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更快地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了。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将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向上移动使其与锅底部下表面的距离变小,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4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08度。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将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向上移动使其与锅底部下表面的距离变小,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2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04度。

上述情况表明,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向上移动使其与锅底部下表面的距离变小,对锅的加热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与锅底外表面之间的容积变小,在该区域内用于对锅进行加热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热量变少了。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中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6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205度。

经上千次检测,使用这种具有上炉膛长均火圈1、中炉膛均火圈2和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各吸热水箱有水流入流出,燃气压力为2800毫米水柱,在锅200内加入5.0公斤摄氏33度的自来水,使其沸腾需要98秒,从内部矩形筒体41的顶端口排入大气的高温气体的温度为摄氏160度。

上述情况表明,只要向下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的量确定下来,对锅进行加热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量也随之确定,不管各吸热水箱从进入燃气炉灶内部烟气通道121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吸热多少,都不影响对锅进行加热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加热效果。

此外,参见图12至图15,在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内安装多圈盘管33,盘管33的进水口38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左侧底部伸出,与自来水管连通,盘管33的出水口39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右侧底部伸出,与一管线35的一端连通,管线35的另一端与一热水储槽36的入口短管连通。这样,外圈吸热水箱20和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内的高温热水或蒸汽能够对在多圈盘管33内流动的自来水进行加热,得到的热水流入热水储槽36。热水储槽36内安装一热水溢流管37。

参见图14,在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内部矩形筒体31的顶壁板和底壁板之间密封焊接多个连通管34,将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的顶部空间与底部空间连通,能够提高流经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的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对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内的水的加热效果。

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的顶部具有一蒸汽出口短管44。

参见图16和图17,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六种实施方式具有一炉膛吸热水箱10a、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和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

炉膛吸热水箱10a具有一上部内圆筒壁板11a、一内圆环壁板12a、一中下部内圆筒壁板13a、一顶部圆环壁板14a、一外部圆筒壁板15a和一底部圆环壁板16a,这些壁板相应部位密封连接,构成炉膛吸热水箱10a。

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为一矩形筒体。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矩形筒体的顶壁板和前后两侧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吸热水箱10a的外部圆筒壁板15a上的相应开口的边缘密封焊接。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矩形筒体的底壁板的一端与炉膛吸热水箱10a的底部圆环壁板16a密封焊接。

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为一矩形筒体。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矩形筒体的右壁板的下端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矩形筒体的顶壁板的另一端密封焊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矩形筒体的前后两侧壁板的下端分别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矩形筒体的前后两侧壁板的另一端密封焊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矩形筒体的左壁板的下端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矩形筒体的底壁板的另一端密封焊接。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的顶壁板41a与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矩形筒体的上端密封焊接。

显然,炉膛吸热水箱10a与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是连通的,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与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是连通的。

炉膛吸热水箱10a的内圆环壁板12a在远离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一侧具有一开口121a。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的顶壁板41a具有一开口411a。

一烟道盘管50a的一端与内圆环壁板12a上的开口121a的边缘密封焊接,另一端与顶壁板41a上的开口411a的边缘密封焊接。

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六种实施方式的使用情况如下:

如图17所示,将锅(未示出)放置在锅圈90上,锅与锅圈90接触良好,二者相互接触的部位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在锅内加入自来水。

使可燃气体燃烧器100投入工作,开始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由炉膛吸热水箱10a的上部内圆筒壁板11a、内圆环壁板12a和中下部内圆筒壁板13a所围成的炉膛内对锅进行加热,同时对内圆筒壁板11a、内圆环壁板12a和中下部内圆筒壁板13a进行加热,使炉膛吸热水箱10a内的水温度上升。然后,高温气体经内圆环壁板12a上的开口121a向下进入烟道盘管50a,在烟道盘管50a内流动,最后从位于顶壁板41a上方的烟道盘管50a的出口排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烟道盘管50a的管壁对炉膛吸热水箱10a、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a和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a内的水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六种实施方式能够像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第四种实施方式那样,将一上炉膛均火圈1、一中炉膛均火圈2、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设置在由炉膛吸热水箱10a的上部内圆筒壁板11a、内圆环壁板12a和中下部内圆筒壁板13a所围成的炉膛内。

将具有一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一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一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一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一上炉膛长均火圈1、一中炉膛均火圈2、多块内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60和多块外圈扇形高温气体反射板70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燃气炉灶送到具有保密义务且签有保密协议的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2018年9月5日出据了编号为1811305539的检测报告,报告中的检测依据为:CJ/T28-2013【中餐燃气炒菜灶】,热效率为45.8%,远大于技术要求值≥25%,报告结论:依据上述检测依据,对所送样品进行检测,各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中记录的45.8%热效率,只是表明燃气在炉膛内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对炒菜锅加热的热效率,在此热效率的情况下,并不包括高温气体在中部炉膛112和上部炉膛211内以及流经内部烟气通道121、外部横向烟气通道311和外部纵向烟气通道411对炉膛内圈吸热水箱10、炉膛外圈吸热水箱20、外部横向吸热水箱30和外部纵向吸热水箱40加热的热效率,在在3分钟内将炒菜锅内13公斤的水从35℃加热到85℃的同时,对上述吸热水箱进行加热,每小时可将42公斤的水从33℃加热到45℃,这显然会使燃气在炉膛内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总热效率大大提高。

实用新型燃气炉灶能够用于燃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