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炉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4575发布日期:2019-06-15 00:1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壁炉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壁炉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壁炉燃烧产生的废气大部分是直接排到外界,废气将带走大部分的热量,热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能量损失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有效提高对热量的利用,减少能量损失的壁炉改进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壁炉改进结构,包括内部空心的墙体和设于墙体内的炉芯,炉芯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炉口,墙体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与炉口对应的孔口;墙体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位于上部的进风口和位于下部的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墙体内腔相通;炉芯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处连接有通往外界的排气管,墙体内位于进风口处设置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墙体内腔的抽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炉芯下部设置有进气室,炉芯底侧设置有与进气室相通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室侧部连接有通往外界的进气管,进气管进气端与鼓风机的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室内的地面上布设有地暖管,所述炉芯内设置有水箱,水箱下部连接有与地暖管进水端相连通的出水管,水箱上部连接有与地暖管出水端相连通的回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的内、外侧壁设置有翅板;所述炉口处设置有炉门,所述炉门由框体和嵌于框体中间的玻璃板组成,炉门外侧设置有把手,墙体朝向室内一侧上设置有位于孔口上方的遮光卷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壁炉改进结构利用废气热量为室内供热,有效提高对热量的利用,减少能量的损失;使用下出风的方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避免了“头冷脚热”,提高了舒适度,同时利用外界空气为炉芯内燃烧提供氧气,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室内缺氧现象。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0-墙体、110-孔口、120-进风口、130-出风口、200-炉芯、210-炉口、220-排气口、230-进气室、240-进气口、250-炉门、300-排气管、310-翅板、400-抽风机、500-进气管、600-鼓风机、700-地暖管、800-水箱、810-出水管、820-回水管、830-水泵、900-遮光卷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壁炉改进结构,包括内部空心的墙体100和设于墙体内的炉芯200,炉芯200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炉口210,墙体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与炉口对应的孔口110;墙体100朝向室内一侧设置有位于上部的进风口120和位于下部的出风口130,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与墙体内腔相通;炉芯200顶部设置有排气口220,排气口处连接有通往外界的排气管300,墙体100内位于进风口处设置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墙体内腔的抽风机400;抽风机通过进风口将室内空气吸入墙体内腔,排气管将废气的热量传递给墙体内腔的空气,然后墙体内腔的热空气通过出风口进入室内以提升室内温度,由于出风口设置在墙体下部,靠近地面,解决了热气聚集在房间上方的问题,避免室内出现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的情况,保证室内温度均匀,避免了“头冷脚热”,极大提高了舒适度,同时将墙体内部设置成空心结构,能够避免排气管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墙体,能够对墙体起到降温作用,防止排气管温度过高损坏墙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炉芯200下部设置有进气室230,炉芯200底侧设置有与进气室相通的进气口240;所述进气室侧部连接有通往外界的进气管500,进气管进气端与鼓风机600的出口相连通,通过鼓风机向炉芯通入空气,炉芯内燃烧所需的空气靠鼓风机来提供,而不是通过室内提供空气,因此能够避免室内缺氧;同时,由于墙体内腔空气温度较高,通过进气管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得到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进入炉芯可以提高炉芯内的燃烧效率,减少能量的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的地面上布设有地暖管700,所述炉芯内设置有水箱800,水箱下部连接有与地暖管进水端相连通的出水管810,水箱上部连接有与地暖管出水端相连通的回水管820,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泵830;由于壁炉的热量利用率较低,在壁炉内设置水箱,通过炉芯内火焰对水箱直接加热,然后将水箱内的热水供地暖管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壁炉的热量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300的内、外侧壁设置有翅板310,增加排气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所述炉口处设置有炉门250,所述炉门由框体和嵌于框体中间的玻璃板组成,炉门外侧设置有把手,墙体朝向室内一侧上设置有位于孔口上方的遮光卷帘900,可以利用遮光卷帘遮住炉口,防止火焰过于刺眼。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