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514发布日期:2019-08-16 22:17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节能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新风系统,又可称为机房节能智能通风系统,满足机房恒温恒湿工作要求,并有效解决粉尘污染对机房的危害,特别适合通信设备机房的节能使用要求,在设计理念上使用空气焓值判断,有效增加室外空气环境的使用范围,使得每年的工作时长比温度和湿度单独控制的系统增加20%以上,通过室内通风排气设备,在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的同时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节能新风系统有多种其他排风方式不具备的优点:空调或者中央空调,在带来凉爽舒适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你的健康带来危害,因为不少人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把空调温度调低,一边开空调一边开窗户。这样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通风效果也达不到健康的要求,而通过节能新风系统,能让室内空气时刻保持新鲜,又符合当今世界倡导的低碳生活,节能新风系统因为不用布置进风管道,安装相对简单,并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人们常常采用安装空调、开窗通风、以及在墙上开设通风孔的方法进行处理,空调虽然能杀灭病菌、净化空气,但其造价过高,并且不能实现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交换;开窗通风虽然能将室内的有害气体、异味、烟尘、水蒸气、悬浮颗粒等排出,造价也低,但是开窗的同时室外的有害气体也可能进入室内而产生二次污染;在墙上开设通风孔其施工复杂,施工成本高,且影响房屋整体美观,中国实用新型公开号为CN201488177U公开了一种节能新风系统。该节能新风系统主要由设置在墙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构成,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安装有主动式进出风装置,所述主动式进出风装置与控制其运行状态的控制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在起到良好的空气流通作用的同时,还能起到避免人体氧化的健康作用、食品保鲜作用和除臭作用,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成本低,整体美观,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实现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交换的问题,但该节能新风系统的主动式进出风装置内部的过滤网在进出风换气时极易沾染灰尘,影响换气效果与通风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新风系统,它可以实现便于用户对节能新风系统中的主动式进出风装置内部设置的过滤网进行清洁,减少过滤网上粘附的灰尘对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影响,提升主动式进出风装置的换气效果和通风质量。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新风系统,包括主动式进出风装,所述主动式进出风装中间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中间开凿有清洁活动孔,所述清洁活动孔内设有定位基准环,所述定位基准环与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基准环内转动连接有中心转轴,所述中心转轴右端固定连接有正面刷杆,所述中心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有反面刷杆,所述正面刷杆和反面刷杆靠近过滤网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清洁刷毛,所述反面刷杆左端固定连接有从动转杆,所述从动转杆上套接有从动蜗轮,所述从动蜗轮与从动转杆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蜗轮下侧设有后抵轴承,所述后抵轴承下端与主动式进出风装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后抵轴承上端转动连接有操作转杆,所述操作转杆上套有动力蜗杆筒,所述动力蜗杆筒与操作转杆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蜗杆筒后端与从动蜗轮啮合连接,所述主动式进出风装上端开凿有操作转孔,所述操作转杆上端贯穿操作转孔,且操作转杆与主动式进出风装转动连接,可以实现便于用户对节能新风系统中的主动式进出风装置内部设置的过滤网进行清洁,减少过滤网上粘附的灰尘对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影响,提升主动式进出风装置的换气效果和通风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式进出风装上侧设有手动转盘,所述手动转盘下端与操作转杆上端固定连接,通过在操作转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手动转盘,便于用户转动手动转盘对操作转杆进行操作,进而实现对主动式进出风装内的过滤网的清洁。

进一步的,所述手动转盘外侧涂有粘胶层,所述粘胶层远离手动转盘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橡胶圈,便于减少用户转动手动转盘时的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手动转盘下侧设有防尘清洁擦,所述防尘清洁擦上端与手动转盘固定连接,所述防尘清洁擦下端与主动式进出风装上端贴合,便于对手动转盘靠近操作转杆处的封闭,减少灰尘通过手动转盘靠近操作转杆处进入主动式进出风装内部。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便于用户对节能新风系统中的主动式进出风装置内部设置的过滤网进行清洁,减少过滤网上粘附的灰尘对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影响,提升主动式进出风装置的换气效果和通风质量。

(2)主动式进出风装上侧设有手动转盘,手动转盘下端与操作转杆上端固定连接,通过在操作转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手动转盘,便于用户转动手动转盘对操作转杆进行操作,进而实现对主动式进出风装内的过滤网的清洁。

(3)手动转盘外侧涂有粘胶层,粘胶层远离手动转盘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橡胶圈,便于减少用户转动手动转盘时的滑动。

(4)手动转盘下侧设有防尘清洁擦,防尘清洁擦上端与手动转盘固定连接,防尘清洁擦下端与主动式进出风装上端贴合,便于对手动转盘靠近操作转杆处的封闭,减少灰尘通过手动转盘靠近操作转杆处进入主动式进出风装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从动转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主动式进出风装置、2过滤网、3定位基准环、4中心转轴、5正面刷杆、6反面刷杆、7从动转杆、8从动蜗轮、9后抵轴承、10操作转杆、11动力蜗杆筒、12手动转盘、13防尘清洁擦、14清洁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节能新风系统,包括主动式进出风装1,主动式进出风装1中间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过滤网2中间开凿有清洁活动孔,清洁活动孔内设有定位基准环3,定位基准环3与过滤网2固定连接,定位基准环3内转动连接有中心转轴4,中心转轴4右端固定连接有正面刷杆5,中心转轴4左端固定连接有反面刷杆6,正面刷杆5和反面刷杆6靠近过滤网2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清洁刷毛14,反面刷杆6左端固定连接有从动转杆7,从动转杆7上套接有从动蜗轮8,从动蜗轮8与从动转杆7固定连接,从动蜗轮8下侧设有后抵轴承9,后抵轴承9下端与主动式进出风装1内壁固定连接,后抵轴承9上端转动连接有操作转杆10,操作转杆10上套有动力蜗杆筒11,动力蜗杆筒11与操作转杆10固定连接,动力蜗杆筒11后端与从动蜗轮8啮合连接,主动式进出风装1上端开凿有操作转孔,操作转杆10上端贯穿操作转孔,且操作转杆10与主动式进出风装1转动连接,可以实现便于用户对节能新风系统中的主动式进出风装置内部设置的过滤网进行清洁,减少过滤网上粘附的灰尘对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影响,提升主动式进出风装置的换气效果和通风质量。

请参阅图1,主动式进出风装1上侧设有手动转盘12,手动转盘12下端与操作转杆10上端固定连接,通过在操作转杆10上端固定连接的手动转盘12,便于用户转动手动转盘12对操作转杆10进行操作,进而实现对主动式进出风装1内的过滤网2的清洁,手动转盘12外侧涂有粘胶层,粘胶层远离手动转盘12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橡胶圈,便于减少用户转动手动转盘12时的滑动。

请参阅图1,手动转盘12下侧设有防尘清洁擦13,防尘清洁擦13上端与手动转盘12固定连接,防尘清洁擦13下端与主动式进出风装1上端贴合,便于对手动转盘12靠近操作转杆10处的封闭,减少灰尘通过手动转盘12靠近操作转杆10处进入主动式进出风装1内部。

请参阅图1,当主动式进出风装1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式进出风装1内的过滤网2上粘附灰尘,影响整个节能新风系统的排风换气效果时,用户绕操作转杆10转动主动式进出风装1上的手动转盘12,手动转盘12带动操作转杆10转动,请参阅图3,操作转杆10的转动带动动力蜗杆筒11的转动,进而带动与动力蜗杆筒11啮合连接从动蜗轮8和从动转杆7的转动,从动转杆7的转动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反面刷杆6和正面刷杆5转动,反面刷杆6和正面刷杆5绕中心转轴4转动,通过与过滤网2贴合的清洁刷毛14转动,从而实现对主动式进出风装1内的过滤网2的清洁,进而减少过滤网2上粘附的灰尘对整个新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