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7565发布日期:2019-07-27 10:1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取暖器。



背景技术:

冬天人们取暖的室内方式多是锅炉取暖为主,这就必然产生一定的污染气体,不但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温度控制不方便。机器出现故障,维修的成本高,周期长;针对以上问题,出现了电加热的方式,虽然达到了环保的目的,但是供热不足,热场不均匀,热效应不理想,约束了目前电加热器的发展。而且,目前使用的电加热器体积比较大,占用室内空间,不能与室内环境有效的结合,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地区多使用碳晶电热板进行室内取暖,但市面上的碳晶电热板的饰面层存在很多不足,有些没有饰面层,外观丑陋。有些有饰面层但是饰面层花色图案单一,无法满足现有的家装对美观度和装饰灵活性的要求,而现有的取暖器外壳及框架无法满足快速方便的更换、安装多样的饰面层的要求。

现阶段,对于此类的碳晶取暖器来说,比较特色的地方则是其装饰面的设计,不过现在装饰面的设计,在安装的时候都比较麻烦,还有就是现有的碳晶取暖器均是平板结构,占地面积比较大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取暖器的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立体取暖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取暖器,包括底座、立柱、侧板和箱盖,所述底座上端四个角上各固定有一立柱,每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安装有侧板,四个所述立柱上端固定有箱盖,所述箱盖、立柱、侧板和箱盖组成一长方体箱体,所述长方体箱体内安装有碳晶发热体。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内侧设置有碳晶发热体。

进一步的,所述碳晶发热体通过导线与温控器连接,所述温控器为遥控器状。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端四周设有一圈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四个角上各设置有一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立柱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孔中,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若干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若干第一环形槽,所述支撑板的中心为一圆形安装板,所述环形安装板上固定有碳晶发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下端四个角上各固定有一支腿。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下端四个角上各设有一第一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箱盖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下端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四个角上各设置有一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舍友只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立柱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安装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与第二挡板连接处固定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上设有若干第二环形槽,所述顶板的中心设置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两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安装有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上端四个角上各设有一第二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中心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管体为方管,所述管体内部一个角上设置有固定管,所述管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各设置在于固定管相接触的两个面上且各与这两个面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通过第一连接板固定在管体内壁上,所述固定管通过第二连接板与连接管外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固定管的角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内一端的固定管通过第一螺栓孔内的固定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立柱内另一端的固定管通过第二螺栓孔内的固定螺栓与箱盖固定连接。

有益之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取暖器设计为立体结构,使得取暖器的六个面均能与室内产生热交换,增加了取暖器的热交换效率,加快了室内的升温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箱盖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箱盖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底座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底座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01第一挡板,102第一安装孔,103支腿,104第一安装柱,105第一环形槽,106支撑板,107卡扣,108第一螺栓孔,2立柱,201管体,202连接管,203第一连接板,204固定管,205第二连接板,206第一固定槽,207第二固定槽,3侧板,4箱盖,401第二挡板,402第二安装孔,403第二安装筒,404第二环形槽,405顶板,406加强筋,407安装槽,408卡槽,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7,一种立体取暖器,包括底座1、立柱2、侧板3和箱盖4,所述底座1上端四个角上各固定有一立柱2,每相邻两个立柱2之间安装有侧板3,四个所述立柱2上端固定有箱盖4,所述箱盖4、立柱2、侧板3和箱盖4组成一长方体箱体,所述长方体箱体内安装有碳晶发热体。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3内侧设置有碳晶发热体,具有发热面积大、热场均匀、温度效应好、节约能源、不消耗室内氧气、无燥热感。

进一步的,所述碳晶发热体通过导线与温控器连接,所述温控器为遥控器状,温控器能够控制装置内全部碳晶发热体的开闭与温度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包括支撑板106,所述支撑板106上端四周设有一圈第一挡板101,所述第一挡板101的四个角上各设置有一第一安装孔102,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安装柱104,所述立柱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孔102中,所述支撑板106上设有若干卡扣107,第一挡板101用于对侧板3起到纤维的作用,第一安装孔102的内壁的形状与立柱2外壁的形状完全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106上设有若干第一环形槽105,所述支撑板106的中心为一圆形安装板,所述环形安装板上固定有碳晶发热板,第一环形槽105方便了装置内的热空气排出装置,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在支撑板106中心设置圆形安装板,与侧壁上的碳晶发热板配合使得装置的四周和底部均设置有碳晶发热板,提高了装置内温度提升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下端四个角上各固定有一支腿103,支腿103提高了底座1的离地间隙,保证了热量可以从底座1上的第一环形槽105排到室内,提高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下端四个角上各设有一第一螺栓孔108,第一螺栓孔108用于与立柱2上的固定管204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箱盖4包括顶板405,所述顶板405下端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挡板401,所述第二挡板401的四个角上各设置有一第二安装孔402,所述第二安装孔402内舍友只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立柱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安装孔402中,第二挡板401用于对侧板3起到纤维的作用,第二安装孔402的内壁的形状与立柱2外壁的形状完全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405与第二挡板401连接处固定有加强筋406,加强筋406提高了顶板405和第二挡板401的固定强度,保证了装置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405上设有若干第二环形槽404,所述顶板405的中心设置有一安装槽407,所述安装槽407两侧设置有卡槽408,所述卡槽408内安装有把手5,第二环形槽404方便了装置内的热空气排出装置,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405上端四个角上各设有一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用于与立柱2上的固定管204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2包括管体201,所述管体201中心设置有连接管202,所述管体201为方管,所述管体201内部一个角上设置有固定管204,所述管体2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槽206和第二固定槽207,所述第一固定槽206和第二固定槽207各设置在于固定管204相接触的两个面上且各与这两个面平行。所述连接管202通过第一连接板203固定在管体201内壁上,所述固定管204通过第二连接板205与连接管202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管体201上设置有固定管204的角为圆角。所述立柱2内一端的固定管204通过第一螺栓孔108内的固定螺栓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立柱2内另一端的固定管204通过第二螺栓孔内的固定螺栓与箱盖4固定连接。

组装时,首先将底座1放置在平面上,将一根立柱2下端的连接管202插在底座1支撑板106上的任一一个安装孔的第一安装筒内,并使得立柱2上设置有固定管204的角与底座1支撑板106的角重合,并通过支撑板106下端的第一螺栓孔108和固定螺栓将立柱2通过固定管204固定在支撑板106上,并按照上述方法将底座1的其余三个角上均固定上一立柱2,四个立柱2固定完毕后,并将带有碳晶发热板的侧板3的两侧均插入相邻两个的立柱2的第一固定槽206和第二固定槽207中,并使得侧板3带有碳晶发热板的面朝内,使得底座1、侧板3和立柱2组成一上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然后将箱盖4顶板405的四个角上的第二安装筒403均放置到各个立柱2的连接筒中,并通过顶板405上的第二螺栓孔和固定螺栓使得箱盖4与立柱2固定在一起,从而完成了装置的组装。使用时,通过温控器控制侧板3和支撑板106上的碳晶发热体发热,装置内部产生的热量通过底座1上的第一环形槽105和箱盖4上的第二环形槽404排入室内进行加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