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7667发布日期:2019-07-27 10:1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暖制冷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背景技术:

虽然资源开采的持续进行,导致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北方冬季通过烧煤取暖而造成空气污染不断升高。

同时,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使得太阳能可以作为冬季取暖的主要来源。但是,太阳能设备仍然存在着很多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太阳能配套形成的直热式采暖系统对室内的加热温度并不高,使得采暖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以解决上述与太阳能配套形成的直热式采暖系统存在的对室内的加热温度并不高,使得采暖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以及管路机构;

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包括:采暖主体以及保温层;所述采暖主体内形成有多条供暖流道,每条所述供暖流道形成有相连通的一端及另一端,以使得用于传热的流体从所述供暖流道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过程中,所述采暖主体的散热面向外散热;所述保温层与所述采暖主体贴合设置,以阻止所述流体的热量通过所述采暖主体的除所述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散失;其中,所述采暖主体的其他表面至多为排除所述散热面以外的所述采暖主体的所有表面,所述采暖主体的所述散热面上形成有红外高辐射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采暖主体相互贴合的表面形成有红外低辐射层;所述采暖主体及所述保温层均呈平板状;所述散热面为所述采暖主体的顶部板面;所述保温层处于所述采暖主体的下方并与所述采暖主体的底面相贴合;所述采暖主体与所述保温层制为一体;所述供暖流道形成为直通式流道;多条所述供暖流道依次沿着所述散热面平行设置;所述供暖流道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状或圆形或长方形或方形;所述采暖主体形成有相对的一侧及另一侧,多个所述供暖流道的一端位于所述采暖主体的一侧,多个所述供暖流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采暖主体的另一侧;

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第一通流体主体以及第二通流体主体;第一通流体主体内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通流体主体安装在所述采暖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流道分别与多个所述供暖流道的一端连通;第二通流体主体内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通流体主体安装在所述采暖主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流道分别与多个所述供暖流道的另一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流体主体及所述第二通流体主体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的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所述流体输入端及输出端;

所述管路机构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电采暖炉、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水流开关以及膨胀罐;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同时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电采暖炉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与所述电采暖炉连接,所述水流开关同时与所述第一循环泵及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水流开关、所述膨胀罐及所述第二循环泵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透光箱及集热管;所述集热管为蛇形管并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直管段及U管段依次连通组成,多个所述直管段呈平板状布置,每个所述直管段的下方固定有一个反射镜,所述反射镜由背离所述直管部凹陷的第一圆弧凹面与第二圆弧凹面组成,所述第一圆弧凹面与所述第二圆弧凹面沿着所述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圆弧凹面与所述第二圆弧凹面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反射镜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弧凹面与所述第二圆弧凹面关于所述直管段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圆弧凹面与所述第二圆弧凹面相交的相交线形成的交线棱沿着所述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交线棱与所述直管部的外壁相贴合,多个所述第一圆弧凹面与多个所述第二圆弧凹面依次交替布置,所述集热管及多个所述反射镜安装在所述透光箱内;所述集热管具有相互连通的两端,并且所述集热管的所述两端分别形成为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箱内形成有凹腔,所述集热管固定在所述凹腔内,多个所述反射镜固定在所述集热管下方的所述凹腔内,所述反射镜下方与所述凹腔表面之间形成有镜面反射保温靠模,所述凹腔的顶部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玻璃盖板及透光盖板,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透光盖板呈间距设置,以使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透光盖板之间形成为中空夹层;

所述凹腔的侧壁由内向外依次形成有内侧保温层及外侧保温层,所述内侧保温层及所述外侧保温层沿着竖向延伸,所述外侧保温层的外表面固定有外支撑肋板,所述外支撑肋板沿着竖向延伸,所述外侧保温层与所述内侧保温层之间固定有内侧肋板,所述内侧肋板的面向所述凹腔的内表面形成为红外镜面铝反射面,所述内侧保温层的面向所述凹腔的内表面形成有双侧红外镜面铝反射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支撑肋板的顶部形成有平行于多个所述直管段设置的上支撑肋板,所述外支撑肋板向上延伸至所述上支撑肋板的上方并形成为所述外支撑肋板的顶部,所述外支撑肋板的顶部固定有玻璃支撑板,所述玻璃支撑板与所述上支撑肋板平行设置,所述玻璃支撑板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相互平行的两个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安装有橡胶密封条,所述橡胶密封条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底面相贴合,以对所述玻璃盖板密封,所述透光盖板固定在所述上支撑肋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

流道连接件,其内形成有将所述流道连接件沿着第一方向贯穿的腔体,所述流道连接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有相对的一端及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形成有将所述流道连接件的一端贯穿的槽体;

所述流道连接件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流道连接件的一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通流体主体及所述第二通流体主体中,多个所述流道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插入所述供暖流道的一端及其另一端,以使得所述供暖流道同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密封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均呈长方体状凹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连接件通过焊接或/和粘接方式与所述供暖流道密封连接;或/和

所述流道连接件通过焊接或/和粘接方式与所述第一通流体主体及所述第二通流体主体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

蓄热层,置于所述采暖主体与所述保温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层分别与所述保温层及所述采暖主体相贴合;

所述蓄热层与所述保温层之间设有红外低辐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高辐射层为木质、塑料、玻璃或/和金属氧化物制成的辐射层;或/和

所述红外低辐射层为镜面铝或/和镜面铜制成的辐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采暖主体为防腐木、橡胶或/和塑料制成的采暖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管路内的工质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以及所述管路机构之间流动,所述工质为防冻液,以防止所述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冻坏;

所述第一循环泵为静音循环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造成现有的太阳能配套的直热式采暖机构的供暖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采暖主体具有多个表面,而使用中仅仅通过散热面来进行散热,所以,采暖主体的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容易造成大量无效散热,虽然有保温层起作用,但是仍然造成采暖主体的热量损失并造成浪费,从而造成其供暖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采暖主体散热面的热量向外传导效果也并不理想。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在保温层与采暖主体相互贴合的表面形成有红外低辐射层,以协同保温层并避免采暖主体的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容易造成大量无效散热。同时,利用采暖主体的散热面上形成有红外高辐射层;以充分提高采暖主体的散热面的热量向外传导效果。这样,从以上两方面从分提高直热式采暖机构的供暖效果。

通过将本实用新型的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与常规采暖系统比较,验证并发现本实用新型采暖机构的采暖耗能仅为常规采暖系统的30%~50%。且采暖舒适度明显优于常规采暖系统,并得到单独农户的认可。

同时,使得该太阳能采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多个第一圆弧凹面与多个第二圆弧凹面的形式,将太阳光聚集到集热管的直管部的光照强度更高,实验表明,在低温-15℃环境下,14MJ/㎡天辐照,提供60℃采暖用热条件下,集热效率可以达到45%以上,比常规用于生活热水的普通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从而保证了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采暖效果,从而提高了对室内的加热温度,且成本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并且,通过管路机构的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电采暖炉的共同作用,保证不但能够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对直热式采暖设备进行加热,并且还实现在阴天或夜间通过电采暖炉仍然能够对直热式采暖设备进行加热。

综上所述,通过该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解决了前述与太阳能配套形成的直热式采暖系统存在的对室内的加热温度并不高,使得采暖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3是图1中A-A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所述流道连接件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5是两个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串联布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两个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并联布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是所述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示意性管路连接图;

图8是所述集热管安装在所述透光箱内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B-B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Q处示意性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用新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图1是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示意性主视图;图3是图1中A-A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所述流道连接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5是两个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串联布置的示意性俯视图;图6是两个所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并联布置的示意性俯视图;图7是所述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示意性管路连接图;图8是所述集热管安装在所述透光箱内的示意图;图9是图8的B-B处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0是图9的Q处示意性放大图。

参见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热式中温承压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以及管路机构。

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包括:采暖主体100以及保温层200。采暖主体100内形成有多条供暖流道101,每条供暖流道101形成有相连通的一端及另一端,以使得用于传热的流体从供暖流道10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过程中,采暖主体100的散热面向外散热。保温层200与采暖主体100贴合设置,以阻止流体的热量通过采暖主体100的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散失。其中,采暖主体100的其他表面至多为排除散热面以外的采暖主体100的所有表面,采暖主体100的散热面上形成有红外高辐射层301,保温层200与采暖主体100相互贴合的表面形成有红外低辐射层302。

需要说明的是,保温层200为聚氨酯、橡塑板和/或聚苯板等材质制成的保温层200。

使用时,通过加热系统,如空气热泵系统,对流体进行加热后,使流体从供暖流道10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并将流体的热量传递给散热面。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造成现有的直热式采暖机构的供暖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采暖主体100具有多个表面,而使用中仅仅通过散热面来进行散热,所以,采暖主体100的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容易造成大量无效散热,虽然有保温层200起作用,但是仍然造成采暖主体100的热量损失并造成浪费,从而造成其供暖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采暖主体100散热面的热量向外传导效果也并不理想。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在保温层200与采暖主体100相互贴合的表面形成有红外低辐射层302,以协同保温层200并避免采暖主体100的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容易造成大量无效散热。同时,利用采暖主体100的散热面上形成有红外高辐射层301;以充分提高采暖主体100的散热面的热量向外传导效果。这样,从以上两方面从分提高直热式采暖机构的供暖效果。

通过将本实施例的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与常规采暖系统比较,验证并发现本实施例采暖机构的采暖耗能仅为常规采暖系统的30%~50%。且采暖舒适度明显优于常规采暖系统,并得到单独农户的认可。

进一步地,采暖主体100及保温层200均呈平板状;散热面为采暖主体100的顶部板面;保温层200处于采暖主体100的下方并与采暖主体100的底面相贴合;采暖主体100与保温层200制为一体。

这样,利用采暖主体100与保温层200制为一体,可以实现参照用户实际使用条件,通过简易切割拼装,而充分适合现场安装,尤其是乡村的现场安装需要;具有安装便捷,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的巨大优势。另外,还消除了因使用分体式安装存在的松软,易变性的问题。

进一步地,供暖流道101形成为直通式流道;多条供暖流道101依次沿着散热面平行设置;供暖流道101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状或圆形或长方形或方形。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采暖需要。

进一步地,采暖主体100形成有相对的一侧及另一侧,多个供暖流道101的一端位于采暖主体100的一侧,多个供暖流道101的另一端位于采暖主体100的另一侧。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第一通流体主体410以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内形成有第一流道411,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安装在采暖主体100的一侧,第一流道411分别与多个供暖流道101的一端连通;第二通流体主体420内形成有第二流道421,第二通流体主体420安装在采暖主体100的另一侧,第二流道421分别与多个供暖流道101的另一端连通;其中,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分别形成有与第一流道411及第二流道421相连通的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的流体输入端及输出端。

也就是说,该采暖机构使用时,加热后的流体从第一通流体主体410或第二通流体主体420处的流体输入端进入第一流道411或第二流道421后,分别流入供暖流道101中,然后再由第二流道421或第一流道411从流体输出端流出。

管路机构包括第一单向阀801、第二单向阀802、电采暖炉803、第一循环泵804、第二循环泵805、水流开关806以及膨胀罐807;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出端与第二单向阀802连接,第二单向阀802同时与第一单向阀801及第一流道连接,第一单向阀801与电采暖炉803连接,第一循环泵804与电采暖炉803连接,水流开关806同时与第一循环泵804及第二流道连接,水流开关806、膨胀罐807及第二循环泵805依次连接,第二循环泵805与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入端连接;

太阳能集热器700包括透光箱710及集热管720。

集热管720为蛇形管并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直管段721及U管段722依次连通组成,多个直管段721呈平板状布置,每个直管段721的下方固定有一个反射镜730,反射镜730由背离直管部凹陷的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组成,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沿着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垂直于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的延伸方向的反射镜730的横截面上,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关于直管段721对称设置。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相交的相交线形成的交线棱沿着直管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交线棱与直管部的外壁相贴合,多个第一圆弧凹面731与多个第二圆弧凹面732依次交替布置,集热管720安装在透光箱710内。集热管具有相互连通的两端,并且集热管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太阳能集热器的输入端及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使得该太阳能采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多个第一圆弧凹面731与多个第二圆弧凹面732的形式,将太阳光聚集到集热管720的直管部的光照强度更高,实验表明,在低温-15℃环境下,14MJ/㎡天辐照,提供60℃采暖用热条件下,集热效率可以达到45%以上,比常规用于生活热水的普通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从而保证直热式采暖设备的采暖效果,且成本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使用时,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太阳能集热器700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使太阳能集热器700达到设定温度后,开启第二循环泵805,将管路中的工质输送到太阳能集热器700内,经持续加热,热工质经太阳能集热器700的输出端、第二单向阀802回流到直热式采暖机构,实现对室内采暖供应;

当太阳能不足时,第一循环泵804和电采暖炉803启动,第一循环泵804将该采暖系统中的低温工质输送到电采暖锅炉803中加热后输送回直热式采暖机构,实现采暖。

进一步地,透光箱710内形成有凹腔721,集热管720固定在凹腔721内,多个反射镜730固定在集热管720下方的凹腔721内,反射镜730下方与凹腔721表面之间形成有镜面反射保温靠模722,凹腔721的顶部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玻璃盖板723及透光盖板725,玻璃盖板723与透光盖板725呈间距设置,以使玻璃盖板723与透光盖板725之间形成为中空夹层724。

需要说明的是,镜面反射保温靠模722为聚氨酯或聚苯、硅酸盐、岩棉等保温材料制成的靠模。

凹腔721的侧壁由内向外依次形成有内侧保温层741及外侧保温层742,内侧保温层741及外侧保温层742沿着竖向延伸,外侧保温层742的外表面固定有外支撑肋板743,外支撑肋板743沿着竖向延伸,外侧保温层742与内侧保温层741之间固定有内侧肋板744,内侧肋板744的面向凹腔721的内表面形成为红外镜面铝反射面745,内侧保温层741的面向凹腔721的内表面形成有双侧红外镜面铝反射面746。

如此设置,保证对阳光的集热效果,通过直接发泡或成型内置后,密实填充到矩形封闭式空腔内,形成良好的支撑和保温效果。内侧保温层741则通过压力压缩方式插入到内支撑肋板外侧,上支撑肋板747和下支撑肋板750之间。内侧保温层741外侧设置双面红外镜面铝反射膜。

其中内侧肋板744外侧表面通过剖光、镀膜或粘贴附着等手段,形成红外镜面铝反射面745。依据现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使用条件,铝合金型材外支撑肋板743高度为80MM-200MM之间,内侧肋板744高度低于外支撑板高度5-20MM。外支撑肋板743与内侧肋板744间距为5-30MM。上下支撑肋板750宽度为10-80MM。上支撑肋板747和玻璃支撑板748之间间距为2-10MM。密封槽749数量为1-3个。密封槽749直径为2-8MM。铝合金型材板厚度为1.0-5.0MM。所采用铝合金型材为目前常规铝合金型材牌号,也可采用以目前常规铝合金型材牌号为基础开发的新型铝合金材质。

中温太阳能集热器高保温一体式框架,采用长方形铝型材拼装结构,横纵铝型材支架连接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角件连接方式。

框架的长度为4-6m,宽度为1-2m.长度方向上,每间隔1-2m增加一个连接加强横梁。

采用双盘管换热结构部,可以实现集热、采暖、生活热水用热系统分离,便于系统控制,同时实现了采暖和生活热水同时供应。实现了系统控制的简单化,安全化。也实现了非采暖季节用热的问题。

进一步地,外支撑肋板743的顶部形成有平行于多个直管段721设置的上支撑肋板747,外支撑肋板743向上延伸至上支撑肋板747的上方并形成为外支撑肋板743的顶部,外支撑肋板743的顶部固定有玻璃支撑板748,玻璃支撑板748与上支撑肋板747平行设置,玻璃支撑板748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相互平行的两个密封槽749,密封槽749内安装有橡胶密封条,橡胶密封条与玻璃盖板723的底面相贴合,以对玻璃盖板723密封,透光盖板725固定在上支撑肋板747上。

第一圆弧凹面731与第二圆弧凹面732形成为π:1的一体式渐开线镜面反射器主要由一体成型的保温板靠模及渐开线反射面。反射面与反射保温靠模构成方式有如下几种:

1)反射板或反射膜依附在靠模渐开线曲线上,并通过粘接的方法粘附在靠模渐开线曲面上。

2)可以采用镀膜的方法,直接将反射涂层涂覆在渐开线曲面上。

渐开线反射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双渐开线模式。渐开线的开口高度不大于中间集热管720的高度,开口宽度为集热管720吸热体直径的3-3.2倍。以3.14倍为最佳聚光开口宽度。

反射保温靠模可以采用保温聚氨酯、苯板等保温材料成型而成。

反射保温靠模背面镀制或粘附红外反射涂层或薄膜,以反射集热器内部的红外辐射,同时减低对背板方向的红外辐射,以降低集热器的热损失。

以集热管720吸热管直径为50MM为例,双渐开线的开口宽度为157MM。

直通式中温太阳能集热管720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玻璃金属熔封直通真空集热管720管。

2)玻璃金属套装非真空直通集热管720。

3)金属裸管。

上述集热管720金属管表面镀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当采用罩玻璃管时,罩玻璃管直径大于金属吸热管直径5-20MM。

两支集热管720之间连接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两端均采用方形(长方或正方)联箱与集热管720连接,实现集热管720两端联通并联。

2)集热管720之间采用U型弯头进行依次连接,形成蛇形串联连接方式。

集热管720两端连接处联箱或U型弯头均采用保温层保温处理,以降低热损失。

支撑直通式中温太阳能集热管720的支架则是在集热器框架长度方向上,每间隔1-2m增加一个连接加强横梁。横梁穿过集热管720位置设置圆形开口,用于支撑固定集热管720。

双层低热损高透保温盖板主要结构如下:

1)上层的玻璃盖板723为3-6MM的钢化高透超白玻璃。下层的透光盖板725为3-6MM的普通高透玻璃。中间为3-20MM间距的中空夹层724。

2)上层为3-6MM的钢化高透超白玻璃。下层为小于0.2MM的普通高透非金属薄膜,可以是PE、PTFE、PMMA材质。中间为3-20MM间距的中空夹层724。

所选用的上层玻璃表面单面或双面可镀制二氧化硅增透膜。或外表面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增透憎水膜,内表面为增透膜。

下层玻璃或薄膜上表面镀有LOW-E膜。

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太阳光的透射比,减少表面污染物对透射的影响。同时能够有效降低集热管720辐射产生的对空辐射热损,也降低集热器内热空气传导热损。从而使盖板玻璃从透射/反射/热损三个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集热器的热性能。

集热器红外反射背板是指用于集热器背面,支撑集热器内部集热管720、反射器等部件的金属背板。金属背板内侧镀制红外反射涂层或红外反射膜,可以把集热器内部的红外辐射反射回去,以进一步降低热损。

长方形中温太阳能集热器高保温一体式框架作为主体结构,正上方设置双层低热损高透保温盖板,其中最外侧玻璃盖板723压在铝型材上部的密封槽749内的密封圈上,形成中空密封。盖板玻璃通过外侧压块固定在铝型材框架上方。外侧压块可以粘接在铝型材上,或者通过铆钉固定在铝型材外支撑肋板743上。这种固定方式解决了常规单层肋板打孔铆钉固定时,造成内外联通的问题。

玻璃盖板723根据集热器的宽度设置1-5块。并分别压在铝合金框架和用于支撑直通式中温太阳能集热管720的支架上。通过多块拼装,在保证强度条件下,也方便了安装使用。

玻璃盖板723下面设置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720,集热管720通过玻璃盖板723下边的用于支撑直通式中温太阳能集热管720的支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集热管720下方为π:1的一体式渐开线镜面反射器,反射器对称轴与集热管720轴线平行。反射器中心压在集热管720外表面。反射器每三组反射面为一组。并通过粘接固定在集热器红外反射背板上,并通过四周的铝合金框架和直通式中温太阳能集热管720支架进行限位固定。

集热器红外反射背板位于集热器底部,与四周铝合金框架之间采用密封条或密封胶密封,采用压块进行限位固定。压块打孔固定位置位于铝型材外支撑肋板743上。这种固定方式解决了常规单层肋板打孔铆钉固定时,造成内外联通的问题。集热管720进口位于集热器的下边侧面,出口位于集热器上边侧面。进出口可以是同侧或异侧。

集热管720进出口穿出铝合金型材位置时,穿出口与集热管720之间设置耐温密封环,以实现集热器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密封。密封采用B型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流道连接件500,其内形成有将流道连接件500沿着第一方向贯穿的腔体501,流道连接件500沿着第一方向形成有相对的一端及另一端,沿着第二方向形成有将流道连接件500的一端贯穿的槽体502。流道连接件500为多个,并且多个流道连接件500的一端分别插入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中,多个流道连接件500的另一端分别插入供暖流道101的一端及其另一端,以使得供暖流道101同第一流道411及第二流道421密封连通;第一流道411及第二流道421均呈长方体状凹腔;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一流道411及第二流道421的长度方向。

如此设置,可以利用槽体502来减小流道连接件500对流体流动的阻碍,使流体可以顺利的流入或流出供暖流道101,从而提高采暖效率。

进一步地,流道连接件500通过焊接或/和粘接方式与供暖流道101密封连接;流道连接件500通过焊接或/和粘接方式与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密封连接。

这样,在拼装过程中,通过流道连接件500直接将第一通流体主体410以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插入供暖流道101中,并通过焊接或/和粘接方式与供暖流道101密封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通流体主体410以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与采暖主体100的快速拼接安装,并同时保证了拼接后的密封安全性。

进一步地,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还包括蓄热层600,置于采暖主体100与保温层20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蓄热层600内形成有容装流体的空腔,该空腔内容装有显热蓄热材料、相变蓄热材料或/和化学蓄热材料等蓄热材料。并且,蓄热层600与供暖流道101内的流体可以是以热传导的形式进行换热。

以通过该蓄热材料实现在现有电网的低谷电通过进行蓄热,以降低采暖能耗。而在电网的平峰及高峰段利用该蓄热层600将热量充分释放,以降低采暖能耗。

进一步地,蓄热层600分别与保温层200及采暖主体100相贴合;并且,蓄热层600与保温层200之间设有红外低辐射层302。

以防止蓄热层600的热量通过保温层200散失。

进一步地,红外高辐射层301为木质、塑料、玻璃或/和金属氧化物制成的辐射层;或/和,红外低辐射层302为镜面铝或/和镜面铜制成的辐射层。

需要说明的是,红外高辐射层301还可以是红外高辐射涂层或者红外高辐射薄膜;红外低辐射层302还可以是红外低辐射涂层或者红外低辐射薄膜。

进一步地,采暖主体100为防腐木、橡胶或/和塑料制成的采暖主体100。采暖主体100的厚度为10-30mm之间。供暖流道101的宽度小于采暖主体100厚度2-6mm,供暖流道101的宽度不大于30mm。

参见图5及图6,另外,采暖主体100可以是多个,并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进行布置连接,具体地:

两个采暖主体100的并联布置方式可以是,两个采暖主体100的供暖流道101可以相互平行设置,并且两个采暖主体100可以布置在同一平面中,并且两个采暖主体100置于第一通流体主体410及第二通流体主体420之间,而两个采暖主体100之间设置有插接块a702,插接块a702形成有插槽,而两个采暖主体100分别形成有与插槽形状相一致的凸起,通过凸起插入插槽中,实现两个采暖主体100的固定,而插槽可以是燕尾槽。

两个采暖主体100的串联布置方式可以是,两个采暖主体100布置成使其供暖流道101相连通的状态,并且通过套筒a701同时插入并焊接或粘接固定在两个采暖主体100的供暖流道101中,实现两个采暖主体100的拼接固定。

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管路内的工质在太阳能集热器、直热辐射式采暖机构以及管路机构之间流动,工质为防冻液,以防止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冻坏;第一循环泵为静音循环泵。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用新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