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3280发布日期:2019-09-24 23:5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在化石燃料逐年减少、国际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开发利用太阳能是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太阳能供热是降低我国北方建筑供热煤耗的有效途径之一。

减少建筑能耗的基本原则是节流与开源。“节流”要求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减少住宅建筑的采暖和制冷能耗,以及采用节能灯具和家电以减少照明和其他电力能耗。“开源”则要求应用绿色新能源满足住宅自身能量需求。太阳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分布广、密度低的特点,与建筑中对低品位能源的需求吻合,因此太阳能住宅是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发展方向;现有太阳能房屋大都是通过太阳能发电或者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由于太阳能发电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然而现有的太阳能房屋的供热仅仅是提供热水,房屋的功能还主要是通过太阳能发电后来用电能制热,这种方式造成了太阳能发电的负荷增加,同时在太阳能的光热转化,光电转化和电热转化中浪费了大量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太阳能供热系统功能单一、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换热器和散热器;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上端开口的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的透光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集热管;

所述集热管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换热器的热源侧连通;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侧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供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回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回气口连通有回气管,所述出气口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出气管、所述回气管与待供暖房间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壳体内空气温度;所述供水管上安装有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供水管内的水;所述出气管上安装有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出气管内的空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与配电柜电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待供暖房间内空气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散热器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循环风机、所述循环水泵均与所述配电柜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安装有电控阀。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回气管之间连通有空气冷热交换机,所述空气冷热交换机内设有风扇和配电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供水管、所述回水管之间设有热水箱;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侧通过换热管与所述热水箱连通;所述供水管、所述回水管均与所述热水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箱上连通有补水管和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管上设有集热泵;所述换热管上设有换热泵。

进一步的,所述供水管上安装有过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侧设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太阳能供热系统,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换热器和散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上端开口的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的透光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集热管;所述集热管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换热器的热源侧连通;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侧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供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回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回气口连通有回气管,所述出气口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出气管、所述回气管与待供暖房间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光热量,加热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而为所述待供暖房间提供热空气;同时,利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光热量,加热所述集热管内介质,然后所述集热管内介质的热量通过所述换热器传递给所述供水管内的水,进而为所述散热器提供热水热源,可以用来加热火炕;实现热水、热气的同时供给,增加太阳能供热系统的用途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太阳能供热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气连接图;

其中,1-第二加热装置、2-循环风机、3-出气管、4-太阳能集热器、401-出气口、402-保温层、403-壳体、404-回气口、405-透光板、5-集热泵、6-换热器、7-换热泵、8-补水管、9-热水箱、10-循环水泵、11-过滤器、12-第一加热装置、13-供水管、14-散热器、15-回水管、16-出水管、17-换热管、18-集热管、19-回气管、20-空气冷热交换机、21-电控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图2,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4、换热器6和散热器14;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上端开口的壳体403、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的透光板405、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集热管18;所述集热管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换热器的热源侧连通;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侧通过供水管13和回水管15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供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10;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回气口404和出气口401;所述回气口连通有回气管19,所述出气口连通有出气管3,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循环风机2;所述出气管、所述回气管与待供暖房间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光热量,加热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而为所述待供暖房间提供热空气;同时,利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光热量,加热所述集热管内介质,然后所述集热管内介质的热量通过所述换热器传递给所述供水管内的水,进而为所述散热器提供热水热源,可以用来加热火炕;实现热水、热气的同时供给,增加太阳能供热系统的用途和效率。

参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壳体内空气温度;所述供水管上安装有第一加热装置12,用于加热所述供水管内的水;所述出气管上安装有第二加热装置1,用于加热所述出气管内的空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与配电柜电连接;当阴天或夜晚,所述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的热量不能满足所述散热器供水温度要求时,利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供水管内的热水,同时,所述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的热量不能满足所述待供暖房间供热要求时,利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出气管的空气,满足供热要求。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待供暖房间内空气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散热器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循环风机、所述循环水泵均与所述配电柜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温度的实时监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开、闭所述循环风机、所述循环水泵或调节所述循环风机、所述循环水泵的转速,调节所述待供暖房间内空气温度和所述散热器的温度。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安装有电控阀21;通过控制所述电控阀的开度,可以调节所述出气管的出气量,进而调节所述待供暖房间的温度;尤其适用于当本实用新型同时为几个房间提供热气时,通过调节所述电控阀的开度,调节单个房间的出气量,不影响其他房间的出气量。

参见图1,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回气管之间连通有空气冷热交换机20,所述空气冷热交换机内设有风扇和配电设备;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空气冷热交换机进行热量交换,所述风扇可以增加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此种结构设置,可以避免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空气与所述带供暖房间内的空气混合,避免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空气污染所述带供热房间;同时,降低热空气的所述带供热房间内人员和物品的冲击。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供水管、所述回水管之间设有热水箱9;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侧通过换热管17与所述热水箱连通;所述供水管、所述回水管均与所述热水箱连通;所述热水箱内可以储存热水,可以储存热量,白天太阳光光照强烈,但是所述散热器需热量少,夜晚或阴天光照若,所述散热器需热量大;所述热水箱可以在光照强烈时储存热量,在光照弱时,释放热量,提高效率。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热水箱上连通有补水管8和出水管16;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所述出水管为外界提供热水,增加本实用新型用途。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热管上设有集热泵5;所述换热管上设有换热泵7;实行强制循环,提高所述换热器、所述热水箱内介质的循环速度,提高本实用新型供热效率。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供水管上安装有过滤器11;可以过滤水中杂质。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外侧设有保温层402;降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散热损失,提高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