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5598发布日期:2019-09-06 19:3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水冷降温的液态水,再经使用后,变成高温蒸汽排放于空气中。排出的湿热空气所携带的水分,一部分是混合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称为蒸发损失;一部分是随气流带出的水滴,称之为风吹损失,对于蒸发、风吹损失目前还无较好的方法回收,造成很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使得用于水冷却后的高温雾气重新冷却变为液态水,便于收集回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上端的通气管、安装于壳体侧壁的进气管和安装于壳体下端的排液管,排液管上安装有排液阀,壳体上安装有降温机构,进气管上方设有安装于壳体内壁的降温板,降温板远离进气管一端开有贯穿槽,降温板和壳体底面之间设有安装于壳体内壁的多个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上端与降温板固定,第一折流板下端与壳体内壁下端呈间隔设置,第二折流板上端与降温板呈间隔设置,第二折流板下端与壳体内壁下端固定,第一折流板与第二折流板呈交叉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关闭排液阀,高温雾气从进气管进入壳体后,由于降温机构使得壳体内部温度低,高温雾气与壳体内的低温气体进行热交换,高温雾气的温度下降变为液态水,在壳体内部的下方堆积。到达一定量后,打开排液阀,液态水从排液管排出。再对排出的液态水进行收集。如此,完成高温雾气的回收。高温雾气从进气管进入壳体后,从第一折流板与壳体内壁下端之间的缝隙,第二折流板与降温板之间的缝隙流出。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呈交叉设置,如此,高温气体在壳体内从进气管一端做折线运动到贯穿槽处,之后从贯穿槽穿出。如此,能够增加高温雾气在壳体内的行进路径,使得高温雾气有更多的时间来转换成液态水。提高转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进气管呈朝向壳体内部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高温雾气以向下的冲角进入壳体,高温雾气会在壳体下方得到一个缓冲,以此来提高高温雾气在壳体中流动的均匀程度。如若进气管呈水平设置,高温雾气进入壳体后,则靠近进气管处的高温雾气流量大,远离进气管处的高温雾气流量小,使得高温雾气流速在壳体截面上分布不均,造成高温雾气偏流现象,形成一个涡流区,同时壳体截面很大,高温雾气在壳体内流速分布不均,这种分布不均导致降温效率降低。同时也增加了气体在壳体内的行进路径,使得高温雾气有更多的时间来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降温机构包括安装于壳体的风扇、安装于壳体的用于驱动风扇运转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风扇运转,来使得壳体内部温度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降温机构设有多个,降温机构分布于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且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降温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雾气在做折线运动的时候,降温机构能够对高温雾气做分段式,集中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壳体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降温板做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往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往复机构能够带动降温板做沿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如此降温板能够带动壳体内的空气快速流通,达到使壳体内的温度降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往复机构包括安装于壳体内壁的始终与降温板底面抵接的凸轮、用于驱动凸轮转动的转动件、用于引导降温板做竖直方向运动的引导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轮上各点距离凸轮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同,降温板底面由于重力作用始终与凸轮抵接,且引导件使得降温板只能沿竖直方向运动,所以降温板随凸轮做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引导件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内壁的上下两面,降温板上开有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引导件的滑动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件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滑动孔,如此,降温板不能转动,只能做沿竖直方向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降温板上端面和壳体内壁之间固定有呈压缩状态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压缩状态的弹性件能够始终给降温板向下的力,使得降温板在重力和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始终与凸轮抵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用于水冷却后的高温雾气重新冷却变为液态水,便于收集回收;

2、降温板和壳体底面之间设有安装于壳体内壁的多个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能够使高温雾气呈折线运动,延长高温雾气的行进路线,为给高温雾气放热延长时间,提高转换效率;

3、往复机构能够带动降温板做沿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如此降温板能够带动壳体内的空气快速流通,提高降温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壳体;2、通气管;3、降温板;31、贯穿槽;32、滑动孔;4、往复机构;41、凸轮;42、转动件;43、引导件;44、弹性件;5、进气管;6、排液管;7、排液阀;8、降温机构;81、风扇;82、驱动件;9、第一折流板;10、第二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冷却的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1上端的通气管2、安装于壳体1侧壁的进气管5和安装于壳体1下端的排液管6,排液管6上安装有排液阀7,壳体1上安装有降温机构8,进气管5上方设有安装于壳体1内壁的降温板3。进气管5朝向壳体1内部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降温板3远离进气管5一端开有贯穿槽31。

关闭排液阀7,高温雾气从进气管5进入壳体1后,由于往复机构4使得降温板3做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加快壳体1内气体的流动和降温机构8的作用,使得壳体1内部温度低,使得高温雾气与壳体1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高温雾气的温度下降变为液态水,在壳体1内部的下方堆积。到达一定量后,操作人员打开排液阀7,液态水从排液管6排出。再对排出的液态水进行收集。如此,完成高温雾气的回收。通气管2和外界大气连通,使壳体1不会封闭,便于与外界大气进行热交换。

呈朝向壳体1内部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的进气管5,能够让高温雾气以向下的冲角进入壳体1,高温雾气会在壳体1下方得到一个缓冲,以此来提高高温雾气在壳体1中流动的均匀程度。如若进气管5呈水平设置,高温雾气进入壳体1后,则靠近进气管5处的高温雾气流量大,远离进气管5处的高温雾气流量小,使得高温雾气流速在壳体1截面上分布不均,造成高温雾气偏流现象,形成一个涡流区,同时壳体1截面很大,高温雾气在壳体1内流速分布不均,这种分布不均导致降温效率降低。同时也增加了气体在壳体1内的行进路径,使得高温雾气有更多的时间来降温。

降温板3和壳体1底面之间设有安装于壳体1内壁的多个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第一折流板9上端与降温板3固定,第一折流板9下端与壳体1内壁下端呈间隔设置,第二折流板10上端与降温板3呈间隔设置,第二折流板10下端与壳体1内壁下端固定,第一折流板9与第二折流板10呈交叉设置。高温雾气从进气管5进入壳体1后,先运动到贯穿槽31后,再向上运动到通气管2。如此能够增加高温雾气在壳体1内部的行进路径,延长高温雾气被降温时间。之后高温雾气分别从第一折流板9与壳体1内壁下端之间的缝隙,第二折流板10与降温板3之间的缝隙流出。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呈交叉设置,如此,高温气体在壳体1内从进气管5一端做折线运动到贯穿槽31处,之后从贯穿槽31穿出。如此,能够增加高温雾气在壳体1内的行进路径,使得高温雾气有更多的时间来转换成液态。

降温机构8设有多个,降温机构8分布于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之间和壳体1上端。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降温机构8。降温机构8包括安装于壳体1的风扇81、安装于壳体1的用于驱动风扇81运转的驱动件82。驱动件82为电机。驱动件82驱动风扇81运转,使得壳体1内部温度降低。高温雾气在做折线运动的时候,风扇81吹出的风,被限制于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之间,使得降温机构8能够对高温雾气做分段式,集中降温。

往复机构4包括安装于壳体1内壁的始终与降温板3底面抵接的凸轮41、用于驱动凸轮41转动的转动件42、用于引导降温板3做竖直方向运动的引导件43、降温板3上端面和壳体1内壁之间固定有呈压缩状态的弹性件44。引导件43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1内壁的上下两面,降温板3上开有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引导件43的滑动孔32。呈压缩状态的弹性件44能够始终给降温板3向下的力,使得降温板3在重力和弹性件44弹力的作用下,始终与凸轮41抵接。凸轮41上各点距离凸轮41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同,且引导件43沿竖直方向穿设于滑动孔32,如此,降温板3不能转动,只能做沿竖直方向的运动。所以降温板3随凸轮41做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

工作原理:如图1中的箭头示出了高温雾气的流向。高温雾气从进气管5进入壳体1后,通过多个呈交替设置的第一折流板9和第二折流板10,使得高温雾气呈折线方式横跨壳体1内,从贯穿槽31向上流动。由于往复机构4能够使降温板3做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固定于降温板3的第一折流板9,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壳体1内壁,降温板3和第一折流板9共同运动,使得壳体1内气体的流速加快,达到是壳体1内的降温的目的。同时安装于壳体1上的多个风扇81,也使得壳体1内的温度迅速下降。如此,壳体1内部温度低,使得高温雾气与壳体1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高温雾气的温度下降变为液态水,在壳体1内部的下方堆积。到达一定量后,操作人员打开排液阀7,液态水从排液管6排出。再对排出的液态水进行收集。完成对水冷却后的高温雾气回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