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7673发布日期:2019-07-27 10:14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



背景技术:

热泵是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高效节能装置。热量可以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中去,但不能自发地沿相反方向进行。热泵的工作原理就是以逆循环方式迫使热量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的机械装置,它仅消耗少量的逆循环净功,就可以得到较大的供热量,可以有效地把难以应用的低品位热能利用起来达到节能目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热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这是自然规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等的需要,人们利用水泵将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同样,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为了回收通常排到大气中的低温热气、排到河川中的低温热水等中的热量,热泵被用来将低温物体中的热能传送高温物体中,然后高温物体来加热水或采暖,使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要搞清楚热泵的工作原理,首先要懂得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制冷系统(压缩式制冷)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其工作过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例如氟利昂),首先在蒸发器(例如空调室内机)里从高温热源(例如常温空气)吸热并气化成低压蒸气。然后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该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内被低温热源(例如冷却水)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再经节流元件(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节流成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如此就完成一个制冷循环。热泵的性能一般用制冷系数(COP性能系数)来评价。制冷系数的定义为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的热量与所需的动力之比。通常热泵的制冷系数为3-4左右,也就是说,热泵能够将自身所需能量的3到4倍的热能从低温物体传送到高温物体。所以热泵实质上是一种热量提升装置,工作时它本身消耗很少一部分电能,却能从环境介质(水、空气、土壤等)中提取4-7倍于电能的装置,提升温度进行利用,这也是热泵节能的原因。欧美日都在竞相开发新型的热泵。据报导新型的热泵的制冷系数可6到8。如果这一数值能够得到普及的话,这意味着能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热泵的普及率也将得到惊人的提高。地源热泵是热泵的一种,是以大地或水为冷热源对建筑物进行冬暖夏凉的空调技术,地源热泵只是在大地和室内之间“转移”能量。利用极小的电力来维持室内所需要的温度。在冬天,1千瓦的电力,将土壤或水源中4-5千瓦的热量送入室内。在夏天,过程相反,室内的热量被热泵转移到土壤或水中,使室内得到凉爽的空气。而地下获得的能量将在冬季得到利用。如此周而复始,将建筑空间和大自然联成一体。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主要由压缩机、热交换器、轴流风扇、保温水箱、水泵、储液罐、过滤器、电子膨胀阀和电子自动控制器等组成。接通电源后,轴流风扇开始运转,室外空气通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温度降低后的空气被风扇排出系统,同时,蒸发器内部的工质吸热汽化被吸入压缩机,压缩机将这种低压工质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送入冷凝器,被水泵强制循环的水也通过冷凝器,被工质加热后送去供用户使用,而工质被冷却成液体,该液体经膨胀阀节流降温后再次流入蒸发器,如此反复循环工作,空气中的热能被不断“泵”送到水中,使保温水箱里的水温逐渐升高,加热过的水经过环路热管向房间内传递热量。

现有的热泵房间加热器中蓄水槽与热交换池为一体结构,通过水泵将加热池内的水直接抽出,使得水流速度过快,导致水加热不充分,进而使得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用以解决房间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包括蓄水池以及连通蓄水池的热交换池,所述蓄水池底部连通环路热管的出水端,所述热交换池顶部连通环路热管的进水端,所述蓄水池顶部通过连接管连通热交换池,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电热丝,所述热交换池内设有若干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进水端连通第一导管,热交换管的出水端连通第二导管。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用以解决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冬天水结冰时,可以通过电热丝加热水,辅助热交换管加热水,提高水升温速度。环路热管中设有水泵,使得水泵将环路热管中的水从蓄水池底部泵入蓄水池内,再从蓄水池顶部通过连接管流入到热交换池,热交换池内的水经过加热后再从热交换池顶部流入到环路热管中。由于水经过加热,热水会向上流动,而冷水沉底,因而从热交换池流入环路热管中的水是被加热后的,而不是冷水直接流入到环路热管中,并且热交换池顶部与环路热管连通,以此使得热交换池中的水流速始终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分体热泵型落地式房间加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蓄水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所示,包括蓄水池1以及连通蓄水池1的热交换池2,所述蓄水池1连通环路热管9的出水端,所述热交换池2连通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所述蓄水池1顶部通过连接管3连通热交换池2,所述蓄水池1内设有电热丝12,所述热交换池2内设有若干热交换管6,所述热交换管6的进水端连通第一导管71,热交换管6的出水端连通第二导管72。

上述方案中,环路热管9的低温液体从蓄水池1通过连接管3进入到热交换池2,经过热交换池2内的热交换管6发生热传递,使得低温液体温度升高后从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进入环路热管9中并通过环路热管9向室内散发热量。第一导管71中流通的液体经过热交换管6后气化并通过热交换管6向外界散发热量,随后气化的气体从第二导管72流走,使得外界的热量传输至低温液体并使之加热。电热丝12的设置,能够解冻蓄水池1内的冰块同时加热蓄水池1内的水,使得进入到热交换池2的水具有一定的温度,通过电热丝12加热水,辅助热交换管9加热水,提高水升温速度从而提高房间的升温速度。环路热管9中设有水泵,使得水泵将环路热管9中的水从蓄水池1底部泵入蓄水池1内,再从蓄水池1顶部通过连接管3流入到热交换池2,热交换池2内的水经过加热后再从热交换池2顶部流入到环路热管9中。由于水经过加热,热水会向上流动,而冷水沉底,因而从热交换池2流入环路热管9中的水是被加热后的,而不是冷水直接流入到环路热管9中,并且热交换池2顶部与环路热管9连通,以此使得热交换池9中的水流速始终控制。

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细节,参照图1-2所示,所述蓄水池1侧壁顶部设有过水口13,所述过水口13底部与热交换池2顶部齐平,所述连接管3一端连通过水口13,连接管3另一端延伸至热交换池2上方。

上述方案中,过水口13底部与热交换池2顶部齐平,使得蓄水池1内的液体高度超过过水口13底部时即可通过连接管3流入到热交换池2内。连接管3延伸至热交换池2上方,使得连接管3内流通的液体直接掉落到热交换池2内,不会从掉落到热交换池2外。

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细节,参照图1-2所示,所述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设于远离连接管3一侧的热交换池2侧壁,所述若干热交换管6沿连接管3到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热交换管6的出水端均位于该热交换管6的进水端与连接管3之间。

上述方案中,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设于远离连接管3一侧的热交换池2侧壁,增大热交换池2内流动的液体与热交换管6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若干热交换管6沿连接管3到出水管21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热交换管6的出水端均位于该热交换管6的进水端与连接管3之间,使得水被多级逐渐加热,热交换管6中的流体从热交换管6的进水端到出水端流动时,随着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其温度逐渐降低,而使得流过热交换管6的水逐渐被加热。由于热交换管6进水端温度大于热交换管6出水端温度,使得水流过热交换管6时,从热交换管6低温区域流至热交换管6高温区域。从而使得低温水先被预热后才会经过热交换管6的高温区域。提高了流入到环路热管9内的水的温度,以提高热交换效率。避免了低温水先经过热交换管6温度最高区域在流至热交换管6低温区域导致最后流出的水温度不高。

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细节,参照图1、图2所示,所述热交换管6为W型结构,所述热交换管6竖直设于热交换池2内。上述方案中,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水从上到下都能被整体加热。

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细节,参照图1-2所示,热交换池2内沿连接管3到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方向依次设有碎冰装置、导流板5、若干热交换管6,所述碎冰装置设于连接管3出水端下方,所述碎冰装置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滚筒4,所述滚筒4与外接电机连接,两个滚筒4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滚筒4顶部、导流板5顶部、热交换池2顶部三者齐平,所述导流板5底部与热交换池2底壁之间形成过水通道8。

上述方案中,沿连接管3到环路热管9的进水端方向依次设有滚筒4、导流板5、若干热交换管6。在连接管3与热交换管6之间设置导流板5,使得水流先掉入导流板5朝向连接管3一侧后从导流板5底部的过水通道8通过后再与热交换管6换热,进一步的减缓流速同时将加热的水与未加热的水分开,并且使得冷水从底部进入到热交换池2的加热区域。导流板5顶部与热交换池2顶部齐平,导流板5的两侧与热交换池2侧壁连接,导流板5底部向下延伸并与热交换池2底壁配合形成过水通道8。而在连接管3下方设置两个相向转动的滚筒4,冰块掉入到两个滚筒4之间被滚筒4压碎,减小冰块体积,使得冰块充分的与热交换管6热交换,进而使得冰块融化更快。滚筒4的主轴两端与热交换池2壁转动连接,滚筒4的主轴穿出热交换池2后与电机主轴连接。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