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7740发布日期:2019-09-12 10:1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隧道式烘干设备能对工件进行烘干作业,其在工业生产场合被广泛应用。隧道式烘干设备包括烘干炉体和输送带,输送带一般采用连续网格式输送带,输送带从烘干炉体中穿过。在进行烘干时,待烘干的工件连续铺排在输送带上,由输送带带动而进入烘干炉体,并穿过烘干炉体,从烘干炉体的另一端输出。

在采用电镀滚桶的滚镀生产线中,有可能每一个电镀滚桶都对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电镀作业,这些工件的尺寸和规格可能均不一致;对这些工件进行烘干作业时,需要把工件连续铺排在隧道式烘干设备的输送带上,这样的话,烘干作业时,不同尺寸和规格的工件可能会混合在一起,烘干作业完成后,难以分拣。

综上所述,当前需要一种烘干设备,能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工件进行烘干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能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工件进行烘干作业,提高分拣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包括输送组件、料篮、驱动组件以及烘干炉体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链、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分别从所述输送链的两端支撑所述输送链;所述驱动组件连动所述主动链轮旋转,以驱动所述输送链运行;所述输送链从所述烘干炉体组件中穿过;所述料篮架设在所述输送链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送组件在所述烘干炉体组件前后分别延伸出上料段和下料段。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料段处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料篮是否到位的第一到位传感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料段处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料篮的编号的第一编号传感器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料段处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料篮的编号的第二编号传感器组。

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种隧道式烘干设备还包括接料组件;所述接料组件包括接料盆、升降气缸和开门气缸;所述接料盆底部设有底门,所述开门气缸连动所述底门开合;所述接料盆侧面设有第一振动电机;所述升降气缸连动所述接料盆升降;所述接料盆位于所述上料段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种隧道式烘干设备还包括振动摊平组件;所述振动摊平组件包括第二振动电机和接触轮;所述第二振动电机通过所述接触轮与所述料篮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料段末端设有下料漏斗;所述下料漏斗上设有第三振动电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烘干炉体组件包括风切室、烘干室和冷却室;所述风切室、所述烘干室和所述冷却室依次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烘干室包括升温段、第一保温段和第二保温段;所述升温段、所述第一保温段和所述第二保温段依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隧道式烘干设备,输送链上架设有料篮,每个料篮上承载不同的待烘干工件,实现了不同工件的分别放置,进行烘干作业时,不同尺寸和规格的工件不会混合在一起,烘干作业完成后,不必花费时间进行分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侧视方向下的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俯视方向下的结构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段、接料组件以及风切室的结构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烘干室的结构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室和下料段的结构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组件和振动摊平组件在接料盆升起后的结构视图;

图9为图8中的C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组件和振动摊平组件在接料盆升起后另一方向下的结构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组件和振动摊平组件在下料时的结构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组件和振动摊平组件在下料时另一方向下的结构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盆在底门关闭时的结构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料盆在底门打开时的结构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料篮与第一到位传感器以及第一编号传感器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料篮与第二到位传感器以及第二编号传感器组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输送组件;11、输送链;111、链节;112、承载板;12、主动链轮;13、从动链轮;

2、料篮;21、安装耳;22、感应片;23、感应片组;

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减速机;33、第一驱动链轮;34、驱动链;35、第二驱动链轮;

4、烘干炉体组件;41、风切室;411、热风机;412、导风管;413、风刀;42、烘干室;421、升温段;422、第一保温段;423、第二保温段;424、电加热器;425、热风循环风机;426、热管;427、鳍片;43、冷却室;431、冷却风扇;432、抽气风机;433、抽气管道;44、检修门;

51、第一到位传感器;52、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3、第二到位传感器;54、第二编号传感器组;

6、接料组件;61、接料盆;611、底门;612、盆体;613、气缸固定座;614、连动板;615、连动臂;616、枢接座;617、升降接座;618、导向接座;62、升降气缸;63、开门气缸;64、导向轴;65、直线轴承;66、第一避震件;67、接料支架;68、第一振动电机;69、第二避震件;

7、振动摊平组件;71、第二振动电机;72、接触轮;73、第二避震件;74、安装架;

8、机架;81、下料漏斗;82、第三振动电机;83、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式烘干设备,包括输送组件1、料篮2、驱动组件3、烘干炉体组件4、接料组件6、振动摊平组件7以及机架8。

机架8为金属框架,机架8为该种隧道式烘干设备提供支撑基础。

输送组件1有两个,每个输送组件1均包括输送链11、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分别从输送链11的两端支撑输送链11,即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分别枢接在机架8的前后两端,输送链11分别与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啮合,使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分别从输送链11的两端支撑并张开输送链11。两个输送组件1相互平行设置,即两条输送链11相互平行。输送链11由链节111首尾连接组成,每个链节111的侧面均形成有承载板112,承载板112上开有通孔。

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减速机32、第一驱动链轮33、驱动链34以及第二驱动链轮35;驱动电机31和减速机32均设在机架8上,驱动电机31的转轴穿入减速机32的输入轴中,使驱动电机31和减速机32形成减速电机;第一驱动链轮33套设在减速机32的输出轴上,第一驱动链轮33与减速机32的输出轴键连接;第二驱动链轮35与主动链轮12共轴固定连接,即第二驱动链轮35旋转时会驱动主动链轮12旋转;驱动链34在第一驱动链轮33和第二驱动链轮35之间传动,即驱动链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链轮33和第二驱动链轮35啮合。

驱动电机31旋转时,经减速机32减速,通过减速机32的输出轴使第一驱动链轮33旋转,第一驱动链轮33旋转时,通过驱动链34传动,使第二驱动链轮35旋转,进而驱动主动链轮12旋转,实现了驱动组件3连动主动链轮12旋转,以驱动输送链11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有两个,每个驱动组件3分别连动一个主动链轮12旋转,从而分别连动一条输送链11运行;两个驱动组件3的驱动电机31同步启动且转速保持相同,使两条输送链11同步运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只有一个,两个主动链轮12通过一根连接轴共轴固定连接,使其中一个主动链轮12旋转时,另一个主动链轮12同步旋转,使得该驱动组件3能同时两个主动链轮12旋转,从而使两条输送链11同步运行。

料篮2为方形料篮,料篮2的侧面形成安装耳21,安装耳21上设有安装孔。料篮2架设在输送链11上,具体来说,料篮2位于两条输送链11之间,料篮2的安装耳21搭设在输送链11的承载板112上,螺栓依次穿过安装耳21的安装孔以及承载板112的通孔后,锁入螺帽,从而将料篮2与输送链11固定在一起。输送链11运行时,料篮2随输送链11一同运行。料篮2有两个以上,料篮2在输送链11上排列。

请参阅图3-7,烘干炉体组件4包括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均由金属外壳包覆形成,即三个金属外壳中分别形成内腔,从而分别形成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均建立在机架8上,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在机架8上依次连接,但风切室41和烘干室42之间具有100mm间隙、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之间也具有100mm间隙。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形成开口,以作为入口和出口;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的前后两端的开口处均分别挂设有用于隔热的软帘,以增加风切室41、烘干室42和冷却室43的保温密封程度。风切室41的入口即为烘干炉体组件4的入口,冷却室43的出口即为烘干炉体组件4的出口。

风切室41设有热风机411、导风管412和风刀413;热风机411的主体固定在风切室41的外壳顶面上;热风机411的出风口上连接导风管412,导风管412导入到风切室41中,风刀413与导风管412前端连接;即热风机411的出风口、导风管412以及风刀413依次连接,风刀413的出风口对准料篮2。

烘干室42设有电加热器424、热风循环风机425、热管426和鳍片427;电加热器424和热风循环风机425的主体均固定在烘干室42的外壳顶面上。电加热器424为电阻式电加热器,其通过向电阻圈通入电流,使电阻圈发热,实现加热功能;热管426的一端与电加热器424的电阻圈相接触,热管426的主体位于烘干室42中;位于烘干室42中的热管426的主体上分布有鳍片427,从而在热管426上形成鳍片组,以增大与烘干室42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电加热器424通电后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426导入到烘干室42中,并通过热管426和鳍片427发散到烘干室42内的空气中。热风循环风机425包括风机和加热器,风机的进风口设在烘干室42内,风机的出风口与加热器的入口连通,加热器的出口设在烘干室42内,加热器对风机吹出的风加热后,导入烘干室42中。热风循环风机425启动后,利用风机从烘干室42中抽取空气,然后经加热器对风机吹出的风加热后,导入烘干室42中,实现烘干室42的热风循环。

进一步地,烘干室42包括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依次连通,具体来说,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均为烘干室42的空间,从烘干室42的入口到出口方向依次为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升温段421设有两台热风循环风机425以及两组电加热器424、热管426和鳍片427的组合体。第一保温段422设有三台热风循环风机425以及三组电加热器424、热管426和鳍片427的组合体。第二保温段423也设有三台热风循环风机425以及三组电加热器424、热管426和鳍片427的组合体。

冷却室43设有冷却风扇431、抽气风机432和抽气管道433;冷却风扇431有8台,均挂设在冷却室43内;抽气风机432的主体固定在冷却室43的外壳顶面上,抽气风机432的进风口通过抽气管道433与冷却室43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烘干炉体组件4侧面设有方便工作人员对烘干炉体组件4内部进行检修的检修门44;检修门44枢接在烘干炉体组件4的外壳侧面,并通过锁扣实现锁合和开启。本实施例中,升温段421设有一扇检修门44,第一保温段422设有两扇检修门44,第二保温段423也设有两扇检修门44,冷却室43设有一扇检修门44。

输送链11从烘干炉体组件4中穿过,具体来说,从动链轮13位于风切室41的入口前,主动链轮12则位于冷却室43的出口后,输送链11从风切室41的入口进入风切室41,并依次经过风切室41、烘干室42以及冷却室43,最终到达主动链轮12,相应的,输送链11运行时,架设在输送链11上的料篮2会依次经过风切室41、烘干室42以及冷却室43。

从动链轮13位于风切室41的入口前,使输送链11在风切室41的入口前延伸,形成上料段;主动链轮12位于冷却室43的出口后,使输送链11在冷却室43的出口后延伸,形成下料段;即输送组件1在烘干炉体组件4前后分别延伸出上料段和下料段。

请参阅图8-14,接料组件6设在上料段,用于辅助料篮2自动上料。接料组件6包括接料盆61、升降气缸62、开门气缸63、导向轴64、直线轴承65以及接料支架67。

接料支架67为金属框架,接料支架67为接料组件6提供支撑基础。升降气缸62有两个,两个升降气缸62的缸体分别固定在接料支架67的两个侧面,两个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竖直指向上;导向轴64有两根,每根导向轴64上均套设有一个直线轴承65,直线轴承65能沿导向轴64滑动;两根导向轴64的两端分别通过扣件固定在接料支架67的两个侧面,导向轴64的设置方向与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运动方向相互平行。

接料盆61包括底门611、盆体612、气缸固定座613、连动板614、连动臂615以及枢接座616。盆体612为金属盆体,其大致呈漏斗形,盆体612的底面形成开口;盆体612底面的开口两侧分别设有枢接座616;底门611有两扇,每扇底门611分别通过有枢接座616枢接在盆体612底面,两扇底门611相互对置,形成对开门。气缸固定座613有两个,两个气缸固定座613分别设在盆体612两侧;气缸固定座613可以与盆体612一体成型,也可以固定连接在盆体612上;开门气缸63有两个,每个开门气缸63的缸体分别固定在一个气缸固定座613上,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竖直指向下。连动板614有两块,连动板614为金属板,其大致呈三角形,连动板614的顶角和底边分别弯折,连动板614的顶角与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前端固定连接;装配完成后,连动板614的顶角沿水平方向,底边沿竖直方向,连动板614的主体则倾斜设置;连动板614的底边两侧分别枢接有一条连动臂615,即一块连动板614的底边枢接有两条连动臂615;每条连动臂615的一端枢接在连动板614上,另一端则枢接在一扇底门611的中部。装配完成后,两块连动板614分别由一个开门气缸63驱动,每块连动板614均通过连动臂615与两扇底门611的同一侧连接。

开门气缸63通过连动板614和连动臂615连动底门611开启或关闭,具体来说,需要打开底门611时,两个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同步伸出,通过连动板614和连动臂615顶开两扇底门611;需要关闭底门611时,两个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同步回缩,通过连动板614和连动臂615拉回两扇底门611。

进一步地,接料盆61的盆体612侧面固定有第一振动电机68,在接料盆61的底门611打开卸料时,第一振动电机68启动并产生振动,使接料盆61振动,使接料盆61中承载的物料充分掉落,避免有物料遗留在接料盆61中。

接料盆61的盆体612上边缘向两侧分别延伸出升降接座617,升降接座617可以与盆体612一体成型,也可以固定连接在盆体612上。两个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前端分别与升降接座617固定连接,使两个升降气缸62能连动接料盆61升降,具体来说,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伸出时,接料盆61上升;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回缩时,接料盆61下降;两个升降气缸62是同步运动的,以免接料盆61倾斜。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和升降接座617的连接处设有第一避震件66,第一避震件66为橡胶材料,其位于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和升降接座617之间,能避免接料盆61的振动传递到升降气缸62。

接料盆61的盆体612中部向两侧分别延伸出导向接座618,导向接座618固定连接在盆体612上。直线轴承65穿设在导向接座618中,并通过螺栓与导向接座618固定连接,使得接料盆61在升降时,直线轴承65和导向轴64能为接料盆61的运动导向。导向接座618与盆体612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避震件69,第二避震件69为橡胶材料,其位于导向接座618与盆体612之间,能避免接料盆61的振动通过导向接座618传递到直线轴承65和导向轴64。

接料支架67跨设在输送组件1的上料段的两侧,装配完成后,接料盆61位于上料段的上方且底门611对准上料段。

振动摊平组件7包括第二振动电机71、接触轮72、第三避震件73以及安装架74;安装架74为金属架体,其跨设在机架8的两侧,并位于输送链11上下两部分之间;第二振动电机71固定在安装架74的中部,接触轮72有两个,均向上枢接在安装架74上,两个接触轮72分列于第二振动电机71的两侧。第二振动电机71振动时,通过安装架74将振动传递到接触轮72,使接触轮72振动。第三避震件73为橡胶材料,其设在安装架74和机架8之间,能避免第二振动电机71的振动通过安装架74传递到机架8。

振动摊平组件7的两个接触轮72与料篮2底部接触,具体来说,两个接触轮72的外周与料篮2底部接触,料篮2经过接触轮72时,接触轮72滚动,因此接触轮72不会影响料篮2和输送链11的运行。料篮2上转载物料时,物料可能堆叠成一堆,影响风切和烘干效果;通过接触轮72把第二振动电机71的振动传递到料篮2,使料篮2振动,可以摊开物料,使物料平铺在料篮2表面,提高风切和烘干效果。

请参阅图2、图15和图16,进一步地,上料段处设有用于检测料篮2是否到位的第一到位传感器51;第一到位传感器51为接近传感器,其固定在机架8上;第一到位传感器51的检测位置对准料篮2的方向。料篮2上设有感应片22,料篮2到位后,感应片22到达位于第一到位传感器51的检测位置前,第一到位传感器51信号发生变化,以确定料篮2到位,此时料篮2到达上料工位;料篮2到达上料工位后,接料盆61的底门611对准料篮2。

进一步地,上料段处还设有用于检测料篮2的编号的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2;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2为六个接近传感器并排排列,六个接近传感器固定在机架8上,与第一到位传感器51相互对置;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2的检测位置对准料篮2的方向。料篮2上设有感应片组23,感应片组23以二进制编码规则排列,从而定义一个六位的二进制数,具体来说,料篮2上设有六个感应片安装位,若某个感应片安装位安装有感应片,则表示“1”,若某个感应片安装位未安装感应片,则表示“0”;架设在输送链11上的每个料篮2的感应片组23排列方式均不一致,使每个料篮2均有自身的二进制编号。料篮2到达上料工位后,感应片22到达位于第一到位传感器51的检测位置前,第一到位传感器51信号发生变化,此时,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2的六个接近传感器分别对准六个感应片安装位;若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感应片,其信号发生变化,该位的数据为“1”;若接近传感器未检测到感应片,其信号不发生变化,该位的数据为“0”。六个接近传感器的数据分别传到主控后,主控即可读取到该料篮2的编号。

主控的存储器中预存有与每个料篮2的对应的工艺流程,使主控能根据每个料篮2的编号,选择对应的工艺流程,从而调节输送链11的运行速度以及烘干室42的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的温度。

调节输送链11的运行速度时,只需调节驱动电机31的转速即可。调节烘干室42的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时,主控分别调节对应的电加热器424以及热风循环风机425的对应温度,从而分别调节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和第二保温段423的温度。

进一步地,下段处设有用于检测料篮2是否到位的第二到位传感器53;第二到位传感器53为接近传感器,其固定在机架8上;第二到位传感器53的检测位置对准料篮2的方向。料篮2到位后,感应片22到达位于第二到位传感器53的检测位置前,第二到位传感器53信号发生变化,以确定料篮2到位,此时料篮2到达下料检测工位。

下料段处还设有用于检测料篮2的编号的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为六个接近传感器并排排列,六个接近传感器固定在机架8上,与第二到位传感器53相互对置;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的检测位置对准料篮2的方向。料篮2到达下料检测工位后,感应片22到达位于第二到位传感器53的检测位置前,第二到位传感器53信号发生变化,此时,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的六个接近传感器分别对准六个感应片安装位;若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感应片,其信号发生变化,该位的数据为“1”;若接近传感器未检测到感应片,其信号不发生变化,该位的数据为“0”。六个接近传感器的数据分别传到主控后,主控即可读取到该料篮2的编号。

进一步地,上料段前端和下料段末端盖合有防护罩83,具体来说,防护罩83为金属罩体,防护罩83与机架8固定连接,两个防护罩83分别罩住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避免杂物进入并影响主动链轮12以及从动链轮13与输送链11之间的传动,同时保护工作人员,避免工作人员由于不慎而被主动链轮12和从动链轮13伤害。

进一步地,下料段末端设有下料漏斗81;下料漏斗81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上下两端均形成开口,上开口的面积比下开口大;下料漏斗81上设有第三振动电机82,即第三振动电机82固定在下料漏斗81侧面。

该种隧道式烘干设备在使用时,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S1、驱动电机31旋转,驱动输送链11运行,使一个料篮2到达上料工位,然后驱动电机31停止旋转,驱动输送链11停止运行,第一编号传感器组52检测该料篮2的编号。

S2、与该料篮2编号对应的电镀滚桶完成电镀作业后,工作人员或外部机构打开该电镀滚桶的桶盖,然后使用吊机或吊臂将该电镀滚桶吊至上料段,使电镀滚桶对准接料盆61,此时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接料盆61处于被升起状态。

S3、启动电镀滚桶的动力机构,以驱动电镀滚桶旋转,使电镀滚桶的开口向下,电镀滚桶内的工件掉落到接料盆61中。

S4、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回缩,使接料盆61下降。

S5、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伸出并连动底门611打开,使接料盆61中的工件掉落到料篮2中;第一振动电机68运行,使接料盆61振动,令接料盆61中的工件能充分掉落;第二振动电机71运行,使料篮2振动,令工件在料篮2中摊平,避免工件在料篮2中层叠堆积。

S6、升降气缸62的活塞杆伸出,使接料盆61上升;开门气缸63的活塞杆回缩并连动底门611关闭。

S7、驱动电机31旋转,驱动输送链11运行,使装载有待烘干工件的料篮2从风切室41的入口进入风切室41;风切室41的热风机411已在运作。

S8、料篮2进入风切室41后,从风刀413下通过,风刀413的出风口送出60-70℃热风吹去工件表面的水滴。

S9、输送链11继续运行,使料篮2进入烘干室42;烘干室42的各个电加热器424和热风循环风机425已在运作;料篮2经过升温段421时,工件逐渐升温至烘烤温度(100-160℃)。

S10、输送链11继续运行,使料篮2依次通过升温段421、第一保温段422以及第二保温段423,使工件保持在设定温度下长时间烘烤,以烘干工件内腔及盲孔内的水分。

S11、输送链11继续运行,使料篮2从烘干室42的出口退出烘干室42,并从冷却室43的入口进入冷却室43;冷却室43的冷却风扇431和抽气风机432以在运作。

S12、料篮2经过冷却室43时,冷却风扇431对工件直接吹风冷却,冷风经过工件后,被抽气风机432抽出,使工件温度快速冷却至50℃以下。

S13、输送链11继续运行,使料篮2从冷却室43的出口退出冷却室43,并且进入下料段。

S14、料篮2到达下料检测工位,然后驱动电机31停止旋转,输送链11停止运行,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检测该料篮2的编号。

S15、第二编号传感器组54检测该料篮2的编号后,将该编号反馈至主控,主控将该编号反馈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对应该编号的周转箱放到下料漏斗81的下开口。

S16、驱动电机31重新开始旋转,驱动输送链11继续运行,料篮2到达主动链轮12附近时开始翻转,使料篮2内承载的工件掉落到下料漏斗81中,第三振动电机82启动,使下料漏斗81振动,令工件从下料漏斗81中充分掉落,进入周转箱中。

S17、料篮2翻转至输送链11的另一侧,并通过输送链11回流,直至到达上料段,进入下一循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