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404发布日期:2019-10-28 22:5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壁挂分体机结构普遍为单风道结构,出风口在下方,面板在正面覆盖蒸发器,且进风口从上侧进风,可以有效阻止从风道吹出的气流不被重新吸入进风口而再蒸发器。但如果是双贯流风道结构,由于上下风口均要出风,且因结构布局方式的限制,只能在面板处设计推出结构或微孔、格栅形成进风口。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出风口和进风口的距离很近,非常容易出现从风道吹出的气流又被吸到蒸发器中,导致回流现象,这样风就吹不远,且没有大的进风口,进风量小,影响空调的温升/温降性能,同时影响空调舒适效果。同样的如果是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所以解决双贯流结构和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的回风问题是行业内的难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出风口的气流容易回流至进风口而导致回风现象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出风口的气流容易回流至进风口而导致回风现象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底壳,面板体,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底壳之间形成出风口,还包括面板和进风口,所述面板与所述面板体相对固定,且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体上、和/或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在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的防回风导风板。

优选地,

所述防回风导风板一端连接于所述面板体上、另一端能够绕着所述一端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摆动。

优选地,

当所述出风口出风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能够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或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左右偏转30°以内的位置;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口的位置;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mm。

优选地,

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进风格栅,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格栅的位置。

优选地,

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形成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面对所述出风口的一侧面上排布设置有多个凹陷结构。

优选地,

所述凹陷结构为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通孔,和/或,所述凹陷结构为不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凹槽。

优选地,

在所述底壳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风的出风导风板。

优选地,

还包括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以及换热器,所述出风口包括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对应的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面板体上端的第一进风口、和/或位于所述面板中部的第二进风口,和/或位于在所述面板体下端的第三进风口。

优选地,

所述防回风导风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第一防回风导风板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第二防回风导风板。

优选地,

当包括出风导风板时,所述出风导风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第一出风导风板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第二出风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在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的防回风导风板,能够有效地防止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进入空调进风口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进风口处的回风,提高了出风量,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解决双贯流结构和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的回风问题;由于有效地防止了出风回风,能够使得出风也更加地均匀,提高了室内的舒适性;在使用时打开防回风导风板解决气流回流问题,和起到导风作用,在闭合时,可以覆盖进风口,覆盖进风口实现全闭合进风口外观,并且与面板形成一体的具有凹陷结构的结构,优化外观效果,同时可以使进风口防尘防污,吹出健康气流;还能增强出风口的导风效果,实现更好的空调送风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在关机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在工作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在工作时(制冷状态下)的内部气流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在工作时(制热状态下)的内部气流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在工作时的防回风导风板的尺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贯流室内机的具有进风孔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防回风导风板具有防凝露凹槽时的结构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底壳;2、面板体;3、出风口;31、第一出风口;32、第二出风口;4、进风口;41、第一进风口;42、第二进风口;5、防回风导风板;50、凹陷结构;51、第一防回风导风板;52、第二防回风导风板;6、面板;60、通孔;7、进风格栅;8、出风导风板;81、第一出风导风板;82、第二出风导风板;91、第一贯流风叶;92、第二贯流风叶;1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底壳1,面板体2,所述面板体2与所述底壳1之间形成出风口3,还包括面板6和进风口4,所述面板6与所述面板体2相对固定,且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面板体2上、和/或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面板6上;且在所述面板体2上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3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4的防回风导风板5。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在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的防回风导风板,能够有效地防止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进入空调进风口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进风口处的回风,提高了出风量,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解决双贯流结构和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的回风问题;由于有效地防止了出风回风,能够使得出风也更加地均匀,提高了室内的舒适性;在使用时打开防回风导风板解决气流回流问题,和起到导风作用。经过对比仿真,没有防回风导风板的结构的内机气流比较混乱,且出现了回流现象,导致气流无法吹出内机壳体。

经过对比仿真,没有防回流导风板的结构的内机气流比较混乱,且出现了回流现象,导致气流无法吹出内机壳体。

优选地,

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一端连接于所述面板体2上、另一端能够绕着所述一端在所述出风口3和所述进风口4之间摆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防回风导风板的优选结构形式,即通过将防回风导风板一端连接于面板体上、另一端绕着该端在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摆动,能够使得防回风导风板有效地对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进行分隔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出风口的风串流或回流到进风口中,并且能够对出风口的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进一步有效地防回流的同时还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

优选地,

当所述出风口3出风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能够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3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即指蜗壳的风道型线在出风口的边缘位置的切线方向,如图2所示,位于上出风口处的防回风导风板朝左上方即与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平行,位于下出风口处的防回风导风板朝左下方即与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平行)、或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3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左右偏转30°以内的位置;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口的位置、或转动至所述出风口的内部;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mm。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防回风导风板的进一步的结构形式,当空调启动时,面板和各导风板打开,此时,防回风导风板打开到与风口风道型线平时的位置,经过仿真分析,有防回风导风板的内机气流情况如图3所示,这样能够有效的隔开了上出风风口和进风口的气流使进出的气流互相不受影响,能在增大进风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出风量,使出风气流能按预想的流向,可以吹到更远的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和温升、温降性能;经多次仿真验证防回风导风板设计的最优位置为与风道型线平行的位置,但根据导风需求,也可以适当的调整角度C范围可在0~30°间可以到达最佳效果;在空调闭合时,可以覆盖进风口,优化外观效果,同时可以使进风口防尘防污,吹出健康气流;防回风导风板距风口的伸长距离A和B>30mm以上可以到达最佳的隔风效果。

优选地,

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面板体2上、且所述面板体2上位于所述进风口4的位置还设置有进风格栅7,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格栅7的位置。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风口的优选设置位置和设置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是进风口设置于面板体上的位置,使得风从该处进行进风,但正是因为如此进风口和出风口会靠的很近,因此会导致出风口的风回回流至进风口中而产生回流的现象,但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述的防回风导风板能够对进风口的进风和出风口的出风进行有效的分隔作用,能够起到有效的防回风的作用,提高空调运行效率;通过设置进风格栅的形式能够对进风起到过滤和防杂质的作用,提高空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优选地,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格栅7的位置、或转动至所述出风口3的内部。这样能够在闭合时,通过防回风导风板可以覆盖进风口,覆盖进风口实现全闭合进风口外观,优化外观效果,同时可以使进风口防尘防污,吹出健康气流;还能增强出风口的导风效果,实现更好的空调送风舒适性。

当空调闭合时各零件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第一防回风导风板51覆盖住上风口旁边的进风格栅,可以有效的防止灰尘、碎屑、昆虫等进入到空调壳体中。第二防回风导风板52,折叠于风口中。同时,由于面板及其他导风板的闭合覆盖进、出风口,使整个空调壳体处于全闭合状态。有利于空调外观效果。

优选地,

所述面板6上设置有多个通孔60,以形成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4;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的面对所述出风口3的一侧面上排布设置有多个凹陷结构50。进风口(图1-5中的第二进风口42)设置于面板上能够从面板上进行进风,增大进风面积,而进风口设置于面板上会导致进风口与出风口相距较近、存在回风的风险,因此通过防回风导风板(尤其是下方的防回风导风板)能够对进风口的进风和出风口的出风进行有效的分隔作用,能够起到有效的防回风的作用,提高空调运行效率。

优选地,

所述凹陷结构50为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的通孔,和/或,所述凹陷结构为不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的凹槽。在防回流导风的外侧面上设计凹槽(不形成通孔)或设计贯通的通孔,能够使得冷气流从与出风口相对的一侧面经由该凹陷结构缓慢到达导风板的另一侧面,从而使得防回风导风板的两侧面的温度趋于相等,解决制冷时的防回风导风板的凝露问题,还可与面板的微孔外观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提高外观性。防回流导风板与空调壳体的形状相仿,并在闭合时可以隐藏于壳体的凹槽中,同时覆盖进风格栅口。

同时在制冷状态下,由于防回风板的外侧上的凹槽(不形成通孔),但制冷状态时,有凹槽的一侧正好为冷气流经过的一侧。可以使冷气流缓慢在经过凹槽,使防回风板另一面温度相差不大,解决凝露问题。(凹槽大小最优为1—3mm,凹槽的布局可以根据外观调整)。如图6。

防回风导风板的凹槽数量、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调状及其他多边形等;凹槽也可以参杂有少量通孔或通孔,但开孔率不宜过大,否则出现漏风情况,一般为3%~8%可行,以解决凝露问题;防回风导风板也可不设计凹槽,可以用海绵、保温涂层等代替解决凝露问题。

优选地,

在所述底壳1上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风的出风导风板8。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形式,通过设置出风导风板,能够对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导向的作用,即通过出风导风板的摆动实现导风,能够与防回风导风板一起在出风口的两端同时起到摆动导风的作用,实现室内大范围的导风,提高室内舒适性。

优选地,

还包括第一贯流风叶91和第二贯流风叶92以及换热器10,所述出风口3包括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91对应设置的第一出风口31以及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92对应设置的第二出风口32,所述进风口4包括位于在所述面板体2上端的第一进风口41、位于所述面板6中部的第二进风口42以及与位于在所述面板体2下端的第三进风口(未示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为双贯流室内机,两个出风口、三处进风口,有效增大进风面积,使得气流从进风口、换热器、贯流风叶和出风口的流向进行流动,形成制冷或制热,这样能够分别从上中方进行不同位置和方向的进行出风,提高室内出风效果,提高舒适性。

优选地,

所述防回风导风板5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31处的第一防回风导风板5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32处的第二防回风导风板5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为双贯流室内机形式时防回风导风板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在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防回风导风板和在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防回风导风板,能够在每个出风口处对应地设置一个防回风导风板,从而对每个出风口的风进行导向和分隔的作用,防止出风回流到进风口中,提高空调运行效率。两个防回风导风板均可以实现上下扫风运功。

当空调启动时,面板和各导风板打开,此时,第一防回流导风板51打开到与上风口风道型线平时的位置,第二防回流导风板52打开到与下风口风道型线平时的位置,第一出风导风板81和第二出风导风板82打开到适合的位置,如图2所示。

空调运行时,经过仿真分析,有防回风导风板的内机气流(空调制冷、制热时)导风板的打开状态情况如图3所示。第一防回流导风板51有效的隔开了上出风风口和进风口的气流;第二防回流导风板52有效的隔开了下出风风口和进风口的气流;使进出的气流互相不受影响。能在增大进风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出风量,使出风气流能按预想的流向,可以吹到更远的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和温升、温降性能。

优选地,

当包括出风导风板8时,所述出风导风板8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31处的第一出风导风板8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32处的第二出风导风板8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为双贯流室内机形式时出风导风板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在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出风导风板和在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导风板,能够在每个出风口处对应地设置一个出风导风板,从而对每个出风口的风进行导向的作用,提高室内出风范围,提高舒适度,提高空调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在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的防回风导风板,能够有效地防止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进入空调进风口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进风口处的回风,提高了出风量,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解决双贯流结构和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的回风问题;由于有效地防止了出风回风,能够使得出风也更加地均匀,提高了室内的舒适性;在使用时打开解决气流回流问题,和起到导风作用,在闭合时,可以覆盖进风口,覆盖进风口实现全闭合进风口外观,优化外观效果,同时可以使进风口防尘防污,吹出健康气流;还能增强出风口的导风效果,实现更好的空调送风舒适性。

1.此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双风道,单风道以及多风道同样适用。

2.各导风的驱动结构可以为齿轮、齿条、连杆、直驱等结构。

3.导风板的位置和类型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导风板位置和类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导风板位置以及类型的适当改变。

3.防回风导风板的凹槽数量、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调状及其他多边形等。

4.凹槽也可以参杂有少量通孔或通孔,但开孔率不宜过大,否则出现漏风情况,一般为3%~8%可行,以解决凝露问题。

5.防回风导风板也可不设计凹槽,可以用海绵、保温涂层等代替解决凝露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