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396发布日期:2019-10-28 22:5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减小喘振和噪音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空调器产品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调器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集多功能用途于一体的空调器应运而生。

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空调器这一类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它的外观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噪声作为空调器运行时客户体验的重要指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研究发现,蜗舌对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噪声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现有的空调蜗舌,包括用于设置在室内机本体内且与蜗壳相对应的蜗舌本体,蜗舌本体朝向蜗壳内的中心的一面为导风面,现有的空调蜗舌虽然能够满足空调器的使用要求,但是由于其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蜗舌在使用过程中的降噪效果不明显;并且,当风速较大或贯流风机转速有波动时,气流对蜗舌的冲击较为明显,进而造成较大的噪音,同时也会引起出风回流。

尤其是,目前,用户越来越注重空调器的出风均匀问题。空调的进风口的风量不足时,空调蜗舌处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出风不稳定,出风口外的空气会回流入出风口内,或者当风道设计不合理或者过滤网脏堵严重时,空调也会出现出风不均匀现象,出风具有呼呼声,空调器领域把这种现象称作为喘振现象。

喘振现象会导致空调器噪音较大,因此,出风是否均匀是衡量空调质量的标准之一。现有技术中,针对喘振问题的整改,通常需要重新设计风道,耗时、耗力较大,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以解决喘振和噪音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壳体内部设置有蒸发器、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和蜗舌共同形成风道结构,所述蜗舌靠近所述风道结构一端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凸起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凸起结和第二凸起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蜗舌的两端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蜗舌上的覆盖区域由所述蜗舌靠近风轮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蜗舌靠近导风板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还包括第三凸起结构,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蜗舌的中间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凸起结构部分覆盖所述蜗舌靠近所述风道结构一端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蜗舌具有向所述风道结构方向弯折的圆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具有沿着所述蜗舌表面向所述风道结构方向弯折的矩形条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的厚度为0.5-1.5mm。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的宽度为10-20mm。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与风轮之间的缝隙宽度大于等于3mm。

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通过在蜗舌靠近所述风道结构一端的表面设置凸起结构,能够有效改善喘振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调器的噪声。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将所述第一凸起结和第二凸起结构分别设置于产生喘振的主要位置上,即所述蜗舌的两端边缘处,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这是由于,空调器出风口两侧因靠近风轮的末端,并且两侧风道结构的空腔较大,极容易在两侧出现出风不均现象,也极易在两侧形成喘振,通过气流流速分析实验,也能够分析出在风道结构的左、右两侧容易发生喘振。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通过在蜗舌的两端边缘处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结和第二凸起结构,即使得喘振多发位置的蜗舌与风轮缝隙减小,又保证了其余位置的蜗舌与风轮缝隙间距合理,保证空调器具有良好的出风与制冷效果。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空调器通过在蜗舌的两端边缘处设置厚度为0.5-1.5mm凸起结构,并使得所述凸起结构与风轮之间的缝隙宽度大于等于3mm。即通过减小凸起结构位置上的蜗舌与风轮之间的缝隙,有效改善喘振现象,同时避免蜗舌与风轮之间的间距过小,避免风轮或者蜗舌变形后相互接触产生噪音。

(4)本实用新型对空调器实施的设计改造较为容易,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需对蜗舌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了其他组件重新设计、开模和制造带来的成本提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蜗舌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凸起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凸起结构,2-蜗舌,3-蜗壳,4-风道结构,5-轴承胶圈座,6-风轮,7-壳体,8-前蒸发器,9-后蒸发器,10-制冷剂循环管路,11-导风板,1a-第一凸起,1b-第二凸起,1c-第三凸起,2a-蜗舌固定部,第一表面-A,第二表面-B。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7,所述壳体7的内部中空,具有用于容纳其他空调组件的内部空间。具体的,所述壳体7的内部容纳有蒸发器和伸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循环管路10。

其中,所述蒸发器包括前蒸发器8和后蒸发器9,所述前蒸发器8和后蒸发器9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容纳有蜗壳3和蜗舌2,所述蜗壳3和蜗舌2共同形成风道结构4,所述风道结构4内设有风轮6。所述蜗舌2通过轴承胶圈座5固定于所述壳体7上,所述蜗舌2上设置有蜗舌固定部2a,所述蜗舌固定部2a是设置于所述蜗舌2边缘上的矩形结构,所述蜗舌固定部2a的中心设有矩形或圆形的通孔。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关闭时,导风板11遮挡所述风道结构4。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启动时,所述导风板11转动,使得所述风道结构4和室内环境相互连通。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0中的液态制冷剂吸收房间空气中的热量由液体变成气体,冷空气从所述蜗壳3和蜗舌2共同形成风道结构4中送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出的目的在于,蜗舌对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噪声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当风速较大风速波动时,气流对蜗舌的冲击较为明显,进而造成较大的噪音,并且,当空调的进风口的风量不足时,空调器的蜗舌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出风不稳定,尤其当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过滤网脏堵严重时,空调器也会出现出风不均匀现象。因此,如附图2-3所示,为了降低噪音和解决喘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蜗舌2上设有凸起结构1。所述蜗舌2包括第一表面A和第二表面B,其中所述第一表面A为与所述蜗壳3共同形成所述风道结构4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B为与所述第一表面A相反的另一表面。所述凸起结构1贴合于所述蜗舌2靠近所述风道结构4一端的第一表面A设置。

所述蜗舌2具有向所述风道结构4方向弯折的圆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凸起结构1具有沿着所述蜗舌2表面向所述风道结构4方向弯折的矩形条状结构。通过在所述蜗舌2靠近所述风道结构4的一端的表面设置所述凸起结构1,能够有效改善喘振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调器的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1包括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和第三凸起结构1c。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分别设置于所述蜗舌2的两端边缘处。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c设置于所述蜗舌2的中间位置上。

其中,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的原因在于:空调器出风口两侧因靠近风轮的末端,并且两侧风道结构的空腔较大,极容易在两侧出现出风不均现象,因此,通过在出风口两侧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减小了该处的蜗舌与风轮之间的缝隙,从而有效改善喘振现象。

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在所述蜗舌2上的覆盖区域由所述蜗舌2靠近所述风轮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蜗舌2靠近导风板11的一端。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c部分覆盖所述蜗舌2靠近所述风道结构4一端的表面。

相比于仅在蜗舌上设置凸出筋条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延伸覆盖整个所述蜗舌2表面的长条形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a和第二凸起结构1b,使得所述凸起结构1与所述风轮6之间的缝隙宽度L的大小更加合理,空调器出风口两侧的出风更加流畅,能够有效减轻喘振和噪音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1的厚度为0.5-1.5mm,所述凸起结构1的宽度为10-20mm,所述凸起结构1与所述风轮6之间的缝隙宽度L大于等于3mm。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空调器实施的设计改造较为容易,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需对蜗舌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了其他组件重新设计、开模和制造带来的成本提高。

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采用不包括所述凸起结构1的普通蜗舌的空调器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所述蜗舌2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1a,一个第二凸起结构1b,和一对第三凸起结构1c的空调器在相同工况下的噪音测试情况。通过表1和表2可知,本实用新型中,在蜗舌上设置凸包能够有效降低空调器的噪音,使室内机在不同风速情况下,降低了0.5dB甚至更高的噪音值,对产品噪音及喘振问题具有明显有的改善。

表1

额定制冷噪音27/35℃普通蜗舌,测试设备:A7B&K频谱分析仪

表2

额定制冷噪音27/35℃带有凸起结构1的蜗舌,测试设备:A7B&K频谱分析仪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