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7501发布日期:2019-07-31 09:3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腔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现有空气净化器多采用过滤网、活性炭吸附,或静电除尘的方式来实现空气净化效果,但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净化器仍存在需配置净化耗材,且需定期进行更换滤芯或清洗等维护操作,使用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形成可容纳水的净化腔;至少一个进气管,设于所述筒体上,且每个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净化腔内,以通过所述进气管向所述净化腔内导入空气;至少一个出气口,设于所述筒体上部,所述净化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出气口向外排出;旋流组件,设于所述筒体上,所述旋流组件用于向所述净化腔内供水,且驱动所述净化腔内的水作旋流运动,以通过所述净化腔内的水对由所述进气管流入的空气实现净化,其中,所述出气口的高度大于所述净化腔内的水位高度。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净化器,筒体作为空气净化器的主体部分,通过筒体内部形成可容纳水的净化腔,为通过水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提供空间。具体地,在筒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进气管,且每个进气管的一端伸入净化腔内,可使空气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内以备净化。此外,通过在筒体上部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气口,以使净化腔内的空气与外界导通,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气口向外排出,其中,出气口的高度大于净化腔内的水位高度,即出气口的高度应与净化腔内的水位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出气口被水堵塞影响空气通过出气口向外的正常排出。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设于筒体上的旋流组件,向净化腔内供水,并驱动净化腔内的水作旋流运动,即通过旋流组件所供应的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进入净化腔内会在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通过作旋流运动的水对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内的空气进行冲洗过滤,实现空气净化,无需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定期对空气净化器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空气中的杂质等被过滤后可随水流排出净化腔,减少了杂质在净化腔内堆积沉淀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持净化腔内部的清洁。

其中,进气管的数量为多个时,单位时间内的进气量更大,净化效率高。

可理解地,旋流运动为水流发生旋转的运动,而水流的旋转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甚至可以为螺旋曲面。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旋流组件向净化腔内供应的水的温度,还可实现对待净化空气的加热或降温,可以理解,旋流组件向净化腔内供水的水温高于空气温度时,经过滤净化后通过出气口排出的空气温度会升高;旋流组件向净化腔内供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经过滤净化后通过出气口排出的空气温度会下降。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净化腔的形状为圆锥台状,且所述净化腔的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净化腔的形状为圆锥台状,且净化腔的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以在净化腔内的水作旋流运动时,水流所受的离心力作用在筒体的侧壁时,使筒体的侧壁对水流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可使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呈螺旋状向上运动,从而扩大了水流的运动范围,增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提高对空气的过滤净化效率,同时无需在净化腔内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定期对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管处于所述水位高度以下的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以使空气通过所述气孔进入所述净化腔后与水流混合并形成气泡上浮,实现水流对空气的过滤净化。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气管处于水位高度以下的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可使空气通过气孔进入净化腔与水混合后产生气泡并向上浮动,在气泡上浮过程中,通过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对气泡进行冲刷过滤,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加充分,净化效率更高,其中,气泡处于水位高度以下,可限制进气管内的空气通过气孔流入净化腔后,先与净化腔内的水发生混合,经过净化后再由出气口向外排出,避免了进气管内的空气未经净化而直接流入净化腔内水位线以上部分并由出气口向外排出,可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另外,气孔设于进气管不同高度,可使空气同时通过不同高度的气孔进入净化腔并与水混合,并同时产生气泡,不同高度的空气在水中同时进行过滤净化,可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净化空气量,从而提高净化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管伸入所述净化腔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净化腔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进气管伸入净化腔的一端的端面与净化腔底部之间存在间隙,即进气管的下端与净化腔的底部不接触,以减少由于进气管的设置位置对作旋流运动的水流产生的阻力,从而影响对空气的过滤净化,降低旋流组件在供水时不必要的能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底部,且所述进水口的轴线沿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使水流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净化腔后沿所述筒体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出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的上部;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以实现向所述净化腔供水和从所述净化腔抽水,其中,所述供水装置还设有与水箱相连通的供水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设于筒体侧壁的底部的进水口,且进水口的轴线沿筒体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向净化腔内供应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流,水流在离心力和筒体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筒体侧壁在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以对净化腔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通过将出水口设于筒体的侧壁的上部,以使净化腔内通过底部的进水口流入的水通过出水口向外排出,一方面可使净化腔不会被水充满,以确保净化过程的持续性,防止净化腔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另一方面由于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通过二者之间的水对空气净化。此外,旋流组件还包括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通的供水装置,可实现向净化腔内供水和从净化腔向外抽水,且可使从净化腔抽出的水流通过供水装置再次由进水口进入净化腔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其中供水装置还设有与水箱相连通的供水口,以根据需要对净化腔内的水进行更换,防止空气中被过滤的杂质在净化腔内水中集聚而造成污染,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所述进水口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0°~60°,以使水流入所述净化腔后由下向上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水口的轴向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进水口的轴向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为流入净化腔内的水流提供向上的作用力,以使流入净化腔的水流在向上的作用力下逐渐向上运动,实现由下向上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使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充分,增大单位时间内净化空气量,提高空气净化效率,其中,第一夹角的角度选取范围为0°~60°,此时流入净化腔内的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比较均衡,可同时满足水流沿筒体侧壁作旋流运动和向上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以理解,第一夹角越大,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越小,当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过小时无法使水流沿筒体侧壁作旋流运动,从而影响空气净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其中,进水方向即为水由水箱向净化腔内流动的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排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排水口设有控制所述排水口开关的阀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水口,且排水口设有控制排水口开关的阀门,可根据需要将净化腔内的废水向外排出,以对净化腔内的水进行更换,防止空气中被过滤的杂质在净化腔内集聚造成污染,从而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的上部,且所述进水口的轴线沿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使水流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净化腔后沿所述筒体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出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底部;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以实现向所述净化腔供水和从所述净化腔抽水,其中,所述供水装置还设有与水箱相连通的供水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设于筒体的侧壁的上部,且进水口的轴线沿筒体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向净化腔内供应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流,水流在离心力和筒体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筒体侧壁在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同时,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即产生向下的螺旋式旋流运动,以对净化腔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通过在筒体的侧壁的底部设有出水口,以使净化腔内的水通过出水口向外排出,可使净化腔不会充满,以确净化过程的持续性,同时可防止净化腔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通过旋流组件具体还包括供水装置,供水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通,可实现向净化腔内供水和从净化腔向外抽水,且可使从净化腔抽出的水通过供水装置再次由进水口进入净化腔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其中供水装置还设有与水箱相连通的供水口,以根据需要对净化腔内的水进行更换,防止被过滤的杂质在水中集聚而造成污染,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下设置,且所述进水口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0°~60°,以使水流入所述净化腔后由上向下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水口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下设置,且进水口的轴向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可为通过进水口流入净化腔的水流提供向下的作用力,使水流在重力和向下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在沿筒体侧壁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实现由上向下的螺旋式旋流运动,且可进一步增大水流在垂直方向上螺旋式旋流运动的幅度,从而使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的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加充分,增大单位时间内净化空气量,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其中,第二夹角的角度选取范围为0°~60°,此时流入净化腔内的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比较均衡,可同时满足水流沿筒体侧壁作旋流运动和向下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以理解,第二夹角越大,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越小,当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过小时,则无法使水流沿筒体侧壁作旋流运动,从而影响空气净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上部;出水口,设于所述筒体的底部;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筒体上,且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净化腔内,以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净化腔内的水作旋流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筒体上部设置进水口,同时在底部设置出水口,以使外部水流可通过进水口流入净化腔内,且净化腔内的水流可通过出水口向外排出,可使净化腔不会被水充满,以确保净化过程的持续性,同时可控制净化腔内的水量,以防止净化腔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此外,在筒体上还设有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驱动组件设于净化腔内,可使得驱动组件通过驱动净化腔内的水的运动实现旋流,可使净化腔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对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且无需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具体包括: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外侧;泵轮,设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内侧,所述泵轮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且所述泵轮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筒体的轴线平行或重合,以在所述泵轮旋转时带动所述净化腔内的水由下向上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泵轮,具体地,通过将驱动电机设于筒体的底部的外侧,泵轮设于筒体的底部内侧,泵轮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以使泵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旋转,并带动净化腔内的水进行旋流运动,使得净化腔内的水流在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在离心力和筒体的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还可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从而通过水流对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其中,泵轮的轴线方向与筒体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时,即泵轮的轴线方向朝向垂直方向设置,以实现泵轮旋转时带动净化腔内的水作螺旋式旋流运动,优选地,泵轮的轴线方向与筒体的轴线重合,此时净化腔内的水流受力均衡,利于空气净化器保持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管的轴线与所述筒体壁面之间呈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0°~45°。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进气管的轴线与筒体壁面之间呈第三夹角,且第三夹角为0°~45°,以确保进气管伸入净化腔内的一端不与净化腔的壁面发生接触,以免阻碍净化腔内的水流沿筒体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减少对净化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可增加进气管的长度,使进气管伸入净化腔内的一端尽可能伸入净化腔下部,以充分利用净化腔内部的空间,增大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净化量。另外,在进气管为多个时,限定第三夹角为0°~45°,还可减少进气管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管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进气管绕所述筒体的轴线均匀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进气管的数量为多个时,通过限定进气管绕筒体的轴线均匀布置,一方面可减少进气管对净化腔内水流作旋流运动的阻碍,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净化腔内的空间,使通过进气管流入净化腔内的空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减少进气管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的净化空气量,提高净化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筒体的侧壁伸入所述净化腔内,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上;或至少一个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筒体的顶壁伸入所述净化腔内,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筒体的顶壁上;或至少一个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筒体的侧壁伸入所述净化腔内,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筒体的顶壁上;或至少一个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筒体的顶壁伸入所述净化腔内,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管与出气口在筒体上的位置可有多种选择,在进气管与出气口在筒体上的位置位于净化腔内的水位线以上时,均可实现空气净化器通过使净化腔内的水流作旋流运动对空气进行净化。具体地,在至少一个进气管通过筒体的侧壁伸入净化腔内,至少一个出气口设于筒体的侧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穿过筒体的侧壁流入净化腔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的侧壁上的出气口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通过筒体的顶壁伸入净化腔内,至少一个进气口设于筒体的顶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穿过筒体的顶壁流入净化腔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的顶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通过筒体的侧壁伸入净化腔内,至少一个出气口设于筒体的顶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穿过筒体的侧壁伸入净化腔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的顶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通过筒体的顶壁伸入净化腔内,至少一个出气口设于筒体的侧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穿过筒体的顶壁流入净化腔,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向外排出。以上四种情况均可实现空气净化器对空气的正常过滤净化,优选地,选择至少一个进气管通过筒体的顶壁伸入净化腔内,至少一个进气口设于筒体的顶壁上,以便于进气管的布置和加工,可以理解,相较于在圆锥台的弧面侧壁上加工进气管和出气口,在的平面顶壁上进行加工的难度相对较小,利于降低成本,进一步地,当筒体的顶壁与筒体为分体式设计时,可单独对顶壁进行加工,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呈第四夹角,且所述第四夹角为45°~9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筒体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呈第四夹角,且第四夹角为45°~90°,以使通过进入口进入净化腔的水流所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相对均衡,可使水流在水平面内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从而实现空气净化。可以理解,当第四夹角大于90°时,净化腔的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的形状,不利于通过进水口流入净化腔的水流作螺旋式旋流运动,影响空气净化;当第四夹角小于45°时,会使净化腔的侧壁的斜度过小,净化腔的侧壁对水流水平方向的反作用力过小而无法支持水流作旋流运动,影响空气净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气净化器还包括: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进气管伸出筒体外部的一端相连通,以向所述进气管内送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进气管伸出筒体外部的一端相连通的送风装置,可向进气管内送风,以使流入进气管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压力,并通过气孔与净化腔内的水流混合更加充分,从而提高过滤净化的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任一空气净化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通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空气净化器,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a向示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筒体,11净化腔,21进气管,211气孔,22出气口,23送风机,24送风管,31进水口,32出水口,33水泵,34水箱,35进水管,36出水管,37供水管,38泵轮,39驱动电机,41排水口,42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筒体1,筒体1内部形成可容纳水的净化腔11;两个进气管21,设于筒体1上,且每个进气管21的一端伸入净化腔11内,以通过进气管21向净化腔11内导入空气;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上部,净化腔11内的空气通过出气口22向外排出;旋流组件,设于筒体1上,旋流组件用于向净化腔11内供水,且驱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旋流运动,以通过净化腔11内的水对由进气管21流入的空气实现净化,其中,出气口22的高度大于净化腔11内的水位高度。

在该实施例中,筒体1作为空气净化器的主体部分,通过筒体1内部形成可容纳水的净化腔11,为通过水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提供空间。具体地,在筒体上设有两个进气管21,且每个进气管21的一端伸入净化腔11内,可使空气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内以备净化。此外,通过在筒体1上部设有一个出气口22,以使净化腔11内的空气与外界导通,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气口22向外排出,其中,出气口22的高度大于净化腔11内的水位高度,即出气口22的高度应与净化腔11内的水位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出气口22被水堵塞影响空气通过出气口22向外的正常排出。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设于筒体1上的旋流组件,向净化腔11内供水,并驱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旋流运动,即通过旋流组件所供应的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会在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通过在作旋流运动的水对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内的空气进行冲洗过滤,实现空气净化,无需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空气中的杂质等被过滤后可随水流排出净化腔11,减少了杂质在净化腔11内堆积沉淀的可能性,利于净化腔保持清洁。

其中,进气管21的数量为多个时,单位时间内的进气量更大,进气效率高。

可理解地,旋流运动为水流发生旋转的运动,而水流的旋转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甚至可以为螺旋曲面。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旋流组件向净化腔11内供应的水的温度,还可实现对待净化空气的加热或降温,可以理解,旋流组件向净化腔11内供水的水温高于空气温度时,经过滤净化后通过出气口22排出的空气温度会升高;旋流组件向净化腔11内供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经过滤净化后通过出气口22排出的空气温度会下降。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净化腔11的形状为圆锥台状,且净化腔11的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净化腔11的形状为圆锥台状,且净化腔11的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以在净化腔11内的水作旋流运动时,水流所受的离心力作用在筒体1的侧壁使筒体1的侧壁对水流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可使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呈螺旋状向上运动,从而扩大了水流的运动范围,增大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可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率,同时无需在净化腔11内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气管21处于水位高度以下的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211,以使空气通过气孔211进入净化腔11后与水流混合并形成气泡上浮,实现水流对空气的过滤净化。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气管21处于水位高度以下的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211,可使空气通过气孔211进入净化腔11与水混合后产生气泡并向上浮动,在气泡上浮过程中,通过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对气泡进行冲刷过滤,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加充分,净化效率更高,其中,气孔211处于水位高度以下,可限制进气管21内的空气通过气孔211流入净化腔11后,先与净化腔11内的水发生混合,经过净化后再由出气口22向外排出,避免了进气管21内的空气未经净化而直接流入净化腔11内水位线以上部分并由出气口22向外排出,可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另外,气孔211设于进气管21不同高度,可使空气同时通过不同高度上的气孔211进入净化腔11,与水混合并产生气泡,以在不同高度的水中同时进行过滤净化,可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净化空气量,以提高净化效率,且无需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气管21伸入净化腔11的一端的端面与净化腔11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进气管21伸入净化腔11的一端的端面与净化腔11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即进气管21的下端与净化腔11的底部不接触,以减少由于进气管21的设置位置对作旋流运动的水流产生的阻力,从而影响对空气的过滤净化,降低旋流组件在供水时不必要的能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31,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底部,且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使水流通过进水口31进入净化腔11后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出水口32,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上部;水泵33,水泵3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相连通,以实现向净化腔11供水和从净化腔11抽水,其中,水泵33还设有与水箱34相连通的供水口。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底部的进水口31,且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向净化腔11内供应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流,水流在离心力和筒体1的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筒体1的侧壁在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以对净化腔11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通过将出水口32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上部,以使净化腔11内通过底部的进水口31流入的水通过出水口32向外排出,一方面可使净化腔11不会被充满,以确保净化过程的持续性,防止净化腔11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22,另一方面由于出水口32和进水口31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通过二者之间的水对空气净化。此外,旋流组件还包括两端分别与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相连通的水泵33,可实现向净化腔11内供水和从净化腔11向外抽水,且可使从净化腔11抽出的水流通过水泵33再次由进水口31进入净化腔11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其中水泵33还设有与水箱34相连通的供水口,以根据需要向净化腔11内供应新水,实现对净化腔11内的水的更换,防止空气中被过滤的杂质在水中集聚造成污染,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β,第一夹角β为0°~60°,以使水流入净化腔11后由下向上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进水口31的轴向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向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β,为流入净化腔11内的水流提供向上的作用力,以使流入净化腔11的水流在向上的作用力下逐渐向上运动,实现由下向上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使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充分,增大单位时间内净化空气量,提高空气净化效率,其中,第一夹角β的角度选取范围为0°~60°,此时流入净化腔11内的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比较均衡,可同时满足水流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和向上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以理解,第一夹角β越大,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越小,当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过小时则无法使水流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从而影响空气净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其中,进水方向即为水由水箱34向净化腔11内流动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排水口41,设于筒体1的底部,排水口41设有控制排水口41开关的阀门4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筒体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41,且排水口41设有控制排水口41开关的阀门42,可根据需要将净化腔11内的废水向外排出,以对净化腔11内的水进行更换,防止空气中被过滤的杂质在净化腔11内集聚造成污染,从而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31,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上部,且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使水流通过进水口31进入净化腔11后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出水口32,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底部;水泵33,水泵3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相连通,以实现向净化腔11供水和从净化腔11抽水,其中,水泵33还设有与水箱34相连通的供水口。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31,设于筒体1的侧壁的上部,且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以向净化腔11内供应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流,水流在离心力和筒体1的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筒体1的侧壁在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同时,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即产生向下的螺旋式旋流运动,以对净化腔11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通过在筒体1的侧壁的底部设有出水口32,以使净化腔11内的水通过出水口32向外排出,可使净化腔11不会被充满,以确保净化过程的持续性,同时可防止净化腔11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22。通过旋流组件具体还包括水泵33,水泵3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相连通,可实现向净化腔11内供水和从净化腔11向外抽水,且可使从净化腔11抽出的水流通过水泵33再次由进水口31进入净化腔11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其中水泵33还设有与水箱34相连通的供水口,以根据需要向净化腔11内供应新水,实现对净化腔11内的水的更换,防止空气中被过滤的杂质在水中集聚造成污染,提高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下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γ,第二夹角γ为0°~60°,以使水流入净化腔11后由上向下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下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向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γ,可为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的水流提供向下的作用力,使水流在重力和向下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在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实现由上向下的螺旋式旋流运动,且可进一步增大水流在垂直方向上螺旋式旋流运动的幅度,从而使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的空气与水流混合更加充分,增大单位时间内净化空气量,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其中,第二夹角γ的角度选取范围为0°~60°,此时流入净化腔11内的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比较均衡,可同时满足水流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和向下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可以理解,第二夹角γ越大,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越小,当水流所受的水平方向的力过小时,则无法使水流沿筒体1的侧壁作旋流运动,从而影响空气净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旋流组件具体包括:进水口31,设于筒体1的上部;出水口32,设于筒体1的底部;驱动组件,设于筒体1上,且至少部分驱动组件设于净化腔11内,以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旋流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筒体1上部设置进水口31,同时在底部设置出水口32,以使外部水流可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内,且净化腔11内的水流可通过出水口32向外排出,可使净化腔11不会被充满,以确保净化过程的持续性,同时可控制净化腔11内的水量,以防止净化腔11内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此外,在筒体1上还设有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驱动组件设于净化腔11内,可使得驱动组件通过驱动净化腔11内的水的运动实现旋流,使净化腔11内作旋流运动的水流对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且无需配置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清洗维护,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具体包括:驱动电机39,设于筒体1的底部外侧;泵轮38,设于筒体1的底部内侧,泵轮38与驱动电机39传动连接,且泵轮38的轴线方向与筒体1的轴线平行或重合,以在泵轮38旋转时带动净化腔11内的水由下向上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组件具体包括驱动电机39和泵轮38,具体地,通过将驱动电机39设于筒体1的底部的外侧,泵轮38设于筒体1的底部的内侧,泵轮38与驱动电机39传动连接,以使泵轮38在驱动电机39的驱动下进行旋转,并带动净化腔11内的水进行旋流运动,使得净化腔11内的水流在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在离心力和筒体1的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还可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从而通过水流对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内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实现空气净化,其中,泵轮38的轴线方向与筒体1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时,即泵轮38的轴线方向朝向垂直方向设置,以实现泵轮38旋转时带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螺旋式旋流运动,优选地,泵轮38的轴线方向与筒体1的轴线重合,此时净化腔11内的水流受力均衡,利于空气净化器保持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气管21的轴线与筒体1壁面之间呈第三夹角а,第三夹角а为0°~4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进气管21的轴线与筒体1壁面之间呈第三夹角а,且第三夹角为а0°~45°,以确保进气管21伸入净化腔11内的一端不与净化腔11的壁面发生接触,以免阻碍净化腔11内的水流沿净化腔11的避免作旋流运动,减少对净化过程的影响。第三夹角а的选取范围为0°~45°,也可增加进气管21的长度,使进气管21伸入净化腔11内的一端尽可能伸入净化腔11下部,以充分利用净化腔11内部的空间,增大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净化量。另外,在进气管21为多个时,限定第三夹角а的选取范围为0°~45°,还可减少进气管21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气管2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进气管21绕筒体1的轴线均匀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进气管21的数量为多个时,通过限定进气管21绕筒体1的轴线均匀布置,一方面可减少进气管21对净化腔11内水流作旋流运动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净化腔11内的空间,使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内的空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减少进气管21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的净化空气量,提高净化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侧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侧壁上;或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顶壁上;或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侧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顶壁上;或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进气管21与出气口22在筒体1上的位置可有多种选择,在进气管21与出气口22在筒体1上的位置位于净化腔11内的水位线以上时,均可实现空气净化器通过使净化腔11内的水流作旋流运动对空气进行净化。具体地,在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侧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侧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21穿过筒体1的侧壁流入净化腔11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1的侧壁上的出气口22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进气口设于筒体1的顶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21穿过筒体1的顶壁流入净化腔11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1的顶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22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侧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顶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21穿过筒体1的侧壁伸入净化腔11内,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1的顶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22向外排出;在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出气口22设于筒体1的侧壁上时,外部空气可通过至少一个进气管21穿过筒体1的顶壁流入净化腔11,并在净化完成后通过筒体1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出气口22向外排出。以上四种情况均可实现空气净化器对空气的正常过滤净化,优选地,选择至少一个进气管21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入净化腔11内,至少一个进气口设于筒体1的顶壁上,以便于进气管21的布置和加工,可以理解,相较于在圆锥台的弧面侧壁上加工进气管21和出气口22,在的平面顶壁上进行加工的难度相对较小,便于加工操作,且利于降低成本,进一步地,当筒体1的顶壁与筒体1为分体式设计时,可单独对顶壁进行加工,加工操作更加便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筒体1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呈第四夹角δ,且第四夹角δ为45°~9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筒体1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呈第四夹角δ,且第四夹角δ的选取范围为45°~90°,以使通过进入口进入净化腔11的水流所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相对均衡,可使水流在水平面内作旋流运动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运动,以实现螺旋式旋流运动,从而实现空气净化。可以理解,当第四夹角δ大于90°时,净化腔11的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的形状,不利于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的水流作螺旋式旋流运动,影响空气净化;当第四夹角δ小于45°时,会使净化腔11的侧壁的斜度过小,净化腔11的侧壁对水流水平方向的反作用力过小而无法支持水流作旋流运动,影响空气净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净化器还包括:送风机23,送风机23与进气管21伸出筒体1外部的一端相连通,以向进气管21内送风。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进气管21伸出筒体1外部的一端相连通的送风机23,可向进气管21内送风,以使流入进气管21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压力,并通过气孔211与净化腔11内的水流混合更加充分,从而提高过滤净化的效率。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任一空气净化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任一空气净化器,因而具有上述任一空气净化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可通过螺旋式旋流水洗,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

具体地,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主体为一中空的筒体1,筒体1内部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台状的可容纳水的净化腔11,即净化腔11的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增大,筒体1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呈第四夹角δ,且第四夹角δ的选取范围为45°~90°;筒体1的顶壁设有两个进气管21,两个进气管21以筒体1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且每个进气管21的一端均通过筒体1的顶壁伸向净化腔11的底部,但与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每个进气管21的轴线与筒体1的侧壁之间的呈第三夹角а,第三夹角а的选取范围为0°~45°,进气管21处于水位高度以下的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211,每个进气管21伸出筒体1的顶壁外部的一端均通过送风管24与送风机23相连通;筒体1的顶壁中心处设有一管状出气口22;筒体1的侧壁的底部设有一进水口31,且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β,第一夹角β的选取范围为0°~60°;筒体1的侧壁的上部设有出水口32;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分别通过进水管35和出水管36与外部的水泵33相连通,水泵33上还设有供水口,通过供水管37与水箱34相连通;筒体1的底壁上还设有排水口41,排水口41上设有用于开关排水口41的阀门42。

空气净化器开始工作前,水泵33先从水箱34中抽水并通过进水口31向净化腔11内供水,待净化腔11内的水位线高于出水口32位置时,即可停止从水箱34抽水,使水位线与出气口22之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水量过多堵塞出气口22,此时,利用水泵33工作使净化腔11内的水通过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以及进水管35和出水管36形成循环流动。空气净化腔11正常工作时,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内的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水流在离心力和筒体1的侧壁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筒体1的侧壁由下向上作螺旋式旋流运动,送风机23将筒体1外部的空气以一定的速度和压力输送至进气管21内,流入进气管21的空气通过气孔211进入净化腔11,与作螺旋式旋流运动的水流充分混合并形成气泡上浮,通过作螺旋使旋流运动的水流对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完成空气净化过程,经过净化的空气上升至水位线以上的空间内,并通过出气口22向外排出,过滤后的水流可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筒体1的底部的排水口41排出。本空气净化过程,采用水洗过滤净化方式,无需配置过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维护或清洗,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还可减少被过滤的杂质、有害物质等在净化腔11内集聚而造成污染,有利于提高了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其中,筒体1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呈第四夹角δ,且第四夹角δ的选取范围为45°~90°,可使流入净化腔11内的水流所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相对均衡,以支持水流在净化腔11内作螺旋式旋流运动;每个进气管21的轴线与筒体1的侧壁之间的呈第三夹角а,第三夹角а的选取范围为0°~45°,可有效防止进气管21伸入净化腔11的一端接触筒体1的侧壁而对在净化腔11内作螺旋式旋流运动的水流产生阻碍,也可减少两个进气管21之间产生干扰;进气管2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气孔211,可使进气管21内的空气在不同高度层面同时通过气孔211流入净化腔11,并与水流充分混合完成净化,以增大单位时间内净化的空气量,提高净化效率;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上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一夹角β,第一夹角β的选取范围为0°~60°,可使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的水流受到足够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作用力。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图1至图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作了部分改进,即将进水口31与出水口32的位置互换,其中,进水口31的轴线沿筒体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进水口31的轴线沿进水方向朝下设置,且进水口3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呈第二夹角γ,第二夹角γ的选取范围为0°~60°。通过以上改进,使通过进水口31流入净化腔11内的水流在离心力、筒体1的侧壁的反作用力以及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筒体1的侧壁由上向下作螺旋式旋流运动,可增大水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螺旋运动幅度,加快流速,使单位时间内过滤的空气量增大,从而提高净化效率。同时,本空气净化过程中,也无需配置过滤网等净化耗材,也无需进行维护或清洗,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还可减少被过滤的杂质、有害物质在净化腔11内集聚而造成污染,有利于提高了净化空气的清洁程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作了部分改进,即在筒体1的底部内侧设有泵轮38,泵轮38的转轴穿过筒体1的底壁与筒体1的底部外侧的驱动电机39传动连接,进水口31仍设于筒体1的侧壁上部,但进水口31可朝向净化腔11的任意方向,出水口32设于筒体1的底壁上,无需水泵33和排水口41。此时,通过驱动电机39驱动泵轮38旋转,带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螺旋式旋流运动,对通过进气管21流入净化腔11的空气进行冲刷过滤,完成空气净化过程,空气净化器停止工作后,可通过筒体1的底壁上的出水口32将净化腔11内的废水排出。本空气净化过程,在对空气进行净化的同时,简化了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的结构,取消了排水口41和水泵33,使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得到简化,且通过驱动电机39和泵轮38带动净化腔11内的水作螺旋式旋流运动,易于操作和控制。

以上具体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空气净化器无需配置过滤网等过滤耗材,且无需进行维护和清洗,可有效降低成本。

可对空气进行有效净化,净化效率高,可防止杂质和有害物质集聚造成的污染,清洁程度高。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需进行清洗或更换耗材等维护操作,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可有效提高净化效率高,同时净化清洁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