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热交换循环系统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2529发布日期:2019-08-20 20:2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热交换循环系统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散热装置、热交换循环系统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设备中,控制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控制器中,具有一些大功率等级的元件,比如:ipm(intelligentpowermodule)、pfc(powerfactorcorrection)等元件,在控制器工作时,这些大功率等级的元件产生较大的热量,其发出的大量热量积累在控制器中,会影响控制器的整体工作性能,进而影响到控制器的可靠性。

因而,大功率等级的元件的发热处理方案已经成为控制器设计人员和结构设计人员棘手的问题。在相关技术中,结合空调器制冷系统,利用制冷介质对需要散热元件进行散热,可以保证控制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采用制冷介质散热,过冷后的制冷介质吸收了控制器中需要散热元件的热量,使得制冷介质的冷量出现损耗,导致在空调制冷循环系统中,制冷介质过冷度降低,同时压降增大,进而对空调的制冷能力形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散热装置、热交换循环系统及电器设备,有助于满足对元件进行有效散热,以及降低或者保持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的双重需求。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用于输送第一制冷介质,以及将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中,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为热交换循环用冷媒;

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用于输送第二制冷介质,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入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时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进入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时的温度;

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两者被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还包括:

导热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热接触,所述导热固定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一一对应热接触在所述至少一个凹槽中,以通过所述导热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热接触,将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内壁上,至少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进行热交换的区域,形成有多个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翅片纵贯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设置,且所述翅片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为水力光滑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上,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进行热交换的区域,位于对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进行散热的区域的下游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两者被设置为形成板翅式换热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二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交换循环系统,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控制器,具有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以通过所述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冷凝器,用于向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输送所述第一制冷介质;

蒸发器,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中输出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凝水收集输送装置,用于收集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作为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输送至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水收集输送装置包括:集水容器和水泵。

第三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

如上述所述的热交换循环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电器设备为空调。

本申请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对需要散热元件的热量进行有效散热,然后再通过第二制冷介质通道中具有更低温度的第二制冷介质,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二制冷介质对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制冷,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元件进行有效散热,以及降低或者保持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的双重需求,进而有助于保证利用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制冷时的制冷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第二制冷介质通道和需要散热元件三者设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导热固定部和需要散热元件三者设置关系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制冷介质通道内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器设备;

11-热交换循环系统;

101-散热装置、102-控制器、103-冷凝器、104-蒸发器、105-冷凝水收集输送装置、106-压缩机、107-气液分离器、108-四通阀、109-第一电子膨胀阀、110-第二电子膨胀阀、111-第一过滤器、112-第二过滤器、113-消音器;

1001-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a-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1b-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2-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a-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2b-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2c-翅片、1003-导热固定部、1003a-凹槽;

2001-需要散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第二制冷介质通道和需要散热元件三者设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散热装置101包括:

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用于输送第一制冷介质,以及将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中,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为热交换循环用冷媒;

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用于输送第二制冷介质,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入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时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进入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温度;

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被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

下述通过将上述实施例方案的散热装置101应用于对空调控制器上的一些大功率等级的元件散热为例,对上述实施例方案的散热装置101进行进一步说明,以阐述本申请的发明初衷。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各自独立输送对应的制冷介质,两者间不连通,如图2所示,图2中各个制冷介质通道相对应的箭头表示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其中,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送的第一制冷介质为空调热交换循环用冷媒,比如:r32或者r410a。在具体应用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串接在空调循环系统中的冷凝器103与蒸发器104之间的管路上,具体地,将图1散热装置101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1a与冷凝器103形成连通,将图1散热装置101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1b与蒸发器104连通。利用从冷凝器中出来的制冷介质吸收控制器上需要散热元件2001产生的热量,因经冷凝器冷凝放热后,从冷凝器中出来的制冷介质是过冷制冷介质,该过冷制冷介质温度范围为30℃-40℃。空调控制器工作时,其电路板上的大功率等级的元件发热,温度能够达到90℃以上。利用冷凝器中出来的制冷介质吸收需要散热元件2001产生的热量,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保证控制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制冷介质吸收需要散热元件2001产生的热量后,制冷介质的冷量出现损耗。为了避免对空调的制冷能力形成不利影响,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方案通过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输送第二制冷介质,具体地,第二制冷介质从图1散热装置101的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2a进入,从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2b流出。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的第二制冷介质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第一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因第二制冷介质进入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时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介质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温度,第二制冷介质对第一制冷介质形成制冷。比如,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制冷介质可采用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其温度范围为7℃-15℃,低于过冷制冷介质温度范围为30℃-40℃,两者进行热交换,对第一制冷介质形成制冷,比如,能够使第一制冷介质的冷量弥补回来,达到第一制冷介质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状态,或者,使第一制冷介质冷量比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得到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恢复或者提高第一制冷介质的过冷度,进而通过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方案,第一制冷介质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出来后,进入蒸发器中,蒸发器的蒸发吸热效果得到维持或者提升。

本申请中,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未直接用来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热接触,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而是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配合,实现第二制冷介质与第一制冷介质两者间进行热交换,来达到弥补回第一制冷介质冷量,达到第一制冷介质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状态,或者,使第一制冷介质冷量比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得到进一步增加。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方案的形成,还考虑到第二制冷介质进入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时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介质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温度这一因素。

下述对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方案还考虑到第二制冷介质进入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时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介质进入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时的温度这一因素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制冷介质可采用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其温度范围为7℃-15℃,与过冷制冷介质温度范围为30℃-40℃相比,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的温度显然是更低的,而且两者差距还比较大。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过冷制冷介质对控制器上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更容易控制使得控制器的温度高于凝露点,进而使需要散热元件2001上不会产生凝露,来避免需要散热元件2001表面形成凝露而导致损坏控制器的问题发生。而如果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直接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热接触,便会使得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7℃-15℃范围温度的冷凝水直接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此情况下,冷凝水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温差变得更大,冷凝水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两者间换热效率更高,很大可能使控制器电路板上的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温度低于凝露点,需要散热元件2001表面由此产生凝露,进而由凝露的原因导致损坏控制器的问题发生。

综上,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方案通过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进行有效散热,然后再通过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具有更低温度的第二制冷介质,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二制冷介质对第一制冷介质进行制冷,可以使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出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得到降低或者保持,从而有助于实现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有效散热,以及降低或者保持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的双重需求,进而有助于保证利用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制冷时的制冷效果。

对于利用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将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中,本申请下述通过如下几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需要散热元件2001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的外壁直接贴合接触,来实现需要散热元件2001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传导至第一制冷介质。

上述实施例方案在具体应用中,以对控制器电路板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为例,根据控制器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的具体分布位置,对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与之贴合接触的区域进行设计,因实际产品中,各种控制器的电路板布局设计会有所不同,进而会导致电路板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的具体分布位置出现变化,因而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相对应贴合接触区域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导热固定部和需要散热元件三者设置关系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散热装置101还包括:

导热固定部1003,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热接触,所述导热固定部100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1003a,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一一对应热接触在所述至少一个凹槽1003a中,以通过所述导热固定部1003和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的热接触,将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中。

通过上述实施例方案,各种控制器102的电路板布局设计不同时,电路板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的具体分布位置出现变化的情况,通过导热固定部1003来解决,导热固定部1003可以由铜或者铝合金制成,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能非常好地将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从而被第一制冷介质吸收。根据电路板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的具体分布位置,相应地,在导热固定部1003的对应位置开设凹槽1003a,使电路板上的多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能一一对应贴合到相应的凹槽1003a中,一方面,凹槽1003a形成对应的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容纳空间,需要散热元件2001深入凹槽1003a中,可以起到增大导热面积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凹槽1003a可以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可以形成匹配,以刚好容纳需要散热元件2001为佳,使凹槽1003a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形成限制,有助于增加电路板与导热固定部1003之间的固定稳定性。

本申请中,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各自独立输送对应的制冷介质,两者间不连通,对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的具体设置,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的设置可以是两者共有一部分通道壁,用于通过该共有的通道壁实现第一制冷介质与第二制冷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比如,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并列设置,且两者共有一部分通道壁,又比如,如图2所示,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交叉设置,且两者共有一部分通道壁,在实际应用中,板翅式换热结构中的两种制冷介质通道垂直交叉设置,且两者共有一部分通道壁。在具体应用中,本申请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可以被设置为形成板翅式换热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对于板翅式换热结构其详细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技术实施,本申请中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上,沿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图2中各个制冷介质通道相对应的箭头表示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进行热交换的区域,位于对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的区域的下游位置。

通过该实施例方案,在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送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过程中,如图2所示,可以先对各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然后再通过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和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两者共有的通道壁,与第二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保证在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在对各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散热时,其温度是最高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与需要散热元件2001之间的温差足以满足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的需求,且更有助于实现各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散热后的温度是高于凝露点的。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第二制冷介质进入和离开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方式,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出口的下方。

上述实施例方案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所示,以将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散热装置101的左右两侧,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的进口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1a连通,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的出口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1b连通;可以将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进口设置在本申请散热装置101的底面,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进口管路1002a与其对应连通;将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出口设置在本申请散热装置101的顶面,第二制冷介质通道的出口管路1002b与其对应连通,以使第二制冷介质从本申请散热装置101底部进入,最后从其顶部流出。

该实施例方案下,在第二制冷介质的实际制冷介质量并不是任意多时,有助于实现使第二制冷介质在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充分换热。以第二制冷介质为采用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为例,在空调制冷过程中,蒸发器虽然能持续产生的冷凝水,但并不是任意多的,比如,在相关验证中,一台1.5匹的空调,每小时能产生3公斤左右的冷凝水,利用好这些量的冷凝水是能够满足与第一制冷介质进行换热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冷凝水用于一次性换热使用,因而需要利用好这些量的冷凝水,提升其与第一制冷介质的换热效率。通过该实施例方案,冷凝水入口位于出口的下方,实际情况中,冷凝水的流量相对较小,冷凝水进入后,在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的液位逐渐上升,该方案下,冷凝水在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的驻留时间较长,不会一下流出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从而能够保证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的冷凝水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充分进行热交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的内壁上,至少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进行热交换的区域,形成有多个翅片1002c。

通过该实施例方案,至少在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进行热交换的区域形成有多个翅片1002c,既能够增加导热面积,也有助于第二制冷介质更高效地将其冷量从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进行热交换区域传导出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纵贯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设置,且所述翅片1002c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同。

下述结合图4对上述实施例方案进行说明,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制冷介质通道内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中示出的各个翅片1002c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排列形成锯齿状分布,第二制冷介质通道通过该锯齿状分布的一侧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进行热交换,该实施例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以冷凝水在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是由下而上的输送方式输送为例,翅片的纵贯设置方式,随着冷凝水的进入,开始持续地接触到纵贯设置的翅片1002c,更有助于冷凝水高效地将其冷量从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进行热交换区域传导出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为水力光滑通道。

通过该实施例方案,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为水力光滑通道时,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送第一制冷介质,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内壁表面的粗糙状况体现不出对第一制冷介质的阻力损失形成影响,进而有助于保证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在经本申请散热装置101输出后,避免对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后续制冷使用形成不利影响。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热交换循环系统11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1;

控制器102,具有所述至少一个需要散热元件2001,以通过所述散热装置101进行散热(散热装置101对控制器102的散热可参照图3);

冷凝器103,用于向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送所述第一制冷介质;

蒸发器104,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输出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以及

冷凝水收集输送装置105,用于收集蒸发器104产生的冷凝水,作为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输送至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

如图5所示,该热交换循环系统11还包括有:压缩机106、气液分离器107、四通阀108、第一电子膨胀阀109、第二电子膨胀阀110、第一过滤器111、第二过滤器112和消音器113,各个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5所示,图5所示出的热交换循环系统11中的热交换循环运行,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循环过程,在此不做赘述。

在具体应用中,所述冷凝水收集输送装置105包括:集水容器和水泵。通过集水容器收集蒸发器104产生的冷凝水,然后通过水泵抽取集水容器中的冷凝水,作为第二制冷介质输送至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与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排水管路连通,将从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输出的冷凝水从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排水管路排出。

通过上述热交换循环系统11方案,通过散热装置101的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的热量进行有效散热,然后再通过第二制冷介质通道1002中具有更低温度的第二制冷介质,与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中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热交换,来使第一制冷介质通道1001输出的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得到降低或者保持,从而有助于实现对需要散热元件2001进行有效散热,以及降低或者保持热交换循环用冷媒的温度的双重需求,进而有助于保证利用热交换循环用冷媒进行制冷时的制冷效果。

此外,本申请给出的上述热交换循环系统11方案,收集冷凝水作为第二制冷介质,使第二制冷介质的获得不用额外增加功耗,热交换循环系统11的能耗中,一部分存在于冷凝水中,本申请上述热交换循环系统11对冷凝水进行再利用,回收冷凝水的一部分冷量进入热交换循环系统的换热循环,因而还能够实现节能降耗、提升能效的目的。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电器设备1包括:

如上述所述的热交换循环系统11。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器设备1,其热交换循环系统11的具体实施方式已经在上述有关该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此外,对于热交换循环系统11的具体应用产品,可以是空调,还可以是除湿机等具有热交换循环系统11的产品中。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