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2531发布日期:2019-08-20 20:2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雾霾污染同时也越来越严重,空气治理难题一时难以解决,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的需求逐渐转为刚性需求。

传统的空气净化器在使用时,叶轮处的气流不连续,空气净化器排出的风量低,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空气净化器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嗡嗡声和啸叫声,噪音值比较高,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该风道组件和空气净化器能够将叶轮的进风端收集气流,且降低了气流的流动损失,提升了风量。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风道;及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风道,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至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

上述风道组件在使用时,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流向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由于第二导风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至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进而,当风在第二导风风道流动时,气流可以均匀加速,同时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第一导风风道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内壁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径向凸设的避让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的风道组件。

上述空气净化器在使用时,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流向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由于第二导风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至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进而,当风在第二导风风道流动时,气流可以均匀加速,同时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第一导风风道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包括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第三导风风道,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内壁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将气流沿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进风口接引至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所述第一进风端和第一出风端连通形成第三导风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端的端部切线与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a,其中,90°≤a≤1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包括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导向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导向件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至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还包括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三导风风道的内壁,所述叶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的另一端为第二出风端,所述第一出风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端的横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向内凸设的第一导向部及向外凹设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靠近所述第一进风端,所述第二导向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内,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叶轮间隔设置,且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叶轮之间,用于将气流朝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导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三导向件,所述第三导向件包括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进风口至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四导向件,所述第四导向件固设于所述第三导向件的外壁,所述第四导向件包括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朝向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用于将气流沿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导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斜面为向内凹设的弧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向件包括第二进风端和第三出风端,所述导流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端和所述第三出风端之间,所述第四导向件的厚度沿所述第二进风端至所述第三出风端的方向逐渐降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出风端的端部的切线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β,其中,85°≤β≤1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端的端部的切线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γ,其中,25°≤γ≤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与所述导流结构的间距为h,其中5mm≤h≤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4mm≤l≤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空气净化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进风口。

附图说明

图1为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出风格栅与导流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第四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叶轮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叶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气净化器,100、第一导风件,110、第一导风风道,120、避让部,200、第二导风件,210、第二导风风道,300、叶轮,310、叶片,312、降噪结构,320、第一导向件,322、第一导向部,324、第二导向部,326、第一出风端,327、第一进风端,328、第三导风风道,330、第二导向件,332、第二出风端,400、导流结构,410、第三导向件,412、第三导向部,420、第四导向件,422、导流斜面,424、第二进风端,426、第三出风端,500、出风格栅,510、扩散部,600、过滤件,700、安装轴套,710、减震件,800、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风道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100,第一导风件100包括第一导风风道110;及第二导风件200,第二导风件200包括第二导风风道210,第二导风风道210的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进风口连通,第二导风风道210的横截面的面积沿第二导风风道210的进风口至第二导风风道2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

上述风道组件在使用时,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向第一导风风道110,由于第二导风风道210的横截面的面积沿第二导风风道210的进风口至第二导风风道2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进而,当风在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动时,气流可以均匀加速,同时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第一导风风道110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内壁设有朝向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径向凸设的避让部120。如此,通过设置避让部120便于其他零部件的安装,同时减少第一导风件100的体积。

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空气净化器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的风道组件。

上述空气净化器10在使用时,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向第一导风风道110,由于第二导风风道210的横截面的面积沿第二导风风道210的进风口至第二导风风道2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进而,当风在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动时,气流可以均匀加速,同时可以将气流集中收集后导向第一导风风道110中,提升进风效率,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低,进而提升了风量。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叶轮300,叶轮300设置于第一导风风道110内。如此,通过叶轮300驱动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向第一导风风道110。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叶轮300包括叶片310及第一导向件320,第一导向件320包括第三导风风道328,叶片310的一端固设于第三导风风道328的内壁,第三导风风道328的进风口与第二导风风道210的出风口连通,第三导风风道328的内壁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将气流沿第三导风风道328的进风口接引至第三导风风道328的出风口。如此,当第一导向件320和叶轮300同步转动时,在叶轮300的驱动下,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向第一导风风道110,当气流经过导向结构时,在导向结构的作用下朝着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径向斜上方流出,使气流均匀的离散,避免产生旋涡。

如图1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20包括第一进风端327和第一出风端326,第一进风端327和第一出风端326连通形成第三导风风道328,第一出风端326的端部切线与第三导风风道328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a,其中,90°≤a≤120°。当a在该范围内时,能有效的减少气流对第一导风风道110内壁的冲击,降低冲击损失。具体地,a可以为90°、95°、100°、105°、110°、115°或120°。具体地,第一进风端327和第一出风端326连通形成第三导风风道328指的是第一进风端327的端部开设有进风通孔,第一出风端327的端部开设有出风通孔,通过进风通孔与出风通孔之间连通形成第三导风风道328。

在本次实施例中,导向结构包括向内凸设的第一导向部322及向外凹设的第二导向部324,第一导向部322和第二导向部324连接,第一导向部322靠近第一进风端327,第二导向部324靠近第一出风端326。如此,第一导风部322向内凸设,且第一导风部322靠近第一进风端327,因此,气流在第一进风端327处不容易产生涡流,因此,可以避免气流回流或降低气流回流量,如此,可以提升叶轮300的出风量;第二导向部324向外凹设,且第二导向部324靠近第一出风端326,因此,可以增大出风面积,提升出风量。当然了,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322可以通过凸起结构,并固设于第三导风风道328的内壁,使气流能够沿第一导向部322的侧壁流动,避免气流出现涡流造成回流,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322和第二导向部324在成型过程中分别通过向内凸设和向外凹设形成,当气流在第三导风风道328流动时,第一导向部322和第二导向部324先将气流进行聚拢收集,使气流沿着第一导向部322的延伸方向流动,相比传统的导风通道,气流不易产生涡流,随后通过第二导向部324的扩口设计,增加气流的流量。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在本次实施例中,叶轮300包括叶片310及第二导向件330,第二导向件330设置于叶片310和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之间,叶片310的另一端与第二导向件330的一端连接,第二导向件330的横截面的面积沿第一导风风道110的进风口至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当第二导向件330和叶轮300同步转动时,在叶轮300的驱动下,气流沿第二导风风道210流向第一导风风道110,当气流经过第二导向件330时,第二导向件330的结构与气流流动的方向基本吻合,出风顺畅,减少气流干扰,减少涡流强度,同时降低旋转噪声,降低摩擦阻力,提高出风效率。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330呈圆盘型结构。

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330的另一端为第二出风端332,第一出风端326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出风端332的横截面积。如此,第二出风端332与第一导风风道110之间的间距较大,进而,气流在第二出风端332与第一出风风道的内壁之间的出风空间较大,进而出风量较大。如图7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330包括向外凹设的第二导向部324,第二导向部324靠近第一出风端326,第一出风端326朝向第二出风端332,此时由第二导向件330流向第一导向件320的气流流量增大,一定程度上提升风量;且第一导向件320的横截面积沿第一进风端327至第一出风端326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第一导向件320自身的结构也具备增加风量的作用;进一步,第一导向件320和第二导向件330协同配合,第一导向件320和第二导向件330在结构上的导流趋势保持匹配,第二导向件330在第一出风端326处向外凹设,第一导向件320也同样向外凹设,如此,通过第一导向件320和第二导向件330的协同作用可以起到提升风量的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导流结构400,导流结构400设置于第一导风风道110内,导流结构400与叶轮300间隔设置,且导流结构400设置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与叶轮300之间,用于将气流朝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导引。如此通过导流结构400将由叶轮300的出风端426排出的风导流至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

如图1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导流结构400包括第三导向件410,第三导向件410包括第三导向部412,第三导向部412的横截面的面积沿第一导风风道110的进风口至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如此,一方面,通过第三导向部412可以使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气口出的气流扩压,将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气口部分的动压能转换为静压能,另一方面,第三导向部412可以使气流均匀流出。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导流结构400包括第四导向件420,第四导向件420固设于第三导向件410的外壁,第四导向件420包括导流斜面422,导流斜面422朝向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设置,用于将气流沿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的方向导引。如此,导流斜面422的设置可以扭转从叶片310流出的旋转气流,使一部分偏转气流的动能转化为静压能,同时减少因气流旋转而引起的摩擦和漩涡损失动能,进一步,通过导流斜面422的导流作用,可以将部分径向气流转换为轴向气流,收集能量提高性能。在本次实施例中,导流斜面422的倾斜方向与气流的流通方向对应,如此可以降低流动损失。

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在本次实施例中,导流斜面422为向内凹设的弧形面。如此,通过弧形面实现扭转从叶片310流出的旋转气流,使一部分偏转气流的动能转化为静压能,同时减少因气流旋转而引起的摩擦和漩涡损失动能。

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到在本次实施例中,第四导向件420包括第二进风端424和第三出风端426,导流斜面422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端424和第三出风端426之间,第四导向件420的厚度沿第二进风端424至第三出风端426的方向逐渐降低。如此,第四导向件420厚度的变化可以使第四导向件420具备优良的空气动力特性,强度大,气动效率高,类似机翼形导叶。

如图4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出风端426的端部的切线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β,其中,85°≤β≤110°。如此,当β在该范围时,第四导向件420具备优良的空气动力特性。具体地,β可以为85°、90°、95°、100°、105°或110°。

如图4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进风端424的端部的切线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径向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γ,其中,25°≤γ≤45°。如此,当γ在该范围时,第四导向件420具备优良的空气动力特性。具体地,γ可以为25°、30°、35°、40°或45°。

在本次实施例中,叶轮300与导流结构400的间距为h,其中5mm≤h≤15mm。如此,当h在该范围时,可以减少气流进入导流结构400与叶轮300之间的空隙中,减少漩涡的产生,改善本叶轮300的气动性能。具体地,h可以为5mm、10mm或15mm。

在本次实施例中,叶轮300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4mm≤l≤7mm;如此,当l在该范围时,有利于减少第一导风风道110容积损失,提高叶轮300效率,且避免叶轮300在高速旋转时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内壁产生摩擦。具体地,l可以为4mm、5mm、6mm或7mm。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出风格栅500,出风格栅500设置于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如此,可以将气流有序均匀的排出,并且可有效的减少异物进入第一导风风道110内,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图5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出风格栅500包括扩散部510,扩散部510设置于出风格栅500的出口端,扩散部510的横截面积沿第一导风风道110的进风口至第一导风风道110的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起到增加排风面积。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过滤件600,过滤件600设置于第二导风风道210的进风口。如此,通过设置过滤件600过滤进入第二导风风道210的空气,提升洁净度。具体地,过滤件600可以是高效过滤网或者是滤芯。在本次实施例中,包括安装件700,安装件700设置于第二导风风道210的进风口,连接件700用于安装过滤件600。当然了,在别的实施例中,安装件700与第二导风件200一体成型。

如图8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叶片310的进口安装角的角度c,其中,25°≤c≤40°。如此,在该范围内,叶轮300的出风量更加稳定。具体地,c可以是25°、30°、35°及40°。

如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叶片310的出口安装角的角度d,其中,30°≤d≤50°。如此,在该范围内,叶轮300的出风量更加稳定。具体地,d可以是30°、35°、40°、45°及5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三导风风道328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端326的内径为r1,所述第三导风风道328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端326的外径为r2,0.65r2≤r1≤0.8r2。如此,在该范围内,叶轮300的出风量更加稳定。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三导风风道328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端326的外径为r2,其中,160mm≤r2≤170mm。在该范围内,叶轮300的出风量更加稳定。具体地,r2可以为160mm、165mm及170mm。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与转动动力装置连接的安装轴套700,第二导向件330设有安装孔,安装轴套700设置于安装孔。如此,转动动力装置带动第二导向件330转动,第二导向件330、叶片310及第一导向件320同步转动,轴套安装可以与第二导向件330二次注塑一体成型,保证组装精度,连接稳定性更高,无需单独装配,减少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减震件710,减震件710固设于安装轴套700的内壁。如此,可有效降低叶片310高速运转所带来的振动,使叶轮300运行更加平稳。具体地,转动动力装置可以是电机或或者是减速机构或者是其他提供转动动力源的装置。

如图6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件330包括安装体,安装体设有安装孔,安装体的外壁设有加强筋800。如此,通过设置加强筋800提升第二导向件330的强度。在本次实施例中,加强筋800的数量为多个,且加强筋800沿安装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进一步提升第二导向件330的强度。在本次实施例中,安装体为安装柱,安装柱可以与第二导向件330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连接关系安装在第二导向件330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叶片310设有呈锯齿状的降噪结构312。如此,有效降低离散噪音,减少涡流噪声,从而降低整机噪声。在本次实施例中,降噪结构312设置于叶片310的后缘,即靠近第一出风端326设置,如此,可以降低第一出风端326处的离散噪音,减少涡流噪声。在本次实施例中,降噪结构312呈弧形分布设置并与降噪结构312的分布方向叶片310的延伸方向对应,如此,降噪结构312与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进而可以更加有效的起到消音的作用。

在本次实施例中,叶片310的数量为8-20片。如此,在该范围内,叶轮300的性能最稳定,风量也最稳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