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8349发布日期:2019-11-12 21:38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溶液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溶液除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溶液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在溶液除湿过程中,浓度较高的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成稀溶液,与空气之间热质交换的驱动力降低,最终将失去除湿能力。为了保证溶液的除湿效果,在溶液吸湿后需要对其进行浓缩再生,循环使用以实现连续的除湿过程。

现有技术中的溶液再生系统采用了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具体来说,是利用蒸发器进行溶液再生,同时将蒸发器产生的二次蒸汽通入蒸汽压缩机进行升温升压处理后,再输送至蒸发器内作为蒸发器的加热热源,通过对二次蒸汽进行循环回收利用,起到节能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的效果。

但在将溶液再生系统应用到深度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时,以氯化锂溶液作为除湿溶液为例,浓度为33.6%的氯化锂溶液的沸点高达128.1℃,仅依靠蒸汽压缩机对二次蒸汽进行升温升压处理,很难达到28.1℃的高温升要求,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溶液再生系统的再生效果差,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液再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溶液再生系统的再生效果差,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溶液再生系统,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蒸汽压缩机,蒸汽压缩机具有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蒸汽进口与排气口连通,以使蒸发器排出的二次蒸汽进入蒸汽压缩机内进行一次升温升压处理;蒸汽喷射器,蒸汽喷射器连通在蒸汽出口和进气口之间,用于对经过一次升温升压的二次蒸汽进行二次升温升压处理,并将经过二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排入至蒸发器内作为蒸发器的加热热源。

进一步地,蒸汽喷射器具有生蒸汽入口,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与生蒸汽入口连通的生蒸汽提供源,以使生蒸汽与二次蒸汽在蒸汽喷射器处进行能量交换;其中,生蒸汽的压力大于二次蒸汽的压力。

进一步地,蒸发器还具有溶液循环进口和溶液循环出口,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溶液循环管路,溶液循环管路连通在溶液循环进口和溶液循环出口之间;溶液循环泵,溶液循环泵设置在溶液循环管路上;储液罐,储液罐设置在溶液循环管路上;其中,储液罐、溶液循环管路、溶液循环泵和蒸发器形成溶液循环子系统,以使稀溶液循环地通入至蒸发器中再生形成浓溶液。

进一步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稀溶液流通管路,稀溶液流通管路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将稀溶液输送至溶液循环子系统中;浓溶液排出管路,浓溶液排出管路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将浓溶液排出。

进一步地,储液罐具有稀溶液进口和浓溶液出口,稀溶液流通管路与稀溶液进口连通,浓溶液排出管路与浓溶液出口连通;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出料泵,出料泵设置在浓溶液排出管路上;以当储液罐内的溶液的浓度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出料泵处于打开状态,当储液罐内的溶液的浓度低于预定值时,控制出料泵处于关闭状态,使稀溶液在储液罐和蒸发器之间继续循环再生。

进一步地,蒸发器还具有冷凝水排出口;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冷凝水预热器,稀溶液流通管路经过冷凝水预热器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冷凝水流通管路,冷凝水流通管路与冷凝水排出口连通并经过冷凝水预热器;以使位于冷凝水流通管路内的冷凝水对位于稀溶液流通管路内的稀溶液进行预热处理。

进一步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浓溶液冷却器,浓溶液排出管路经过浓溶液冷却器;稀溶液流通管路经过浓溶液冷却器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使位于浓溶液排出管路内的浓溶液对位于稀溶液流通管路内的稀溶液进行预热处理。

进一步地,稀溶液流通管路包括并联的第一子稀溶液管路和第二子稀溶液管路,其中,第一子稀溶液管路经过冷凝水预热器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浓溶液冷却器,浓溶液排出管路经过浓溶液冷却器,第二子稀溶液管路经过浓溶液冷却器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使位于浓溶液排出管路内的浓溶液和位于冷凝水流通管路内的冷凝水同时对稀溶液进行预热处理。

进一步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第一连通管路,第一连通管路连通在排气口和蒸汽进口之间;第二连通管路,第二连通管路连接在第一连通管路和冷凝水流通管路之间;一级冷凝器,一级冷凝器设置在第二连通管路路上;以使部分二次蒸汽进入一级冷凝器内冷凝,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用于对稀溶液进行预热处理。

进一步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汽水分离罐,汽水分离罐设置在第二连通管路上并位于一级冷凝器的下游,以使不凝气与二次蒸汽冷凝出的冷凝水分离,并通过汽水分离罐的气体出口将不凝气排出,通过汽水分离罐的冷凝水出口将二次蒸汽冷凝出的冷凝水排出至第二连通管路中。

进一步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泵送模块,泵送模块与汽水分离罐的气体出口连通,用于将部分二次蒸汽泵送至一级冷凝器中。

进一步地,泵送模块包括:水环真空泵和第三连通管路,水环真空泵与汽水分离罐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三连通管路连通;二级冷凝器和循环回收管路,二级冷凝器通过循环回收管路与水环真空泵连通,二级冷凝器具有用于将不凝气排出至外部环境中的气体排出口。

进一步地,蒸发器为降膜蒸发器,降膜蒸发器包括:加热室,加热室的顶部开设有溶液循环进口,加热室的底部开设有溶液循环出口,加热室的侧壁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气液混合物出口和冷凝水排出口;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具有排气口、气液混合物进口和溶液回收口,气液混合物进口与气液混合物出口连通,溶液回收口与溶液循环管路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蒸发器和蒸汽压缩机之间增加了蒸汽喷射器,利用蒸汽压缩机对由蒸发器排出的二次蒸汽进行一次升温升压处理,利用蒸汽喷射器对经过一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进行二次升温升压处理。这样,经过两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升,能够达到蒸发器内溶液的沸点,从而能够保证溶液再生系统的再生效果,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溶液再生系统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二次蒸汽;2、生蒸汽;3、稀溶液;4、浓溶液;5、冷凝水;6、不凝气;10、蒸发器;11、加热室;12、汽水分离器;111、进气口;112、排气口;113、溶液循环进口;114、溶液循环出口;115、冷凝水排出口;116、气液混合物出口;117、气液混合物进口;118、溶液回收口;20、蒸汽压缩机;21、蒸汽进口;22、蒸汽出口;30、蒸汽喷射器;31、生蒸汽入口;40、溶液循环管路;50、溶液循环泵;60、储液罐;61、稀溶液进口;62、浓溶液出口;70、稀溶液流通管路;71、第一子稀溶液管路;72、第二子稀溶液管路;80、浓溶液排出管路;90、出料泵;100、冷凝水预热器;110、冷凝水流通管路;120、浓溶液冷却器;130、第一连通管路;140、第二连通管路;150、一级冷凝器;160、汽水分离罐;161、气体出口;162、冷凝水出口;170、泵送模块;171、水环真空泵;172、第三连通管路;173、二级冷凝器;174、循环回收管路;175、气体排出口;180、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溶液再生系统的再生效果差,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溶液再生系统。

如图1所示,溶液再生系统包括蒸发器10、蒸汽压缩机20和蒸汽喷射器30,蒸发器10具有进气口111和排气口112,蒸汽压缩机20具有蒸汽进口21和蒸汽出口22,蒸汽进口21与排气口112连通,以使蒸发器10排出的二次蒸汽1进入蒸汽压缩机20内进行一次升温升压处理,蒸汽喷射器30连通在蒸汽出口22和进气口111之间,用于对经过一次升温升压的二次蒸汽进行二次升温升压处理,并将经过二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排入至蒸发器10内作为蒸发器10的加热热源。

在本申请中,在蒸发器10和蒸汽压缩机20之间增加了蒸汽喷射器30,利用蒸汽压缩机20对由蒸发器10排出的二次蒸汽1进行一次升温升压处理,利用蒸汽喷射器30对经过一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进行二次升温升压处理。这样,经过两次升温升压处理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升,能够达到蒸发器10内溶液的沸点,从而能够保证溶液再生系统的再生效果,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如图1所示,蒸汽喷射器30具有生蒸汽入口31,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与生蒸汽入口31连通的生蒸汽提供源,以使生蒸汽2与二次蒸汽1在蒸汽喷射器30处进行能量交换;其中,生蒸汽2的压力大于二次蒸汽1的压力。在生蒸汽2的驱动作用下,生蒸汽2与二次蒸汽1边混合进行能量交换边向靠近蒸发器10的进气口111的方向运动,最终进入蒸发器10内作为蒸发器10的加热热源。

可选地,生蒸汽提供源便为锅炉。

除湿量越大,溶液再生需求的浓度越大,其沸点升也越高,对蒸汽压缩机的做功能力即二次蒸汽所能达到的温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可以应用在溶液除湿领域,尤其是深度除湿领域,用于对除湿溶液进行再生处理。其中,除湿溶液为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或氯化钙溶液。由于除湿溶液的浓度越高,除湿效果越好,相应地再生温度也越高。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的蒸发器10的加热热源具有较高的温度并能够循环利用,从而能够提升溶液再生系统的使用性能,降低溶液再生系统的能耗,降低溶液再生系统的运行成本。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溶液除湿空调,包括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

如图1所示,蒸发器10还具有溶液循环进口113和溶液循环出口114,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溶液循环管路40、溶液循环泵50和储液罐60,溶液循环管路40连通在溶液循环进口113和溶液循环出口114之间,溶液循环泵50设置在溶液循环管路40上,储液罐60设置在溶液循环管路40上;其中,储液罐60、溶液循环管路40、溶液循环泵50和蒸发器10形成溶液循环子系统,以使稀溶液3循环地通入至蒸发器10中再生形成浓溶液4。稀溶液3通入蒸发器10内,并在蒸发器10内喷淋,在蒸发器10的加热热源的加热作用下,稀溶液3中的水分蒸发,浓度增大,但由于稀溶液3在蒸发器10内停留的时间有限,稀溶液3中的一些水分来不及蒸发,因此,通过溶液循环子系统使经过一次再生的稀溶液3再次回到蒸发器10内进行多次再生,直至稀溶液3的浓度提升至预定值时,稀溶液3转化为浓溶液4。

如图1所示,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稀溶液流通管路70和浓溶液排出管路80,稀溶液流通管路70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将稀溶液3输送至溶液循环子系统中,浓溶液排出管路80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将浓溶液4排出。这样,当稀溶液3转化为浓溶液4后,通过浓溶液排出管路80将浓溶液4排出至溶液除湿空调的除湿侧;当浓溶液4在除湿侧吸水转化为稀溶液3后,再通过稀溶液流通管路70输送至溶液循环子系统中进行溶液再生,进而实现溶液除湿空调的长期稳定地除湿作业,保证溶液除湿空调的除湿效果。

如图1所示,储液罐60具有稀溶液进口61和浓溶液出口62,稀溶液流通管路70与稀溶液进口61连通,浓溶液排出管路80与浓溶液出口62连通;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出料泵90,出料泵90设置在浓溶液排出管路80上;以当储液罐60内的溶液的浓度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出料泵90处于打开状态,当储液罐60内的溶液的浓度低于预定值时,控制出料泵90处于关闭状态,使稀溶液3在储液罐60和蒸发器10之间继续循环再生。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包括浓度检测装置,用于监测储液罐60内的溶液的浓度。

可选地,浓度检测装置与出料泵90信号连接,以当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储液罐60内的溶液的浓度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出料泵90处于打开状态,提升了溶液再生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1所示,蒸发器10还具有冷凝水排出口115;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冷凝水预热器100和冷凝水流通管路110,稀溶液流通管路70经过冷凝水预热器100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冷凝水流通管路110与冷凝水排出口115连通并经过冷凝水预热器100;以使位于冷凝水流通管路110内的冷凝水5对位于稀溶液流通管路70内的稀溶液3进行预热处理。这样,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进一步地回收利用了冷凝水的热量,从而不再需要增加额外的预热热源,降低了溶液再生系统的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

可选地,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浓溶液冷却器120,浓溶液排出管路80经过浓溶液冷却器120;稀溶液流通管路70经过浓溶液冷却器120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使位于浓溶液排出管路80内的浓溶液4对位于稀溶液流通管路70内的稀溶液进行预热处理。这样,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回收利用了浓溶液4的热量,从而不再需要增加额外的预热热源,进一步地提升了溶液再生系统的使用性能。

如图1所示,稀溶液流通管路70包括并联的第一子稀溶液管路71和第二子稀溶液管路72,其中,第一子稀溶液管路71经过冷凝水预热器100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浓溶液冷却器120,浓溶液排出管路80经过浓溶液冷却器120,第二子稀溶液管路72经过浓溶液冷却器120后与溶液循环子系统连通;以使位于浓溶液排出管路80内的浓溶液4和位于冷凝水流通管路110内的冷凝水同时对稀溶液3进行预热处理。这样,有利于提升对稀溶液3进行预热的效率。

如图1所示,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第一连通管路130、第二连通管路140和一级冷凝器150,第一连通管路130连通在排气口112和蒸汽进口21之间,第二连通管路140连接在第一连通管路130和冷凝水流通管路110之间,一级冷凝器150设置在第二连通管路140路上;以使部分二次蒸汽1进入一级冷凝器150内冷凝,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5用于对稀溶液3进行预热处理。这样,利用了一级冷凝器150回收了部分二次蒸汽的冷凝热,更加充分地回收利用了溶液再生系统的能量。

如图1所示,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汽水分离罐160,汽水分离罐160设置在第二连通管路140上并位于一级冷凝器150的下游,以使不凝气6与二次蒸汽1冷凝出的冷凝水5分离,并通过汽水分离罐160的气体出口161将不凝气6排出,通过汽水分离罐160的冷凝水出口162将二次蒸汽1冷凝出的冷凝水5排出至第二连通管路140中。

其中,不凝气6是指不能冷凝为冷凝水的气体。

如图1所示,溶液再生系统还包括泵送模块170,泵送模块170与汽水分离罐160的气体出口161连通,用于将部分二次蒸汽1泵送至一级冷凝器150中。

如图1所示,泵送模块170包括:水环真空泵171和第三连通管路172,水环真空泵171与汽水分离罐160的气体出口161通过第三连通管路172连通;二级冷凝器173和循环回收管路174,二级冷凝器173通过循环回收管路174与水环真空泵171连通,二级冷凝器173具有用于将不凝气6排出至外部环境中的气体排出口175。

如图1所示,蒸发器为降膜蒸发器,降膜蒸发器包括加热室11和汽水分离器12,加热室11的顶部开设有溶液循环进口113,加热室11的底部开设有溶液循环出口114,加热室11的侧壁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111、气液混合物出口116和冷凝水排出口115,汽水分离器12具有排气口112、气液混合物进口117和溶液回收口118,气液混合物进口117与气液混合物出口116连通,溶液回收口118与溶液循环管路40连通。

可选地,蒸发器10具有排气管路和设置在排气管路上的排气阀180,不凝气6可以由排气阀180排出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加热室11具有排气管路。

可选地,汽水分离器12内设置有丝网除沫器,当带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上升通过丝网时,由于雾沫上升的惯性作用,雾沫与丝网细丝碰撞而被附着在细丝表面上,雾沫聚集形成较大的液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细丝上分离下落,进而实现气液分离。

可选地,加热室11内的顶部设置有液体分布器,稀溶液3在溶液循环泵50的泵送作用下通过溶液循环进口113进入加热室11内,并在液体分布器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液膜进入加热室11内的加热管中,二次蒸汽1使加热管中的溶液始终处于沸腾状态,从而使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提升溶液的浓度,气液混合物(二次蒸汽1和溶液蒸发液)通过气液混合物出口116、气液混合物进口117进入至汽水分离器12内,并在汽水分离器12内气液分离,防止二次蒸汽带走较多的溶液,起到溶液回收的作用,排气阀180用于将不凝气体排出至外部环境中。一部分二次蒸汽1进入蒸汽压缩机20内压缩,进行一次升温升压处理后,又被高压的生蒸汽2带动下进入蒸汽喷射器30中,两股蒸汽混合后一边进行能量交换一边进行再压缩,最终合成工艺要求的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加热室11内,为溶液处于沸腾蒸发状态而提供热量,部分混高温高压的蒸汽在蒸发器10内转化为冷凝水,对稀溶液3进行预热处理后排出;另一部分二次蒸汽1和不凝气体在泵送模块170的抽吸作用下进入一级冷凝器150内冷凝,回收冷凝水用于稀溶液3的预热,将未冷凝的二次蒸汽1和不凝气体通过气体排出口175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浓缩后的溶液进入储液罐60中,达到浓度要求后浓溶液4通过出料泵90进入浓溶液冷却器120与稀溶液3换热降温,最终浓溶液4进入空调系统除湿侧进行空气除湿流程,使除湿空调系统稳定运行。

蒸汽喷射器30结构简单,操作稳定且成本低廉。

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是一个复合溶液再生系统,采用了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和热力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稳定性高和运行费用低的优点。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与传统的溶液再生系统相比,通过二次蒸汽的循环利用实现溶液的浓缩再生,节能效果显著,同时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提供还增加了蒸汽喷射器30,可以达到二次蒸汽的高温升要求,提高溶液浓度,能够适用于深度溶液除湿空调中,提升溶液除湿空调的除湿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对稀溶液3进行了两级预热,换热介质分别是冷凝水5和浓溶液4,大部分冷凝水由作为蒸发器10的加热热源的蒸汽冷凝后产生,还有一部分有被排放的二次蒸汽1冷凝产生,通过汽水分离器12回流。

传统的溶液再生系统中,驱动热源可以来自太阳能集热、电加热以及其他余热废热回收的能量等。热源驱动溶液再生方式中热源的稳定性和节能性直接影响着再生系统的运行效果,也间接影响了整个溶液除湿空调的性能与经济性。太阳能集热很大程度受自然天气的限制,若赶上阴雨天气,热量不足会降低溶液再生的效率和稳定性;电加热则会使得运行费用过高导致系统经济性不佳;余热回收利用比如地热源也会受到地质水文条件的制约,而且冬夏季热量不匹配会使系统运行效果大打折扣。尤其针对深度除湿的场合,为达到除湿要求,这些再生方式势必会增加系统运行成本,且降低节能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溶液再生系统仅需要消耗电能实现二次蒸汽的循环利用,无需外部热源,相比传统再生方式可节能80%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