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358发布日期:2019-11-25 21:3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新风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面板,新风面板上设有出风结构。具体的,需要在整机面板上开设对应新风模块出风通道的新风口,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整机面板上,且新风面板上的出风结构对应新风口设置。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新风面板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工艺的处理,比如需要在新风面板的内外表面进行喷涂处理,在新风面板的周缘需要进行电镀处理,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但是,由于新风面板为一体成型件,在新风面板上进行不同的工艺处理,不仅十分麻烦,而且还可能会产生冲突。

注:以上的陈述仅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而且,在部分相关技术中,整机面板上直接设有与新风模块出风通道对应的出风结构,而未设有新风面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面板组件,旨在解决在相关技术中,在一体设置的新风面板上不易进行不同工艺处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面板组件,包括:

新风面板,所述新风面板上设有出风结构;以及

安装板,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表面,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对应所述出风结构设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装饰侧板,所述通风口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新风面板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外表面,所述新风面板位于所述装饰侧板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与安装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的内侧面设有卡凸,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卡孔,所述卡凸卡接在所述卡孔内。

可选地,所述卡凸包括凸设于所述新风面板内表面的连接凸部、及侧向凸设于所述连接凸部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所述新风面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凸部、限位凸部以及新风面板之间限定有卡位槽;

所述卡孔的内侧壁上凸设有卡位凸部,所述卡位凸部与所述卡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安装过隙,所述卡位凸部卡接于所述卡位槽。

可选地,所述卡凸还包括凸设于所述新风面板内表面的增强凸部,所述增强凸部连接所述限位凸部和所述新风面板;和/或,

所述卡凸设置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卡凸设置有两排,所述两排卡凸分别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相对的两边侧。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的内侧面和所述安装板的外表面其中之一设有防倒凸部,另一设有防倒凹槽,所述防倒凸部插设于所述防倒凹槽。

可选地,所述防倒凸部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的内侧面,所述防倒凹槽设于所述安装板的外侧面;

所述安装板的外表面还设有邻近所述防倒凹槽设置的对位凹槽,所述对位凹槽用于引导所述防倒凸部滑落至所述防倒凹槽。

可选地,所述对位凹槽具有邻近所述防倒凹槽的导向内侧壁,所述导向内壁面至少部分向靠近所述防倒凹槽的方向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对位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防倒凹槽的深度;和/或,

所述防倒凸部具有位于远离所述对位凹槽一侧的导向外侧面,所述导向外侧面至少部分向靠近所述对位凹槽的方向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防倒凸部为长条状。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的内侧面设有卡勾,所述卡勾包括凸设于所述新风面板内侧面的支撑凸部、及侧向凸出于所述支撑凸部的挡位凸部,所述支撑凸部、挡位凸部以及新风面板之间限定出卡勾槽,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边卡接于所述卡勾槽。

可选地,所述挡位凸部的朝向所述新风面板内侧面的侧面设有防脱凹槽,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边处设有防脱凸部,所述防脱凸部设于所述防脱凹槽内;和/或,

所述卡勾在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边的延长方向上设置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出风结构为散风微孔结构、或出风格栅结构;和/或

所述新风面板组件为折弯件;和/或,

所述新风面板和所述安装板其中之一上设有加强凸筋,另一设有加强沉槽,所述加强凸筋设于所述加强沉槽内;和/或,

所述新风面板朝向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贴合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口;以及

新风面板组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新风面板组件,包括:新风面板,所述新风面板上设有出风结构;以及安装板,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表面,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对应所述出风结构设置;所述通风口对应所述新风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室外机;以及

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口;以及

新风面板组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新风面板组件,包括:新风面板,所述新风面板上设有出风结构;以及安装板,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表面,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对应所述出风结构设置;所述通风口对应所述新风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包括:新风面板,其上设有出风结构;以及安装板,所述新风面板安装在安装板的表面,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安装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对应出风结构设置。如此,通过将新风面板组件设置为分体装配设置的新风面板和安装板,可对新风面板和安装板分别进行不同工艺处理,以在满足不同设计需求的同时,还可简化对新风面板组件的加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部分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整机面板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新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新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处卡凸与卡孔装配过程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安装板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卡孔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4中新风面板组件的俯视图;其中,新风面板与安装板处于未完全装配状态;

图11为新风面板组件沿图10中ⅰ-ⅰ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右侧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新风面板组件另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新风面板与安装板处于完全装配状态;

图15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图17中新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图20中新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安装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磁吸件处于正在装配状态。

图24为图1中整机面板的俯视图;

图25为整机面板沿图24中ⅱ-ⅱ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如图4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模块40,所述新风模块40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即向室内输送新风),为封闭的室内空间提供持续且新鲜的空气(即新风),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减少空调病;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可用于将室内的空气排出。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安装在室内机的壳体内的新风壳(图未标)、及安装在新风壳内新风风机组件(图未示),所述新风壳具有新风入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连通,所述新风出口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入口与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组件位于所述新风入口与新风出口之间,以用于提供新风流动的动力。

可以理解的是,该空调室内机可以为柜机、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竖挂式空调室内机等,下文将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仅限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3、17、18、20、及21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新风口111;以及

新风面板组件20,具有出风结构211;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出风结构211对应新风口111设置。

具体的,所述新风口111为新风的出口。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安装在壳体10上,可封盖新风口111,以实现防尘;而且,通过在新风面板组件20上设置与新风口111对应的出风结构211,可实现对新风进行处理,以实现不同的用户需求。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结构211可以为散风微孔结构,即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上设有间隔分布的多个散风微孔(该散风微孔贯穿新风面板组件20),如此,可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可提高用于体验。或者,所述出风结构211也可以为出风格栅结构(图未示),如此,在能够实现出风的同时,还可降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制作难度和生产成本。当然,根据实际需求,所述出风结构211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具体的,所述壳体10包括整机面板11,所述新风口111开设于整机面板11上,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安装在整机面板11上。

本实用新型对新风面板组件20自身的结构形式、及其安装方式分别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当然,该两方面的改进也可以进行相互结合;具体而言,对于新风面板组件20,可使: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该结构直接安装在壳体10上;或者,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包括分体设置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所述新风面板21安装在安装板22上,所述安装板22和/或新风面板21安装在壳体10上。对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安装方式,可使: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新风口111处;或者,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不可拆卸地封盖在所述新风口111处。下文将分别或结合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既可以设置为规则形状结构,如矩形结构、正方形结构、或腰形结构,如此,可便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设计、制作、和装配。当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也可以设置为不规则形状结构。

为了便于对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卡扣结构进行描述,以下以新风面板组件20为矩形结构或类矩形结构进行说明,可选地,下文中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均为矩形结构或类矩形结构。

以下对“新风面板组件20包括分体设置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的情形进行具体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4和5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包括:

新风面板21,所述出风结构211设于新风面板21上;以及

安装板22,所述新风面板21安装在安装板22的表面,所述安装板22上设有贯穿安装板22的通风口221,所述通风口221对应出风结构211设置;所述通风口221可供新风通过,如此,可避免安装板22对新风的造成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新风面板组件20在初步生产出来后(如脱模后),其外观达不到标准,无法直接应用在产品上;这样,就需要对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不同部位分别进行不同工艺的处理,以使其达到设计要求;比如,需要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外表面进行喷涂处理,而对其周缘需要进行电镀处理。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分体装配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可新风面板21进行喷涂处理,对安装板22进行电镀处理。可选地,在所述新风面板21的表面进行喷涂处理,如在新风面板21的表面喷涂雅士金;在安装板22的周缘进行电镀处理,如在安装板22的周缘电镀摩卡金。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新风面板组件20设置为包括分体连接设置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可对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分别进行不同工艺处理,以在满足不同设计需求的同时,还可简化对新风面板组件20的加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当将新风面板组件20设置为包括分体连接设置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既可以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新风口111处,又可以不可拆卸地(如焊接等)封盖在所述新风口111处。

当然,在其他改进点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也可设置为一体设置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面板21朝向安装板22的表面贴合安装板22的表面设置。如此,可使得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间隙很小、甚至无间隙,从而可避免漏风而产生异音。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安装在安装板22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安装板22的外表面是指安装板22背离壳体10的表面,反之,所述安装板22的内表面是指安装板22朝向壳体10的表面;同理,所述新风面板21的外表面是指背离新风面板21背离壳体10的表面,反之,所述新风面板21的内表面是指朝向新风面板21朝向壳体10的表面。

如此,通过将新风面板21安装在安装板22的外表面,可使出风结构211位于通风口221外侧,从而有利于出风结构211向室内送风。

进一步地,如图4、5、及7所示,所述安装板22包括基板222、及设于基板222外表面的装饰侧板223,所述通风口221设于基板222上,所述新风面板21安装于基板222的外表面,所述新风面板21位于装饰侧板223的内侧。其中,装饰侧板223的内侧是指装饰侧板223朝向基板222中心的一侧。

如此,通过使安装板22包括基板222、及设于装饰板外表面的装饰侧板223,所述基板222与装饰侧板223之间可限定出一安装空间;而使所述新风面板21安装于基板222的外表面、并位于装饰侧板223的内侧,可使新风面板21安装在该安装空间内,从而可对新风面板21形成防护。

具体的,所述装饰侧板223设于基板222的边缘。如此,可便于减小安装板22的尺寸。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21的侧缘靠近或临近装置侧板设置。如此,可提高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装配紧凑性,提高设计合理性,即有利于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小型化、合理化设计。

具体的,可对装饰侧板223进行电镀处理。如此,通过设置装饰侧板223,可便于对安装板22的周缘进行电镀处理,而且还便于呈现电镀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通过卡扣结构连接。通常地,卡扣结构容易加工,且不会损坏新风面板组件20自身的结构;而且通过对卡扣结构进行设计,使各卡扣结构的相互配合连接,容易实现想要达到的连接效果。而且,卡扣结构的装配简单、方便、且牢固。

以下对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卡扣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卡扣结构并不限于此。

具体的,如图4-6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的内侧面设有卡凸212,所述安装板22上设有卡孔224,所述卡凸212卡接在所述卡孔224内。如此,通过卡凸212和卡孔224的配合可实现对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进行初步安装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5和6所示,所述卡凸212包括凸设于新风面板21内表面的连接凸部2121、及侧向凸设于连接凸部2121的限位凸部2122,所述限位凸部2122与新风面板21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凸部2121、限位凸部2122以及新风面板21之间限定有卡位槽2123;

如图5、6、及9所示,所述卡孔224的内侧壁上凸设有卡位凸部2241,所述卡位凸部2241与卡孔224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安装过隙2242,所述卡位凸部2241卡接于卡位槽2123。其中,安装过隙2242用于供卡凸212通过。

具体的,所述卡位槽2123具有入口;如图6所示,在安装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时,可先将所述卡凸212伸入卡孔224的安装间隙内,然后驱动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相对运动,使卡位凸部2241经卡位槽2123的入口运动至卡位槽2123内;此时,限位凸部2122会限制卡位凸部2241运动,从而可使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卡接在一起。

如此,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可使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连接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卡凸212还包括凸设于所述新风面板21内表面的增强凸部2124,所述增强凸部2124连接限位凸部2122和新风面板21。如此,通过设置增强凸部2124,可增强卡凸2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增加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5和6所示,所述增强凸部2124设于所述卡位凸部2241的延伸方向上。如此,所述增强凸部2124还可对卡位凸部2241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5和6所示,所述卡凸212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孔224对应多个卡凸212也设有多个,多个卡凸212分别对应卡接于多个卡孔224内。如此,可进一步增强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卡凸212可呈规律性分布;如此,可便于新风面板21的设计和制作。

进一步地,如图5和6所示,所述卡凸212设置有两排。可以理解,所述卡凸212的数量越多,新风面板21的制作难度相对也就越大,故而,如此,通过设置两排卡凸212,既可以确保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又可以避免造成浪费、增大制作难度。当然,也可将卡凸212设计为其他有规律性的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两排卡凸212分别设于新风面板21相对的两边侧。如此,可避免卡凸212与出风结构211等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有利于实现新风面板21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的,所述两排卡凸212分别设于新风面板21的两长边侧。对应的,所述卡孔224也设置有两排,且分别设于安装板22的两长边侧。如此,通过将卡凸212与卡孔224的卡接结构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长边侧,可便于提高新风面板21长边侧与安装板22长边侧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卡凸212限定的卡位槽2123的入口的朝向应保持一致,以保证装配的统一性,从而简化装配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凸部2241在新风面板组件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如此,驱动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在新风面板组件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运动,即可使卡位凸部2241经卡位槽2123的入口运动至卡位槽2123内。当然,也可将卡位凸部2241在其他方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5-8、及11-16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的内侧面和所述安装板22的外表面其中之一设有防倒凸部213,另一设有防倒凹槽225,所述防倒凸部213插设于防倒凹槽225。如此,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防倒凸部213与防倒凹槽225,可防止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反向运动,从而可防止卡凸212脱离卡孔224。

需要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厚度均较薄,其上的卡扣结构等部件的结构强度也较弱,若反复拆卸,则容易损坏。所以,如果将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卡扣结构设计为易拆结构,则容易使用户在拆卸的过程中损伤新风面板组件20。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防倒凸部213与防倒凹槽225配合使用,可使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卡扣结构为难拆或不可拆结构,从而可降低新风面板组件20损坏的风险;而且,还可防止误拆(即可防止:当需要从壳体10上拆卸新风面板组件20时,而误将新风面板21或安装板22拆下)。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防倒凸部213设于所述新风面板21的内侧面,所述防倒凹槽225设于所述安装板22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如图7、8、及11-16所示,所述安装板22的外表面还设有邻近防倒凹槽225设置的对位凹槽226,所述对位凹槽226用于引导防倒凸部213滑落至防倒凹槽225。如此,可降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安装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是滑动配合安装,当初步定位时(即卡凸212伸入卡孔224的安装间隙内时),防倒凸部213与防倒凹槽225之间存在错位,若不设置对位凹槽226,防倒凸部213会直接抵接安装板22的外表面,从而会增大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对位凹槽226,当初步定位时(即卡凸212伸入卡孔224的安装间隙内时),防倒凸部213插入对位凸部中,从而可便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进行初步对位,进而可降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安装难度;然后,在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相对运动时,防倒凸部213从对位凹槽226内滑落至防倒凹槽225,从而完成在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安装。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通过对对位凹槽226和/或防倒凸部213作出进一步改进,以便于引导防倒凸部213从对位凹槽226内滑落至防倒凹槽225,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具体的,如图7、8、及11-16所示,所述对位凹槽226具有邻近防倒凹槽225的导向内侧壁2261,所述导向内壁面至少部分向靠近防倒凹槽225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可便于引导防倒凸部213从对位凹槽226内滑落至防倒凹槽225。

可选地,所述导向内侧壁2261向靠近防倒凹槽225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可增强引导效果。

具体的,当防倒凸部213设于防倒凹槽225内时,所述防倒凸部213具有位于远离对位凹槽226一侧的导向外侧面(图未示),所述导向外侧面至少部分向靠近对位凹槽226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可便于引导防倒凸部213从对位凹槽226内滑落至防倒凹槽225。

可选地,所述导向外侧面向靠近对位凹槽226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可增强引导效果。

具体的,所述对位凹槽226的深度小于所述防倒凹槽225的深度。如此,可进一步地便于引导防倒凸部213从对位凹槽226内滑落至防倒凹槽225。

进一步地,如图5和8所示,所述防倒凸部213为长条状,所述防倒凹槽225与对位凹槽226均对应设置。如此,可增强防倒凸部213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增强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的,所述防倒凸部213的延伸方向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安装时的相对运动方向呈角度设置,且该角度通常设置为90度、或接近90度。如此,可降低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安装时的相对运动距离,从而不仅可简化装配过程,还可实现小型化设计。

可选地,所述防倒凸部213在新风面板组件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4、5、及10-16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的内侧面设有卡勾214,所述卡勾214包括凸设于新风面板21内侧面的支撑凸部2141、及侧向凸出于支撑凸部2141的挡位凸部2142,所述支撑凸部2141、挡位凸部2142以及新风面板21之间限定出具有入口的卡勾214槽,所述安装板22的一侧边卡接于卡勾214槽。如此,可将安装板22的一侧边限位在卡勾214槽内,从而可提高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卡勾214靠近新风面板21的边缘设置;如此,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11、12、15、及16所示,所述挡位凸部2142的朝向新风面板21内侧面的侧面设有防脱凹槽21421,所述安装板22的一侧边处设有防脱凸部227,所述防脱凸部227设于所述防脱凹槽21421内。如此,可防止安装板22的一侧边脱离卡勾214槽,从而可增强安装板22的一侧边与卡勾214槽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4和5所示,所述卡勾214在所述安装板22的一侧边的延长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如此,可进一步地增强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卡勾214设于新风面板21的一短侧边。如此,卡勾214与安装板22的一侧边的卡接结构可以与,卡凸212与卡孔224卡接结构更好地配合,以多点地/多方位地实现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从而可提高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面板21内侧面还设有止抵凸部216,所述止抵凸部216邻近卡凸212设置,所述安装板22的一侧边止抵于该止抵凸部216。具体的,所述止抵凸部216设于新风面板21的一短侧边。

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防倒凸部213靠近所述新风面板21的另一短边侧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5和7所示,所述新风面板21和所述安装板22其中之一上设有加强凸筋215,另一设有加强沉槽228,所述加强凸筋215设于加强沉槽228内。如此,可分别增强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结构强度,可降低其损坏的风险。

具体的,如图5和7所示,所述加强凸筋215设于新风面板21的内表面,所述加强沉槽228设于所述安装板22的外表面。

具体的,如图5和7所示,所述安装板22侧向内凹设置而形成加强沉槽228。

具体的,如图5和7所示,所述加强凸筋215可沿新风面板2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沉槽228可沿安装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加强凸筋215在新风面板2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加强沉槽228在安装板2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如此,可进一步增强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所述加强凸筋215靠近新风面板21的长边侧设置,所述加强沉槽228靠近安装板22的长边侧设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可使得新风面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的连接变得难拆或者不可拆,从而可降低用户损坏新风面板组件20的风险;而且,还可防止误拆。

进一步地,如图4和5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为折弯件;其中,所述新风面板21为折弯件,所述安装板22为折弯件。如此,可使得新风面板组件20的形状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外形相适配。此外,将新风面板组件20设为折弯件,还便于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

当然,当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长度较短时,也可设置为不折弯,即为或大致为平板状。

以下对“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新风口111处”的情形进行具体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17、18、20、及21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至少具有封盖新风口111的送风状态、及打开新风口111的清洁状态,在所述送风状态时,所述出风结构211对应于新风口111,以为室内送风,在所述清洁状态时,可对新风面板组件20和/或新风口111进行清洁处理。

如此,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将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可通过打开新风面板组件20来实现对新风面板组件20进行清洁处理,从而可简化新风面板组件20的清洁过程,提高清洁效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将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新风口111处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既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为包括分体设置的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

在具体实施例中,实现将“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以下举例进行说明;但应当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根据本申请公开的内容想到更多的实现形式。

进一步地,如图17、18、20、及21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整机面板11可拆卸连接。

如此,通过将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清洁时,可将新风面板组件20从壳体10上卸下,使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脱离,从而不仅可使得对新风面板组件20的清洁不受位置限制,进而可提高用户对新风面板组件20清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还可以避免新风面板组件20对新风口111处的清洁造成干涉,从而提高对新风口111处清洁的的便捷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可包括螺接结构、卡扣结构、磁吸结构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通过卡扣结构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的可拆卸连接,可使得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遍地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17-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壳体10连接。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整机面板11连接。如此,可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

具体的,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设有插舌229,所述壳体10上设有插槽112,所述插舌229插接在插槽112内;其中,所述插槽112设于整机面板11上。如此,通过设置简单的插舌229和插槽112结构即可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从而使得新风面板组件20的结构简单,且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简单、方便。

具体的,当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包括新风面板21和安装板22时,可选地,所述插设设于所述安装板22上。

进一步地,如图13、18和19所示,所述插舌229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所述插舌229包括凸设在新风面板组件20内表面的舌根部2291、及侧向凸设于舌根部2291的插接部2292,所述插接部2292向远离新风面板组件20另一端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插槽112的槽口周缘夹设在插接部2292与新风面板21之间。具体的,所述插舌229设于安装板22的内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壳体10的壳壁(即整机面板11)具有一定的厚度,当形成插槽112处的壳壁厚度较薄时,可将插接部2292插设在壳壁内侧,以实现插槽112的槽口周缘夹设在插接部2292与新风面板21之间;当形成插槽112处的壳壁厚度较厚时,可在插槽112的侧壁上卡设容置凹口,所述插接部2292插设在该容置凹口内,以实现插槽112的槽口周缘夹设在插接部2292与新风面板21之间。

如此,通过将插舌229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并将插舌229完全插接到插槽112内,可避免插舌229与插槽112的配合结构对新风面板组件20于壳体10之间的其他部位的配合产生干涉,进而有利于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以避免产生异音和凝露。此外,还可便于隐藏插舌229和插槽112,从而不仅可防尘,还可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所述插舌229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下端。如此,可使插舌229能够在新风面板组件20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而保持在插槽112内,从而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的安装稳定性。其中,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下端是指,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安装到墙体上时的下端。

进一步地,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壳体10连接。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整机面板11连接。如此,可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与壳体10可拆洗连接。

具体的,所述插扣2030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侧面。

进一步地,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设有插扣2030,所述壳体10上设有扣孔(图未示),所述插扣2030卡接在扣孔内。具体的,所述插扣2030设置在安装板22上,所述扣孔设于整机面板11上。

具体的,当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为折弯件时,可选地,所述插扣2030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折弯段。如此,可提高连接强度。

如此,通过以上结构,可实现将新封面板组件两端分别连接在壳体10上,从而可实现将新封面板组件卡接在壳体10上。

进一步地,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所述壳体10之间设有定位导向结构,所述定位导向结构用于对新风面板组件20进行定位、导向。如此,可便于在安装新风面板组件20时,对新风面板组件20进行定位,从而可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的安装效率。

具体的,所述定位导向结构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和整机面板11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和壳体10的外表面其中之一设有定位凸部113,另一设有定位槽2031。如此,可使得定位导向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具体的,所述定位凸部113设在壳体10上,所述定位槽2031设在新风面板组件20上,即是说,所述定位凸部113设于整机面板11的外表面,所述定位槽2031设在安装板22的内表面。

可选地,所述定位凸部113为柱状,如圆柱状;所述定位槽2031可设为圆形槽。

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通过卡扣结构结合磁吸装置连接,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20-23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壳体10连接。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通过卡扣结构与整机面板11连接。如此,可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端与壳体10的具体连接结构形式有很多,可参考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必详细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1-23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磁吸装置与壳体10连接。具体的,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磁吸装置与整机面板11连接。如此,可使得新风面板组件20的另一端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更为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设有第一磁吸件31,所述壳体10上设有与第一磁吸件31配合使用的第二磁吸件32。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件31设于安装板22内表面,所述第二磁吸件32设于整机面板11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至少其中之一为磁铁(永磁体);其中,当其中之一为磁铁时,另一可设为铁、镍、或钴等金属件。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均设为磁铁(永磁体)。

进一步地,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设有磁吸安装位,所述第一磁吸件31安装于磁吸安装位。具体的,所述磁吸安装位设于安装板22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磁吸安装位包括侧向开口的磁吸安装槽2032,所述磁吸安装槽2032的与新风面板组件20内表面相对的侧壁开设于磁件过孔2033,所述磁件过孔2033贯穿安装槽的与新风面板组件20内表面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一磁吸件31为台阶体结构,并包括较粗段及较细段,该较粗段安装在磁吸安装槽2032内,较细段安装在磁件过孔2033内。

进一步地,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磁吸安装位还包括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的磁装凸台2034,所述磁吸安装槽2032、磁件过孔2033均设于该磁选凸台。如此,可简化磁吸安装位的结构。

具体的,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磁装凸台2034设于安装板22的内表面。

具体的,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磁吸件32在壳体10上的安装结构与,第一磁选件在新风面板组件20上的安装结构类似,在次不必详细赘述;可以理解,其也可作一些适应性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之间具有吸引力,使得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具有自然定位作用,故不用增设定位导向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8和20所示,所述壳体10上设有容置凹槽114,所述新风口111设于容置凹槽114的底部;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安装在容置凹槽114内。如此,通过设置容置凹槽114以安装新风面板组件20,可实现对新风面板组件20进行隐藏,从而不仅可降低新风面板组件20在搬运等过程中受到撞击的风险,以减小新风面板组件20受损的概率;而且还可实现防尘。

具体的,所述容置凹槽114设于整机面板11上。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外表面与整机面板11的外表面平齐、或接近平齐、或圆润过渡等。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0向内折弯形成所述容置凹槽114。如此,至少可提高壳体10结构强度。

具体的,所述整机面板11向内折弯形成容置凹槽114。

具体的,如图18和20所示,所述新风口111、插槽112、及定位凸部113均设于容置凹槽114的底部。

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形式实现“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具体的,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三实施例(图未示)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可转动连接,以使新风面板组件20可开合地设置在新风口111处;其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整机面板11可转动连接。

具体的,可使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一侧边与整机面板11可转动连接,该侧边为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一侧边。

可以理解,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整机面板11可转动连接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的,在此不必详述。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在远离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一侧边的位置处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如此,可实现对新风面板组件20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在其第二侧边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二侧边与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一侧边相对设置。如此,不仅可便于简化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可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与壳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的,在此不必详述。

可选地,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一侧边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上侧边、或左侧边、或右侧边。如此,在打开新风面板组件20时,可避免新风面板组件20对其自身的清洗造成干扰。当然,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第一侧边也可为新风面板组件20的下侧边。

进一步地,如图24-26所示,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和壳体10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用于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和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如此,可使得新风模块40输送的新风不会泄露至新风面板组件20和壳体10之间,从而不仅可减少新风出风风量损失,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换气能力,还可以避免新风泄露时产生的异音和/或凝露。

进一步地,如图26所示,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密封环凸115和密封环槽2035;所述密封环凸115为呈环形延伸的凸部,所述密封环槽2035为呈环形延伸的凹槽。具体的,所述密封环凸115和密封环槽2035其中之一设于所述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另一设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所述密封环凸115设于所述新风口111的周侧,且所述密封环凸115安装在所述密封环槽2035内。如此,可提高新风面板组件20和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且使得密封结构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具体的,所述密封环凸115设于壳体10的外表面,所述密封环槽2035设于新风面板组件20的内表面。其中,所述密封环凸115设于整机面板11的表面,所述密封环槽2035设于安装板22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环凸115的末端止抵于所述密封环槽2035的底部。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环槽2035侧向连通所述通风口221。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当然,所述密封结构也可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图未示)和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连接。如图1-26所示,该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