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2092发布日期:2020-02-04 10:1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



背景技术:

热管换热器的总驱动温差为室内外温差,单级热管换热器内部制冷剂的恒温特性导致热管换热装置热损失大,因此可通过增加热管级数来实现减少换热温差损失和提高总换热效率。单级热管换热器改为多级形式,每一级热管中的制冷剂均视为恒温流体,则多级热管能实现变温效果的换热装置,且每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相同,最终排放温度接近于环境温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热能利用率。

但多级热管与单级热管相比,设备成本增加,且增加了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将具有恒温特性的制冷工质改为具有变温特性的制冷工质,可以解决目前单级热管系统工作时换热温差损失大和总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包括蒸发器、循环泵、冷凝器、冷却工质和工质管道;所述蒸发器、循环泵和冷凝器按顺序依次通过工质管道相连,构成动力热管系统;所述冷却工质充注在工质管道内;所述冷却工质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沸点的混合工质。

进一步的,冷却工质为r407c。

进一步的,蒸发器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联时,每个蒸发器的输入端都连接有一个对应的调节阀。

进一步的,当冷凝器的安装高度高于蒸发器时,可以去掉循环泵,采用重力循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非共沸工质将具有恒温特性的中间媒介改为具有变温特性的媒介来实现减少换热温差损失和提高总换热效率,再通过系统中加入的循环泵,给整个热管系统提供了运行动力,解决了传统热管系统运行时两个热交换器的高低位置差以及输送距离问题,从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条件限制,且所用整个系统装置结构简单,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发器;(2)调节阀;(3)循环泵;(4)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种采用非共沸工质的热管系统,包括蒸发器1、循环泵3、冷凝器4、冷却工质和工质管道;所述蒸发器1、循环泵3和冷凝器4按顺序依次通过工质管道相连,构成动力热管系统;所述冷却工质充注在工质管道内;所述冷却工质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沸点的混合工质。所述冷却工质为r407c。

r407c是由r32制冷剂和r125制冷剂再加上r134a制冷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是一种非共沸的混合工质,一种不破坏臭氧层的环保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工质没有共沸点,在一定温度下蒸发或冷凝时,气相和液相的成分不同,从饱和液体到两相区,一直到全部蒸发完成,其温度一直在不断变化。r407c冷却工质的沸点是-43.1~-36.1℃,温度由-36.1℃滑移到温度-43.1℃。

当热管系统工作时,低温的r407c冷却工质经由循环泵3进入蒸发器1内,在蒸发器1内与室内的高温环境换热,换热过程中低沸点的冷却介质先蒸发,高沸点的冷却介质后蒸发(其中r407c中制冷剂的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r32制冷剂、r125制冷剂、r134a制冷剂),换热蒸发后的高温冷却工作进入冷凝器4与室外低温环境换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工质再继续下一次换热循环。

通过将单级热管内具有恒温特性的制冷工质改为具有变温特性的制冷工质,可以解决目前单级热管系统工作时换热温差损失大和总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又比多级热管设备成本低,安装难度也小。

当蒸发器1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联时,每个蒸发器1的输入端都连接有一个对应的调节阀2,如图2所示。此时低温的r407c冷却工质经由循环泵3依次通过每个调节阀2进入到每个蒸发器1内,在蒸发器1内与室内的高温环境换热,换热过程中低沸点的冷却介质先蒸发,高沸点的冷却介质后蒸发换热蒸发后的高温冷却工作进入冷凝器4与室外低温环境换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工质再继续下一次换热循环。

当安装条件具备冷凝器4的安装高度高于蒸发器1时,可以去掉循环泵3,采用重力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