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7066发布日期:2019-12-13 18:35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家庭装修中采用地热供暖的逐渐增多,与地热供暖系统配套的分集水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所使用的分集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漏出,同时会在外罩上面多加一侧保温外罩,使用极其不方便,不能够对每个水管的水压进行检测,容易产生泄漏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包括金属外罩,所述金属外罩的内侧下表面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出水总管和进水总管,所述出水总管和进水总管的一端均为封闭状态,所述出水总管和进水总管的另一端分别安装有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和出水总管之间以及进水管和进水总管之间安装有保温层,所述进水总管靠近进水管一端的管道上安装有进水总控阀,所述进水总管的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出水分管,所述进水总管的另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出水分管对应的且控制出水分管通断的进水单路控制阀,所述出水总管靠近出水管的一端管道上安装有出水总控阀,所述出水总管靠近出水总控阀的一侧安装有冷凝水出水管,所述出水总管的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出水分管对应的进水分管,所述出水总管的另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进水分管对应且检测进水分管中水压的水压监测器。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数量为2个。

优选的,所述出水分管的数量至少为3个。

优选的,所述金属外罩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有的出水总管和出水管之间、进水管和进水总管之间均安装有保温层,保温层的设置能够防止冷凝水的泄漏,同时能够避免在外罩上多加一侧保温外罩,能够大大提高分集水器的使用效果,设有的水压监测器能够对每个进水分管的水压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防止压力过大对分集水器造成损伤,使用效果好,使用稳定,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水压监测器1、出水总管2、金属外罩3、进水单路控制阀4、进水总控阀5、进水总管6、出水分管7、进水管8、支架9、进水分管10、冷凝水出水管11、出水管12、出水总控阀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具有内保温的分集水器,包括金属外罩3,金属外罩3采用不锈钢材质,不会生锈腐蚀,使用效果好。

金属外罩3的内侧下表面安装有支架9,支架9的数量为2个,能够增强出水总管2和进水总管6安装的稳定性,提高使用效果。

支架9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出水总管2和进水总管6,出水总管2和进水总管6的一端均为封闭状态,出水总管2和进水总管6的另一端分别安装有出水管12和进水管8,出水管12和出水总管2之间以及进水管8和进水总管6之间安装有保温层,保温层为福乐斯保温棉,进水总管6靠近进水管8一端的管道上安装有进水总控阀5,进水总管6的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出水分管7,出水分管7的数量至少为3个,能够提高制热和制冷的效果,提高实用性。

进水总管6的另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出水分管7对应的且控制出水分管7通断的进水单路控制阀4,出水总管2靠近出水管12的一端管道上安装有出水总控阀13,出水总管2靠近出水总控阀13的一侧安装有冷凝水出水管11,出水总管2的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出水分管7对应的进水分管10,出水总管2的另一侧等间距安装有多个与进水分管10对应且检测进水分管10中水压的水压监测器1。

工作原理:使用时,进水管8和出水管12外连接水管,出水分管7和进水分管1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需要制暖时,进水管8流入热水,经过出水分管7和进水分管10,遇到室内冷空气后水温降低,水从出水管12流出,需要制冷时,进水管8流入冷水,经过出水分管7和进水分管10,遇到室内热空气后水温升高,水从出水管12流出,由于冷热变化,分集水器产生的冷凝水从冷凝水出水管11排出,出水总管2和出水管12之间、进水管8和进水总管6之间均安装有保温层,保温层的设置能够防止冷凝水的泄漏,同时能够避免在外罩上多加一侧保温外罩,能够大大提高分集水器的使用效果,设有的水压监测器1能够对每个进水分管10的水压进行检测,能够有效防止压力过大对分集水器造成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