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579发布日期:2020-05-26 18:0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加热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加热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磁加热电器,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

目前,为使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能够清楚的知道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例如,关机、开机等)或者加热电器的工作模式(例如,加热、保温、爆炒、烧水等),通常会在加热电器上设置显示组件,以显示加热电器当前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的交互和操作的便捷性。相关技术中,在加热电器的壳体内设置有显示板,显示组件固定在显示板上,装配时,将显示板固定在壳体的显示区,以使显示组件在工作时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区,实现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显示。

然而,现有的加热电器中,显示组件设置时,往往将显示组件朝向显示区的一端抵在显示区的内壁上,但是当壳体厚度较大时,易造成显示区上显示的光线亮度不足且不均匀,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加热电器中的显示组件在显示区外壁的光线亮度不足以及不均匀而影响显示效果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的加热电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显示板,所述显示板上具有显示组件,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显示板对应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的部分内壁具有第一减薄区,所述第一减薄区上具有朝向所述显示区的外壁凹陷且可供光线穿过的第二减薄区,所述显示组件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伸入所述第一减薄区,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从所述第二减薄区穿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显示区的部分内壁设置第一减薄区,并将显示组件朝向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伸入该第一减薄区内,以使第一减薄区的内侧壁对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阻挡,从而防止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沿垂直于壳体侧壁的方向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避免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影响邻近的发光组件的指示效果,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在显示区外壁的显示均匀性,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同时,第一减薄区的设置使得光线穿过显示区的路径缩短,从而提高了显示组件在显示区外壁的显示亮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在第一减薄区内形成朝向显示区的外壁凹陷的第二减薄区,进一步减薄了显示区的厚度,从而缩短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区的路径,使得显示组件在显示区的外壁上的显示更加明亮均匀,进而优化了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为显示灯组件和罩设在所述显示灯组件上的遮光罩,且所述遮光罩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底壁贴合或存在间隙,所述遮光罩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遮光罩的内部贯通的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与所述第二减薄区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显示组件设置为包括显示灯组件和罩设在显示灯组件上的遮光罩,以使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遮光罩、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并在显示区的外壁上进行显示,在这一显示过程中,遮光罩能够将显示灯组件向四周发射的光线进行遮挡,使得灯光仅向遮光罩的透光方向透出,从而防止了灯光窜到加热电器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显示效果,同时,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的设置使得穿过遮光罩的透光孔的光线到达显示区外壁上的路径得以缩短,进一步提高了显示灯组件的显示亮度。另外,透光孔的设置使得经显示灯组件发射出的光线从遮光罩的透光孔传出,继而透过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实现灯光的显示,进一步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光线的传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遮光罩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卡紧件,所述第一卡紧件用于将所述显示灯组件卡在所述遮光罩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遮光罩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卡紧件,以使显示灯组件通过第一卡紧件卡于遮光罩内,提高了显示灯组件与遮光罩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显示灯组件与遮光罩的结构更加稳定,进而确保了遮光罩对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的有效遮挡,使得光线仅经遮光罩的透光面传播至显示区,减小的光线的损失,同时避免发生窜光的情况,提高了显示灯组件在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遮光罩内设有导光件,所述导光件的一端通过所述透光孔向外伸出,或者所述导光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透光孔内且与所述遮光罩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平齐,或者所述导光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透光孔内且低于所述遮光罩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

通过在遮光罩内设置导光件,且该导光件的一端可以从遮光罩的透光孔伸出,以减小导光件的一端与第二减薄区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光线经导光件直接传到至距第二减薄区最近的位置,以加强灯光的亮度。而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显示区上形成有第一减薄区,遮光罩朝向显示区的一端端面是与第一减薄区的底壁紧密贴合或者存在间隙,换句话说,遮光罩的透光孔本身与第二减薄区之间的距离就较近,因此,位于遮光罩内的导光件的一端可设置为位于透光孔内且与遮光罩朝向显示区的一端端面平齐,或者低于遮光罩朝向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便可使导光件的一端位于第二减薄区较近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从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经遮光罩内的导光件直接传导至作为透光件的第二减薄区的最近处,以减小光线的损失,而且缩短了导光件的设计长度,节约了导光件的制作成本。

可选地,当所述导光件的一端通过所述透光孔向外伸出时,所述导光件伸出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薄区的底壁贴合或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光件伸出透光孔的一端可与第二减薄区的底壁贴合,以使导光件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直接传导至第二减薄区的底壁,有效的避免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出现向侧方发散而降低显示亮度。由于第二减薄区位于第一减薄区的内部,导光件伸出透光孔的一端也可与第二减薄区的底壁存在间隙,此时,导光件能够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传导至第一减薄区内,且接近第二减薄区的底壁,经导光件传出的光线在传至第二减薄区的底壁之前能够得到第一减薄区的内侧壁的遮挡,继而穿过第二减薄区,在壳体的外部实现显示,整个传播过程避免了窜光现象的发生,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亮度。

可选地,所述遮光罩包括围挡段和与所述围挡段连接的出光段,所述围挡段罩设在所述显示灯组件上,至少部分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出光段内。

将遮光罩设置成包括围挡段和出光段,围挡段罩设在显示灯组件上;如此,围挡段能够对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阻挡,避免显示灯组件发出的灯光影响临近的发光显示组件的指示效果,避免了发生窜光的现象,提高了显示灯组件的显示准确性;并且,将至少部分导光件设置在出光段内;如此,导光件能够直接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导出出光段,减少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围挡段的内缘轮廓大于所述出光段的内缘轮廓,所述导光件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围挡段内,且所述凸出部抵接在所述围挡段与所述出光段的连接处。

通过将遮光罩的围挡段的内缘轮廓设置成大于出光段的内缘轮廓,并且将导光件的凸出部抵接在围挡段与出光段的连接处;如此,导光件能够与遮光罩稳固连接,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导光件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了导光件对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的导光准确性,减少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的端部与所述显示灯组件的顶端相抵接和/或相匹配。

通过将导光件的端部设置成与显示灯组件的顶端抵接的连接方式,或者将导光件的端部设置成与显示灯组件的顶端相匹配的方式;如此,减少了显示灯组件与导光件之间的光传播路径,减少了显示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加热电器还包括:设在所述显示区内壁上的挡光件,所述挡光件围设在所述第一减薄区外。

由于显示组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减薄区,因此当第一减薄区的一周围设挡光件时,显示组件的至少部分收容在该挡光件内,从而使得显示组件向四周发射的光线能够得到挡光件的阻挡,使其仅经挡光件内部的第一减薄区进行传播,进一步避免了光线从第一减薄区的侧方漏出窜到其他部件上,提高了灯光显示亮度。另外,上述挡光件的设置,使得显示组件仅能够在挡光件内活动,从而对显示组件在第一减薄区的内壁表面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显示组件在第一减薄区的装配更加稳定,进而确保了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在安装显示组件时,直接将显示组件对准挡光件的内壁,便可实现准确安装的目的,提高了显示组件与第一减薄区之间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当所述显示组件为显示灯组件和遮光罩时,挡光件围设在所述遮光罩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外周上。

通过将遮光罩朝向显示区的一端收容于挡光件内,以使经遮光罩传出的光线能够得到挡光件的阻挡,有效的避免了经遮光罩发出的光线向第一减薄区的侧方发散而出现窜光的现象,同时也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对加热电器的工作状态指示的准确性和亮度。

可选地,所述挡光件的内壁和/或所述遮光罩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卡紧件,所述第二卡紧件用于将所述遮光罩卡紧在所述挡光件围成的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挡光件的内壁和/或所述遮光罩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卡紧件,所述第二卡紧件用于将所述遮光罩卡紧在所述挡光件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挡光件的内壁和/或遮光罩的外壁上设置第二卡紧件,使得遮光罩的外壁与挡光件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遮光罩在挡光件内的稳固性,进而避免了当显示板与壳体出现松动时导致固定在显示板上的显示组件偏离第一减薄区的情况发生,使得罩设在显示灯组件上的遮光罩稳定固定在第一减薄区,从而确保了显示灯组件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中壳体与显示板配合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中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2中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11-显示区;

111-第一减薄区;

112-第二减薄区;

h-第二减薄区的壁厚;

12-挡光件;

121-第二卡紧件;

2-显示板;

21-显示灯组件;

22-遮光罩;

221-透光孔;

222-围挡段;

223-出光段;

23-导光件;

231-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单元分实施例,而不是全单元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中壳体与显示板配合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器中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2中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沿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电器,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显示板2,其中,加热电器还包括面板3,显示板2具体设置在壳体1与面板3围成的容纳腔体内。显示板2上具有显示组件,以显示加热电器当前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的交互和操作的便捷性。在壳体1上具有与显示板2对应的显示区11,显示区11的外壁为异形面,参照图4、图7及图11所示,显示区11的部分内壁具有第一减薄区111,在第一减薄区111上具有朝向显示区11的外壁凹陷且可供光线穿过的第二减薄区112,显示组件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伸入第一减薄区111,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从第二减薄区112穿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电器可以是电饭锅、电炖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具体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电器以电磁炉作为一种典型示例作为说明。其中,壳体1可以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工程塑料制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也可以采用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非结晶性材料制成;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可以是聚丙烯制成的壳体;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也可以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plastic,abs)塑料制成的壳体。本实施例中仅作为示例性的列举部分制作壳体1的可选材料,并非对壳体1的材料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板2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也可以是集成电路板。在显示板2上集成有显示组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组件可以是发光显示组件。具体的,显示组件可以是数码管或指示灯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示例中,指示灯可以是led灯,指示灯的额定工作电压可以是3~220v内。

参照图4、图7及图1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区11的外壁可以为曲面、弧形面等异形面即非平面结构,显示区11的部分内壁具有朝向显示区11的外壁凹陷的第一减薄区111,并将显示组件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伸入该第一减薄区111内,以使第一减薄区111的内侧壁对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阻挡,从而防止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沿垂直于壳体1侧壁的方向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111,避免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影响邻近的发光组件的指示效果,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在显示区11外壁的显示均匀性,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同时,第一减薄区111的设置使得光线穿过显示区11的路径缩短,从而提高了显示组件在显示区11外壁的显示亮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

参照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在第一减薄区111内形成朝向显示区11的外壁凹陷的第二减薄区112,以进一步减薄显示区11的厚度,从而缩短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的损失率减小,从而使得显示更加明亮均匀,进而优化了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减薄区112的内壁的结构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等异形面,此处不作任何限制。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二减薄区112为采用透光或半透光材料制成的显示窗。

具体的,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减薄区112设置为采用透光或半透光材料制成的显示窗,使得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显示窗传播至壳体1的外部,显示在显示区11的外壁上,从而对加热电器当前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进行准确的显示,提高了显示亮度和准确度。

本实施方式中,透光材料可以包括树脂、非结晶性共聚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co-1,4-cylclohexylenedimethyleneterephthalate,petg)或亚克力等透光材料。半透光材料可以是例如带色的亚克力等材料。透光材料和半透光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导光性,经显示组件发射出的光线通过透光材料和半透光材料制成的显示窗进行导光,继而将光线传播至壳体1外侧壁,从而对加热电器当前的工作状态或工作模式进行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二减薄区112还可以是在第一减薄区111上开设有的通孔,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经通孔传播至显示区11的外壁,进一步提高了灯光在显示区11的外壁上的显示亮度。

参照图11所示,具体设计时,本实施例的壳体1上的第二减薄区112的壁厚h为0.5-1.0mm。

具体的,第二减薄区112的壁厚h指的是第二减薄区112的内壁至第二减薄区112的外壁即壳体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减薄区112的壁厚h设置在0.5-1.0mm的厚度范围内,不仅减小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从而减小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光线损失,提高了传播至壳体1外部的光线的亮度,使得显示的清晰程度更高,而且也避免了第二减薄区112过薄而使得第二减薄区112在受到外力时极易出现损坏的情况,从而确保了第二减薄区112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加热电器的使用寿命,使得加热电器的显示区11能够对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等进行正常显示。

参照图8所示,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为显示灯组件21和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的遮光罩22,且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减薄区的底壁111贴合或存在间隙,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遮光罩22的内部贯通的透光孔221,透光孔221与第二减薄区112对应设置。

具体的,为了防止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向四周扩散,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包括显示灯组件21和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的遮光罩22,以使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遮光罩22、第一减薄区111和第二减薄区112,并在显示区11的外壁上进行显示。在这一显示过程中,遮光罩22能够将显示灯组件21向四周发射的光线进行遮挡,使得灯光仅向遮光罩22的透光方向透出,从而防止了灯光窜到加热电器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显示效果。

同时,第一减薄区111和第二减薄区112的设置使得穿过遮光罩22的透光孔的光线到达显示区11外壁上的路径得以缩短,进一步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的显示亮度。另外,透光孔221的设置使得经显示灯组件21发射出的光线从遮光罩22的透光孔传出,继而透过第一减薄区111和第二减薄区112实现灯光的显示,进一步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光线的传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的遮光罩22可以采用吸光材料制成,或者将该遮光罩22的表面采用黑色等遮光的颜色的材料覆盖,以吸收和遮挡传导至遮光罩22的内壁的光线,防止光线照射到其他部件上而出现窜光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效果。在一些示例中,可将遮光罩22的内壁采用亮面或者镜面处理,这样,显示灯组件21发散在遮光罩22的内壁上的光线反射到遮光罩22的透光方向,从而增强遮光罩22的透光强度。

参照图11所示,本实施例在具体装配时,遮光罩22(图示中在显示灯组件21上未罩设遮光罩22,当在显示灯组件21上罩设遮光罩22时,遮光罩22的位置与图示中显示灯组件21的位置类似)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可与第一减薄区111的底壁111贴合,以使遮光罩22的透光面与第一减薄区111的底壁紧密接触,从而消除了遮光罩22的透光面与显示区11内壁之间的间隙,防止经遮光罩22发出的光线从遮光罩22与第一减薄区111之间的间隙向外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111,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同时使得光线在显示区11的外壁上的显示亮度更加均匀统一,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减薄区111的内壁的结构与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的结构相匹配,这样便可使遮光罩22的端面与第一减薄区111紧密贴合。因此,该第一减薄区111的内壁的结构此处不做限制,例如,当遮光罩22的端面为平面时,该第一减薄区111的内壁为平面;当遮光罩22的端面为曲面时,该第一减薄区111的内壁为与该曲面相吻合的曲面。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装配时,上述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还可与第一减薄区111的底壁111之间存在间隙,只要保证从遮光罩22内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第一减薄区111的内侧壁进行遮挡,以避免窜光的情况发生即可,此处不对遮光罩22的端面的位置进行限制。

为了提高遮光罩22与显示灯组件21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在遮光罩22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卡紧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卡紧件用于将显示灯组件21卡在遮光罩22中。第一卡紧件的设置使得显示灯组件21与遮光罩22的连接更加稳定,进而确保了遮光罩22对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的有效遮挡,使得光线仅经遮光罩22的透光面传播至显示区11的第一减薄区111,减小的光线的损失,同时避免发生窜光的情况,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在显示区11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卡紧件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在遮光罩22的内壁上的限位筋,该限位筋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当该限位筋可以是两个,且两个限位筋可分别设置在遮光罩22的中心线的两侧。当该限位筋的数量为3个或3个以上时,多个限位筋沿遮光罩22的内壁一周均匀布置,以进一步提高限位筋对显示灯组件21的固定效果。当然,该第一卡紧件还可以是其他用于固定两个部件的结构,例如,该第一卡紧件为设置在遮光罩22的内壁上且能够向内壁方向收缩的弹性凸起,显示灯组件21伸入遮光罩22内后,弹性凸起会朝向遮光罩22的内壁收缩,使得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凸起位于显示灯组件21与遮光罩22之间,进而通过弹力的作用使得显示灯组件21与遮光罩22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遮光罩22内设有导光件23,导光件23的一端通过透光孔221向外伸出,或者导光件23的一端位于透光孔221内且与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平齐,或者导光件23的一端位于透光孔221内且低于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

具体的,本实施例在遮光罩22内设置导光件23,且在具体装配时,该导光件23的一端可以从遮光罩22的透光孔221伸出,以减小导光件23的一端与第二减薄区112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光线经导光件23直接传到至距第二减薄区112最近的位置,以保证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向同一方向发射,从而减小光线的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以及有效的防止了窜光现象,进而优化了显示组件21在显示区11上的显示效果。

由于本实施例在显示区11上形成有第一减薄区111,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是与第一减薄区111的底壁贴合或者存在间隙的,换句话说,第一减薄区111的设置减小了遮光罩22的透光孔221与第二减薄区112之间的距离,因此,位于遮光罩22内的导光件23的一端可设置为位于透光孔221内且与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平齐,或者低于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便可使导光件23的一端位于第二减薄区112较近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从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经遮光罩22内的导光件23直接传导至作为透光件的第二减薄区112的最近处,以减小光线的损失,同时也缩短了导光件23的设计长度,节约了导光件23的制作成本。

具体实现时,该导光件23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导光性能佳材料的材料制成,以提高导光件23的导光效果。

当导光件23的一端通过透光孔221向外伸出时,导光件伸出的一端与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贴合或存在间隙。

具体而言,导光件23伸出透光孔221的一端可与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贴合,以使导光件23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直接传导至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有效的避免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出现向侧方发散而降低显示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减薄区112位于第一减薄区111的内部,导光件23伸出透光孔221的一端也可与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存在间隙,此时,导光件23能够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传导至第一减薄区111内,且接近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经导光件23传出的光线在传至第二减薄区112的底壁之前能够得到第一减薄区111的内侧壁的遮挡,继而穿过第二减薄区112,在壳体1的外部实现显示,整个传播过程避免了窜光现象的发生,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亮度。

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遮光罩22包括围挡段222和与围挡段222连接的出光段223,围挡段222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至少部分导光件23位于出光段602内。

具体的,遮光罩22的围挡段222和出光段223可以采用吸光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黑色材料制成。采用黑色吸光材料制成的遮光罩22在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后,会将显示灯组件21向四周发散的光线吸收和遮挡,从而保证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只能从出光段223的顶端透出,避免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相互间的干扰,避免了窜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对家用电器当前使用状态指示的准确性。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罩22的围挡段222和出光段223可以采用反光材料制成;例如采用光面的围挡段222和光面的出光段223,或者采用镜面的围挡段222和镜面的出光段223。采光反光材料制成的遮光罩22在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后,光面或镜面的遮光罩22会将显示灯组件21向四周发散的光线反射,并从遮光罩22的出光段223透出,增强了显示灯组件21从出光段223透出的光的强度,从而提高了灯光的亮度,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指示灯光对加热电器当前使用状态指示的准确性。

在其他示例中,围挡段222和出光段223可以其中一个采用吸光材料制成,另一个采用反光材料制成。例如,围挡段222采用黑色吸光材料制成,而出光段223采用光面或镜面的反光材料制成。如此,围挡段222能够对显示灯组件21向四周发散的光线进行阻挡,避免发生窜光现象;而出光段223能够对显示灯组件21向四周发散的光线进行反射,提高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指示灯光的指示亮度;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指示灯光对加热电器当前使用状态指示的准确性。

具体制作时,围挡段222和出光段223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围挡段222和出光段223也可以采用二次注塑成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导光件23与遮光罩22装配后,至少部分导光件23位于出光段223内,导光件23能够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导入出光段223,保证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能够完全从出光段223透出,减少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参照图9所示,具体实现时,围挡段222的内缘轮廓大于出光段223的内缘轮廓,导光件23具有凸出部231,凸出部231位于围挡段222内,且凸出部231抵接在围挡段222与出光段223的连接处。具体而言,本实施例通过将遮光罩22的围挡段222的内缘轮廓设置成大于出光段223的内缘轮廓,并且将导光件23的凸出部231抵接在围挡段222与出光段223的连接处;如此,导光件23能够与遮光罩22稳固连接,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导光件23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了导光件23对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的导光准确性,减少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可选地,导光件23的端部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相抵接和/或相匹配。

具体的,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灯组件21可以是led灯,也可以是贴片灯;为减小显示灯组件21和导光件23之间光线的传播路径,从而减少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可选的,本实施方式中,当显示灯组件21位贴片灯时,导光件23的端部可以是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部正对设置的平面,并且导光件23的端部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抵接。可选的,如图9所示,在显示灯组件21为led灯时,由于显示灯组件21的顶部成弧形,因此,可以将导光件23的端部设置成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相匹配的弧面状,并且导光件23的端部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抵接。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光件23的端部设置成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抵接的连接方式,或者将导光件23的端部设置成与显示灯组件21的顶端相匹配的方式;如此,减少了显示灯组件21与导光件23之间的光传播路径,减少了显示灯组件21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对加热电器状态指示的亮度和准确性。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加热电器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区11内壁上的挡光件12,挡光件12围设在第一减薄区111外。

具体的,由于显示组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减薄区111,因此当第一减薄区111的一周围设挡光件12时,显示组件的至少部分收容在该挡光件12内,从而使得显示组件向四周发射出的光线能够得到挡光件12的阻挡,使其仅经挡光件12内部的第一减薄区111进行传播,进一步避免了光线从第一减薄区111的侧方漏出窜到其他部件上,从而减小了光线的损失,提高了灯光显示亮度。其中,挡光件12采用非透光材料制成。例如,该挡光件12可以采用黑色塑料、涂膜塑料等材料制成。

上述挡光件12的设置,使得显示组件仅能够在挡光件12内活动,从而对显示组件在第一减薄区111的内壁表面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显示组件在第一减薄区111的装配更加稳定,进而确保了显示组件21的显示效果。

另外,在安装显示组件时,直接将显示组件对准挡光件12的内壁,便可实现准确安装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显示组件与第一减薄区111之间的装配效率。

当显示组件为显示灯组件21和遮光罩22时,挡光件12围设在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外周上,这样便使得遮光罩22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收容于挡光件12内,以使经遮光罩22传出的且向四周发散的光线能够得到挡光件12的阻挡,有效的避免了经遮光罩22发出的光线向第一减薄区111的侧方发散而出现窜光的现象,同时也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对加热电器的工作状态指示的准确性和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挡光件12可以是与壳体1的内壁一体注塑成型的限位筋,该限位筋的形状和尺寸可与遮光罩22的至少部分外壁相匹配,以进一步提高挡光件12与遮光罩22之间的接触紧密性,使得挡光件12对遮光罩22的固定更加稳定。当然,该挡光件12还可以与壳体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的挡圈,此处不作限制。

由于本实施例中加热电器内,在显示板2上形成有多个显示灯组件21,每个显示灯组件21上均罩设有遮光罩22,因此,挡光件12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在每个遮光罩22对应的显示区上均设置挡光件12,以保证每个遮光罩22发出的光线沿平行于显示区11的内壁表面传播的路径被很好的阻挡,避免了显示灯组件21在显示时发生窜光的情况,提高了显示灯组件21显示的准确性。在其他示例中,还可以在多个遮光罩22对应的显示区11上设置一个挡光件12,装配时,将多个遮光罩22收纳在一个挡光件12内,即多个遮光罩22共用一个挡光件12,这样在保证光线仅沿垂直于壳体的内壁的方向传播的基础上,简化了挡光件12的结构设置,进而提高了加热电器的制作效率。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可将挡光件12的壁厚设计为小于壳体1非显示区壁厚的1/2。由于挡光件12与壳体1为一体注塑成型,在壳体1长期使用中,与生活污水(例如油污、盐水等)长期接触,壳体1发生缩水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设置有挡光件12的位置处出现较为明显的缩水痕,从而导致壳体1的外壁与挡光件12接触的位置出现较为明显的凹坑,影响烹饪器具的整体外观的情况发生。上述设置方式有效的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挡光件12的内壁和/或遮光罩2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卡紧件121,第二卡紧件121用于将遮光罩22卡紧在挡光件12围成的空间内。

第二卡紧件121的设置,使得遮光罩22的外壁与挡光件12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遮光罩22在挡光件12内的稳固性,进而避免了当显示板2与壳体1出现松动时导致固定在显示板2上的显示组件偏离第一减薄区111的情况发生,使得罩设在显示灯组件21上的遮光罩22稳定固定在第一减薄区111,从而确保了显示灯组件21的显示效果。

具体实现时,该第二卡紧件121可以是设置在遮光罩22的外壁或者挡光件12的内壁上的凸起,在保证起到紧固遮光罩22的作用的基础上,简化了第二卡紧件121的结构。同时,该凸起与遮光罩22一体注塑成型或者与挡光件12一体注塑成型,以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卡紧件121的制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卡紧件121的数量可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卡紧件121间隔设在挡光件12的内壁上。

具体的,多个第二卡紧件121在挡光件12的内壁上可以是均匀间隔设置的,以进一步提高遮光罩22在挡光件12内的稳固性,或者,至少有两个第二卡紧件121分别设置在挡光件11的内壁的相对位置,以使遮光罩22的相对两侧的位置在挡光件12内实现紧固。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多个第二卡紧件121也可以是非均匀间隔设置在第二卡紧件121的内壁上,此处不对第二卡紧件121的布局进行限制。

可选地,可在第二卡紧件121上形成有引导部(图中未示出),以使遮光罩22通过引导部伸入至挡光件12内,不仅避免在装配时因挡光件12的内壁或遮光罩22的结构等影响使得遮光罩22与挡光件12内壁摩擦磕碰而出现损坏遮光罩22的情况发生,且使得遮光罩22与挡光件12之间的装配更加快捷方便,从而提高了遮光罩22的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的侧壁为曲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是四角具有半径较大的圆弧,从而形成整个壳体1为曲面型壳体;壳体1也可以是整体为圆柱形的壳体,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将壳体1的侧壁设置为曲面,如此,在用户使用时,能够有效避免方形的侧壁的棱角划伤用户,提高了加热电器使用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显示区11的部分内壁设置第一减薄区111,并将显示组件朝向显示区11的一端端面伸入该第一减薄区111内,以使第一减薄区111的内侧壁对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阻挡,从而防止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沿垂直于壳体1侧壁的方向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111,避免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影响邻近的发光组件的指示效果,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在显示区11外壁的显示均匀性,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同时,第一减薄区111的设置使得光线穿过显示区11的路径缩短,从而提高了显示组件在显示区11外壁的显示亮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在第一减薄区111内形成朝向显示区11的外壁凹陷的第二减薄区112,进一步减薄了显示区11的厚度,从而缩短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区11的路径,使得显示组件在显示区11的外壁上的显示更加明亮均匀,进而优化了显示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