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575发布日期:2020-05-26 18:04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



背景技术:

电陶炉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烹饪器具,具有煮水、煎炒、烧烤、火锅、爆炒、热奶、煲汤、慢炖、预约等功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目前,电陶炉包括位于壳体内发热盘、以及位于发热盘之上的面板,发热盘的周侧与面板密封连接,通过发热盘中的发热丝发热产生红外线,该红外线照射到电热炉的面板上使面板产生热能,从而对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现有为了避免电陶炉内部的热量对电子器件(如电源板等)造成影响,一般通过增大电陶炉的散热空间,来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进而使电子器件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以实现保护电器件的目的。

然而,现有通过增大电陶炉的散热空间来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容易导致现有电陶炉的整体外形尺寸较大,且较厚,不利于厨房的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且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包括壳体、面板、导风隔热件和隔热组件,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壳体围成一个腔体,所述导风隔热件设在所述腔体内且将所述腔体分成用于放置加热组件的高温区域、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的低温区域,至少部分所述导风隔热件通过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面板紧密连接。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导风隔热件将腔体分成用于放置加热组件的高温区域、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的低温区域,一方面,能够通过导风隔热件能够对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进行阻挡,以避免发该热量传递到低温区域,从而实现对非加热组件进行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得该热量集中在高温区域,便于后期的集中散热,从而提高了电陶炉的散热性能。在此基础上,导风隔热件通过隔热组件与面板紧密连接,增强了腔体内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隔离效果,对该热量进行进一步阻挡,增强对非加热组件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的集中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陶炉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因此,相较于现有的电陶炉,本实用新型通过导风隔热件和隔热组件,在实现对非加热组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使电陶炉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且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从而解决现有电陶炉由于散热性能差导致的外形尺寸较大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覆盖在至少部分所述导风隔热件的端部且位于所述导风隔热件和所述面板之间。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设置在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和面板之间,从而实现导风隔热件的端部与面板的紧密连接,能够尽可能避免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风隔热件和面板之间的间隙传递到低温区域内,增强对非加热组件的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高温区域的集中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导风隔热件通过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面板的底部紧密贴合。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使得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与面板的底部紧密贴合,从而增强腔体内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分隔效果,以增强对高温区域内热量的阻挡效果,避免热量传递到低温区域内,使非加热组件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内,从而实现对对非加热组件的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高温区域的集中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隔热件和所述隔热组件为过盈配合或者间隙配合。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在实现导风隔热件与面板的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相对于导风隔热件的设置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隔热件为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周侧的导风板。

这样通过将导风板设在加热组件的周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导风隔热件对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的阻挡率,从而提高导风隔热件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对电陶炉内部进行散热时,通过导风板能够引导散热的方向集中在加热组件的周侧,从而对加热组件或高温区域进行集中散热,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效率,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用于避让所述加热组件,以使所述加热组件处于所述隔热组件的遮盖范围之外。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上第一缺口的设置,在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的同时,使得加热组件能够将热量传递到面板上,不影响电陶炉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设在所述导风隔热件上;

或者所述隔热组件设在所述面板的底部。

这样在通过隔热组件实现导风隔热与面板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的设置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面板的底部粘结。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粘结在面板的底部,一方面,使得隔热组件和面板之间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腔体内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分隔效果,从而增强了电陶炉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实现对隔热组件进行固定的同时,便于导风隔热件通过隔热组件实现与面板的紧密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的一侧向所述低温区域内延伸,以使所述隔热组件遮盖在至少部分所述非加热组件之上。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能够将传递至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之上的极少热量进行阻挡,进一步避免热量传递到非加热组件上,从而增强对非加热组件的保护,进而延长电陶炉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的延伸段位于所述壳体上,或者,所述隔热组件的延伸段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这样通过隔热组件在实现对传递至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之上的极少热量进行阻挡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的设置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包括位于所述低温区域内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在所述导风隔热件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导风隔热件与所述高温区域连通;

其中,所述隔热组件上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用于避让所述散热件,以使所述散热件处于所述隔热组件的遮盖范围之外。

这样通过散热件在导风隔热件的一侧与高温区域相连通,在通过散热件对高温区域内进行散热时,导风隔热件能够将散热件的出风口的风引导至高温区域内,使得隔热组件在具有隔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导风的作用,使得散热件集中对高温区域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件和电陶炉的散热效率。与此同时,通过隔热组件上第二缺口的设置,用于对散热件进行避让,以便散热件进风,有利于电陶炉的散热性能的提高,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包括一个隔热片,或者至少部分重叠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隔热片,其中,隔热片为可压缩隔热材料。

这样通过隔热片的设置,能够增大隔热组件与面板或导风隔热件的接触面积,在增强导风隔热件和面板紧密连接的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大隔热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至少部分隔热片重叠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隔热组件的隔热效果。与此同时,当隔热片为可压缩的隔热材料时,使得导风隔热件能够通过挤压隔热组件,从而实现与面板紧密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组件的总厚度为0.5mm~3mm,和/或,所述隔热组件与导风隔热件的过盈长度为0.2mm~2mm。

这样通过将隔热组件的总厚度限制在0.5mm~3mm,使得在满足隔热和密封效果的同时,不会使得电陶炉过高,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相应的,将隔热组件与导风隔热件的过盈长度限制为0.2mm~2mm,在实现导风隔热件与面板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不会使得电陶炉过高,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电陶炉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三维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组件与电陶炉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隔热组件与电陶炉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陶炉;10-壳体;11-腔体;12-进风孔;13-高温区域;14-低温区域;20-面板;30-导风隔热件;40-加热组件;50-隔热组件;51-第一缺口;52-第二缺口;53-隔热片;60-非加热组件;61-散热件;62-控制板;63-电源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为了避免电陶炉内部的热量对电子器件(如电源板等)造成影响,一般通过增大电陶炉的散热空间,来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进而使电子器件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以实现保护电器件的目的。然而,现有通过增大电陶炉的散热空间来提高电陶炉的散热性能,容易导致现有电陶炉的整体外形尺寸较大,且较厚,不利于厨房的收纳。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陶炉,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且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下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陶炉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a-a向电陶炉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去掉面板的电陶炉的三维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隔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组件与电陶炉的装配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隔热组件与电陶炉的装配示意图。

图1至图4给出了电陶炉100的结构,电陶炉100主要包括壳体10、盖设在壳体10上的面板20、位于壳体10内的加热组件40、测温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和导风组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要对导风组件以及导风组件与面板20的连接关系做进一步改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电陶炉100的其他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100,其包括壳体10、面板20、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面板20盖设在壳体10上且与壳体10围成一个腔体11,导风隔热件30设在腔体11内且将腔体11分成用于放置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60的低温区域14,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紧密连接。

其中,参考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将导风隔热件30设在腔体11内,将腔体11内分成放置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60的低温区域14,通过导风隔热件30将加热组件4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进行阻挡,尽可能的避免该热量通过导风隔热件30进入低温区域14,从而使低温区域14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使得非加热组件60处于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以避免过高的温度对非加热组件60造成损坏。

其中,本实施例中,导风隔热件30在设置腔体11内不仅起到导风的作用,还具有隔热的作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导风隔热件30可以为采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备而成的结构件,或者,本实施例中,导风隔热件30也可以为在与加热组件40相邻的一侧设置隔热层或者用于对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的反射层。示例性的,耐高温材料可以为聚醚类塑料(phenylenesulfide,简称:pps)或者其他具有耐高温隔热性能的非金属材料。其中,反射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隔热反射涂料,通过隔热反射涂料在导风隔热件30本体上形成一个反射界面,通过该反射界面能够将热量进行反射并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导风隔热件30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参考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导风隔热件30的拆卸,导风隔热件3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导风隔热件30可以与壳体10通过卡接和/或紧固件连接。示例性的,导风隔热件30可以通过紧固件与壳体10的底部连接,和/或,导风隔热件30的端部可以卡接在壳体10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导风隔热件30和壳体10的连接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40可以采用现有电陶炉100的加热盘或者其他电加热组件40,即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包括但不仅限于加热盘。

示例性的,非加热组件60包括但不仅限于散热件61、控制板62或电源板63等。

尽管通过导风隔热件30将腔体11分隔成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但是,由于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的连接处仍可能存在些许间隙,使得少许高温区域13的热量通过该间隙传递至低温区域14。

为此,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紧密连接,以增强低温区域14和高温区域13的分隔效果,从而避免热量通过该间隙传递至低温区域14,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的集中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50可以位于部分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或者,隔热组件50可以位于全部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50相对于导风隔热件30的设置范围并不做进一步阐述。

为了便于电陶炉100的散热,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上还设有散热孔区域(在图中未标示),其中,散热孔区域内设有多个散热孔。

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导风隔热件30将腔体11分成用于放置加热组件40的高温区域13、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60的低温区域14,一方面,能够通过导风隔热件30能够对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进行阻挡,以避免发该热量传递到低温区域14,从而实现对非加热组件60进行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得该热量集中在高温区域13,便于后期的集中散热,从而提高了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在此基础上,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紧密连接,增强了腔体11内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隔离效果,对该热量进行进一步阻挡,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的集中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因此,相较于现有的电陶炉100,本实用新型通过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在实现对非加热组件60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使电陶炉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且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从而解决现有电陶炉100由于散热性能差导致的外形尺寸较大的问题。

进一步的,参考图2至图9所示,为了实现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的紧密连接,隔热组件50覆盖在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的端部且位于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设置在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从而实现导风隔热件30的端部与面板20的紧密连接,能够尽可能避免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之间的间隙传递到低温区域14内,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的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高温区域13的集中散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50覆盖在部分导风隔热件30上,且靠近电源板63和/或控制板62的区域。当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紧密连接时,在通过导风隔热件30将腔体11分隔成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基础上,使得与电源板63和/或控制板62相对位置处的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紧密连接,通过隔热组件50能够进一步的避免高温区域13内的热量传递至低温区域14,从而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的保护的同时,使得绝大部分热量集中在高温区域13内,便于高温区域13的集中散热,从而提高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为了避免高温区域13内的热量从未被隔热组件50覆盖的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之间可能存在的间隙传递至低温区域14,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未被隔热组件50覆盖的导风隔热件30的高度,以尽可能的缩小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强腔体11内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分隔效果。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5、图7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50覆盖在整个导风隔热件30上,当整个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紧密连接时,通过导风隔热件30将腔体11分隔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从而通过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将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完全隔离在高温区域13内,以使低温区域14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的保护的同时,能够便于电陶炉100的散热,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的底部紧密贴合。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使得至少部分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的底部紧密贴合,从而增强腔体11内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分隔效果,以增强对高温区域13内热量的阻挡效果,避免热量传递到低温区域14内,使非加热组件60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内,从而实现对对非加热组件60的保护的同时,便于后期高温区域13的集中散热。

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为过盈配合或者间隙配合。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在实现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的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50相对于导风隔热件30的设置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隔热组件50在与导风隔热件30相对位置处可以通过开设装配孔来实现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的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该装配孔与导风隔热件30的尺寸关系,从而实现导风隔热件30和隔热组件50为过盈配合或者间隙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其做进一步限定。

进一步的,参考图4、图8和图9所示,导风隔热件30为设置在加热组件40周侧的导风板。这样通过将导风板设在加热组件40的周侧,一方面能够提高导风隔热件30对加热组件40产生的热量的阻挡率,从而提高导风隔热件30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对电陶炉100内部进行散热时,通过导风板能够引导散热的方向集中在加热组件40的周侧,从而对加热组件40或高温区域13进行集中散热,提高电陶炉100的散热效率,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具体的,参考图4、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导风隔热件30可以围设在加热组件40的外侧,当加热组件40为加热盘时,导风隔热件30可以采用与加热盘结构相适配的弧形结构。

进一步的,为了不影响电陶炉100的正常使用,参考图4至图9所示,隔热组件50上设有第一缺口51,第一缺口51用于避让加热组件40,以使加热组件40处于隔热组件50的遮盖范围之外。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上第一缺口51的设置,在提高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的同时,使得加热组件40能够将热量传递到面板20上,不影响电陶炉100的正常使用。

其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避让效果,参考图4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51的结构与加热盘的结构相适配。

具体的,参考图4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51可以为隔热组件50在末端形成的用于避让加热组件40的缺陷部,或者,第一缺口51可以为隔热组件50在加热组件40处开设的与加热组件40结构相适配的凹槽。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50以及第一缺口51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50可以设在导风隔热件30上;或者隔热组件50也可以设在面板20的底部。这样在通过隔热组件50实现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50的设置更加多样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的底部粘结。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粘结在面板20的底部,一方面,使得隔热组件50和面板20之间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腔体11内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分隔效果,从而增强了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实现对隔热组件50进行固定的同时,便于导风隔热件30通过隔热组件50实现与面板20的紧密连接。

为了实现对非加热组件60的进一步保护,参考图4至图9所示,隔热组件50的一侧向低温区域14内延伸,以使隔热组件50遮盖在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60之上。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能够将传递至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60之上的极少热量进行阻挡,进一步避免热量传递到非加热组件60上,从而增强对非加热组件60的保护,进而延长电陶炉100的使用寿命。

其中,本实施例中,传递至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60之上的极少热量可以来自于面板20或壳体10传递至低温区域14内的热量,或者也可能来自高温区域13内传递至低温区域14内的极少热量。

进一步的,参考图4至图9所示,隔热组件50的延伸段位于壳体10上,或者,隔热组件50的延伸段固定在壳体10上。这样通过隔热组件50在实现对传递至至少部分非加热组件60之上的极少热量进行阻挡的基础上,使得隔热组件50的设置更加多样化。

具体的,当延伸段位于壳体10上时,隔热组件50可以粘结在面板20的底部。当延伸段固定在壳体10上时,隔热组件50可以设置导风隔热件30上,通过壳体10能够对隔热组件50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示例性的,延伸段可以搁设壳体10上,或者固定在壳体10内壁上的支撑筋(在图中未标示)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延伸段的固定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进一步的,参考图4、图8和图9所示,为了便于对电陶炉100进行散热,包括位于低温区域14内的散热件61,散热件61设在导风隔热件30一侧且通过导风隔热件30与高温区域13连通。这样通过散热件61在导风隔热件30的一侧与高温区域13相连通,在通过散热件61对高温区域13内进行散热时,导风隔热件30能够将散热件61的出风口的风引导至高温区域13内,使得隔热组件50在具有隔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导风的作用,使得散热件61集中对高温区域13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件61和电陶炉100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导风隔热件30上设有连通高温区域13和低温区域14的通孔(在图中未标示),散热件61具有进风口(在图中未标示)和出风口(在图中未标示),出风口排出的风通过通孔进入高温区域13。这样散热件61通过通孔与高温区域13连通,当通过散热件61对高温区域13内进行散热时,导风隔热件30能够将散热件61出风口排出的风引导至高温区域13内,使得导风隔热件30在具有隔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导风的作用,使得通过散热件61集中对高温区域13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件61和电陶炉100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件61包括但不仅限于风机。

其中,参考图7和图9所示,隔热组件50上设有第二缺口52,第二缺口52用于避让散热件61以使散热件61处于隔热组件50的遮盖范围之外。通过隔热组件50上第二缺口52的设置,用于对散热件61进行避让,以便散热件61进风,有利于电陶炉100的散热性能的提高,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具体的,参考图7所示,第二缺口52为与散热件61结构相适配的结构,通过第二缺口52能够便于散热件6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进风。相对应的,当散热件61为水平进风时,则无需在隔热组件50上设置第二缺口5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缺口52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相应的,为了便于散热件61的进风,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低温区域14的壳体10上还设有进风孔12。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9所示,隔热组件50包括一个隔热片53,或者至少部分重叠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隔热片53,其中,隔热片53为可压缩隔热材料。这样通过隔热片53的设置,能够增大隔热组件50与面板20或导风隔热件30的接触面积,在增强导风隔热件30和面板20紧密连接的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大隔热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至少部分隔热片53重叠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隔热组件50的隔热效果。与此同时,当隔热片53为可压缩的隔热材料时,使得导风隔热件30能够通过挤压隔热组件50,从而实现与面板20紧密连接。

具体的,参考图4所示,隔热组件50为采用一个隔热片53的结构。参考图8和图9所示,隔热组件50为采用两个隔热片53在部分低温区域14相互重叠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隔热组件50的结构不再做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9所示,当隔热组件50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分相互重叠的隔热片53时,可以通过调整隔热组件50中的隔热片53的结构或者隔热片53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实现隔热组件50上的第一缺口51和/或第二缺口52。

其中,隔热片53为采用耐高温的可压缩材料制备而成。示例性的,耐高温的可压缩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聚酰亚胺类泡沫材料。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隔热组件50的总厚度为0.5mm~3mm,和/或,隔热组件50与导风隔热件30的过盈长度h为0.2mm~2mm。

需要说明的是,当隔热组件50厚度较小时,不足以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在满足隔热和密封效果,而当隔热组件50厚度较大时,又会增加电陶炉100的高度或厚度,不利于小型化电陶炉100的制备,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0.5mm~3mm内选定隔热组件50的具体厚度,本实施例对该具体厚度并不加以限制。相应的,将隔热组件50与导风隔热件30的过盈长度h限制为0.2mm~2mm,在实现导风隔热件30与面板20紧密连接的基础上,不会使得电陶炉100过高,有助于电陶炉100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过导风隔热件将腔体分成用于放置加热组件的高温区域、以及用于放置非加热组件的低温区域,在此基础上,导风隔热件通过隔热组件与面板紧密连接,增强了腔体内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隔离效果,在实现对非加热组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使电陶炉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且有助于电陶炉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