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1879发布日期:2020-06-12 14:56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热量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空调的普及在夏天和冬天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环境,但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空气不流通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大量细菌滋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伤害,这就需要新鲜空气来替换室内污浊空气,但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这就需要事先对空气进行净化后排入室内,现有技术中通过同向平行,平行逆向,垂直交叉等手段来解决空气热交换问题,效果差,因此,通过设备来实现空气热交换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以上问题如何解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为了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包括:电机、连接管、室外进风口、集风罩一、圆筒筛、水槽一、水管、水槽二、热交换芯、集风罩二、滤网、室内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外排风口;

所述电机设置在外壳上;

所述连接管为筒状,其一端与电机连接,电机轴穿设在连接管内;

所述室外进风口垂直设置在连接管上;

所述集风罩一为筒状,两底面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其一底面与连接管另一端连接,另一底面与热交换芯连接;

所述圆筒筛为筒状设置在集风罩一内部,其筒壁设有贯通孔,一底面为开口状与连接管无限靠近,另一底面与电机轴连接;

所述水槽一为上底面开口的矩形槽,设置在集风罩一下端;

所述水管为“l”形结构,一端与水槽一下底连接,另一端与水槽二连接;

所述水槽二为上底面开口的矩形槽,设置在热交换芯下端;

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集风罩一和集风罩二之间,包括:外壳一、外壳二、湿膜一、湿膜二、风道,所述外壳一和外壳二相扣形成封闭的筒状,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外壳一和外壳二底端设有矩形贯通孔,所述湿膜一和湿膜二为圆形状设置在水槽二8内,湿膜两面设有网状吸湿材质,其下端设置在水槽二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加湿,湿膜一和湿膜二设置在两风道之间并与两侧风道抵接,湿膜一和湿膜二之间形成一腔室,所述风道设有两个为螺旋状相对设置,风道内壁上顺着进风方向有规律或无规律设有圆弧板,圆弧板的内弧面朝向进风方向,使进来的风在通过圆弧板时旋转延长热交换效率;

所述集风罩二为筒状,两底面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其一底面与外壳一抵接,集风罩二上的贯通孔与外壳一上的贯通孔同轴设置,另一底面上的贯通孔与室内进风口抵接;

所述滤网为圆形片状横向排列在集风罩二内,滤网圆形边与集风罩二留有一定距离;

所述室内进风口为筒状与集风罩二同轴设置;

所述室内排风口为矩形管呈“l”形,一端与外壳二圆形壁面相切贯穿,另一端进室内;

所述室外排风口与室内排风口同样结构平行相反设置,一端与外壳一圆形壁面相切贯穿,另一端出室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圆弧壁面设有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圆弧壁面设有螺旋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网设为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罩二下端设有水槽通向水槽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槽一和水槽二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湿膜至少为一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芯结构延长了气流停留时间,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2、本实用新型风道内壁上设有的圆弧板使进来的风在通过圆弧板951时旋转延长热交换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圆筒筛在旋转时对新风中的水分子能有效收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本实用新型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为方便识别装置中的组件,装置中的外壳未示出,装置中的室外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内设有风机(图中未示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全热交换器,包括:电机1、连接管2、室外进风口3、集风罩一4、圆筒筛5、水槽一6、水管7、水槽二8、热交换芯9、集风罩二10、滤网11、室内进风口12、室内排风口13、室外排风口14;

所述电机1设置在外壳上(图中未示出);

所述连接管2为筒状,其一端与电机1连接,电机1轴穿设在连接管2内;

所述室外进风口3垂直设置在连接管2上;

所述集风罩一4为筒状,两底面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其一底面与连接管2另一端连接,另一底面与热交换芯9连接;

所述圆筒筛5为筒状设置在集风罩一4内部,其筒壁设有贯通孔,一底面为开口状与连接管2无限靠近,另一底面与电机1轴连接;

所述水槽一6为上底面开口的矩形槽,设置在集风罩一4下端;

所述水管7为“l”形结构,一端与水槽一6下底连接,另一端与水槽二8连接;

所述水槽二8为上底面开口的矩形槽,设置在热交换芯9下端;

如图2所示,所述热交换芯9设置在集风罩一4和集风罩二10之间,包括:外壳一91、外壳二92、湿膜一93、湿膜二94、风道95,所述外壳一91和外壳二92相扣形成封闭的筒状,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外壳一91和外壳二92底端设有矩形贯通孔,所述湿膜一93和湿膜二94为圆形状设置在水槽二8内,湿膜两面设有网状吸湿材质,其下端设置在水槽二8内的水中,利用网状吸湿材质的毛细作用对湿膜加湿,湿膜一93和湿膜二94设置在两风道95之间并与两侧风道95抵接,湿膜一93和湿膜二94之间形成一腔室,所述风道95设有两个为螺旋状相对设置,风道95内壁上顺着进风方向有规律或无规律设有圆弧板951,圆弧板951的内弧面朝向进风方向,使进来的风在通过圆弧板951时旋转延长热交换效率;

所述集风罩二10为筒状,两底面沿轴线设有圆形贯通孔,其一底面与外壳一91抵接,集风罩二10上的贯通孔与外壳一91上的贯通孔同轴设置,另一底面上的贯通孔与室内进风口12抵接;

所述滤网11为圆形片状横向排列在集风罩二10内,滤网11圆形边与集风罩二10留有一定距离;

所述室内进风口12为筒状与集风罩二10同轴设置;

所述室内排风口13为矩形管呈“l”形,一端与外壳二92圆形壁面相切贯穿,另一端进室内;

所述室外排风口14与室内排风口13同样结构平行相反设置,一端与外壳一91圆形壁面相切贯穿,另一端出室外。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风道95圆弧壁面设有凸起,保证室外新风在进入风道95时碰撞凸起形成湍流,湍流之间相互碰撞后再次在凸起上碰撞,延长了新风在风道95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风道95内的热交换效率。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风道95圆弧壁面设有螺旋通道,保证室外新风在进入风道95时碰撞螺旋通道形成湍流,提高了风道95内的热交换效率。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滤网11设为旋转,快速过滤空气中的杂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集风罩二10下端设有水槽通向水槽二8,冬季温湿室内风含有的水分子收集。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水槽一6和水槽二8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保证水不够时能加水,水满时能放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湿膜至少为一片,热交换更为直接。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原理如下:

夏季高温高湿的新风在风扇作用下由室外进风口3进入连接管2,圆筒筛5在电机1的带动下旋转,新风中的水分子在圆筒筛5旋转带动下形成凝结水流入水槽一6收集,凝结水通过水管7流入水槽二8,凝结水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湿膜二94上,室内低温低湿污风通过滤网11过滤后进入热交换芯9,低温低湿污风通过湿膜一93时,湿膜一93吸收污风的显热传递给湿膜二94,新风进入热交换芯9,新风在风道95内受湿膜二94吸热,凉爽的新风由室内排风口13进入室内,冬天时,室内高温高湿的污风在风扇作用下由室内进风口12进入集风罩二10,集风罩二10内的滤网11对室内污风进行过滤,湿热的室内风进入热交换芯9的风道95内,室外低温低湿的新风中的水分子在圆筒筛5旋转带动下形成凝结水流入水槽一6收集,凝结水通过水管7流入水槽二8,凝结水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湿膜二94上,湿膜二94吸收新风中的显热传递给湿膜一93,室内污风吸收湿膜一93的潜热由室外排风口14排出室外,室外低温低湿的新风经过湿膜二94时,水分蒸发到新风中,新风湿度升高,增加了室内的湿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