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4637发布日期:2020-07-29 03:0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是家庭中普遍使用的厨房用具,多包括有面板、设置在面板上的燃烧器。燃烧器上的点火结构一般为脉冲电子点火居多,有少部分采用压电陶瓷点火等。如申请号为cn201711230482.x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燃气灶点火针及安装有该点火针的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9838816a)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点火针,该点火针安装在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的环形通道内。又如申请号为cn201710917101.9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点火针及应用有该点火针的燃气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9595587a)公开了一种点火针,该点火针设置在燃烧器内环火盖的侧壁上。

现有技术中的燃烧器多固定安装在面板上,点火针直接固定在燃烧器上,且点火针的一端连接有点火电源,通过向燃烧器火盖放电而实现点火。该种结构的燃烧器虽然能实现稳定点火,但点火的方式单一,且多要求燃烧器固定安装在面板上,对于有些位置能活动的燃烧器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燃烧器活动安装在面板上也能实现快速、稳定点火的燃气灶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燃烧器点火后也能活动,进而提高热效率的燃气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有面板、设有点火孔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器能上下活动地设置在面板之上;

所述的燃烧器上设置有第二点火组件,该第二点火组件包括有竖向设置在燃烧器上的第二绝缘套和穿设在第二绝缘套内的第二点火针,该第二点火针的上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套并与所述燃烧器上的点火孔相对;

所述面板上对应第二点火组件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点火组件,该第一点火组件包括有竖向设置在面板上的第一绝缘套和穿设在第一绝缘套内的第一点火针,该第一点火针的下端部与灶具点火电路的输出端相电连接,上端部能与上述第二点火针的下端相电接触。

所述第一点火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面板上,所述第二点火针仅在燃烧器向下移动而落至面板上后与所述第一点火针相电接触;如此,燃烧器可先在面板上实现点火,待点火成功后再向上移动;

或,所述第一点火组件能上下伸缩地设置在所述面板上,并始终与所述第二点火针相电接触。如此,燃烧器可实现在不同高度下点火,也可实现在面板上的点火。

为实现第一、第二点火针能稳定、快速接触,进而保证点火成功率,改进,所述第一点火组件固定安装在面板上;所述第二点火组件竖向设置在燃烧器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二绝缘套或安装孔的下端面向上内凹形成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二点火针的下端露于第一凹口内;所述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能由下而上插设在该第一凹口内并与所述第二点火针的下端相接触。如此,两点火针的接触位置位于凹口内,保证了点火安全性,避免火花飞溅。

为了进一步便于第一点火针插入第一凹口内与第二点火针接触,再改进,所述第一凹口呈由下至上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结构。

为了形成封闭的点火环境,进一步避免火花溅出,所述第一点火组件中仅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露于所述面板之上;所述第二绝缘套或安装孔的下端面能抵接在所述面板或第一绝缘套上而封闭所述第一凹口。且仅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露于面板之上能保证灶具整体外观的同时,便于面板的清洁。

当第一点火组件在面板上的高度可调节时,调节方式可采用手动调节,也可采用自动调节,本申请中,为使第一点火组件能始终接触第二点火组件,所述第一点火组件能根据燃烧器的高度自动升降地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为实现第一点火组件的自动升降,所述第一点火组件竖向穿过面板并通过限位件和弹性件设置在面板上;

所述限位件对应第一点火组件设置在面板的底面,该限位件上下贯通形成供第一点火组件上下移动的通道;且限位件的内壁上凸设有台阶,所述面板的底面与台阶之间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一点火组件上下移动距离的限位空间;所述第一点火组件的外侧壁上凸设有能抵接在面板的底面和台阶上的凸缘;

所述弹性件作用在第一点火组件上,以使所述第一点火组件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

所述第一点火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能沿着面板向下移动,待外力撤销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而复位;

所述外力为燃烧器或第二点火组件施加在第一点火组件上的压力。

弹性件可选用弹簧、弹片等。

如此,燃烧器下降时,第一点火组件向下移动而保持始终与第二点火组件接触,燃烧器上升时,第一点火组件也随之向上移动。

为保证第一点火针和第二点火针能稳定接触,提高点火成功率和点火安全性,所述第一绝缘套的上端部与第二绝缘套之间插配连接,所述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与第二点火针的下端在第一、第二绝缘套插接后相电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套的上端面向下内凹形成有第二凹口,所述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露于该第二凹口底部;所述第二绝缘套的底部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凹口的内径,第二绝缘套的底部由上而下插设在该第二凹口内,且第二点火针的下端与上述第一点火针的上端部接触后位于该第二凹口内。如此,第二凹口起到屏障保护作用,防止点火时火花飞溅出去。

同样,为使得第二点火组件能准确地插入第二凹口内,所述第二凹口的插入端内壁呈口径逐渐缩小的喇叭状。当第二点火组件插接时,只要在喇叭口范围内,都可以顺着滑进第二凹口内。

本申请中的燃烧器可通过升降机构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面板上,为了便于调节燃烧器的高度,且简化结构,便于清洁面板,故而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面板上凸设有至少一个供燃气向上喷出的喷嘴,所述燃烧器能悬浮在所述喷嘴的上方,该燃烧器内设有供燃气和空气进入的混气腔,混气腔的入口与所述喷嘴相对。如此,当第一点火组件固定在面板上时,燃烧器落在面板上时第一、第二点火针相接触而实现点火,点火成功后,燃烧器再悬浮起来,喷嘴喷出的燃气和空气会源源不断地进入燃烧器内,使燃烧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当第一点火组件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面板上时,燃烧器能在完全悬浮状态下实现点火,也可以在落在面板上时实现点火,待点火成功后再悬浮起来。且悬浮设计的燃烧器能避免将燃烧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面板上,降低了面板的温度;同时,悬浮状态下的燃烧器能缩小与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热效率。取走燃烧器后,面板上只有部分的放电组件和喷嘴,便于面板的清洁。

为实现燃烧器能悬浮在面板之上,所述燃烧器上设有磁性件,所述面板上对应设有电磁铁,该电磁铁在通电时能产生与磁性件相斥的磁性,从而使所述燃烧器向上移动并悬浮在面板之上。通过控制流经电磁铁的电流而控制电磁铁的磁性,进而控制燃烧器的高度。

为保证燃烧器能稳定地悬浮在喷嘴的上方,所述喷嘴有至少两个并以所述第一点火组件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混气腔的入口、第二点火组件竖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燃烧器的中心轴向上,所述第二点火组件的外径小于所述混气腔的入口的内径。使得空气和燃气能从燃烧器的中心进入燃烧器,避免气流对燃烧器悬浮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点火组件与第二点火组件的对准。

为使燃烧器下降至面板上时,能准确降落到中心位置,优选的,所述燃烧器上构成所述混气腔的入口的内壁截面呈环形,各所述喷嘴的上部外表面具有对应的锥形面并整体构成供混气腔的入口的内壁沿其滑入的导向锥面。如此,燃烧器能沿着导向锥面下降至面板上。

为了在点火时,保证一次空气的正常补充,进而确保点火成功率,所述燃烧器的底面向下凸设有至少两个支撑脚,所述燃烧器通过该支撑脚接触面板,所述燃烧器的底面与面板之间形成有供空气补入的空间,该空间与所述混气腔的入口相连通。如此,当燃烧器降落到面板上时,燃烧器底面未与面板接触,形成一次进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燃烧器能上下活动地设置在面板上,在燃烧器上设置第二点火组件,在面板上设置第一点火组件,如此,当面板上的第一点火组件与燃烧器上的第二点火组件接触后就能实现放电点火。

本申请中的第二点火组件可直接固定在面板上,也可上下伸缩地设置在面板上;当第二点火组件固定在面板上时,只需将燃烧器落至面板上,使第一、第二点火组件接触即可实现稳定点火;当第二点火组件能上下伸缩地设置在面板上时,第二点火组件能根据燃烧器的高度,也即第一点火组件的高度进行高度调节,使得第二点火组件中的第二点火针接触第一点火针,进而使得燃烧器在各个高度上均能实现点火。

故而,本申请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点火针的点火方式,使得燃烧器的安装方式更加灵活。且本申请结构简单,便于实施。由于本申请中燃烧器的高度可调,可根据锅具的形状调节燃烧器的高度,使燃烧器接近锅底,进而提高了热效率,保证加热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左灶上燃烧器落在面板上,右灶上燃烧器悬浮在面板上);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燃烧器从面板上取走后);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燃烧器落在面板上);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燃烧器悬浮在面板上);

图5为图3中a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左灶上未放置有燃烧器,右灶上燃烧器落在面板上);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燃烧器落在面板上);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燃烧器悬浮在面板上);

图11为图9中c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d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左灶上燃烧器悬浮在面板上,右灶上燃烧器脱离面板);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局部剖视图(燃烧器呈悬浮状态);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局部分解图;

图16为图14中f部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3中e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具的优选实施例一,该燃气灶具包括有面板1、燃烧器2、第一点火组件3和第二点火组件4。

其中,如图1所示,燃烧器2能上下悬浮在面板1上,且悬浮高度可调。

为实现燃烧器2下降至面板1上时点火,上述第二点火组件4竖向设置在燃烧器2的安装孔20内,其包括有竖向设置在燃烧器2上安装孔20内的第二绝缘套41和竖向穿设在第二绝缘套41内的第二点火针42,该第二点火针42的上端暴露于第二绝缘套41并与燃烧器2顶部的点火孔21相对,下端朝向第一点火组件3设置;上述第一点火组件3对应第二点火组件4固定安装在面板1上,该第一点火组件3包括有竖向设置在面板1上的第一绝缘套31和穿设在第一绝缘套31内的第一点火针32,该第一点火针32的下端部与灶具点火电路的输出端相电连接,上端部在燃烧器2下降至面板1上时能与上述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相电接触。由于本实施例中燃烧器2在落至面板1上时进行点火,此时,燃烧器2处于静止状态,使得第一、第二点火针之间的接触更加可靠,保证了点火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点火组件3中仅第一点火针32的上端部露于面板1之上(本实施例中露于面板1上的第一点火针32的高度为5mm左右),第一绝缘套31的上端面与面板1的上端面相齐平,上述安装孔20的下端面向上内凹形成有第一凹口411,该第一凹口411呈由下至上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结构,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面露于第一凹口411并与第一凹口411的小口径端相齐平,且第一凹口411的小口径端的口径略大于第一点火针32上端部的外径,如此,在燃烧器2完全落在面板1上时,第一点火针32的上端部能由下而上插设在该第一凹口411内并与第二点火针42准确接触。为了提高点火安全性,避免火花溅出,第二绝缘套41的下端面能抵接在面板1上而封闭第一凹口411。如此,第一、第二点火针能在相对封闭的第一凹口411内实现放电点火。

为了使燃烧器2落在面板1上时以及悬浮在面板1上时均能有空气和燃气补入,且不影响燃烧器2的正常悬浮,面板1上竖向凸设有两个间隔分布的供燃气向上喷出的喷嘴11,喷嘴11露在面板1之上;燃烧器2为一体件,燃烧器2能上下悬浮在喷嘴11的上方,该燃烧器2内竖向设有供燃气和空气进入的混气腔23,混气腔23的入口22与喷嘴11相对,燃烧器2上设有与混气腔23相连通的出火孔24和点火孔21。同时,燃烧器2的底面向下凸设有至少两个支撑脚25,燃烧器2通过该支撑脚25接触面板1,燃烧器2的底面与面板1之间形成有供空气补入的空间,该空间与混气腔23的入口22相连通。如此,当燃烧器2落在面板1上时,燃气通过喷嘴11和混气腔23的入口22进入燃烧器2内,空气经过燃烧器2底部与面板1之间的空间随着燃气一起进入燃烧器2内,在第一点火针32放电时实现燃烧;且本实施例中由于喷嘴11露在面板1之上,上述第二绝缘套41上的第一凹口411与面板1密封,使得第一凹口411的密封面低于喷嘴11的出气口,由于燃气是从喷嘴11向上喷出的,从周围会引射进大量空气,使得第一、第二点火针的接触位置几乎没有燃气,保证了点火的安全性。当燃烧器2向上移动处于悬浮状态下时,空气和燃气能源源不断地补入燃烧器2内,使得燃烧器2保持工作状态,此时,燃烧器2能在悬浮的状态下燃烧,使得燃烧器2更加接近锅底,提高了热效率,保证加热充分;且能避免燃烧器2燃烧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面板1上。

为使燃烧器2能稳定地悬浮在面板1之上,两个喷嘴11以第一点火组件3为中心对称分布在面板1上,混气腔23的入口22、第二点火组件4位于燃烧器2的中心轴向上,第二点火组件4的外径小于混气腔23的入口22的内径。如此,混气腔23的入口22包围第二点火组件4,喷嘴11正对混气腔23的入口22与第二点火组件4之间的空间。为避免喷嘴11受溢液的影响而堵住,燃烧器2顶部对应混气腔23的入口22的位置为封闭结构,其上未开设有出火孔、点火孔,以防止溢液滴入混气腔23的入口22而堵塞喷嘴;同时燃烧器2内部设有一个均流板26,该均流板26位于喷嘴11的正上方,以防止出现离焰等问题。

为使燃烧器2下降时能居中而使得第一、第二点火组件对准,燃烧器2上构成混气腔23的入口22的内壁截面呈环形,各喷嘴11的上部外表面具有对应的锥形面110并整体构成供混气腔23的入口22的内壁沿其滑入的导向锥面。如此,当燃烧器2下降不居中时,喷嘴11形成的导向锥面可引导燃烧器2滑到适当位置,并配合第二绝缘套41上锥形的第一凹口411与第一点火针32的插接,可使燃烧器2在下降时能准确降落到中心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2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悬浮:

燃烧器2上设有磁性件27,面板1上对应设有电磁铁12,该电磁铁12在通电时能产生与磁性件27相斥的磁性,从而使燃烧器2悬浮在面板1上。通过控制流经电磁铁12的电流等参数,可实现燃烧器2的自动升降。

具体为:电磁铁12有一块,其整体呈环状,并以喷嘴11为中心设于面板1之下;磁性件27选用耐高温永磁铁,其以喷嘴11为中心设于燃烧器2的下部。且燃烧器2的下部设有用于包围磁性件27的隔热层。如此,能避免高温对磁性件27的影响。同时电磁铁12设于面板1之下,使得面板1上更加简洁,进而便于清洗。为避免燃烧器2悬浮时位置发生偏转,还包括有用于感应燃烧器2位置的霍尔传感器5、与霍尔传感器5的输出端相连的控制器和至少两个用于独立调整磁场强度的电磁件,各电磁件以喷嘴为中心对称分布在上述电磁铁12上,并与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如此,霍尔传感器5能时时感应燃烧器2的位置,根据燃烧器2位置的变化,调整电磁场的强度,保证悬浮燃烧器2的位置稳定。

喷嘴11连接有输送燃气的气管6,包括气管6、面板1等采用非磁性材料,避免对磁场的干扰。燃烧器2火力的大小由喷嘴11的燃气喷出量决定,可采用电机控制或者比例阀控制,操作界面采用磁控旋钮或者投影控制。

采用悬浮设计的燃烧器2方便实现燃烧器2上下高度调节的同时,不工作时燃烧器2可从面板1上直接取走,此时,面板1上仅剩喷嘴11和第一点火组件3,进而便于面板1清洁。具体请参见图1、2。本实施例的灶具还包括有锅支架7,该锅支架7设置在面板1上并位于燃烧器2的周围。为进一步便于清洁面板1,锅支架7搁置在面板1上,当需要清洁时,可直接从面板1上取走。

本实施例中,第一点火组件3与喷嘴11在面板1上的安装结构为:第一点火组件3通过安装座8连接在面板1上,该安装座8整体呈t型,其中部开设有供第一点火组件3的下部插入的插孔81,两侧开设有螺纹孔82。喷嘴11呈t型,其下部穿过面板1后与螺纹孔82螺纹连接,上部能抵接在面板1上,为便于喷嘴11连接安装座8,喷嘴11上部具有八角形边缘。进而,将喷嘴11、面板1、第一点火组件3与安装座8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二:

如图8~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具的优选实施例二,该燃气灶具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点火组件3中的第一绝缘套31的顶部露在面板1之上,该第一绝缘套31的顶面向下凹设有凹腔311,第一点火针32露在凹腔311内,且第一点火针32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绝缘套31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点火针32容置在凹腔311内。第二点火组件4中的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部向下露于第二绝缘套41之外,使得燃烧器2落至面板1上时,第二点火针42能与第一点火针32接触,且接触点位于凹腔311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点火安全性,燃烧器2落至面板1上时,燃烧器2底面上对应凹腔311的位置能盖住凹腔311进而使得第一、第二点火针接触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避免火花溅出。

且本实施例中,安装座8直接固定在面板1底部。

实施例三:

如图13~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具的优选实施例三,该燃气灶具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点火组件3能上下伸缩地设置在面板1上,并始终与第二点火针42相电接触。

具体为:第二点火组件4包括有竖向设置在燃烧器2的安装孔20内的第二绝缘套41和穿设在第二绝缘套41内的第二点火针42,该第二点火针42的上端暴露于第二绝缘套41并与燃烧器2上的点火孔21相对,下端朝向第一点火组件3设置;第二绝缘套41选用耐高温的陶瓷。

第一点火组件3竖向穿过面板1后能上下伸缩地设置在面板1上,第一点火组件3包括有竖向设置在面板1上并能相对面板1上下移动的第一绝缘套31和竖向穿设在第一绝缘套31内并随第一绝缘套31移动的第一点火针32,第一点火针32的下端部连接有点火电源,上端部能与上述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相电接触。

如图14、1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点火组件3与面板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第一点火组件3能根据燃烧器2的高度自动升降地设置在面板1上。具体为:

第一点火组件3通过限位件9和弹性件10设置在面板1上;

限位件9对应第一点火组件3设置在面板1的底面,该限位件9上下贯通形成供第一点火组件3上下移动的通道90;且限位件9的内壁上凸设有台阶91,面板1的底面与台阶91之间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一点火组件3上下移动距离的限位空间92;第一点火组件3的外侧壁上凸设有能抵接在面板1的底面和台阶91上的凸缘33;

弹性件10选用弹簧,弹簧套设在第一点火组件3上,其上下两端分别与凸缘33、限位件9相抵接,以使第一点火组件3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本实施例中弹簧所提供的弹性阻力不会阻碍燃烧器2的正常升降;

该第一点火组件3在燃烧器2下降时受到安装孔20下端面的压力能沿着面板1向下移动,在燃烧器2上升时在弹性件10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而复位;进而在燃烧器2升降的过程中能始终与燃烧器2上的第二点火组件4相电接触。

为实现第二点火针42与第一点火针32的稳定接触,保证点火成功率,第一绝缘套31的上端部与第二绝缘套41的下端部之间插配连接,第一点火针32的上端部与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部在第一、第二绝缘套插接后相接触。具体为第一绝缘套31的上端面向下内凹形成有第二凹口311,第二凹口311的插入端内壁呈口径逐渐缩小的喇叭状,第一点火针32的上端部露于该第二凹口311底部;第二绝缘套42的下端部外径小于第二凹口311的内径,其由上而下插设在该第二凹口311内,且第二点火针42的下端部与上述第一点火针32的上端部接触后位于该第二凹口311内。插接状态下,安装孔20的下端面抵接在第二凹口311的上端面上,以局部封闭第二凹口311。本实施例中,第二凹口311向内凹陷的深度比第二凹口311内的第一点火针32的长度大至少3mm,以进一步避免放电时火花溅出。

如图13所示,使用时,燃烧器2悬浮至空中,第一点火组件3随着燃烧器2上升并始终与第二点火组件4接触,第一点火组件3放电点火,燃烧器2可在悬浮状态下燃烧。当使用完后,燃烧器2下降到面板1上时,第一点火组件3随之下移。当需要清洁面板1时,取下燃烧器2及锅支架7,面板1上仅剩有喷嘴11和局部的第一点火组件3,便于面板1的清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