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7551发布日期:2020-06-26 22:1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移动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移动式空调器在工作时尤其是在制冷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大量的冷凝水若不及时引流排出,会对移动式空调器的性能造成影响,降低工作效率。并且,产生的冷凝水有可能会流入移动式空调器的电控等相关部件上,会降低移动式空调器的可靠性。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移动式空调器的冷凝水通常是靠底部的底盘收集,通常靠机身只能将少量冷凝水引流至底盘,无法及时地将大量冷凝水引流排出。并且,在冷凝水沿机身由上向下流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流入机身的电控部件,降低了移动式空调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式空调器,该移动式空调器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大量的冷凝水引流排出,且该移动式空调器的引流路径可靠,可以降低在冷凝水在由上向下引流的过程中流入机身内的电控部件内的风险,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器,包括:底盘;下风道组件,所述下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底盘上,所述下风道组件包括下风道换热器、下蜗壳和设于所述下蜗壳内的下风道风轮,所述下风道组件上的冷凝水适于收集在所述底盘内;上风道组件,所述上风道组件设在所述下风道组件的上方,所述上风道组件包括上风道换热器、上蜗壳和设于所述上蜗壳内的上风道风轮;中间接水盘,所述中间接水盘设在所述上风道组件和所述下风道组件之间,所述中间接水盘用于接收所述上风道组件上的冷凝水,所述中间接水盘适于将水排至所述下风道换热器;上接水盘,所述上接水盘设在所述上风道组件的顶部,所述上接水盘用于收集上风道组件的顶部的冷凝水,所述上接水盘适于将水排至所述中间接水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器,通过在上风道组件的顶部设置上接水盘,同时在上风道组件与下风道组件之间设置中间接水盘,且在下风道组件的底部设置底盘,由此在移动式空调器工作时,上接水盘可以收集上风道组件的顶部的冷凝水,中间接水盘组件可以收集上风道组件产生的冷凝水,上接水盘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排入至中间接水盘,中间接水盘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通过下风道换热器流入底盘内,使得整机由上至下具有三层接水结构,且位于上方的接水结构可以将水排入位于下方的接水结构,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大量的冷凝水引流排出,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该移动式空调器的引流路径可靠,可以降低在冷凝水在由上向下引流的过程中流入机身内的电控部件内的风险,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朝向上,所述上接水盘位于所述上风道换热器的前侧且邻近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上接水盘与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在左右方向上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接水盘与所述上蜗壳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接水盘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上接水盘连通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适于将水排至所述中间接水盘。

可选地,所述集水槽的内壁包括:排水壁,所述排水壁为所述集水槽的壁的最低处,所述第一排水孔形成在所述排水壁上;导向壁,所述导向壁与所述排水壁相连,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导向壁朝向邻近所述排水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上蜗壳的外侧壁上设有导水筋板,所述导水筋板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下方以承接所述第一排水孔排出的水,所述上蜗壳的外侧壁包括导向侧壁,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导向侧壁朝向远离所述上蜗壳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在由所述第一排水孔至所述导向侧壁的方向上,所述导水筋板朝向下倾斜延伸以将水引导至所述导向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水筋板的周沿设有挡水筋板,所述挡水筋板沿所述导水筋板的周向延伸,所述挡水筋板的周向上的相对两端限定出导水口,所述导水筋板上的水适于通过所述导水口排至所述导向侧壁。

可选地,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朝向上,所述上接水盘位于所述上风道换热器的前侧且邻近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上接水盘的远离所述上蜗壳的出风口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蜗壳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上风道电机的第一安装部,所述上风道电机与所述上风道风轮相连,所述上蜗壳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防水结构,所述第一防水结构邻近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防水结构用于将水引导至所述中间接水盘,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导水筋,所述第一导水筋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正上方,在由所述第一导水筋的中部至所述第一导水筋的两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水筋朝向下倾斜延伸;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两个所述第一纵向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一导水筋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第一纵向挡水筋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纵向挡水筋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水筋的两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水筋包括沿所述第一导水筋的延伸方向相连的两个第一子导水筋,两个所述第一子导水筋均沿直线延伸,在由两个所述第一子导水筋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一子导水筋与所述第一纵向挡水筋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子导水筋朝向下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纵向挡水筋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上蜗壳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接水盘的底壁与所述下风道换热器相对的部分朝向下凹陷以形成集水区,所述集水区形成有第二排水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为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集水区形成有第一溢水孔,所述第一溢水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上周沿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围挡部,所述第一围挡部沿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所述第一溢水孔的上周沿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围挡部,所述第二围挡部沿所述第一溢水孔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所述第二围挡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围挡部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下周沿形成有朝向下延伸的第三围挡部,所述第三围挡部沿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蜗壳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下风道电机的第二安装部,所述下风道电机与所述下风道风轮相连,所述下蜗壳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防水结构,所述第二防水结构邻近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防水结构用于将水引导至所述底盘,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包括:第二导水筋,所述第二导水筋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正上方,在由所述第二导水筋的中部至所述第二导水筋的两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水筋朝向下倾斜延伸;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两个所述第二纵向挡水筋位于所述第二导水筋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第二纵向挡水筋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纵向挡水筋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水筋的两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水筋包括沿所述第二导水筋的延伸方向相连的两个第二子导水筋,两个所述第二子导水筋均沿直线延伸,在由两个所述第二子导水筋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二子导水筋与所述第二纵向挡水筋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二子导水筋朝向下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纵向挡水筋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下蜗壳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盘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的压缩机区、接水区和下蜗壳区,所述移动式空调器的压缩机设于所述压缩机区,所述下蜗壳设于所述下蜗壳区,所述接水区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水槽,所述下风道换热器的底部位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接水区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接水槽连通的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三排水孔位于所述接水槽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在所述接水槽的长度方向上且邻近所述第三排水孔的方向上,所述接水槽的底壁高度逐渐降低。

可选地,所述接水区形成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位于所述接水槽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邻近所述第三排水孔,所述排水槽和所述接水槽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第三排水孔与所述排水槽连通,所述隔板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接水槽和所述排水槽的通水孔,所述接水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水凹槽,所述导水凹槽延伸至所述通水孔处。

进一步地,所述接水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打水槽,所述打水槽内设有打水轮以将水打散至所述下风道换热器上,所述打水槽邻近所述排水槽,所述导水凹槽穿过所述打水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溢水孔,所述第二溢水孔高于所述第三排水孔,所述底盘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打水电机的打水电机槽,所述接水槽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打水电机的电机轴配合的配合槽,所述电机轴与所述打水轮相连,所述配合槽的底壁最低处高于所述第二溢水孔的底壁最低处。

可选地,所述接水槽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下风道换热器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上端面低于所述接水槽的侧壁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支撑筋,所述长支撑筋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水槽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相连,所述长支撑筋与所述接水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间隔开,所述长支撑筋上形成有连通缺口,所述连通缺口连通所述接水槽的位于所述长支撑筋厚度方向上两侧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区的侧壁和所述下蜗壳区的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四排水孔;或者,所述压缩机区的底壁和所述下蜗壳区的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用于将水引流至所述接水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移动式空调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下蜗壳和中间接水盘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底盘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f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上风道组件100;上蜗壳1;第一安装部11;出风口12;导向侧壁13;导水筋板14;挡水筋板15;导水口151;第一导水筋16;第一子导水筋161;第一纵向挡水筋17;上风道换热器2;

下风道组件300;下蜗壳3;第二安装部31;第二导水筋32;第二子导水筋321;第二纵向挡水筋33;下风道换热器4;

上接水盘500;集水槽5;导向壁51;排水壁52;第一排水孔521;

中间接水盘600;集水区6;第二排水孔61;第一围挡部611;第一溢水孔62;第二围挡部621;第一排水管63;

底盘700;压缩机区7;下蜗壳区8;接水区9;接水槽91;导水凹槽911;打水槽912;支撑筋913;长支撑筋914;连通缺口9141;排水槽92;隔板93;通水孔931;第二溢水孔94;打水电机槽95;配合槽96;第二排水管97;

压缩机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器,包括:底盘700、下风道组件300、上风道组件100、中间接水盘600和上接水盘500。

下风道组件300设在底盘700上,下风道组件300包括下风道换热器4、下蜗壳3和设于下蜗壳3内的下风道风轮,下风道组件300上的冷凝水适于收集在底盘700内,下风道组件300上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向下流入底盘700内。

上风道组件100设在下风道组件300的上方,上风道组件100包括上风道换热器2、上蜗壳1和设于上蜗壳1内的上风道风轮。中间接水盘600设在上风道组件100和下风道组件300之间,中间接水盘600用于接收上风道组件100上的冷凝水,中间接水盘600适于将水排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风道组件100上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向下流入中间接水盘600内,收集在中间接水盘600内的冷凝水可以向下排入至底盘700内。

上接水盘500设在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上接水盘500用于收集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上接水盘500适于将水排至中间接水盘600。在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有冷凝水且该冷凝水不易通过重力作用直接向下流入中间接水盘600时,可以通过设置的上接水盘500收集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可以提高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的引流排出效率。并且,使得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收集在上接水盘500内而不是直接通过机身向下流入至中间接水盘600或底盘700内,可以减少冷凝水在由最高处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流入机身内的电控部件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可选地,移动式空调器可以为单冷型空调器,也可以为冷暖型空调器。

例如,在移动式空调器制冷时,上风道换热器2作为蒸发器,下风道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上风道组件100整体的温度相对较低,上风道组件100上易产生大量的冷凝水。上风道换热器2上产生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向下流动至中间接水盘600内,上蜗壳1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沿着上蜗壳1的侧壁向下流入至中间接水盘600内,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例如上蜗壳1的顶部的冷凝水)可以收集在上接水盘500内。收集在上接水盘500内的冷凝水可以向下排入至中间接水盘600内。上风道组件100产生的冷凝水最终均可以收集在中间接水盘600内。

中间接水盘600内的冷凝水可以向下排至下风道换热器4,冷凝水沿着下风道换热器4向下引流至底盘700内。若由于移动式空调器晃动等原因,上风道组件100上的少量冷凝水有可能落入下蜗壳3上,落入下蜗壳3上的冷凝水可以通过下蜗壳3本身引流至底盘700内。在底盘700内的水量较多时,冷凝水可以从底盘700上设置的排水管等排出。

例如,在移动式空调器制热时,上风道换热器2作为冷凝器,下风道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此时,冷凝水主要产生在下风道组件300上,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冷凝水可以沿着下风道换热器4向下流入至底盘700内,下蜗壳3上的冷凝水可以通过下蜗壳3的侧壁向下流入至底盘700内。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器通过设置上中下三层接水结构,可以对移动式空调器工作产生的大量冷凝水进行快速有效的收集和引流,且位于上方的接水结构可以将水排入位于下方的接水结构,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大量的冷凝水引流排出,提高工作效率。且该移动式空调器的引流路径可靠,可以降低在冷凝水在由上向下引流的过程中流入机身内的电控部件内的风险,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器,通过在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设置上接水盘500,同时在上风道组件100与下风道组件300之间设置中间接水盘600,且在下风道组件300的底部设置底盘700,由此在移动式空调器工作时,上接水盘500可以收集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的冷凝水,中间接水盘600组件可以收集上风道组件100产生的冷凝水,上接水盘500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排入至中间接水盘600,中间接水盘600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通过下风道换热器4流入底盘700内,使得整机由上至下具有三层接水结构,且位于上方的接水结构可以将水排入位于下方的接水结构,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大量的冷凝水引流排出,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该移动式空调器的引流路径可靠,可以降低在冷凝水在由上向下引流的过程中流入机身内的电控部件内的风险,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上蜗壳1的出风口12朝向上,上接水盘500位于上风道换热器2的前侧且邻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由此,通过将上接水盘500位于上风道换热器2的前侧,使得上接水盘500可以有效地收集上蜗壳1的顶部的冷凝水。并且,将上接水盘500邻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上蜗壳1的出风口12出附近易产生较多的冷凝水,由此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收集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产生的冷凝水,减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附近的冷凝水回流至上蜗壳1内。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上接水盘500与上蜗壳1的出风口12在左右方向上排布。由此,使得结构排布紧凑、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上接水盘500与上蜗壳1可拆卸地相连,例如上接水盘500与上蜗壳1之间可以是卡扣连接加螺钉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地将上接水盘500从上蜗壳1上拆下,方便上接水盘500的清洗、维护、拆装等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及图6-图7,上接水盘500的底部形成有与上接水盘500连通的集水槽5,集水槽5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一排水孔521,第一排水孔521适于将水排至中间接水盘600。由此,通过在上接水盘500的底部设置集水槽5,可以将上接水盘500接收的冷凝水向下集中至集水槽5内,集水槽5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其底部的第一排水孔521排至中间接水盘600,例如通过第一排水孔521可以将水排至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冷凝水沿上蜗壳1的外侧壁向下流入中间接水盘600内,由此可以方便将上接水盘500收集的冷凝水集中且方便、快速地排至中间接水盘600内。

可选地,参照图3,集水槽5的壁包括:排水壁52和导向壁51。排水壁52为集水槽5的壁的最低处,第一排水孔521形成在排水壁52上。导向壁51与排水壁52相连,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导向壁51朝向邻近排水壁52的方向倾斜延伸。由此,上接水盘500内的冷凝水流入集水槽5内的过程中,冷凝水可以通过导向壁51的导向作用快速流向集水槽5的第一排水孔521所在位置,方便将上接水盘500内产生的冷凝水快速地通过第一排水孔521排出。

可选地,参照图3,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设有导水筋板14,导水筋板14位于第一排水孔521的下方以承接第一排水孔521排出的水,上蜗壳1的外侧壁包括导向侧壁13,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导向侧壁13朝向远离上蜗壳1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在由第一排水孔521至导向侧壁13的方向上,导水筋板14朝向下倾斜延伸以将水引导至导向侧壁13上。由此,通过在第一排水孔521的下方设置导流筋板且导流筋板倾斜设置,从第一排水孔521排出的冷凝水可以排至导水筋板14上,通过导水筋板14的导向作用,流至导水筋板14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向上蜗壳1的导向侧壁13流动,并排至上蜗壳1的导向侧壁13上,通过导向侧壁13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得冷凝水朝向下流动至中间接水盘600内。简言之,通过设置的导水筋板14,可以方便地将第一排水孔521排出的水引导至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通过上蜗壳1的导向侧壁13,可以使得冷凝水稳定地引流至中间接水盘600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3,导水筋板14的周沿设有挡水筋板15,挡水筋板15沿导水筋板14的周向延伸,挡水筋板15的周向上的相对两端限定出导水口151,导水筋板14上的水适于通过导水口151排至导向侧壁13。由此,通过在导水筋板14的周沿设置挡水筋板15,可以防止落入导水筋板14上的冷凝水从导水筋板14的周沿溢出,使得落入导水筋板14上的冷凝水均通过导水口151流向上蜗壳1的导向侧壁13,使得落入导水筋板14上的冷凝水可以集中流至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提高引流效率,减少冷凝水洒落至其他部件上。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上蜗壳1的出风口12朝向上,上接水盘500位于上风道换热器2的前侧且邻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集水槽5位于上接水盘500的远离上蜗壳1的出风口12的一端。由此,通过将上接水盘500位于上风道换热器2的前侧,使得上接水盘500可以有效地收集上蜗壳1的顶部的冷凝水。并且,将上接水盘500邻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上蜗壳1的出风口12附近易产生较多的冷凝水,由此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收集上风道组件100的顶部产生的冷凝水,减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附近的冷凝水回流至上蜗壳1内。同时,使得集水槽5位于上接水盘500的远离上蜗壳1的出风口12的一端,可以使得上接水盘500收集的冷凝水朝向远离出风口12的方向流动,进一步地减少上蜗壳1的出风口12附近的冷凝水回流至上蜗壳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和图4,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上风道电机的第一安装部11,第一安装部11可以为形成在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的凹槽。上风道电机与上风道风轮相连,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防水结构,第一防水结构邻近第一安装部11,第一防水结构用于将水引导至中间接水盘600。由此,通过在上蜗壳1的外侧壁且邻近上风道电机安装位置的部分设置第一防水结构,第一防水结构可以将上蜗壳1的设置第一安装部11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引流至中间接水盘600内,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蜗壳1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流入第一安装部11内而影响上风道电机的可靠性。

其中,参照图4,第一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导水筋16和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第一导水筋16位于第一安装部11的正上方,在由第一导水筋16的中部至第一导水筋16的两端的方向上,第一导水筋16朝向下倾斜延伸。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位于第一导水筋16的相对两侧,每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的上端分别与第一导水筋16的两端相连。由此,在上蜗壳1的具有第一安装部11的外侧壁上产生冷凝水时,该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一导水筋16的导向作用流向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通过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的导向作用,冷凝水可以沿着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向下流动至中间接水盘600内。通过将第一防水结构设置成包括上述的第一导水筋16和两个第一纵向挡水筋17,既可以阻挡冷凝水进入第一安装部11内,同时也可以快速地将冷凝水引导至中间接水盘600内。

可选地,参照图4,第一导水筋16包括沿第一导水筋16的延伸方向相连的两个第一子导水筋161,两个第一子导水筋161均沿直线延伸,在由两个第一子导水筋161的连接处至第一子导水筋161与第一纵向挡水筋17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每个第一子导水筋161朝向下倾斜延伸。由此,通过将第一导水筋16设置成包括两个倾斜延伸的第一子导水筋161,可以使得冷凝水通过每个第一子导水筋161快速地导流至相应的第一纵向挡水筋17,并且使得第一导水筋16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成型。

可选地,参照图4,第一纵向挡水筋17的下端延伸至上蜗壳1的底部。由此,冷凝水可以沿着第一纵向挡水筋17向下一直流动至上蜗壳1的底部,最后落入中间接水盘600内,从而可以增强第一纵向挡水筋17的引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中间接水盘600的底壁与下风道换热器4相对的部分朝向下凹陷以形成集水区6,集水区6形成有第二排水孔61。由此,通过在中间接水盘600内形成下凹的集水区6,可以使得中间接水盘600内收集的冷凝水集中至集水区6内,并通过集水区6的第二排水孔61排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冷凝水沿着下风道换热器4流动,最后流入底盘700内,从而使得中间接水盘600内的水可以集中且快速地向下流入底盘700内。

可选地,参照图8,中间接水盘600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第一排水管63,第一排水管63与中间接水盘600连通,例如在移动式空调器制冷时,若中间接水盘600内积存较多的冷凝水无法快速及时地通过集水区6的第一排水孔521向下排出,可以通过该第一排水管63排出。

可选地,参照图8和图9,第二排水孔61为间隔设置的多个,集水区6形成有第一溢水孔62,第一溢水孔6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排水孔61的横截面积,第二排水孔61的上周沿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围挡部611,第一围挡部611沿第二排水孔61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第一溢水孔62的上周沿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围挡部621,第二围挡部621沿第一溢水孔62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所述第二围挡部6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围挡部611的高度。由此,通过在第二排水孔61的上周沿设置第一围挡部611,可以使得积存在集水区6内的冷凝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均匀地通过多个第二排水孔61向下排出。并且,通过设置的横截面积较大的第一溢水孔62且第一溢水孔62的上周沿设置高度较高的第二围挡部621,在集水区6内的水量较大时,可以同时通过该第一溢水孔62向下排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提高中间接水盘600内的冷凝水的排出效率,同时保证均匀稳定排出。

可选地,第二排水孔61的下周沿形成有朝向下延伸的第三围挡部,第三围挡部沿第二排水孔61的周向延伸且呈环形。由此,通过在第二排水孔61的下周沿设置第三围挡部,在集水区6内的冷凝水通过第二排水孔61排向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过程中,第三围挡部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将冷凝水引流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并且可以防止水沿着中间接水盘600的底面蔓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和图4,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下风道电机的第二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1可以为形成在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的凹槽。下风道电机与下风道风轮相连,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防水结构,第二防水结构邻近第二安装部31,第二防水结构用于将水引导至底盘700。由此,通过在下蜗壳3的外侧壁且邻近下风道电机安装位置的部分设置第二防水结构,第二防水结构可以将下蜗壳3的设置第二安装部31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引流至底盘700内,可以减少或避免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流入第二安装部31内而影响下风道电机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可以是移动式空调器制热时,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直接产生的冷凝水;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也可以是移动式空调器制冷时,上风道组件100产生的冷凝水由于整机发生晃动等原因而洒至下蜗壳3的外侧壁上。

其中,参照图5,第二防水结构包括:第二导水筋32和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第二导水筋32位于第二安装部31的正上方,在由第二导水筋32的中部至第二导水筋32的两端的方向上,第二导水筋32朝向下倾斜延伸。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位于第二导水筋32的相对两侧,每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的上端分别与第二导水筋32的两端相连。由此,在下蜗壳3的具有第二安装部31的外侧壁上有冷凝水时,该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筋32的导向作用流向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通过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的导向作用,冷凝水可以沿着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向下流动至底盘700内。通过将第二防水结构设置成包括上述的第二导水筋32和两个第二纵向挡水筋33,既可以阻挡冷凝水进入第二安装部31内,同时也可以快速地将冷凝水引导至底盘700内。

可选地,参照图5,第二导水筋32包括沿第二导水筋32的延伸方向相连的两个第二子导水筋321,两个第二子导水筋321均沿直线延伸,在由两个第二子导水筋321的连接处至第二子导水筋321与第二纵向挡水筋33的连接处的方向上,每个第二子导水筋321朝向下倾斜延伸。由此,通过将第二导水筋32设置成包括两个倾斜延伸的第二子导水筋321,可以使得冷凝水通过每个第二子导水筋321快速地导流至相应的第二纵向挡水筋33,并且使得第二导水筋32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成型。

可选地,参照图5,第二纵向挡水筋33的下端延伸至蜗壳的底部。由此,冷凝水可以沿着第二纵向挡水筋33向下一直流动至下蜗壳3的底部,最后落入底盘700内,从而可以增强第二纵向挡水筋33的引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和图11并结合图1,底盘700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的压缩机区7、接水区9和下蜗壳区8,移动式空调器的压缩机800设于压缩机区7,下蜗壳3设于下蜗壳区8,接水区9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水槽91,下风道换热器4的底部位于接水槽91内,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冷凝水(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冷凝水可以是下风道换热器4自身产生的冷凝水,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冷凝水也可以是从中间接水盘600内向下排出的冷凝水)可以向下流入接水槽91内。

其中,接水区9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接水槽91连通的第三排水孔,第三排水孔位于接水槽9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在接水槽91的长度方向(参照图10和图11中的前后方向)上且邻近第三排水孔的方向上,接水槽91的底壁高度逐渐降低。由此,接水槽91内的水沿着接水槽91的长度方向流动且朝向邻近第三排水孔的方向流动,有利于快速地将接水槽91内的水排出。可选地,第三排水孔处可以设置第二排水管97,水可以通过第二排水管97排出。

可选地,参照图10和图11,接水区9形成有排水槽92,排水槽92位于接水槽9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邻近第三排水孔,排水槽92和接水槽91之间通过隔板93隔开,第三排水孔与排水槽92连通,隔板93上形成有连通接水槽91和排水槽92的通水孔931,接水槽91的底壁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水凹槽911,导水凹槽911延伸至通水孔931处。由此,通过设置的排水槽92和导水凹槽911,接水槽91内的水可以通过导水凹槽911及通水孔931快速引流至排水槽92内,排水槽92内的水通过第三排水孔排出。

进一步地,参照图10,接水槽91的底壁上形成有打水槽912,打水槽912内设有打水轮以将水打散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打水槽912邻近排水槽92,导水凹槽911穿过打水槽912。由此,通过设置的打水槽912且打水槽912邻近排水槽92,可以使得接水槽91内的水更多地流入打水槽912内,通过打水轮可以将打水槽912内的水打散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在移动式空调器制冷时,可以对下风道换热器4进行冷却散热,提高移动式空调器的效率,降低能耗。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0和图11,排水槽92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溢水孔94,第二溢水孔94高于第三排水孔,由此排水槽92内的水优先通过第三排水孔排出,在排水槽92内的水位较高时,可以通过第二溢水孔94排出。底盘700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打水电机的打水电机槽95,接水槽91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打水电机的电机轴配合的配合槽96,电机轴与打水轮相连打水电机驱动打水轮转动以将打水槽912内的水打散至下风道换热器4上,配合槽96的底壁最低处高于第二溢水孔94的底壁最低处。由此,可以防止接水槽91内的水位较高时,可以通过第二溢水孔94及时排出而避免接水槽91内的水漫过配合槽96进入打水电机槽95内。

可选地,参照图10,接水槽91内设有用于支撑下风道换热器4的支撑筋913,支撑筋913的上端面低于接水槽91的侧壁的上端面。由此,通过在接水槽91内设置用于支撑下风道换热器4的支撑筋913,有利于将下风道换热器4的底部与接水槽91内的水隔开,减少下风道换热器4的风阻,提高下风道换热器4换热效率。并且,通过将支撑筋913的上端面低于接水槽91的侧壁的上端面,可以保证下风道换热器4上的冷凝水均落入接水槽91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10和图11,至少一个支撑筋913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支撑筋914,长支撑筋9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接水槽9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相连,长支撑筋914与接水槽9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间隔开,长支撑筋914上形成有连通缺口9141,连通缺口9141连通接水槽91的位于长支撑筋914厚度方向上两侧的部分。由此,通过将至少一个支撑筋91设置为上述的长支撑筋914,可以提高支撑筋913的支撑力度,并且可以提高接水槽91的结构强度,同时在长支撑筋914设置连通缺口9141以使接水槽91的位于长支撑筋914厚度方向上两侧的部分连通,可以保证接水槽91内的水最后均可以流至第三排水孔排出。

可选地,压缩机区7的侧壁和下蜗壳区8的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四排水孔。例如,在压缩机区7的侧壁上设置第四排水孔时,压缩机区7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该第四排水孔排出;在下蜗壳区8的侧壁上设置第四排水孔时,下蜗壳区8内的冷凝水(例如下蜗壳3上的冷凝水落入下蜗壳区8内)可以通过该第四排水孔排出;在压缩机区7的侧壁和下蜗壳区8的侧壁上均设置第四排水孔时,压缩机区7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相应的第四排水孔排出,下蜗壳区8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相应的第四排水孔排出。

可选地,压缩机区7的底壁和下蜗壳区8的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引流槽,引流槽用于将水引流至接水槽91内。例如,在压缩机区7的底壁上设置引流槽时,压缩机区7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该引流槽引流至接水槽91内;在下蜗壳区8的底壁上设置引流槽时,下蜗壳区8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该引流槽引流至接水槽91内;在压缩机区7的底壁和下蜗壳区8的底壁上均设置引流槽时,压缩机区7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相应的引流槽引流至接水槽91内,下蜗壳区8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相应的引流槽引流至接水槽91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