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通风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5501发布日期:2020-08-07 20:29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通风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防通风管道。



背景技术:

消防,即消除防患,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现在多指扑灭火灾,为提高建筑的排烟性能,避免建筑产生火灾后内部产生大量浓烟,因而需要使用到消防通风管道,便于烟气的排出。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消防通风管道,其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存在以下不足:排放烟气时容易堵塞,导致后续烟气不能及时排出,从而使得建筑内部村存有大量浓烟,而现有的消防通风管道不易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消防通风管道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容易堵塞,排烟不畅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消防通风管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法兰盘,第一法兰盘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玻镁复合风管,所述第二玻镁复合风管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法兰盘,第二法兰盘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玻镁复合风管,所述第一玻镁复合风管顶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连接板,所述第一玻镁复合风管远离第二法兰盘一端的圆周内壁上卡接有隔网,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远离第二法兰盘的一侧设有吸气机构,所述连接板顶部外壁靠近吸气机构的位置设有喷淋机构,所述第二玻镁复合风管的顶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外壁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的输出端插接有进风管,进风管的一端位于第二玻镁复合风管的内部,进风管的一侧外壁上插接有多个支管,支管的圆周外壁上套接有布袋,布袋的圆周外壁靠近支管的位置拴接有橡胶绳,所述第二玻镁复合风管的一侧内壁上设有引风机构。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顶部外壁靠近第一风机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箱,控制箱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玻镁复合风管的底部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烟雾浓度传感器,第一玻镁复合风管的底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声光报警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气机构包括压力泵,压力泵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的顶部外壁上,压力泵是一端插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有扩口斗,压力泵的一端插接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一端位于第一玻镁复合风管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淋机构包括水箱,水箱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的顶部外壁上,水箱的底部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水泵,水泵进水口内壁上插接有进水管,水泵的出水口内壁上插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一端位于第一玻镁复合管道的内部,出水管的一端螺接有多个喷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玻镁复合风管一侧内壁靠近布袋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活性炭滤网,第二玻镁复合风管一侧内壁靠近布袋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活性炭滤网。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风机构包括固定座,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玻镁复合风管一侧内壁上,固定座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引流风机。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玻镁复合风管底部内壁靠近引流风机的位置插接有引流管,第二玻镁复合风管底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集渣箱,引流管的一端位于集渣箱的内部,第二玻镁复合风管底部内壁靠近引流管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挡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气管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防虫网。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螺接有横管,横管的一端插接在压力泵的一侧外壁上,横管的一侧外壁靠近出水管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电磁阀,压力泵的一侧外壁上插接有弧形管,弧形管的一端插接有出液头,第一玻镁复合风管的底部内壁靠近烟雾浓度传感器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烟雾浓度传感器、压力泵和布袋,烟雾浓度传感器检测建筑内烟雾的浓度,如烟雾浓度高于预警值,则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分析处理后启动压力泵,压力泵工作将烟雾由扩口斗送入管道内,从而经过布袋利用布袋除尘的方法进行除尘,使得管道畅通;

2.通过设置的喷头和集渣箱,在管道内进行喷淋,使得烟气降尘至管道内壁然后随着液体一起流入集渣箱的内部,减小烟气所带粉尘,减轻对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

3.通过设置第一风机、支管、布袋和橡胶绳,布袋除尘后布袋表面会留有较多粉尘,为保证布袋的长期使用,需要间隔定期启动第一风机鼓风,使得布袋扩张,然后将布袋表面的粉尘吹下,随着液体一起进入集渣箱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气管、2第一法兰盘、3控制箱、4第一风机、5进风管、6固定板、7水箱、8压力泵、9连接管、10扩口斗、11声光报警器、12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3连接板、14第二法兰盘、15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6集渣箱、17防虫网、18处理器、19引流风机、20固定座、21挡板、22引流管、23第一活性炭滤网、24布袋、25橡胶绳、26支管、27喷头、28烟雾浓度传感器、29出气管、30水泵、31第二活性炭滤网、32电磁阀、33横管、34弧形管、35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2,一种消防通风管道,包括排气管1,排气管1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法兰盘2,第一法兰盘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法兰盘14,第二法兰盘14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顶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连接板13,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远离第二法兰盘14一端的圆周内壁上卡接有隔网,连接板13顶部外壁远离第二法兰盘14的一侧设有吸气机构,连接板13顶部外壁靠近吸气机构的位置设有喷淋机构,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的顶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固定板6,固定板6顶部外壁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的输出端插接有进风管5,进风管5的一端位于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的内部,进风管5的一侧外壁上插接有多个支管26,支管26的圆周外壁上套接有布袋24,布袋24的圆周外壁靠近支管26的位置拴接有橡胶绳25,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的一侧内壁上设有引风机构。

本发明中,固定板6顶部外壁靠近第一风机4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箱3,控制箱3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处理器18,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的底部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烟雾浓度传感器28,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的底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声光报警器11,吸气机构包括压力泵8,压力泵8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13的顶部外壁上,压力泵8是一端插接有连接管9,连接管9的一端套接有扩口斗10,压力泵8的一端插接有出气管29,出气管29的一端位于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的内部,喷淋机构包括水箱7,水箱7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板13的顶部外壁上,水箱7的底部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水泵30,水泵30进水口内壁上插接有进水管,水泵30的出水口内壁上插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一端位于第一玻镁复合管道12的内部,出水管的一端螺接有多个喷头27。

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一侧内壁靠近布袋24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活性炭滤网23,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一侧内壁靠近布袋24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活性炭滤网31,引风机构包括固定座20,固定座20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一侧内壁上,固定座20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引流风机19,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底部内壁靠近引流风机19的位置插接有引流管22,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底部外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集渣箱16,引流管22的一端位于集渣箱16的内部,第二玻镁复合风管15底部内壁靠近引流管22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挡板21,排气管1的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防虫网17。

使用时,装置整体呈倾斜的角度放置,便于液体带着粉尘一起排至集渣箱16的内部,烟雾浓度传感器28实时监测烟雾的浓度,当烟雾浓度达到预警值后,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8,处理器18分析处理后将信号传递给压力泵8,压力泵8启动,开通辅助进烟通道,两个通道一起,向管道内通入烟气,然后启动水泵30,由喷头27对烟气进行喷淋,使得粉尘被拍打落在管道内壁表面,然后随液体一起流淌,烟气经第二活性炭滤网31、布袋24和第一活性炭滤网23多层吸附后,启动引流风机19,将烟气再向外排出,粉尘随液体一起由引流管22进入集渣箱16的内部,定期启动第一风机4,第一风机4鼓风,由支管26向布袋24内部充入,使其扩张,使得布袋24表面的粉尘落下,随液体流入集渣箱16的内部。

实施例2

参照图3,一种消防通风管道,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出水管的一端螺接有横管33,横管33的一端插接在压力泵8的一侧外壁上,横管33的一侧外壁靠近出水管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电磁阀32,压力泵8的一侧外壁上插接有弧形管34,弧形管34的一端插接有出液头,第一玻镁复合风管12的底部内壁靠近烟雾浓度传感器28的位置通过螺栓固定有温度传感器35。

使用时,温度传感器35时刻监测这建筑内温度,当温度达到预警值时,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8,处理器18分析处理后停下吸气机构,打开电磁阀32,压力泵8作为降温机构进行干燥,横管33通入清水,经压力泵8加压,由弧形管34经出液头喷洒而出,对建筑内进行降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