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4189129发布日期:2021-03-09 14:3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与流程

1.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用户使用空调器时,对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市场上逐渐出现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目前市场上空调器的新风功能主要有:1、实现室内脏污空气的净化;2、实现净化后的室外空气排入室内,室内脏污的空气排出室外。
3.已知的空调器均只能够实现单一的功能,导致空调器的功能单一,无法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能够使得新风系统的功能多样化,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后盖、后底壳、压板、前底壳和前盖,后盖、后底壳、压板、前底壳和前盖之间形成相互间隔开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风吸入口和室内风排出口,第一流动通道与室内风吸入口连通,第二流动通道与室内风排出口连通,后盖上设置有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后盖与后底壳之间设置有风道切换结构,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封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隔开,第一室外连通口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
6.优选地,第一流动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风叶,第二流动通道内设置有第二风叶,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所在的空间间隔开。
7.优选地,第一风叶位于压板和前底壳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第二风叶位于压板和后底壳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由压板间隔开。
8.优选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通过双轴电机驱动连接。
9.优选地,后盖和后底壳之间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第一过风通道,第一过风通道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盖板还设置有连通通道,风道切换结构包括转轮和调节板,转轮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后盖上,调节板能够相对于连通通道转动,转轮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位于调节板的两侧,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调节板打开连通通道,转轮封闭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调节板封闭连通通道,转轮的第一连通孔与第一室外连通口连通,转轮的第二连通孔与第二室外连通口连通。
10.优选地,调节板固定连接在转轮上,后盖上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与转轮固定连接,驱动转轮的转动位置。
11.优选地,第一室外连通口与后底壳之间设置有过滤器,过滤器位于第二流动通道
内,且设置在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的连通位置靠近室内风排出口的一侧。
12.优选地,前底壳包括第一风叶安装空间和第二过风通道,第一风叶安装空间与第二过风通道之间通过隔板间隔,第一风叶安装空间位于第一流动通道的路径上,第二过风通道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
13.优选地,压板上设置有第三过风通道、第四过风通道和避让开口,第三过风通道、第四过风通道和避让开口之间间隔开,第三过风通道与第一风叶的进风口和室内风吸入口连通,第四过风通道与第一风叶的出风口连通,第三过风通道和第四过风通道均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避让开口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
14.优选地,后底壳包括第二风叶安装空间,第二风叶设置在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内,后底壳上还设置有第五过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第五过风通道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和出风通道相隔离,出风通道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相连通,所输送第五过风通道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和出风通道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
15.优选地,室内风吸入口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导风板转动,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室内风吸入口打开,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处间隔开,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位置时,室内风吸入口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处连通。
16.优选地,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风道切换结构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一室外连通口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位置。
17.优选地,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转轮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时,调节板打开连通通道,转轮的第三连通孔与第一室外连通口连通,转轮的第四连通孔与第二室外连通口连通。
18.优选地,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前底壳顶部设置有辅助排风口,辅助排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驱动第一导风板摆动,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一位置,关闭辅助排风口并打开第五过风通道,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打开辅助排风口并关闭第五过风通道。
19.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新风系统,该新风系统为上述的新风系统。
20.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21.获取新风系统的工作模式;
22.当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时,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使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封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内空气从室内风吸入口经第一流动通道到达风道切换结构处,进入第二流动通道,然后沿着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排出;
23.当新风系统处于吸排风模式时,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使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隔开,第一室外连通口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外空气经第二室外连通口和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排出,室内空气经第一流动通道从第一室外连通口排出室外。
24.优选地,控制方法还包括:
25.当新风系统处于双吸双排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打开辅助排风口并关闭第五过风通道,控制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使室内风吸入口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处连通,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一室外连通口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外空气经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进入后底壳内,并在第二风叶的进风口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风叶后沿着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排入室内,另一部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进入第一风叶后,经辅助排风口排入室内。
26.本申请提供的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后盖、后底壳、压板、前底壳和前盖,后盖、后底壳、压板、前底壳和前盖之间形成相互间隔开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风吸入口和室内风排出口,第一流动通道与室内风吸入口连通,第二流动通道与室内风排出口连通,后盖上设置有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后盖与后底壳之间设置有风道切换结构,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室外连通口和第二室外连通口封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隔开,第一室外连通口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该新风系统能够通过风道切换结构来调整流动通道之间以及流动通道和室外连通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使得新风系统的功能多样化,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至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空气流路图;
30.图7至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处于吸排风模式的空气流路图;
31.图11至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处于双吸双排模式的空气流路图;
32.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33.附图标记表示为:
34.1、前盖;2、前底壳;3、第一导风板;4、第一驱动电机;5、第一风叶;6、双轴电机;7、压板;8、第二风叶;9、后底壳;10、盖板;11、第二驱动电机;12、第二导风板;13、过滤器;14、转轮;15、后盖;16、第三驱动电机;17、室内风吸入口;18、室内风排出口;19、第一室外连通口;20、第二室外连通口;21、第一过风通道;22、第二过风通道;23、第三过风通道;24、第四过风通道;25、第五过风通道;26、连通通道;27、调节板;28、第一连通孔;29、第二连通孔;30、第三连通孔;31、第四连通孔;32、避让开口;33、出风通道;34、辅助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5.结合参见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后盖15、后底壳9、压板7、前底壳2和前盖1,后盖15、后底壳9、压板7、前底壳2和前盖1之间形成相互间隔开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风吸入口17和室内风排出口18,第一流动通道与室内风吸入口17连通,第二流动通道与室内风排出口18连通,后盖15
上设置有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后盖15与后底壳9之间设置有风道切换结构,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封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隔开,第一室外连通口19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20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
36.该新风系统能够通过风道切换结构来调整流动通道之间以及流动通道和室外连通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使得新风系统的功能多样化,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7.第一流动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风叶5,第二流动通道内设置有第二风叶8,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所在的空间间隔开。第一风叶5用于为第一流动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提供动力,第二风叶8用于为第二流动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提供动力,两者之间所在的空间间隔开,可以使得两个风叶互不影响,从而使得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实现气流在不同流动通道内的流动。
38.第一风叶5位于压板7和前底壳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第二风叶8位于压板7和后底壳9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由压板7间隔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底壳2和后底壳9均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壳体结构,因此能够为风叶的设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如此一来,压板7就只需要将第一风叶5所在的空间和第二风叶8所在的空间间隔开即可,可以采用结构简单的平板,加工也更加简单方便。
39.上述的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例如为离心风叶或者混流风叶,能够减小新风系统的整体轴向长度,大幅度缩小新风系统的整体体积,便于实现新风系统的小型化,结构更加紧凑,噪音控制更好。如果不考虑体积和噪音的影响,采用轴流风叶也是可行的方案。
4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通过双轴电机6驱动连接,能够采用一个电机同时驱动两个风叶转动,因此可以减少电机数量,降低电机成本,还能够进一步减小新风系统的体积。
41.为了方便对双轴电机6进行支撑,在压板7上也可以设置电机安装槽,从而使得双轴电机6的一端支撑在前底壳2上,另一端支撑在压板7上,形成更加稳定可靠的安装结构。
42.后盖15和后底壳9之间设置有盖板10,盖板10上设置有第一过风通道21,第一过风通道21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盖板10还设置有连通通道26,风道切换结构包括转轮14和调节板27,转轮14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后盖15上,调节板27能够相对于连通通道26转动,转轮14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28和第二连通孔29,第一连通孔28和第二连通孔29位于调节板27的两侧,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调节板27打开连通通道26,转轮14封闭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调节板27封闭连通通道26,转轮14的第一连通孔28与第一室外连通口19连通,转轮14的第二连通孔29与第二室外连通口20连通。
43.通过调节转轮14的转动位置,能够对室外连通口与流动通道的连通关系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调节板27的转动位置,能够对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的连通状态进行调节,两者相结合,可以方便地实现内循环模式和吸排风模式的切换。
44.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板27固定连接在转轮14上,后盖15上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16,第三驱动电机16与转轮14固定连接,驱动转轮14的转动位置。如此一来,只需要合理设定调节板27和转轮14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只需要通过第三驱动电机16来驱动转轮14转
动,就能够同时实现对调节板27的转动位置调节,结构更加简单,调节更加方便,而且可以节省驱动机构,减小体积占用,降低成本。
45.第一室外连通口19与后底壳9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3,过滤器13位于第二流动通道内,且设置在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的连通位置靠近室内风排出口18的一侧。将过滤器13设置在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的连通位置靠近室内风排出口18的一侧,能够在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时,使得室内空气在从第一流动通道进入到第二流动通道的过程中流经过滤器13,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过滤净化后的室内空气从第二流动通道经室内风排出口18再次排入室内。
46.前底壳2包括第一风叶安装空间和第二过风通道22,第一风叶安装空间与第二过风通道22之间通过隔板间隔,第一风叶安装空间位于第一流动通道的路径上,第二过风通道22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通过在前底壳2上分别设置相互隔离开的第一风叶安装空间和第二过风通道22,可以通过第一风叶安装空间使得第一风叶5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流动通道连通,通过设置第二过风通道22,可以保证第二流动通道能够顺利通过前底壳2到达前盖1,并且能够避免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之间发生交叉,只能够在风道切换结构处调节连通状态,更加便于实现对于新风系统的工作模式的调节。
47.压板7上设置有第三过风通道23、第四过风通道24和避让开口32,第三过风通道23、第四过风通道24和避让开口32之间间隔开,第三过风通道23与第一风叶5的进风口和室内风吸入口17连通,第四过风通道24与第一风叶5的出风口连通,第三过风通道23和第四过风通道24均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避让开口32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在压板7上设置第三过风通道23和第四过风通道24,可以利用第三过风通道23实现第一风叶5的进风口和室内风吸入口17的连通,利用第四过风通道24实现第一风叶5的出风口与第一过风通道21的连通,从而在使得第一流动通道能够连通的同时,避免不同节点的第一流动通道之间发生交叉,保证第一流动通道能够形成预设的风道路径,满足新风系统的工作模式调节需求。
48.后底壳9包括第二风叶安装空间,第二风叶8设置在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内,后底壳9上还设置有第五过风通道25和出风通道33,第五过风通道25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和出风通道33相隔离,出风通道33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相连通,所输送第五过风通道25形成第一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和出风通道33形成第二流动通道的一部分。
49.其中的第五过风通道25与第四过风通道24连通,且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和出风通道33之间相隔离,既能够保证第一流动通道的完整性,又能够避免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除了风道切换结构之外的其它地方连通,保证了新风系统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0.由于第二风叶安装空间通过第五过风通道25与避让开口32和连通第二过风通道22连通,因此第二风叶8的出风可以绕过第一流动通道,直接从第二流动通道到达室内风排出口18,并从室内风排出口18排出至室内。
51.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风吸入口17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12和第二驱动电机11,第二驱动电机11驱动第二导风板12转动,第二导风板12位于第一位置时,室内风吸入口17打开,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17处间隔开,第二导风板12位于第二位置时,室内风吸入口17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17处连通。
52.第二导风板12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对室内风吸入口17的启闭状态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在并联和串联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与风道切换结构相配合,实现对新风系统不同工作模式的调节。
53.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风道切换结构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一室外连通口19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20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导风板12位于第二位置。此种状态下,由于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均与室外连通,室外空气可以同时经由两个连通口进行进风,可以大幅度增加室外空气进入到室内的进风风量。
54.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转轮14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30和第四连通孔31,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时,调节板27打开连通通道26,转轮14的第三连通孔30与第一室外连通口19连通,转轮14的第四连通孔31与第二室外连通口20连通。此种情况下,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的进风可以串通,两个连通口的进风可以混合之后,经过过滤器13过滤净化之后,在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的共同作用下从室内风排出口18处向室内进行送风,有效增大室内进风量。
55.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道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三位置,前底壳2顶部设置有辅助排风口34,辅助排风口34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3和第一驱动电机4,第一驱动电机4与第一导风板3驱动连接,驱动第一导风板3摆动,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一位置,关闭辅助排风口34并打开第五过风通道25,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二位置,打开辅助排风口34并关闭第五过风通道25。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室外连通口19处的进风经第一过风通道21和连通通道26进入到第二流动通道内,与第二室外连通口20的进风混合之后,进入到过滤器13进行过滤净化,由于此时第二导风板12处于第二位置,因此室内风吸入口17被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17处连通,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形成并联结构。由于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二位置,因此此时辅助排风口34打开,第五过风通道25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在第五过风通道25处封闭,改变为与辅助排风口34连通。气流在经过过滤器13过滤净化之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风叶8后沿着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18排入室内,另一部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进入第一风叶5后,经辅助排风口34排入室内。
57.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新风系统,该新风系统为上述的新风系统。
58.结合参见图3至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由双轴电机6驱动控制,可实现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的开启和关闭;第一导风板3由第一驱动电机4驱动控制,可实现第一导风板3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第二导风板12由第二驱动电机11驱动控制,可实现第二导风板12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转轮14由第三驱动电机16驱动控制,可实现转轮14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的切换。第一导风板3、第二导风板12和转轮14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可以实现新风系统内循环模式、吸排风模式和双吸双排模式的切换。内循环模式可以实现室内脏污空气的过滤和净化;吸排风模式可以实现室内脏污空气的排出和室外脏污空气过滤进化后的排入;双吸双排模式可以实现室外脏污空气由多个进风口进入,再经由滤网过滤净化后,由多个出风口排入到室内,加大室外空气进入到室内的进风风量。
59.上述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新风系统的工作模式;当新风系统处于内
循环模式时,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一位置,使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封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内空气从室内风吸入口17经第一流动通道到达风道切换结构处,进入第二流动通道,然后沿着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18排出。
60.结合参见图3至图6所示,开启新风系统内循环模式时,双轴电机6启动,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开启,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12处于第一位置,转轮14处于第一位置。房间内的脏污空气通过室内风吸入口17进入到由后盖15、后底壳9、压板7和前底壳2形成的通道内,再进入到由前盖1和前底壳2形成的风道空间内,再通过第一风叶5转动,将脏污空气通过由前底壳2、压板7和后底壳9形成的流动通道运转至由盖板10和后盖15形成的空间内,后盖15上设计有过滤器13,脏污空气经由过滤器13净化过滤后形成洁净空气,洁净空气进入到由后底壳9和压板7形成的风道空间内,再通过第二风叶8转动将洁净空气运转至由后底壳9、压板7、前底壳2和前盖1形成的通道内,最后经由室内风排出口18将洁净空气排入到室内。
61.当新风系统处于吸排风模式时,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二位置,使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隔开,第一室外连通口19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20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外空气经第二室外连通口20和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18排出,室内空气经第一流动通道从第一室外连通口19排出室外。
62.结合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开启新风系统吸排风模式时,双轴电机6启动,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开启,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12处于第一位置,转轮14运转至第二位置。室外脏污空气通过第二室外连通口20进入到由后盖15和后底壳9形成的空间内,后盖15上设计有过过滤器13,脏污空气经由过滤器13净化过滤后形成洁净空气,洁净空气进入到由后底壳9和压板7形成的风道空间内,再通过第二风叶8转动将洁净空气运转至由后底壳9、压板7、前底壳2和前盖1形成的通道内,最后经由第一室外连通口19将洁净空气排入到房间内;室内脏污空气通过室内风吸入口17进入到由后盖15、后底壳9、压板7和前底壳2形成的通道内,再进入到由前盖1和前底壳2形成的风道空间内,再通过第一风叶5转动,将脏污空气通过由前底壳2、压板7和后底壳9形成通道运转至由盖板10和后盖15形成的空间内,最后经由室内风排出口18将脏污空气排出到室外。
63.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新风系统处于双吸双排模式时,控制第一导风板3处于第二位置,打开辅助排风口34并关闭第五过风通道25,控制第二导风板12处于第二位置,使室内风吸入口17关闭,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室内风吸入口17处连通,控制风道切换结构处于第三位置,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连通,第一室外连通口19与第一流动通道连通,第二室外连通口20与第二流动通道连通,室外空气经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进入后底壳9内,并在第二风叶8的进风口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风叶8后沿着第二流动通道从室内风排出口18排入室内,另一部分沿着第一流动通道进入第一风叶5后,经辅助排风口34排入室内。
64.结合参见图11至图14所示,开启新风系统双吸双排风模式时,双轴电机6启动,第一风叶5和第二风叶8开启,第一导风板3运转至第二位置,第二导风板12运转至第二位置,转轮14运转至第三位置。室外脏污空气通过第一室外连通口19和第二室外连通口20进入到由后底壳9、盖板10和后盖15形成的空间内,后盖15上设计有过滤器13,脏污空气经由过滤器13净化过滤后形成洁净空气。一部分洁净空气进入到由后底壳9和压板7形成的风道空间
内,再通过第二风叶8转动将洁净空气运转至由后底壳9、压板7、前底壳2和前盖1形成的第二流动通道内,然后经由室内风排出口18将洁净空气排入到房间内;另一部分洁净空气进入到由后盖15、后底壳9、压板7和前底壳2形成的第一流动通道内,再进入到由前盖1和前底壳2形成的风道空间内,再通过第一风叶5转动,将洁净空气经由辅助排风口34排入到室内。
6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66.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