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和级联装置及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5231发布日期:2020-10-30 21:1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和级联装置及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加热载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采暖炉利用高功率的电加热管,对流经加热杯的冷水进行快速加热,迅速提升冷水的温度,达到即开即热的效果。

现有的电加热管采用石英玻璃管(如图1所示),并在内壁表面涂覆一层电发热膜(为水性碳纳米膜,已普遍使用,生产厂家如前海吉圣雅(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石英玻璃管内放入两根导线100,两根导线100与石英玻璃管内放置的铜环101压接到一起,铜环101与电发热膜贴合在一起。但是使用中,因加热功率高,铜环101随着热胀冷缩的变化易脱落或与导线之间连接不牢,而且导线100易老化导致短路,使得电加热管使用寿命过短,需经常更换。

而且,现有的用于装载电加热管的加热载体通常采用焊接而成的一体式结构,其中,随着高温、低温的冷热变化,容易在焊接处发生腐蚀,影响使用寿命。

因此,研制一种新的加热载体及采暖炉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和级联装置及采暖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为中空结构,设有出水口和回水口,由若干个管体通过螺纹连接而成。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其中,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变径管、三通管、中间管、四通管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制得的级联装置,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串联或并联或串并混联而成,整个级联装置设有一个出水口和一个回水口。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制得的级联装置,其中,由两个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串联而成。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制得的级联装置,其中,左侧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三通管、中间管、三通管组成;右侧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四通管、中间管、三通管组成;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上部的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与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上部的四通管的侧面开口相连。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的采暖炉,其中,所述加热载体通过固定抱卡固定在采暖炉的箱体内;所述四通管的两侧开口分别连接排污管及回水管;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为液位安装口;所述加热载体内设有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

其中,采暖炉的箱体侧面设有进线口、漏电断路器、水泵插座口;采暖炉的箱体侧面还设有散热孔;采暖炉的箱体正面设有触摸屏控制面板。

其中,采暖炉的两个侧面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挂板,采暖炉通过挂板可固定在墙壁上;采暖炉的箱体为镀锌冷板制得的钣金箱。

采用串联的级联装置的采暖炉,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下部的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与出水管相连;所述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下部的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与回水管相连。

其中,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与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内各放有一根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由若干个管体通过螺纹连接而成;完全不需要焊接,连接处紧密可靠,生产方便,使用寿命长。

(2)根据实际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可以选用单一无焊接电加热载体或者多个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串联或并联或串并混联构成级联装置,生产组装极其方便,应用范围广。

(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或级联装置的采暖炉,使用安全、寿命长,安装、维修简便。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和级联装置及采暖炉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电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的截面图;

图4为压环装配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压环装配体的主视图;

图6为压环装配体的截面图;

图7为螺纹法兰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螺纹法兰的截面图;

图9为石英管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加热载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石英管体的俯视图;

图12为采用单加热载体的采暖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采用单加热载体的采暖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采用单加热载体的采暖炉的仰视图;

图15为两个加热载体串联的主视图;

图16为采用两个加热载体串联的采暖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采用两个加热载体串联的采暖炉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3、图9、图11所示,一种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包括一端开口的石英管体1,石英管体1的内表面涂覆有电加热膜12,电加热膜的表面涂有两根导电极11,导电极11沿石英管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其一端位于石英管体1的管口,另一端位于石英管体1的下部。

导电极11采用超低阻纳米导电银浆涂覆而成。该超低阻纳米导电银浆由苏州晶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现有技术中该超低阻纳米导电银浆通常用于电容式触摸屏或平板显示器。

两根导电极11沿石英管体内壁周向呈180°均布。在其他有益实施例中,导电极的数量还可以为3根或者4根。

如图4-6所示,石英管体1的管口处的内部设有压环装配体4,压环装配体4包括通过固定螺丝41固定到一起的支撑胶圈42及压接片43,支撑胶圈42及压接片43之间的结合部穿设有导线3。导电极11与导线3连接。导线3与电源插头电连接。

如图3、图7-8所示,石英管体1的管口套设有密封防震环10,密封防震环10的外表面装有螺纹法兰2。

支撑胶圈42及密封防震环10均由硅胶制成;螺纹法兰2由黄铜制成;压接片43由陶瓷制成。

该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通过在电加热膜的表面涂覆超低阻纳米导电银浆制成银电极,彻底解决了现有的电加热管中铜环易脱落、导线连接不牢,电加热管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该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可根据需要设置两根或者更多根的导电极,比如,用于市电时,可设置2根导电极;当用于工业用电时,可设置3根导电极;或者设置4根电极,相当于两组电极共同使用。适用范围更广,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导线更加安全。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一种无焊接电加热载体5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变径管51、三通管52、中间管53、四通管54。所述变径管51、三通管52、中间管53、四通管54均由可锻铸铁制得。在其他有益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不锈钢或铜等材质制成。

无焊接电加热载体5内设有实施例1所述的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

变径管51的上端为dn25出水管,下端公称直径为dn65;三通管52的上下两端公称直径为dn65,侧面开口公称直径为dn25;中间管53的公称直径为dn65;四通管54的上端公称直径为dn65,下端公称直径为dn50,两个侧面开口公称直径为dn25。

在其他有益实施例中,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可由若干个管体(不限于四个)通过螺纹连接而成,为中空结构,至少设有一个出水口和一个回水口即可。

实施例3

如图12-13所示,一种采暖炉6,包括一个实施例2中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5,四通管54的两侧开口分别连接排污管64及回水管62。三通管52的侧面开口为液位安装口。

无焊接电加热载体5通过固定抱卡63固定在采暖炉6的箱体内。采暖炉6的箱体侧面设有进线口65、漏电断路器66、水泵插座口67。采暖炉6的箱体侧面还设有散热孔68。采暖炉6的箱体正面设有触摸屏控制面板69。如图14所示,采暖炉6的箱体的底部设有圆板610,圆板610通过螺丝与箱体固定在一起,当需要更换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时,可将圆板610打开后取出。

采暖炉6的两个侧面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挂板61,采暖炉6通过挂板61可固定在墙壁上。采暖炉6的箱体为镀锌冷板制得的钣金箱。

实施例4

如图15所示,一种级联装置,由两个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串联而成。其中,左侧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三通管71、中间管72、三通管74组成;右侧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由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的四通管73、中间管72、三通管组成75;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上部的三通管71的侧面开口与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上部的四通管73的侧面开口相连。

三通管71的上下两端公称直径为dn65,侧面开口公称直径为dn25;三通管74、75的上端公称直径为dn65,下端公称直径为dn50,侧面开口公称直径为dn25;中间管72的公称直径为dn65;四通管73的的上下两端公称直径为dn65,两侧面开口公称直径为dn25。三通管71及四通管73的上端开口在正常使用时关闭。

两个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内各设有一个实施例1所述的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

在其他有益的实施例中,级联装置也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串联或并联或串并混联而成,整个级联装置设有一个出水口和一个回水口即可。

实施例5

如图16-17所示,一种采暖炉,采用如实施例4所示的级联装置,其中,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下部的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与出水管81相连;所述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下部的三通管的侧面开口与回水管82相连。

左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与右侧无焊接电加热载体内各放有一根实施例1所示的非金属水电分离式多极电热膜管。

级联装置通过固定抱卡固定在采暖炉的箱体内。采暖炉的箱体侧面设有进线口、漏电断路器、水泵插座口。采暖炉的箱体侧面还设有散热孔。采暖炉的箱体正面设有触摸屏控制面板。

采暖炉的两个侧面的上下两端均设有挂板,采暖炉通过挂板可固定在墙壁上。采暖炉的箱体为镀锌冷板制得的钣金箱。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