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93573发布日期:2020-10-23 12:1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家庭或者事务所等室内场景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方便操作,将与电源等连接的端子和与外部的线控器等连接的端子同时设置在安装有电路板的电路板盒内。用户通过打开电路板盒的盒盖对电路板盒进行点检或进行引线与端子的连接操作。这时,由于将与电源等连接的端子也设置在电路板盒内,所以用户容易与强电接触,存在触电风险。

另外,当需要与外部的线控器等连接时,就需要在空气调节装置的框架上设置可以使引线通往框架外的开口。因此,当有水滴沿着引线进入空气调节装置时,就会沿着引线进入电路板盒内,与端子接触,损坏电路板和带电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为防止因与水或水蒸汽接触而导致电路板和带电部件损坏,以及避免用户与强电的接触,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框架、送风单元、控制电路板以及电路板盒,框架形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送风单元用于从进风口将空气引导至出风口;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送风单元的运行;电路板盒收纳控制电路板;其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接线盒、接线端子和盖部,接线盒设置在控制电路板外;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接线盒内,用于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盖部覆盖于接线盒;其中,接线盒包括:端子收纳部、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端子收纳部位于框架内;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盖部包括: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盖部的外部通向接线盒内部;其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接线盒包括:外周部,外周部从设置于框架上的框架开口往框架外露出,以及从框架开口的周围向外周方向延设;外周部包括:内周侧防水筋,与框架的外周面相对向的外周部的内面向框架的外周面延设,盖部包括:外周侧防水筋,位于内周侧防水筋的外周侧,从与框架相对向的盖部的内面向框架的外周面延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盖部包括:引线收纳部,引线收纳部从构成盖部的表面向框架外突出设置,用于收纳引线;引线收纳部包括:引线引导部和引线收纳部开口,引线引导部使引线从操作口向引线贯穿开口引导,引线收纳部开口与引线贯穿开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引线收纳部开口向着框架的下部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外周部还包括:为环状的密封筋,设置于操作口的周围,部分位于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之间,从与盖部相对向的表面向盖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接线盒还包括:底面,设置于端子收纳部内,位于框架的下部侧,向操作口方向从上部向下部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盖部的上端弯曲设置,并与外周部的上端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接线盒、接线端子和盖部,接线盒设置在控制电路板外;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接线盒内,用于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盖部覆盖于接线盒;其中,接线盒包括:端子收纳部、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端子收纳部位于框架内;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盖部包括: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盖部的外部通向接线盒内部;其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防止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与接线端子接触,避免了用户与电路板盒内的强电接触,提高了引线安装的便利性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部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组成断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接线盒的背面组成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接线盒与盖部连接状态下的左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盖部覆盖于接线盒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盖部覆盖于接线盒的状态下的内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框架101,集尘单元102,送风单元103,电路板盒104,接线盒105,盖部106,线控器107,引线108

进风口110,出风口120,框架开口130

马达310,扇叶320,控制电路板410,

接线端子501,端子收纳部502,外周部503

操作口510、侧面520,底面530,内周侧防水筋540,密封筋550

外周侧防水筋601,引线贯穿开口602,引线收纳部603

引线引导部610,引线收纳部开口6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实用新型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在天花板时的状态为准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部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组成断面示意图。

空气调节装置100是一种能对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过滤,使空气净化的装置,例如空气净化机、送风机等。空气调节装置100包括:框架101,集尘单元102,送风单元103,电路板盒104,接线盒105,盖部106。

框架101,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外廓的中空长方体结构,该外廓包括向着框架101的内部的内面和为与向着框架101外部的表面的外周面。包括:进风口110,出风口120,框架开口130。

进风口110,为一框架101上设置的开口,用于吸入框架101外的空气。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在天花板时,进风口110可以设置在框架101的一侧面。

出风口120,为一框架101上设置的另一开口,用于将从进风口110吸入的空气作为排气空气从框架101内向框架101外吹出。例如,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天花板时,出风口120可以设置在与设有进风口110的侧面相对的框架101的另一侧面。

框架开口130,贯穿于框架101的一侧面的开口,用于使后述的接线盒105露出框架101外。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在天花板时,框架开口130设置在与设有进风口110的侧面相邻接的框架101的侧面上。

集尘单元102,设置在框架101内,进风口110的下游侧。集尘单元102将通过进风口110吸入框架内的空气净化。集尘单元102包括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者多块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过滤网例如集尘过滤网,脱臭过滤网,或者集尘脱臭过滤网等。

送风单元103,设置在框架101内,位于集尘单元102的下游侧。送风单元103包括:马达310、扇叶320。

马达310,通电后驱动转轴转动。

扇叶320,与转轴连接,通过马达310的转轴的转动而驱动空气流的生成。

电路板盒104,设置在框架101的内部,且与送风单元103的外侧相邻接,内部设有控制电路板410和可以与电源灯连接的端子等。

控制电路板410,设置在电路板盒104内,通过端子与线控器107或开关进行电气信号传送,从而控制送风单元103的运作。

接线盒105,贯穿框架开口130,设置在框架101的侧面上。接线盒105设置在框架101内部,电路板盒104的外侧,内部设有可以与外部的线控器107等连接的接线端子501。接线盒105的详细请参考后续说明。

盖部106,为一板状结构,设置在接线盒105的外表面侧,通过铰链结构与接线盒105连接设置。换言之,通过盖部106可以弯折地与接线盒105连接,使得不需要盖部106完全与接线盒105分离,也能使接线盒105露出框架101外。盖部106的详细请参考后续说明。

参照图3、图4对接线盒105进行说明。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接线盒105的背面组成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接线盒105与盖部106连接状态下的左侧示意图。

接线盒105包括:接线端子501、端子收纳部502、外周部503。

接线端子501,设置在接线盒105内,通过引线108可以与控制电路板410和外部的线控器107连接。

端子收纳部502,为中空六面体结构,设置在框架101内。用于收纳接线端子501。接线收纳部502包括操作口510、侧面520,底面530。

侧面520,与后述的底面530相邻接的面。侧面520有4个,接线端子501设置在其中一个侧面520。

操作口510,为设置于具有接线端子501的侧面520相对向的侧面上的开口,用于使引线108可以与接线端子501连接。

底面530,在端子收纳部502中、位于下侧的表面。在操作口510相对向的表面侧往操作口510的方向上从上部往下部倾斜。换言之,与操作口510相对向的表面的一侧高于操作口510的一侧。

外周部503,露出于框架开口130外,从框架开口130的周围向外周方向延设,位于端子收纳部502的外周围。外周部503的上端与盖部106的上端连接。外周部503包括:内周侧防水筋540和密封筋550。

内周侧防水筋540,设置于框架开口130的周围,为一环状筋结构。内周侧防水筋540位于与框架101的外周面相对向的外周部503的内面,外周部530的内面与框架101的外周面相对向设置。内周侧防水筋540从外周部503的内面向框架101的外周面方向延伸。接线盒105设置在框架开口130时,内周侧防水筋540与框架101的外周面接触。

密封筋550,设置于操作口510周围,为一环状筋结构,从外周部503与盖部106相对向的表面向盖部106方向延伸。密封筋550的部分位于操作口510和后述的引线贯穿开口602之间。

参照图4、图5和图6对盖部106进行说明。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的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盖部覆盖于接线盒的状态下的内视示意图。

盖部106包括:外周侧防水筋601,引线贯穿开口602,引线收纳部603。

外周侧防水筋601,从盖部106的内面向框架101的外周面延伸,为一筋状结构。外周侧防水筋601设置在盖部106上,位于没有与外周部503连接的盖部106的边缘。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的状态下,外周侧防水筋601位于内周侧防水筋540的外周侧。

引线贯穿开口602,为贯穿盖部106的开口,用于使引线108能从盖部106的外部进入接线盒105内。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的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602位于操作口510的下部。换言之,引线贯穿开口602的上端比操作口510的下端更位于下方,因此,引线108只能从下部往上部通过引线贯穿开口602和操作口510。

其中,当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上时,盖部106将操作口510遮挡。

引线收纳部603,构成盖部106的盖部平面向框架101外突出,用于收纳引线108。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的状态下,引线108被固定在引线收纳部603。

引线收纳部603包括:引线引导部610和引线收纳部开口620。

引线引导部610,用于将引线108从引线贯穿开口602引导到操作口510。引线引导部610为弯曲的长条形状结构,位于盖部106的中央的附近位置,其内部的直径尺寸与引线108的直径尺寸基本相同。

引线收纳部开口620,与引线贯穿开口602连通,为一向着框架101下部的开口。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的状态下,引线108贯穿引线收纳部开口620。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构成说明。

接着,参照图1-图6对空气调节装置的接线盒105和盖部106的组装以及其作用进行说明。

用户想通过外部的线控器107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时,将需要将外部的线控器107与空气调节装置100连接。换言之,需要与外部的线控器107连接的带有接线端子的引线108插入空气调节装置100内设置的接线端子50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接线盒105。只要将盖部106打开,设置在接线盒105内的接线端子501就会露出。然后,将引线108穿过引线贯穿开口602后,再穿过操作口510,就能从外部与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100内的接线端子501连接。换言之,不用打开电路板盒104就能简单地将引线108与接线端子501连接。从而避免了用户与电路板盒104内的强电接触,提高了引线108安装的便利性和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全性。另外,引线贯穿开口602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510下端的下方,换言之,引线贯穿开口602设置在操作口510的下方。所以引线108只能从下方往上方与接线端子501连接,换言之,即使有水或者水蒸气掉落在引线108上,也只会由于自身重量沿着引线108流向下方。从而防止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与接线端子501接触,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全性。

另外,如图4所示,将引线108与接线端子501连接后,关上盖部106时,穿过引线贯穿开口602的引线108就会从与引线贯穿开口602连通的引线收纳部开口620进入引线收纳部603,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时,引线108就会被收纳在引线收纳部603。从而缩短接线盒105和盖部106之间的间隙,进一步避免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108与接线端子501接触。另外,进入引线收纳部603的引线108通过引线引导部610被引导到操作口510,从而确保了引线108从下方往上方与接线端子501连接。

另外,在盖部106覆盖于接线盒105时,如图4所示由于操作口510的周围设有密封筋550,所以避免水或水蒸气通过操作口510进入端子收纳部502。进而,密封筋550的一部分位于操作口510和引线贯穿开口602之间,关上盖部106时引线108会与密封筋550接触。因此,通过引线108与引线收纳部603的距离的缩小从而缩小引线108与引线收纳部603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108与接线端子501接触,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接线盒105的底面530从与操作口510相对向的表面向操作口510方向从上部往下部倾斜,因此即使有水进入接线盒105,水或水蒸气也会沿着底面530往操作口510侧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全性。

另外,为了防止水或水蒸气通过框架开口130进入框架101内,如图6所示,通过在面向框架101的外周面的外周部503的内面上设置围绕框架开口130的内周侧防水筋540,以及在盖设于内周侧防水筋540的外周侧设置外周侧防水筋601,起到了对水或水蒸气的入侵的双重保护。从而确认了水或水蒸气不会从框架开口130进入到框架101内,极大地提高了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全性。

另外,如图2所示接线盒105与电路板盒104时分离的,所以即使有水或水蒸气进入接线盒105,水或水蒸气也不能直接进入电路板盒104,从而保护了电路板盒104。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