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93574发布日期:2020-10-23 12:1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属于空调器的导风结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上的导风板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导风,无法实现不同方向驱动导风,导风板保证正常遮蔽出风口的情况下,仅能单一送风,影响用户体验和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也有少部分空调采用了双导风板设计,例如专利文献cn203083096u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二导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与第一导风板的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具有相互拼接以封闭出风口第一状态以及分别进行导风的第二状态:第一电机,与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第二电机,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调器无法对不同方向进行导风的间题,但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转动过程中可能存在干涉的问题,需要通过程序控制,使两电机之间进行间歇式驱动,才能达到导风板自由转动导风的目的,根据其图2所示,两个虚线圆为两个导风板边沿的运动轨迹,可以从图中看出,第一导风板需要转动α°之后,第二导风板方能开始旋转,控制程序复杂;同时,由于导风板的转动行程受限,其实现的导风调节效果也会受到相应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能够简化控制程序,并提高空调使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下侧,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一导风板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

进一步的是: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靠近第一导风板内表面的位置;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靠近第二导风板内表面的位置。

进一步的是: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位置设计为: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与出风口上边沿的最小间隙在3mm以内,优选为2mm;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位置设计为:能够使得第二导风板与出风口下边沿的最小间隙在2mm~4mm,优选为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机驱动双导风板结构,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不同方向进行导风的问题,并且靠近出风口上侧的第一导风板和靠近出风口下侧的第二导风板上的枢转轴线位置在保证导风板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同时设计位置靠上,这种设计无需软件控制导风板进行相互避让,即能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此外,这种设计也更利于控制第一导风板与出风口上边沿的间隙,且增大第二导风板与出风口的间距,通过双导风板结构控制并分散吹向室内的冷热气流,使室内更快的升温或降温,提高舒适性及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尺寸参数示意图。

图6是对比例的出风口尺寸参数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导风板、2-第二导导风板、3-电机、4-底框、5-上侧出风口、6-下侧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1处,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1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2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1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2设置在出风口下侧,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在图1所处的视角,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为偏左设置),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2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在图1所处的视角,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为偏左设置);第一导风板1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2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根据图3所示,两个虚线圆为两个导风板边沿的运动轨迹,可以从图中看出,两个虚线圆不存在交叉重合部分,即两件导风板的转动不会存在干涉)。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结构中,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和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计位置靠上,并且转动轨迹不存在交叉重合,即两件导风板的转动不会存在干涉;这种设计无需软件控制导风板进行相互避让,即能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此外,这种设计也更利于控制第一导风板1与出风口上边沿的间隙,且增大第二导风板2与出风口的间距,通过双导风板结构控制并分散吹向室内的冷热气流,使室内更快的升温或降温,提高舒适性及实用性。

图5采用的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设计方案,可实现“第一出风口宽度31.7mm,第二出风口宽度28.4mm”;而图6采用的是“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中部偏向出风口下边沿的一侧(在图6所处的视角,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为偏右设置),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2中部偏向出风口下边沿的一侧”(在图6所处的视角,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为偏右设置),在图6的方案中,第一出风口宽度仅为28.3mm,第二出风口宽度仅为12.9mm。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可增大第一出风口宽度和第二出风口宽度,更有利于出风,若枢转轴线位置设计在中心线或中心线靠右的位置,第一出风口宽度和第二出风口宽度会相应的减小,不利于出风,靠右位置不可取(这里的靠右位置,是指在图6所处的视角)。

此外,在设计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和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位置时,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尽量靠近第一导风板1内表面的位置;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尽量靠近第二导风板2内表面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小驱动力矩。在安装实施时,电机3通过支架安装在设计位置即可。

因注塑工艺、零件精度、导风板制热变形等因素影响,设计导风板和枢转轴线位置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空调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结构中,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位置设计为: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1与出风口上边沿的最小间隙在3mm以内,优选为2mm(即图4中的尺寸b2为2mm);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位置设计为:能够使得第二导风板2与出风口下边沿的最小间隙在2mm~4mm,优选为3mm(即图1中的尺寸b1为3mm)。这样能够在制热时尽可能减少热气流从上间隙吹出,制冷时尽可能减少冷气流从下间隙吹出。而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之间的间隙问题,满足第一导风板1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2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的要求即可。设计时在保证转动互不干涉的的情况下,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位置根据模型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时,可按如下方式控制导风板:

在空调器制冷状态1,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均水平设置,如图2所示,可实现快速降温。

在空调器制冷状态2,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的位置如图3所示,空调器吹出的冷气流分别从上侧出风口5和下侧出风口6吹出,室内实现双股冷气流的同时降温,提升舒适度,减少吹人现象。

在空调器制热状态,第一导风板1与第二导风板2的位置如图4所示,空调器吹出的热气流分别从双导风板的结构分为上、下出风口吹出,此种状态为热气流吹出的最佳状态,下出风口设计宽度越大,越有利于热气流从竖直方向流动。

对于空调器的其他状态,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可绕转轴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正反向旋转,且无需软件控制导风板进行相互避让,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