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部冷却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59135发布日期:2021-05-14 14:2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部冷却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部冷却仪。


背景技术:

2.在炎炎夏日,电扇是常见的用来降温的产品,为了方便出行时也能够使用电风扇,市场上出现了手持式电风扇、挂脖式电风扇,挂脖式电风扇与手持式电风扇相比,不用单手或者双手握持风扇,解放了使用者的双手,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但现有的挂脖式电风扇只在挂脖部的两端部设有风扇,将挂脖式风扇佩戴于脖颈处时,风只能吹到脖颈的前面,脖颈的后面和侧面难以受风,因吹风范围有限,难以对使用者的脖颈处形成多方位、有效的降温,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1059041u公开了一种挂脖式风扇,包括挂脖本体和风扇组件,所述挂脖本体可佩戴于脖颈处,所述挂脖本体内设有风道,所述挂脖本体上设有若干由外部贯穿至风道的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挂脖本体上,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所述风道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通过在挂脖本体上设置若干个出风口,将挂脖本体佩戴于脖颈处时,所述风道的空气可沿出风口朝向所述脖颈的前面、侧面以及后面吹出,扩大了风扇的吹风范围、形成多方位降温,风扇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4.但在现有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5.(1)现有的挂脖式风扇的挂脖本体和风扇组件为一体设计,当风扇组件损坏或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的拆卸和更换;
6.(2)现有的挂脖式风扇只能对脖颈的前、后和侧面进行出风,比如面部等其他方向难以受风,降温范围有限;
7.(3)天气过于炎热,风扇吹出的风可能会因为天气的过于炎热降低降温效果。
8.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挂脖式风扇的结构进行改进,以便于能多角度的出风,提高降温效果,提高使用性能,便于拆卸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挂脖风扇不能及时的拆卸和更换,出风范围、角度有限,降温范围有限,以及降温效果差的问题。
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颈部冷却仪,包括挂脖本体,所述挂脖本体包括可分离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内部设有电路板和电源,还包括:
11.第一风扇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挂脖本体的两端,内部设有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的降温模组,所述第一风扇部的顶部突出设有弹性卡扣,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适配的卡槽。
12.第二风扇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部的下端,内部设有与所述降温模组电性
连接的降温风扇,所述第二风扇部的顶部的两侧分别突出设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风扇部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第二滑块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有用于所述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进入或脱离的滑孔。
13.上述方案中,所述降温模组包括:第一风扇、半导体制冷器和置于所述风扇和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之间的散热片。
14.上述方案中,所述挂脖本体与所述第一风扇部的对接处设有环状连接件。
15.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导电组件,所述底座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导电组件转动设置在所述通孔内,顶部置于所述第一风扇部内,所述第二风扇部的顶部向内部凹陷设有限位部,所述导电组件的底部置于所述限位部内。
1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风扇部和第二风扇部分别包括可分离的内、外壳体,所述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上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上设有传导片,所述传导片的后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柱,所述散热片上设有与所述螺纹柱适配的螺纹孔。
17.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电组件的下端设有电性连接的开关按键,所述第二风扇部的外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开关按键适配的按钮。
18.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的前端的内壁的中部上突出设有第一卡块,后端内壁的中部设有第二卡块,所述导电组件的外周设有圆柱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周的两侧突出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卡接的第三卡块和第四卡块。
1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扇对应的风扇口。
2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风扇部的内壳体和外壳体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风扇对应的出风口。
21.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源分别设置在所述挂脖本体内部的两端,所述电路板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源的中间,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按钮和电源接口。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风扇部,可拆卸的设置在挂脖本体的两端,内部设有与电源电性连接的降温模组,第一风扇部的顶部突出设有弹性卡扣,上壳体的底部设有与弹性卡扣适配的卡槽,弹性卡扣与卡槽的卡接方式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更换,内部的降温模组能够提高降温效果,第二风扇部,转动设置在第一风扇部的下端,内部设有与降温模组电性连接的降温风扇,第二风扇部的顶部的两侧分别突出设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风扇部的底部设有底座,底座的底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适配的滑槽,滑槽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进入或脱离的滑孔,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沿着滑槽进行0~90度的旋转,提高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颈部冷却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颈部冷却仪的拆分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部冷却仪,以便于提高降温效果,提高使用性能。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31.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部冷却仪包括可佩戴在脖颈处的挂脖本体1,挂脖本体1包括可分离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内部设有电路板14和电源13,还包括:
32.第一风扇部3,可拆卸的设置在挂脖本体1的两端,内部设有与电源13电性连接的降温模组,第一风扇部3的顶部突出设有弹性卡扣352,上壳体11的底部设有与弹性卡扣352适配的卡槽112。
33.第二风扇部4,转动设置在第一风扇部3的下端,内部设有与降温模组电性连接的降温风扇43,第二风扇部4的顶部的两侧分别突出设有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第一风扇部3的底部设有底座37,底座37的底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适配的滑槽371,滑槽371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进入或脱离的开孔。
34.如图2所示,降温模组包括:风扇32、半导体制冷器34和置于风扇32和半导体制冷器34之间的散热片33。
35.弹性卡扣352与卡槽112的卡接方式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更换,内部的降温模组能够提高降温效果,滑槽371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进入或脱离的滑孔3711,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沿着滑槽371进行0~90度的旋转,提高使用性能。
36.还包括导电组件38,底座37的中部设有通孔372,导电组件38转动设置在通孔372内,顶部置于第一风扇部3内,第二风扇部4的顶部向内部凹陷设有限位部,导电组件38的底部置于限位部内,使降温模组和降温风扇43通过导电组件38电性连接。
37.第一风扇部3和第二风扇部4分别包括可分离的内、外壳体,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35上设有矩形通孔352,矩形通孔352上设有传导片36,传导片36的后端设有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器34的安装位,安装位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柱,散热片33上设有与螺纹柱适配的螺纹孔,通过螺钉将散热片33、半导体制冷器34和传导片36固定,在半导体制冷器34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通过散热片33降温,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38.如图7所示,导电组件38的下端设有电性连接的开关按键384,第二风扇部4的外壳体41上设有与开关按键384适配的按钮,按钮用来调节电扇的风量,按压按钮打开风扇,当前风量为一档,按压第二下,当前风量调整为二档,按压第三下,当前风量调整为三档,按压第四下,关闭风扇,风扇为三档可调节,可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风量,使用方便,提高使用性能。
39.如图6和图7所示,底座37的前端的内壁的中部上突出设有第一卡块3721,后端内壁的中部设有第二卡块3722,导电组件38的外周设有圆柱连接环381,圆柱连接环381的两侧突出设有分别与第一卡块3721和第二卡块3722卡接的第三卡块382和第三卡块383,第三卡块382和第三卡块383的长度大于第一卡块3721和第二卡块3722,当旋转第二风扇部4时使第一卡块3721的一端与第三卡块382的一端卡接,第二卡块3722的一端与第三卡块383的一端卡接,实现限位固定,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更换。
40.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31上设有与风扇32对应的风扇口,可以将外部的空气导入然后从第二风扇部4的出风口送出,或是,将半导体制冷片散发的冷气导出。
41.第二风扇部4的内、外壳体41、42上分别设有与降温风扇43对应的出风口,将冷风从出风口吹出。
42.如图2所示,第二风扇部4的内、外壳体41、42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为对角设置,对应的滑孔3711也为对角设置,滑槽371的两端的底座37的内壁上设有凹槽,用于第一滑块411、第二滑块421滑动过去后形状适配,便于限位。
43.电源13分别设置在挂脖本体1内部的两端,电路板14设置在两个电源13的中间,电路板14上设有电源按钮15和电源接口16,上壳体11的顶部设有与电源按钮15和电源接口16适配的接口孔111。
44.优选的,挂脖本体1与第一风扇部3的对接处设有环状连接件2,挂脖本体1的下壳体12的底面的中部设有多个突出的圆点,在佩戴时可以增加摩擦,防止掉落。
45.优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31内部设有用于放置风扇32的安装位,将风扇32放置好后,然后将依次固定好的散热片33、半导体制冷器34和传导片36放置在风扇32的后方,再将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35与外壳体31卡接,第一风扇部3的内、外壳体31、35的卡接结构为: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31的顶部突出设有第一固定端,固定端的两侧设有第一圆柱311,第一风扇部的外壳体31两侧的内壁上突出设有卡接件6,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35的顶部突出设有与第一固定端适配的第二固定端,第二固定端的两侧设有与第一圆柱适配的第二圆柱353,第二圆柱353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柱311,第一风扇部的内壳体35的两侧的内壁上设有与卡接件6适配的卡孔354,将第一圆柱311插入到第二圆柱353内,侧壁的卡接件6卡接到卡孔354内,实现第一风扇部3的固定。
46.弹性卡扣352设置在两个第二圆柱353之间,挂脖本体1的上壳体11的两端设有分别设有第三固定端,第三固定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圆柱113,两侧的内壁上突出设有固定件5,下壳体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固定端,第四固定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四圆柱121,两侧的内壁上设有与固定件5适配的固定槽122,第四圆柱121的直径大于第三圆柱133的直径,将第三圆柱133插入第四圆柱121内,固定件5与固定槽122卡接,实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的固定,第三固定端上设有与弹性卡扣352适配的卡槽112。
47.优选的,第一风扇部的内、外壳体31、35的内的下部分别还设有限位板,内、外壳体31、35卡接后,限位板形成一个中部镂空的限位板,用于导电组件38的顶部伸出限位。
48.优选的,第二风扇部4的卡接结构为,第二风扇部4的外壳体41的左右、底部三个内壁上分别突出设有卡接件6,对应的,第二风扇部4的内壳体3的左右、底部三个内壁上分别设有与卡接件对应的卡孔,侧壁的卡接件卡接到卡孔内,实现第二风扇部4的固定。
49.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方法如下:
50.将安装好的挂脖本体的两端固定端上套设连接件,然后将第一风扇部的弹性卡扣伸入连接件,卡接在卡槽内,实现挂脖本体与第一风扇部的安装,然后将第二风扇部的顶部的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对准滑孔,进入滑槽,正向转动第二风扇部,使第二风扇部与第一风扇部卡接。
5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风扇部,可拆卸的设置在挂脖本体的两端,内
部设有与电源电性连接的降温模组,第一风扇部的顶部突出设有弹性卡扣,上壳体的底部设有与弹性卡扣适配的卡槽,弹性卡扣与卡槽的卡接方式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更换,内部的降温模组能够提高降温效果,第二风扇部,转动设置在第一风扇部的下端,内部设有与降温模组电性连接的降温风扇,第二风扇部的顶部的两侧分别突出设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风扇部的底部设有底座,底座的底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适配的滑槽,滑槽的一端设有用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进入或脱离的滑孔,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沿着滑槽进行0~90度的旋转,提高使用性能。
52.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