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给养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5770发布日期:2021-09-25 14:5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给养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给养单元。


背景技术:

2.燃油又被称作为重油。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重油的比重一般在0.82

0.95,比热在10,000

11, 000kal/kg左右。其成分主要是炭水化合物,另外含有部分的(约0.1

4%)的硫黄及微量的无机化合物。燃油单元11.5

16cst、颗粒度不大于10um,同时满足进机燃油流量、压力、品质的要求。
3.但是现有燃油给养单元无法确保本体内部燃油的粘稠度,进而使得燃油无法达到使用质量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燃油给养单元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给养单元,以解决现有燃油给养单元无法确保本体内部燃油的粘稠度,进而使得燃油无法达到使用质量的问题。一种燃油给养单元,包括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主循环管,第一循环泵,加热壳体,加热管,控制器,副循环管,第二循环泵,粘度传感器,小型马达,动力齿轮,从动齿,旋转轴,提示板,阻力板和注入管道,其中: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外部一侧安有主循环管,其中主循环管一端与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内部下方相连,且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上方内部与主循环管另一端相连;所述主循环管上安有第一循环泵,其中第一循环泵一侧安有加热壳体,且加热壳体内部安有加热管;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另一侧上方安有控制器,其中控制器下方安有副循环管,且副循环管两端与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内部相连;所述副循环管上安有第二循环泵,其中第二循环泵一侧安有粘度传感器;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上方顶部安有小型马达,其中小型马达通过转动轴与动力齿轮相连,且动力齿轮与从动齿相啮合;所述旋转轴上端安有提示板,其中旋转轴下端安有阻力板;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上方一侧与注入管道一端相连。
6.所述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变压模块,开关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粘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接收端相连,其中微处理器型号为c8051f989

gm;所述粘度传感器型号为sx166

fws

3a;所述微处理器通过电源线与变压模块相连,其中变压模块通过电源线与外界电源相连,且变压模块型号为b0515ls;所述微处理器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开关模块相连,其中开关模块通过信号线与加热管相连,且开关模块型号为mdd312

16n1;所述微处理器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驱动模块相连,其中驱动模块通过信号线与第一循环泵相连,且驱动模块型号为l289n。
7.所述旋转轴是采用合金钢制成的圆柱旋转杆,其中旋转轴设有从动齿,且旋转轴一端安有提示板,该旋转轴另一端通过轴承穿过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与阻力板相连。
8.所述主循环管安装在副循环管对侧;所述加热壳体是采用合金钢制成的矩形空心壳体,其中加热壳体内壁安有隔热板。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副循环管的设置,有利于通过副循环管进行检测本体内部燃油的粘稠度,从而防止本体内部燃油粘稠度不足,便于确保本体内部燃油质量。
11.2. 本实用新型提示板的设置,有利于通过提示板进行观察内部燃油注入情况,进而防止燃油注入过多的情况发生,结构简单,便于优化使用体验。
12.3.本实用新型主循环管的设置,有利于通过主循环管进行通过循环和加热的方式进行增加本体内部燃油粘稠度,且形状小巧便于减少本体占地。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a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
[0018]1‑
燃油单元存储壳体,2

主循环管,3

第一循环泵,4

加热壳体,5

加热管,6

控制器,61

微处理器,62

变压模块,63

开关模块,64

驱动模块,7

副循环管,8

第二循环泵,9

粘度传感器,10

小型马达,11

动力齿轮,12

从动齿,13

旋转轴,14

提示板,15

阻力板,16

注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002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油给养单元,包括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主循环管2,第一循环泵3,加热壳体4,加热管5,控制器6,副循环管7,第二循环泵8,粘度传感器9,小型马达10,动力齿轮11,从动齿12,旋转轴13,提示板14,阻力板15和注入管道16,由图1,2,3可看出,燃油通过注入管道16注入时,小型马达10带动动力齿轮11,动力齿轮11带动从动齿12,旋转轴13通过从动齿12进行转动,旋转轴13带动自身上下两端的提示板14和阻力板15转动,当燃油接触到阻力板15时,燃油通过自身对阻力板15进行产生阻力,此时阻力板15会进行影响提示板14的转动,当燃油完全淹没阻力板15时,燃油阻力会使阻力板15停止转动,然后阻力板15通过旋转轴13使提示板14和小型马达10进行停止转动,随后便可以知道本体内部燃油注满,此时再通过开关组(图中未示)将小型马达10关闭。
[0022]
由图1,2,3,4可看出,当本体副循环管7上的粘度传感器9感应到燃油粘稠度降低时,微处理器61通过驱动模块64带动第二循环泵8工作,微处理器61还通过开关模块63打开加热管5工作,第二循环泵8通过主循环管2将本体燃油抽出,燃油经过加热管5进行加热(使内部水分蒸发烘干),在通过主循环管2进行循环(通过循环是燃油可以更为均匀),从而提高本体内部燃油的粘稠度。
[0023]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油给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主循环管(2),第一循环泵(3),加热壳体(4),加热管(5),控制器(6),副循环管(7),第二循环泵(8),粘度传感器(9),小型马达(10),动力齿轮(11),从动齿(12),旋转轴(13),提示板(14),阻力板(15)和注入管道(16),其中: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外部一侧安有主循环管(2),其中主循环管(2)一端与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内部下方相连,且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上方内部与主循环管(2)另一端相连;所述主循环管(2)上安有第一循环泵(3),其中第一循环泵(3)一侧安有加热壳体(4),且加热壳体(4)内部安有加热管(5);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另一侧上方安有控制器(6),其中控制器(6)下方安有副循环管(7),且副循环管(7)两端与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内部相连;所述副循环管(7)上安有第二循环泵(8),其中第二循环泵(8)一侧安有粘度传感器(9);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上方顶部安有小型马达(10),其中小型马达(10)通过转动轴与动力齿轮(11)相连,且动力齿轮(11)与从动齿(12)相啮合;所述旋转轴(13)上端安有提示板(14),其中旋转轴(13)下端安有阻力板(15);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上方一侧与注入管道(16)一端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给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包括微处理器(61),变压模块(62),开关模块(63)和驱动模块(64),所述粘度传感器(9)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61)接收端相连,其中微处理器(61)型号为c8051f989

gm;所述粘度传感器(9)型号为sx166

fws

3a;所述微处理器(61)通过电源线与变压模块(62)相连,其中变压模块(62)通过电源线与外界电源相连,且变压模块(62)型号为b0515ls;所述微处理器(61)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开关模块(63)相连,其中开关模块(63)通过信号线与加热管(5)相连,且开关模块(63)型号为mdd312

16n1;所述微处理器(61)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驱动模块(64)相连,其中驱动模块(64)通过信号线与第一循环泵(3)相连,且驱动模块(64)型号为l289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给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13)是采用合金钢制成的圆柱旋转杆,其中旋转轴(13)设有从动齿(12),且旋转轴(13)一端安有提示板(14),该旋转轴(13)另一端通过轴承穿过燃油单元存储壳体(1)与阻力板(15)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给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管(2)安装在副循环管(7)对侧;所述加热壳体(4)是采用合金钢制成的矩形空心壳体,其中加热壳体(4)内壁安有隔热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给养单元,包括燃油单元存储壳体,主循环管,第一循环泵,加热壳体,加热管,控制器,副循环管,第二循环泵,粘度传感器,小型马达,动力齿轮,从动齿,旋转轴,提示板,阻力板和注入管道,其中: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外部一侧安有主循环管,其中主循环管一端与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内部下方相连;所述燃油单元存储壳体另一侧上方安有控制器,其中控制器下方安有副循环管;所述旋转轴上端安有提示板。本实用新型主循环管,副循环管和提示板的设置,可以通过副循环管进行检测本体内部燃油的粘稠度,从而防止本体内部燃油粘稠度不足,便于确保本体内部燃油质量。便于确保本体内部燃油质量。便于确保本体内部燃油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申贵 王起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贝斯特防爆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9
技术公布日:2021/9/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