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68095发布日期:2021-07-23 14:1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新风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

现有的技术中,新风机一般具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进风口以及室外出风口,室内空气自室内进风口进入,并从室外出风口处排出,室外空气自室外进风口进入,并从室内出风口处排出,从而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

为了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在进入室内后接近室内温度,在新风机内还设有换热器,通过交换流入室内的空气和排出室外的空气,实现热交换。

现有的换热器一般呈立式布置,但是,限于机体高度的原因,其高度有限,因而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内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具有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相对布置,所述前侧板具有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后侧板具有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新风口相对布置;

所述机体内设有新风机、排风机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前侧板至所述后侧板的方向横设布置,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形成有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上出风部和下出风部,所述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于所述新风口,所述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下出风部,所述排风机的出风口连通于所述排风口,所述排风机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上出风部;

所述换热器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连通于所述下出风部和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排风通道连通于所述上出风部和所述室内进风口。

可选的,所述机体内设有新风机支撑板和排风机支撑板,所述新风机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新风机的底部,所述排风机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排风机的底部,所述新风机支撑板和所述排风机支撑板相连接,所述新风机支撑板和所述排风机支撑板将所述出风部隔开,并形成所述上出风部和下出风部。

可选的,所述新风机为离心式风机,所述新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新风机远离所述新风机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排风机为离心式风机,所述排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排风机远离所述排风机支撑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形成有进风部,所述进风部设有分风隔板,所述分风隔板将所述进风部隔开,并形成上进风部和下进风部,所述上进风部连通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新风通道,所述下进风部连通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排风通道。

可选的,所述室外进风口处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铰接有第一风阀板,所述第一风阀板用于封闭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分风隔板处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于所述上进风部和所述下进风部,所述连通孔处设有可开闭所述连通孔的第二风阀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阀板与所述第二风阀板为同一结构。

可选的,所述排风口处设有排风挡板,所述排风挡板上设有止逆阀,所述止逆阀与所述排风口相对布置,所述止逆阀上铰接有仅朝远离所述排风机摆动的单向摆叶。

可选的,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处设有可转动的摆叶。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进风部之间还设有新风过滤结构。

可选的,沿所述进风部至所述换热器的方向,所述新风过滤结构包括依次并列布置的新风初效滤网、场电荷板、ifd滤网以及高效复合hepa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流入的空气经室外进风口、新风通道、下出风部、新风机以及新风口流至室内,流出的空气经室内进风口、排风通道、上出风部、排风机以及排风口流至室外,流入的空气和流出的空气在换热器内实现热交换,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在进入室内后接近室内温度,并且,由于所设的换热器是横设布置的,其相较于现有的换热器设置方式而言,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更多,流经的空气更多,因而换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机内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机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机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机体的后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机体的前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的机体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新风机的出入风口结构,包括:机体100,机体100具有前侧板20和后侧板10,前侧板20和后侧板10相对布置,前侧板20具有室外进风口20a和排风口20b,后侧板10具有室内进风口10a和新风口10b,室外进风口20a与室内进风口10a相对布置,排风口20b与新风口10b相对布置;

机体100内设有新风机62、排风机61以及换热器30,换热器30沿前侧板20至后侧板10的方向横设布置,换热器30的一侧形成有出风部,出风部包括上出风部60b和下出风部60a,新风机62的出风口连通于新风口10b,新风机62的进风口连通于下出风部60a,排风机61的出风口连通于排风口20b,排风机61的进风口连通于上出风部60b;

换热器30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新风通道连通于下出风部60a和室外进风口20a,排风通道连通于上出风部60b和室内进风口10a。

上述换热器30的截面呈正六边形状,其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交错布置,且均呈倾斜状,从而可实现换热。并且,在该机体100的底部和顶部横设有换热器支撑架以及位于换热器支撑架两侧的换热器导滑槽,换热器30的底部抵靠底部的换热器支撑架,顶部抵靠顶部的换热器支撑架,且两侧抵靠在两换热器导滑槽,实现换热器30的固定,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或拆卸时,将前侧板20的检修盖24打开,从侧边沿换热器导滑槽装入或取出。这样,换热器30位于靠近出风部的导滑槽上侧的部分连通于上出风部60b,实现排风通道与上出风部60b的连通,换热器30位于导滑槽下侧的部分连通于下出风部60a,实现新风通道与下出风部60a的连通。

此外,上述室外进风口20a、排风口20b、室内进风口10a以及新风口10b处均设有风管,风管固定于前侧板20或后侧板10的表面,用作连接管道。具体的,该风管的底部固定于前侧板20或后侧板10,风管的顶部呈圆环状,以便于其他管道对接,实现空气传输。

本实施例中,流入的空气经室外进风口20a、新风通道、下出风部60a、新风机62以及新风口10b流至室内,流出的空气经室内进风口10a、排风通道、上出风部60b、排风机61以及排风口20b流至室外,流入的空气和流出的空气在换热器30内实现热交换,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在进入室内后接近室内温度,并且,由于所设的换热器30是横设布置的,其相较于现有的换热器30设置方式而言,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更多,流经的空气更多,因而换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请结合参阅图1、图3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体100内设有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新风机支撑板621连接于新风机62的底部,排风机支撑板611连接于排风机61的底部,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相连接,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将出风部隔开,并形成上出风部60b和下出风部60a。

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将出风部隔开,本实施例中,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均固定于机体100内的侧壁,通过固定于机体100内侧壁的上夹持片和下夹持片夹持新风机支撑板621或排风机支撑板611,实现新风机支撑板621或排风机支撑板611的一侧固定,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交错布置,且二者的端部相向弯折延伸,并相互连接,从而最大限度的可以减薄该新风机62的厚度,减小体积,以便安装使用。并且,结合上述在机体100内所设的换热器导滑槽,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分别朝向换热器导滑槽弯折延伸,并连接,进而使排风通道仅与上出风部60b连通,新风通道仅与下出风部60a连通,同时,实现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的稳定固定。

并且,新风机62为离心式风机,新风机62的进风口位于新风机62远离新风机支撑板621的一侧;排风机61为离心式风机,排风机61的进风口位于排风机61远离排风机支撑板611的一侧。

这样,以便空气流通,且便于新风通道流出的空气进入新风机62,排风通道流出的空气进入排风机6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机62和/或排风机61也可为轴流式风机,不作赘述。

另外,上述新风机支撑板621和排风机支撑板611内均设有电机,以用作给新风机62和排风机61内的扇叶提供旋转动力,电机通过新风机支撑板621或排风机支撑板611底部的穿线护套实现电性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图4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热器30的另一侧形成有进风部,进风部设有分风隔板50,分风隔板50将进风部隔开,并形成上进风部50a和下进风部50b,上进风部50a连通于室外进风口20a和新风通道,下进风部50b连通于室内进风口10a和排风通道。

将进风部通过分风隔板50隔开,避免两处空气流通,便于热交换。具体的,该分风隔板50呈倾斜状布置,以便于室内进风口10a和室外进风口20a的空气流通,且便于室外进风口20a流入的空气从换热器30上侧的新风通道流至下出风部60a,以及室内进风口10a流入的空气从换热器30下侧的排风通道流至上出风部60b,增加空气的流通区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室外进风口20a处设有第一风阀21,第一风阀21铰接有第一风阀板22,第一风阀板22用于封闭室外进风口20a,分风隔板50处设有连通孔50c,连通孔50c连通于上进风部50a和下进风部50b,连通孔50c处设有可开闭连通孔50c的第二风阀板。

该第一风阀21的第一风阀板22用作开闭室外进风口20a,第二风阀板则用作开闭连通孔50c,在需要室外空气进入换气时,室外进风口20a开启,连通孔50c关闭,室内的空气流至室外,室外的空气流至室内,实现空气流通的外循环,并且,可进行热交换,而无需室外空气流入时,室外进风口20a关闭,连通孔50c打开,排风机61关闭,这时,上进风部50a和下进风部50b连通,室内进风口10a的空气无法流至排风机61处,仅能沿下进风部50b、上进风部50a、新风通道、下出风部60a、新风机62以及新风口10b流动,实现内循环,减少能量损失。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阀板22与第二风阀板为同一结构。

也即,第一风阀板22或第二风阀板铰接于第一风阀21,第一风阀板22或第二风阀板在封闭连通孔50c时,室外进风口20a是开启的,第一风阀板22或第二风阀板在打开连通孔50c时,室外进风口20a是关闭的,以便高效实现控制,快速转变外循环和内循环模式。

需知的是,上述第一风阀21是固定于机体100的内侧的,且通过设于第一风阀21一侧的电机控制第一风阀板22或第二风阀板的转动,通过设于第一风阀21另一侧的行程开关实现对第一风阀板22或第二风阀板转动位置的限制。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阀板22和第二风阀板可为不同结构,分开实现控制,并且,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阀板可滑动的设于分风隔板50上,通过电机驱动滑动开闭连通孔50c,不再赘述。

请结合参阅图4,此外,排风口20b处设有排风挡板,排风挡板上设有止逆阀23,止逆阀23与排风口20b相对布置,止逆阀23上铰接有仅朝远离排风机61摆动的单向摆叶。

这样,通过该止逆阀23使该排风口20b仅能排风,也即只有在排风机61运作时,才可通过排风口20b实现排风,在未运作时,排风口20b是处于封闭状态的,从而可避免在内循环时,室内进风口10a的空气自排风口20b流出。

具体的,该止逆阀23包括保持架和两单向摆叶,保持架固定于前侧板20的外侧壁,其中一单向摆叶的两端可转动的设于保存架,另一单向摆叶与该单向摆叶铰接连接,使两单向摆叶仅朝远离排风机61摆动,为了避免两单向摆叶朝内摆动,单向摆叶的端部抵接于前侧板20的外侧壁,实现限位。

请结合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0a处设有第二风阀11,第二风阀11处设有可转动的摆叶12。

该第二风阀11的摆叶12可开闭室内进风口10a,作为辅助风阀,在外循环或内循环时,开启室内进风口10a,而在设备只送新风,不进行排风时,则关闭室内进风口10a。

具体的,该第二风阀11是固定于机体100的内侧的,第二风阀11具有通孔,该通孔内设有摆叶12,摆叶12的中部与第二风阀11通孔的侧壁转动连接,并通过设于第二风阀11内的驱动电机连接摆叶12的中部,实现第二风阀11的转动。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图4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热器30和进风部之间还设有新风过滤结构40。

这样,通过外循环自室外进风口20a流至新风口10b的空气,或,通过内循环自室内进风口10a流至新风口10b的空气均会经过该新风过滤结构40,实现对空气的净化。

具体的,沿进风部至换热器30的方向,新风过滤结构40包括依次并列布置的新风初效滤网41、场电荷板42、ifd滤网43以及高效复合hepa滤网44。

该出效滤网,对直径φ≥5um的颗粒物一次过滤效率达90%,能有效阻隔灰尘、花粉等颗粒物;ifd滤网43为利用电介质材料为载体的电场,pm2.5的吸附率可达到99.99%,并可通过微电杀菌,细菌灭火率到到99.8%,高效复合hepa滤网44,可过滤pm2.5,一次过滤效率超过99%,内置活性炭,可吸附空气中的异味及气态污染物,如香烟烟味、甲醛、笨等,本实施例给出的高效复合hepa滤网44为两段式过滤网,容尘面积大,使用寿命长;该场电荷板42会释放电子,经过该场电荷板42的颗粒就会携带负电荷,这样,再经ifd滤网43后,则会被ifd滤网43吸附,提高过滤效果。

本实施例中,该新风过滤结构40设于上进风部50a和下出风部60a之间,用作对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的,机体100内还横设有排风过滤结构70,排风过滤结构70设于下进风部50b和上出风部60b之间,排风过滤结构70包括排风新风初效滤网。

机体100内设有滤网支撑板45,滤网支撑板45上具有多个沿前侧板20至后侧板10延伸的槽道,上述新风初效滤网41、ifd滤网43、场电荷板42以及复合hepa滤网44均置于一槽道内,且每一槽道容置两块。上述滤网支撑板45的一端是固定于一侧的换热器导滑槽,这样,以将上部的新风过滤结构40和下部的排风过滤结构70分开,方便各自的空气流动,且均为横设布置,增加了过滤效果。

并且,前侧板20对应检修盖24处设有滤网检修孔,该滤网检修孔与滤网支撑板45的一侧相对布置。这样,可通过打开该检修盖24,通过滤网检修孔,并沿各槽道取拿或安装各滤网。

本实施例中,该检修盖24的一侧与前侧板20铰接,检修盖24的另一侧设有两可转动的旋钮,该旋钮的端部朝一侧延伸形成有卡块,在前侧板20上则设有两卡片,在检修盖24关闭时,卡块朝向旋钮的一侧是抵靠在卡片上的,在打开时,通过旋转旋钮,使卡块脱离卡片,转动检修盖24即可,无需额外工具,检修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