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04996发布日期:2021-09-10 23:3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调挂机大多使用贯流风叶提供风场,其送风方式较单一,冷风和热风均从相同风口吹出,只依靠导风机构进行风向的偏转,也还没成熟的可逆送风风叶能使用在挂机空调器上进行可逆送风。
3.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而冷、热空气由于物理特性,制热时热风需要在房间地面及附近进行热交换,制冷时冷风需要在房顶及附近进行热交换。由于空调挂机的出风口与地面或者房顶的距离较远,制热模式时多数热风还未到达地面就开始上浮,而制冷模式时多数冷风未到达房顶就开始下沉,造成房间温度分布不均匀,用户舒适性差,换热时间长。可见现有出风结构影响了空调挂机的换热效果。同一风口送风会导致送风需要的距离过大,冷热交换不均匀,使房间区域温差增大,用户舒适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出风结构的限制,影响空调挂机换热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空调壳体和切换机构,所述空调壳体具有开口向下的下出风风口和开口向上的上出风风口;所述空调壳体内形成有与贯流风叶连通的主风道,且所述主风道向所述上出风风口方向延伸形成副风道;所述切换机构位于所述下出风风口处,能够控制所述主风道可选地与所述下出风风口或所述上出风风口连通。
8.可选地,所述上出风风口开设于所述空调壳体的顶部。
9.可选地,所述下出风风口开设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底部。
10.可选地,所述切换机构为设置于所述下出风风口处的挡风板。
11.可选地,所述切换机构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内。
12.可选地,所述空调壳体包括面板组件和面板体组件,所述副风道形成于所述面板组件和所述面板体组件的上沿之间。
13.可选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紧邻所述副风道的基板,且所述基板的表面为光滑表面。
14.可选地,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基板之间设置有保温层。
15.可选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保温层。
16.可选地,所述保温层采用保温海绵制造。
17.可选地,所述面板组件可拆卸式卡接于所述面板体组件。
18.可选地,所述空调壳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类圆形。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挂机,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挂机,空调壳体具有开口向下的下出风风口和开口向上的上出风风口;空调壳体内形成有与贯流风叶连通的主风道,且主风道向上出风风口方向延伸形成副风道;切换机构位于下出风风口处,能够控制主风道可选地与下出风风口或上出风风口连通,满足空调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不同出风需要;冷、热风从不同高度位置快速送出,加快房间热交换,提高空调挂机换热效果,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挂机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空调挂机的局部装配结构立体图;
24.图3空调挂机的局部装配结构剖视图;
25.图4是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基板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

图8是基板内侧装配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下出风风口工作状态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29.图10是上出风风口工作状态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30.图中1、空调壳体;2、蒸发器组件;3、底壳组件;4、贯流风叶;5、面板体组件;6、挡风板;7、面板组件;7a、保温层;7b、基板;7c、前面板;8a、主风道;8b、副风道;9a、下出风风口;9b、上出风风口;7b1、止口筋条;7b2、插销;7b3、卡扣插销;7b4、固定筋;7b5、中间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空调壳体1和切换机构,空调壳体1具有开口向下的下出风风口9a和开口向上的上出风风口9b;空调壳体1内形成有与贯流风叶4连通的主风道8a,且主风道8a向上出风风口9b方向延伸形成副风道8b;切换机构位于下出风风口9a处,能够控制主风道8a可选地与下出风风口9a或上出风风口9b连通。
33.切换机构控制主风道8a可选地与下出风风口9a或上出风风口9b连通,满足空调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不同出风需要;冷、热风从不同高度位置快速送出,加快房间热交
换,提高空调挂机换热效果,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
34.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上出风风口9b开设于空调壳体1的顶部,使上出风风口9b更靠近屋顶。
35.制冷时,夏天房间温度高,屋内较为干燥,用户也感觉到很热,此时用户切换为副风口快速出冷风,使冷空气快速接触房顶空气,用户全身也能更直接的接触冷风,快速充分换热,增加用户的舒适性;当屋内较为潮湿,此时用户可以切换为下风口出冷风;这样既能快速的吹干地面,又能让用户体验冷风;当使房间内的温度更快达到饱和。
3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下出风风口9a开设于空调壳体1的底部,使下出风风口9a距离地面更近。
37.制热时,冬天房间温度较低,屋内较为干燥,人体的脚下也比较冷,此时用户切换为下风口出风;由于热空气是直接从下风口出风,直接吹到房屋地面,进行空气换热,用户在冬天就不会感觉到脚冷,舒适性高。
3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切换机构设置于空调壳体1内,不影响空调壳体1整体的美观性。
3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空调壳体1包括面板组件7和面板体组件5,副风道8b形成于面板组件7和面板体组件5的上沿之间。面板组件7的结构参见图4。
4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切换机构为设置于下出风风口9a处的挡风板6,挡风板6枢接于面板组件7和/或面板体组件5。
4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面板组件7包括紧邻副风道8b的基板7b,且基板7b的表面为光滑表面,降低了风量损失,而且降低了噪音的产生。
4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面板组件7还包括前面板7c,前面板7c和基板7b之间设置有保温层7a,防止凝露的产生。
4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面板组件7包括保温层7a,防止凝露的产生。
44.本实施方式中保温层7a采用保温海绵制造。
45.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面板组件7可拆卸式卡接于面板体组件5。面板组件7通过基板7b(卡合结构设置于基板7b上)与面板体组件5卡接。基板7b的装配固定形式可以换成其他装配形状,如活页卡扣形式,插销7b2卡扣形式或全部卡扣形式都能起到固定作用。装配动作采用由下而上,直接扣入,转动扣入都可行。但是目前考虑到风道结构设计要遵循连续、渐进、平滑过渡的设计原则,尽量少用凸出结构,可减小气流旋涡形成,避免结构凸出对风量和噪音的影响。
4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空调壳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类圆形。此外,空调壳体1横截面形状还可以是矩形、六边形或其他多边形形状,使得内部主风道8a和副风道8b风道形状多样化,上下两端端的风口处的挡风板6(上出风风口9b处也可设置挡风板6)也具有更多的旋转开合方式和出风方式。
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挂机,包括以上任一的空调出风结构。该空调挂机采用常规的类圆形形式壳体,并在壳体上下各开设一个风口,在壳体内部设置有主风道8a和副风道8b两个风道,底壳上采用常规的贯流风叶4,蒸发器设置于贯流风叶4周边,整个蒸发器部件置于空调器中下部分;通过调节风道内部挡风板6运动,使得空调器主风道8a或者副风道8b进行工作,实现在空调挂机器道内产生两种气流方向相反的送风效果,用户可以自
行选择出风模式,实现制热时的下出风和制冷时的上出风。
48.副风道8b组件包括面板层(前面板7c)、密封层(基板7b)和保温层7a(pe海绵)。基板7b的特有结构保证了副风道8b密封效果,还能保证结构装配强度与售后维修,整个组件形状结构与装配结构在保证副风道8b正常工作情况下,还能起到防凝露、防噪音的作用。
49.本实用新型空调壳体1内形成有主风道8a和副风道8b,并在风道内部设有可控制开合挡风板6,贯流风叶4以及换热器布置于底壳上,制热模式时,风道内部挡风板6旋转角度如图9,热风从下风口直接吹出,贴近于地面与冷空气充分换热,快速提升室温;制冷模式时,风道内部挡风板6旋转角度如图10,冷风从上风口吹出,接近于房顶与热空气充分换热,快速降低室温。制冷与制热均增强了房间大气循环,从而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
50.图1中,面板体组件5放置在底壳组件3上,贯流风叶4与换热器置于底壳中,风道设置有主风道8a和副风道8b,风道内部有可旋转挡风板6,可控制开闭合导风板。为空调室内整机,面板组件7包括前面板7c、保温层7a和基板7b,基板7b的内侧光滑无卡扣插销等结构凸起,在空调壳体1的上端开有上出风风口9b,上出风风口9b位于面板上侧。
51.由图2所示,基板7b通过图6、图7和图8所示的固定结构装配在面板体组件5上。作为保温层7a的pe海绵粘贴在基板7b上,基板7b再扣合固定在面板体组件5上,前面板7c对pe海绵施加一定的压力,压缩pe海绵。其中基板7b自下往上通过图6和图7所示的插销7b2导入预装,再通过图8所示插销7b2卡扣固定在面板体上。根据风道设计准则,为使气流组织流动顺畅,正对出风口处的结构设计要遵循连续、渐进、平滑过渡的设计原则,尽量少用凸出结构,可减小气流旋涡形成,避免结构凸出对风量和噪音的影响。由于基板7b与面板体装配固定后形成该空调器的副风道8b,即基板7b内侧作为副风道8b的壁面,其背面就得大面积粘贴海绵保温防凝露,这就必须考虑基板7b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问题,防止基板7b塌陷,受热变形,影响风道稳定性,也有可能产生涡旋;基本内侧尽量不涉及凸出结构(会导致涡旋产生),保持基板7b连续、渐进、平滑过渡,使气流组织流动顺畅,基板7b内侧副风道8b面如图5,两排插口与面板体装配,中间止口筋条7b1与面板止口装配,在起到装配固定的同时,也不会在风道内出现凸起,从而避免风道涡旋产生,也会降低风量损失。
52.基板7b在空调器工作时,会一直处于冷热交替的环境,塑胶件基板7b背面会有产生凝露的风险,故在该面板组件7内侧设置保温层7a,添加pe海绵粘贴在基板7b背面,再合前前面板7c压缩pe海绵,由于pe海绵具有保温作用,故从而使基板7b也具有恒温作用,从而防止凝露的产生。
53.制热模式时,用户可以选择下出风风口9a工作(挡风板6打开,旋转至图9状态)。该空调挂机风道工作时,环境空气经过壳体进风格栅进入空调器内部,挡风板6旋转至图9状态,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空气通过主风道8a,再经过下出风风口9a送风。这里特指制热下出风,经过空调器换热的热空气直接通过下出风风口9a直接吹到房屋地面,贴近于地面与冷空气充分换热,快速提升室温。
54.制冷模式时,用户可以选择上出风风口9b工作(挡风板6闭合,旋转至图10状态)。该挂机空调器风道工作时,环境空气经过壳体进风格栅进入空调器内部,挡风板6旋转至图10状态,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空气通过主风道8a和副风道8b,再经过上出风风口9b送风;这里特指制冷上出风,经过空调器换热的冷空气直接通过上出风风口9b直接吹到房屋顶部,
接近于房顶与热空气充分换热,快速降低室温。
55.制冷与制热均增强了房间循环气流,从而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
56.如图3所示,基板7b与面板体组件5装配,固定结构截面示意图;图8基板7b插销7b2卡扣通过插销7b2按压扣入面板体;一般的卡扣装配之间会在装配空间留存下凸起,凸起直接接触风道,会导致风道内风流体产生涡旋,从而影响风量,还有可能产生风道噪音。该插销7b2卡扣装配结构正好避免这点,卡扣扣于面板体,插销7b2结构与面板体内侧风道接顺,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风道内侧光滑,防止了涡旋的产生。7b1为基板止口筋条,7b2为基板面板体装配插销,7b3为基板面板体固定卡扣插销,7b4为基板左右定位固定筋,7b5为基板中间侧装配固定结构,防止基板中间结构翘起。
57.该空调挂机有多种送风方式可以满足房间制冷、制热以及送风模式的不同需求,通过控制对挡风板6的旋转方向,实现冷、热风从不同高度位置快速送出,加快房间热交换,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用户可在春夏秋冬根据需求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快速调节室内温度,精确的感受本空调器带来的高度舒适性。该空调整体特有的面板组件7保温层7a结构,也能防止在长期使用中,防止面板组件7上出现凝露,面板组件7的基板7b的装配结构直接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种新型风道,满足空调风道结构设计要求。基板7b与海绵保温层7a组合,保证了副风道8b温度稳定性和性能稳定性,不会出现灌风带来的可靠性等问题。
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

























前端



后端



头部



尾部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



第二



第三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