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器及新生儿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29002发布日期:2021-09-22 21:29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器及新生儿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器及新生儿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危重新生儿的身体机能较差、抵抗力低,需要放于培养箱内,进而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温湿度适宜的运输和培养环境。目前用于新生儿培养箱湿度调节的加湿装置主要包括水箱和加热组件,水箱的顶部设有出气口,水箱内装入蒸馏水,加热组件设在水箱中用于将蒸馏水制成水蒸汽,水蒸汽通过出气口直接输送至培养箱内,由此实现湿度调节。
3.然而,上述加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水箱内装入的蒸馏水通常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水体中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而通过上述加热的方式难以有效灭菌,未灭活的微生物容易随着水蒸汽一同进入培养箱内,对培养箱内的新生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加湿装置对水体的有效灭菌,减少加湿装置对新生儿的安全隐患。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器,适用于新生儿的培养箱,包括水泵、进水管、进水阀门、压力罐、出气管和出气阀门,所述水泵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压力罐相连,所述进水阀门设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压力罐的连接处,所述压力罐适于通过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培养箱相连,所述出气阀门设在所述出气管上,所述压力罐内设有适于将蒸馏水加热成水蒸汽的加热部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运行时,先关闭出气阀门,打开进水阀门,随后开启水泵,水泵将蒸馏水输送至压力罐中,关闭水泵和进水阀门,加热部件将蒸馏水加热成水蒸汽,压力罐内的气压随着水蒸汽的增多而增大;相对于加热杀菌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利用高温高压的方式具有更优异的灭菌效果,待微生物被有效杀灭后,打开出气阀门,水蒸汽被排至培养箱内用于培养箱的湿度调节,由此减少加湿装置对新生儿的安全隐患。
7.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压力罐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压力罐靠近其底部的侧壁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液封相对于固封密封效果更优异,因此当蒸馏水没过进水管与压力罐的连接处时,能有效避免水蒸汽流入进水管中,提高水蒸汽的输送效率;在此基础上将该连接处设在压力罐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能够促使蒸馏水在低液面时仍能实现液封,提高蒸馏水在压力罐内的利用率。
9.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阀门为单向阀。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向阀能促使蒸馏水单向流通,避免进入压力罐内的蒸馏水发生回流现象。
11.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压力罐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压力罐的顶壁。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产生的水蒸汽多数汇集在压力罐的顶部,因此将出气管与压力罐的连接处设在压力罐顶部有助于水蒸汽顺利排出,提高水蒸汽的输送效率。
13.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罐的顶壁设有压力传感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传感器能对压力罐内的气压进行实时监测,便于操作者及时掌握压力罐内的压力情况。
15.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罐的顶壁设有泄压阀。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力罐内气压过大时,泄压阀能及时将多余的水蒸汽排出,保证压力罐内的气压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
17.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罐的外侧套设有隔热套。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套能对压力罐进行隔热,一方面能避免操作人员发生烫伤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能减少压力罐内热量的散失,提高水蒸汽的制备效率。
19.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部件为加热棒,所述加热棒与所述压力罐同轴设置,且所述加热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压力罐的顶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棒悬伸在压力罐的中心处,使其与压力罐的侧壁之间存在较大的间距,加热棒自压力罐的中部向周侧对蒸馏水进行加热,该加热棒产生的热量能尽可能多地被蒸馏水吸收,进而降低热量的损耗。
21.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部件为加热环,所述加热环沿所述压力罐的内壁旋转绕设,且所述加热环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压力罐的顶壁。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环沿着压力罐的内部旋转绕设,使得加热环的加热面积增加,进而有助于加快蒸馏水的加热效率。
2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生儿培养装置,包括上述的加湿器。所述新生儿培养装置与上述加湿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加湿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加湿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第一输送管;2

水泵;3

进水管;4

进水阀门;5

压力罐;51

加热部件;52

隔热套;53

压力传感器;54

泄压阀;6

出气管;7

出气阀门;8

第二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内”与“外”,指的是相对于一
腔体结构,诸如一箱子,箱子内部为内侧,箱子外部为外侧。
[0031]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图中设置有坐标轴z,其中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3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新生儿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和设在培养箱一侧的如图1所示的加湿器,本实施例中的加湿器通过高温高压的方式将无菌的水蒸汽输送至培养箱内,由此实现培养箱的温湿度调节。
[0033]
结合图2,上述加湿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输送管1、水泵2、进水管3、进水阀门4、压力罐5、出气管6、出气阀门7和第二输送管8。
[0034]
其中,压力罐5为两端密闭的圆筒,其内设有适于将蒸馏水加热成水蒸汽的加热部件51。本实施例中的加热部件51具体为加热棒,加热棒与压力罐5同轴设置,且加热棒的一端固定在压力罐5的顶壁。由此,加热棒竖向悬伸在压力罐5的中心处,加热棒与压力罐5的侧壁之间存在较大的间距,加热棒自压力罐5的中部向周侧对蒸馏水进行加热,该加热棒产生的热量能尽可能多地被蒸馏水吸收,进而降低热量的损耗。
[0035]
压力罐5的外侧还套设有一层隔热套52,该隔热套52的材质可选为橡胶、硅胶、棉纱等,其能对压力罐5进行隔热,一方面能避免操作人员发生烫伤等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能减少压力罐5内热量的散失,提高水蒸汽的制备效率。
[0036]
本实施例中的水泵2为可控水泵,其一端通过进水管3与压力罐5相连,其另一端通过第一输送管1适于接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由此为压力罐5提供充足的蒸馏水。进水阀门4设在进水管3与压力罐5的连接处并密封嵌设于压力罐5的侧壁中,压力罐5通过该进水阀门4的启闭进行蒸馏水的补给。本实施例中的进水阀门4具体优选为单向阀,其能促使蒸馏水单向流通,避免进入压力罐5内的蒸馏水发生回流现象。
[0037]
进水管3与压力罐5的连接处位于压力罐5靠近其底部的侧壁上。由于液封相对于固封密封效果更优异,因此当蒸馏水没过进水管3与压力罐5的连接处时,能有效避免水蒸汽流入进水管3中,提高水蒸汽的输送效率;在此基础上将该连接处设在压力罐5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能够促使蒸馏水在低液面时仍能实现液封,提高蒸馏水在压力罐5内的利用率。
[0038]
出气阀门7为电子开关阀门,其一端通过出气管6与压力罐5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输送管8直接通入培养箱的内腔中,利用其启闭实现水蒸汽的流通控制。本实施例中出气管6与压力罐5的连接处位于压力罐5的顶部,这是由于产生的水蒸汽多数汇集在压力罐5的顶部,因此将出气管6与压力罐5的连接处设在压力罐5顶部有助于水蒸汽顺利排出,提高水蒸汽的输送效率。
[0039]
压力罐5的顶壁上还设有压力传感器53和泄压阀54。其中,压力传感器53能对压力罐5内的气压进行实时监测,便于操作者及时掌握压力罐5内的压力情况。当压力罐5内气压过大时,泄压阀54能及时将多余的水蒸汽排出,保证压力罐5内的气压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加湿器的安全隐患。
[0040]
由于压力罐5内的温度较高,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管3、出气管6以及第二输送管8均采用耐高温水管,进而有助于延长加湿器的使用寿命。
[0041]
上述加湿器在运行时,先关闭出气阀门7,打开进水阀门4,随后开启水泵2,水泵2将蒸馏水输送至压力罐5中,待蒸馏水添加至设定水位后依次关闭水泵2和进水阀门4,加热部件51将蒸馏水加热成水蒸汽,压力罐5内的气压随着水蒸汽的增多而增大,使得压力罐5内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压力传感器53用于实时监测压力罐5内的气压,泄压阀54则用于调整该气压至设定值。
[0042]
相对于加热杀菌的方式,本实施例利用高温高压的方式具有更优异的灭菌效果。待微生物被有效杀灭后,打开出气阀门7,经灭菌处理的水蒸汽被排至培养箱内用于培养箱的湿度调节,由此减少加湿装置对新生儿的安全隐患。
[004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新生儿培养装置,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加热部件51具体为加热环,加热环沿压力罐5的内壁旋转绕设,且加热环的一端固定在压力罐5的顶壁,由此使得加热部件51的加热面积增加,进而有助于加快蒸馏水的加热效率。
[0044]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