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55973发布日期:2021-08-06 12:4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油烟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油烟去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烟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油烟去除装置,如油烟机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将含油脂或其他污物的油烟排出人们所处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相关技术中,油烟机等油烟去除装置通常采用离心风机将油烟直接抽离人们所在环境,通过简单净化后将油烟排放到大气中;装置本身对于油烟的净化效果不够,排出的油烟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油烟去除装置对于油烟的净化效果不够,容易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不足,为了提高油烟去除装置对于油烟的净化效果,减少环境的污染,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烟去除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烟去除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油烟去除装置,包括:油烟机和过滤板;

所述油烟机具有风管及分别设置在风管内的静电滤芯和离心风机,所述风管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

所述过滤板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滤油框体和第二滤油框体,且两者内均分别间隔设置若干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相对两侧连接有向过滤板内弯折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有向过滤板内弯折的第二侧板;当第一滤油框体与第二滤油框体对合时,两个滤油框体的第二侧板交错且沿直线排列,而构成折线形油烟通道;

所述过滤板与风管进气端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油烟机内部离心风机吸力的作用下,油烟通过过滤板进行初步的油烟过滤,去除油烟中较大的颗粒。之后,油烟到达静电滤芯,在静电滤芯的吸附作用下,将油烟中细小颗粒进行吸附,从而将油烟中的大部分油烟颗粒进行吸附;最后剩余的油烟颗粒在油烟机内部风机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离心风机蜗壳上而被截留;从而油烟被净化干净。依靠过滤板和静电滤芯的相互配合并辅助以离心风机,实现了对油烟的三重过滤,从而对油烟进行有效的净化,提高了油烟的净化效果,排出的油烟更干净,减少了大气污染;同时也减少了油脂等污物在风管、离心风机等部件中的黏附。过滤板中导流板的结构设置,使含油脂或其他污物的油烟经过压缩→膨胀→压缩→膨胀的一连串变化,同时使油烟受到导流板不断的冲击而不断转换运动方向并延长了其运动途径;这样油烟中油脂等污物被分离,并附着于导流板上被截留。静电滤芯通过使油烟颗粒被电离并带上电荷,之后带电油烟颗粒在阳极板被吸附,从而实现油烟气的净化。

可选的,所述静电滤芯设置两个,分别固定连接在风管内相对两侧的侧壁上;所述离心风机位于静电滤芯的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风管内各部件的布局,提高了静电除污的效果和效率。

可选的,所述静电滤芯包括滤芯盒、分别设置于滤芯盒内的多个阴极板、多个阳极板以及多个电离丝,所述阴极板和阳极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电离丝位于阳极板下方,且与阳极板一一对应,所述阴极板下缘延伸到电离丝之间;

所述滤芯盒上还设置与阴极板连接的接地插头、与阳极板连接的低压正极插头以及与电离丝连接的高压正极插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离丝呈正电,阴极板带有负电荷,两者形成电离区;阳极板带有正电荷,阳极板与阴极板之间形成吸附区,吸附区位于电离区上方;油烟颗粒经过电离区时被电离并带上电荷,之后颗粒经过吸附区,带有电荷的油烟颗粒被阳极板吸附,从而实现了污物颗粒的吸附。

可选的,多个所述阴极板通过第一导电杆连接,多个阳极板通过第二导电杆连接;

还包括两个正极柱,所述电离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正极柱上,且电离丝通过正极柱与高压正极插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多个阴极板的电连接以及多个阳极板的电连接;同时,两个正极柱的设置使多电离丝布局更合理,有利于电离区的稳定形成。

可选的,还包括油烟监测报警器,其感应探头设置在风管内且位于静电滤芯的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对经过过滤板和静电滤芯净化后的油烟浓度的测定;可以在过滤板或静电滤芯净化效果不佳时及时提醒。

可选的,还包括油烟罩,其为漏斗状结构;所述油烟罩一端与过滤板连接,另一端与进气端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烟罩能起到聚拢油烟的作用。

可选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油框体和第二滤油框体内的导流板分别沿直线均匀设排列,且同一滤油框体内相邻两导流板之间均具有间隔而形成通风孔;

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临近通风孔的相对两侧边上,所述底板与第一侧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侧板一侧与底板连接,相对的另一侧连接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导流板的结构,使过滤板截留污物的能力更强。

可选的,所述底板与第一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30-145°;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00-1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油烟通道的宽度既不会因过宽而达不到除污效果,又不会因过窄而出现油烟等污物“吸得进,排不出”而影响污物排出效率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油框体为长方形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第一横框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油框体的导流板位于两第一横框条之间;

所述第二滤油框体为长方形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第二横框条以及与第二横框条垂直的一对立框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滤油框体的所述导流板位于第二横框条和立框条围成的空间中;

所述第一横框条和第二横框条一一对应,当所述第一滤油框体与第二滤油框体对合时,所述第二横框条外表面分别抵接在对应第一横框条的内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滤油框体和第二滤油框可更好的对合在一起而形成整体。

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之一:

1.本申请中依靠过滤板和静电滤芯的相互配合并辅助以离心风机,实现了对油烟的三重过滤,能更好地去除油烟中的污物,使排出的油烟更干净,减少了大气污染;同时也减少了油脂等污物在风管、离心风机等部件中的黏附。

2.本申请过滤板中导流板的结构设计,使含油脂或其他污物的油烟经过压缩→膨胀→压缩→膨胀的一连串变化,同时使油烟受到导流板不断的冲击而不断转换运动方向并延长了其运动途径;这样有利于油烟中油脂等污物被分离并附着于导流板上。

3.本申请中油烟监测报警器的设置,可以在过滤板或静电滤芯净化效果不佳时及时提醒,从而保证了油烟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油烟去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油烟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静电滤芯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阴极板、阳极板和电离丝的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过滤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滤油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滤油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过滤板组装时导流板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油烟机;11、风管;111、进气端;112、出气端;12、静电滤芯;121、滤芯盒;1211、接地插头;1212、低压正极插头;1213、高压正极插头;122、阴极板;123、阳极板;124、电离丝;125、第一导电杆;126、第二导电杆;127、正极柱;13、离心风机;14、油烟罩;15、油烟监测报警器;2、过滤板;20、通风孔;21、第一滤油框体;211、第一横框条;212、定位槽;213、锁紧把手;2131、固定部;2132、压紧部;22、第二滤油框体;221、第二横框条;222、立框条;223、定位凸起;23、导流板;231、底板;232、第一侧板;233、第二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油烟去除装置,包括油烟机1和过滤板2。

参照图1和图2,油烟机1包括风管11、静电滤芯12、离心风机13以及油烟罩14。其中,风管11为长方柱状管结构,其两端分别具有进气端111和出气端112;油烟罩14为漏斗状结构,其大口端与过滤板2相连接,小口端与风管11的进气端111连通;油烟罩14起到聚拢油烟的作用。

参照图2,静电滤芯12和离心风机13均设置在风管11内。其中,静电滤芯12设置两个,分别固定连接在风管11相对两侧的侧壁上,且将风管11隔断;离心风机13位于静电滤芯12的后端(即更靠近风管11出气端112的位置),其具有蜗壳。

参照图3和图4,静电滤芯12包括长方体的滤芯盒121;滤芯盒121内设置有多个阴极板122和多个阳极板123,多个阴极板122和多个阳极板123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且均与滤芯盒121侧壁平行;阴极板122和阳极板123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在滤芯盒121内,每个阳极板123的正下方设置有与阳极板123一一对应的电离丝124,多个电离丝124相互平行,且均与滤芯盒121侧壁平行;阴极板122下缘延伸至电离丝124之间,使阴极板122和电离丝124也间隔设置(即阴极板122上部和阳极板123间隔设置,下部和电离丝124间隔设置)。另外,滤芯盒121底壁设置用于油烟进入的开口,顶壁设置用于油烟排出的开口。

参照图4,多个阴极板122通过第一导电杆125连接,每个阴极板122均设置有安装孔(未图示),第一导电杆125穿过多个阴极板122的安装孔而将它们连接;第一导电杆125的外侧壁与安装孔内侧壁贴合,从而将多个阴极板122电连接。类似的,多个阳极板123通过第二导电杆126连接,每个阳极板123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二导电杆126穿过多个阳极板123的安装孔而将它们连接;第二导电杆126的外侧壁与安装孔内侧壁贴合,从而将多个阳极板123电连接。阴极板122在第二导电杆126的位置设置让位孔(未图示),阳极板123在第一导电杆125的位置设置让位孔,从而避免阴极板122与第二导电杆126、阳极板123与第一导电杆125的接触。第一导电杆125和第二导电杆126的两端均通过陶瓷绝缘座而设置在滤芯盒121的内侧壁上。另外,滤芯盒121内还设置两个正极柱127,两者的竖直方向位置相同,且均位于阳极板123下方。电离丝1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正极柱127上;正极柱127两端均通过陶瓷绝缘座而设置在滤芯盒21的内侧壁上。

参照图3和图4,滤芯盒121绝缘的侧壁上还由上而下镶嵌固定有接地插头1211、低压正极插头1212以及高压正极插头1213。其中,接地插头1211通过常规导电结构与阴极板122连接,低压正极插头1212通过常规导电结构与阳极板123连接,高压正极插头1213通过常规导电结构与正极柱127连接;从而实现阴极板122接通接地电极,阳极板123接通低压正电极,电离丝124接通高压正电极。

使用时,电离丝124呈正电,位于电离丝124的两侧的阴极板122带有负电荷,两者形成电离区;阳极板123带有正电荷,阳极板123与阴极板122之间形成吸附区,吸附区位于电离区上方;油烟颗粒经过电离区时被电离并带上电荷,之后颗粒经过吸附区,带有电荷的污物颗粒被阳极板123吸附,从而实现了污物颗粒的吸附。

参照图2,油烟机还设置有油烟监测报警器15,其安装在风管11旁,油烟监测报警器15的感应探头穿过风管11壁而进入其内部,且位于静电滤芯12的后端。油烟监测报警器15用于检测经过过滤板11和静电滤芯12过滤后油烟的净化程度;当净化效果不佳时,可以及时提醒,从而保证了油烟的净化效果。

参照图5,过滤板2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滤油框体21和第二滤油框体22。

参照图5和图6,第一滤油框体21为长方形结构,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框条211,第一横框条211长度方向和第一滤油框体2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两第一横框条211之间沿第一滤油框体2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若干导流板23,相邻两导流板23之间均具有间隔而形成通风孔20;具体的,第一横框条211的横截面为l形,其一侧边与导流板23固接,另一侧边向过滤板2内侧凸出。

参照图5和图7,第二滤油框体22也为长方形结构,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框条221以及一对平行设置的立框条222;第二横框条22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滤油框体22的长度方向一致,立框条22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滤油框体22的宽度方向一致,四条框条围成长方形状。在第二横框条221和立框条222围成的空间中沿第二滤油框体22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若干导流板23,相邻两导流板23之间均具有间隔而形成通风孔20;具体的,第二横框条221和立框条222的横截面均为l形,第二横框条221和立框条222的一侧边分别与导流板23固接,另一侧边均向过滤板2内侧凸出。

当第一滤油框体21与第二滤油框体22对合而组装成过滤板2时,第一横框条211和第二横框条221一一对应,且第二横框条221位于第二滤油框体22外周的外表面分别抵接在对应第一横框条211位于第一滤油框体21内周的内表面上,同时立框条222分别位于两第一横框条211的两端处。

参照图6和8,导流板23包括长方形的底板231,其相对的两短边分别与第一横框条211或第二横框条221的侧边相连接;同时,底板231相对的两长边分别与相邻导流板23底板231的长边构成长条状通风孔20(例外的是,位于第二滤油框体22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导流板23底板231的一侧长边与立框条222的一侧边固接)。除与立框条222的侧边固接的长边外,底板231的长边均连接有向过滤板2内弯折的第一侧板232,底板231与第一侧板232之间的夹角为130-145°,本实施例中选择140°。第一侧板232为长方形,其一侧长边与底板231连接,另一侧长边连接有向过滤板2内弯折的第二侧板233,第一侧板232与第二侧板233之间的夹角为100-110°,本实施例中选择105°。这样导流板23构成类似罩体的结构,同时通风孔20被两侧导流板23对应的第一侧板232和第二侧板233部分遮挡。

参照图8,第一滤油框体21的导流板23和第二滤油框体22的导流板23相互错开设置;当第一滤油框体21与第二滤油框体22对合时,每个框体(即第一滤油框体21或第二滤油框体22)的导流板23均正对另一框体的通风孔20;第一滤油框体21的第二侧板233与第二滤油框体22的第二侧板233交错沿直线排列,而构成狭窄的折线形油烟通道,每个框体(即第一滤油框体21或第二滤油框体22)的第二侧板233均进入另一框体导流板23构成的罩体结构中。

参照图6和7,为了使第一滤油框体21与第二滤油框体22对合得更加牢固,第二横框条221内表面设置若干半球状定位凸起223,第一横框条211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供定位凸起223卡接的半球状定位槽212。

参照图6,位于第一滤油框体21两端(具体为沿第一滤油框体2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导流板23上设置锁紧把手213,锁紧把手213包括固定连接在导流板23底板231上的固定部2131以及与其枢转连接的压紧部2132;当第一滤油框体21与第二滤油框体22对合时,压紧部2132可转动并压在第二滤油框体22上;从而使第一滤油框体21与第二滤油框体22的连接更加稳固。

过滤板2安装时,油烟罩14的大口端朝下方设置,过滤板2通过搭扣等常规结构水平且可拆卸地固定在油烟罩14的大口端内(可选的具体方式如:在第一横框条211上设置搭扣锁,在油烟罩14内壁相应位置设置搭扣,通过两者扣合实现过滤板2在油烟罩14内的固定);装配后,第一滤油框体21位于第二滤油框体22的上方。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将过滤板2卸下、拆开进行清洗。本实施例的过滤板2的安装方式更加简单方便。

本装置中静电滤芯12和离心风机13设置在油烟机1中,过滤板2连接在油烟机1的油烟罩14上,使静电滤芯12、离心风机13和过滤板2构成一个整体。

在使用时,由于油烟机1的离心风机13的吸力;油烟从第二滤油框体22的通风孔20进入过滤板2,由于通风孔20被两侧导流板23对应的第一侧板232和第二侧板233部分遮挡,油烟在此被压缩;之后油烟继续运动,受阻于第一滤油框体21的导流板23后沿第一滤油框体21的第一侧板232流入由第一滤油框体21的第二侧板233和第二滤油框体22的第二侧板233构成的狭窄的折线形油烟通道,之后沿第二滤油框体22的第一侧板232流出,从第一滤油框体21的通风孔20流出过滤板2。在该过程中,油烟经过压缩→膨胀→压缩→膨胀的一连串的变化,同时受到导流板23不断的冲击油烟不断转换运动方向并延长了其运动途径,有利于油烟中油脂等污物的分离并附着于导流板23上而被截留;经过过滤板2的过滤,油烟中较大颗粒并截留净化。

受到初步净化的油烟进入油烟机1的油烟罩14进而进入风管11而达到静电滤芯12的位置,静电滤芯12使油烟等污物颗粒被电离并带上电荷,之后带电污物颗粒在阳极板被吸附,从而实现油烟中细小颗粒的的净化;经过该步骤后油烟中绝大部分颗粒被吸附净化。

最后,油烟经过离心风机13,残余的油烟颗粒离心风机13作用下被甩到风机的蜗壳上,从而被截留,进而残余的油烟颗粒也被去除,油烟得到了有效的净化。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